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朱熹與王維接受

        2015-02-28 12:15:08張進
        關鍵詞:朱熹蘇軾

        論朱熹與王維接受

        張進

        (西安文理學院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065)

        摘 要:朱熹對王維的接受態(tài)度是多重性的。從審美評價看,他推賞王維的律詩、輞川體與《輞川圖》等;從道德評價看,他尖銳批評王維在政治上的失節(jié),以至壓倒了其審美評價。朱熹對王維的時褒時貶,看上去似矛盾而又無序,但還是有其內在的邏輯性,這與他的政治理想與審美理想密切相關。他的崇尚氣節(jié),崇尚雄健,崇尚平淡,與他對蘇軾的接受密不可分。還原朱熹的王維接受,探討其在后人王維接受中的影響,對于文學接受研究是頗有意義的。

        關鍵詞:朱熹;王維接受;蘇軾

        中圖分類號:I207.62 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4-11-1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歷代王維接受研究”(09YJA75107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進(1954-),女,陜西志丹人,西安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論及文學教學與研究。

        國學大師錢穆對朱熹推崇備至,他論朱子之學,稱“朱子為集儒學之大成者”[1]21,論朱子之藝,稱朱子“精妙文辭”,“尤其朱子之于詩,乃欲超宋越唐,上追選體”[1]25,“朱子深好書法”,“于書法外,亦好繪事,并亦自能作畫”,“朱子又好琴,并精樂律”[1]P206-207……這讓我們想起前代博學多藝的王維與蘇軾。朱熹與他二人還確有瓜葛,在蘇軾接受史與王維接受史上,是值得大書一筆的人物。筆者在《論朱熹對蘇軾的批評與接受》一文中,輯錄了朱熹所有論及蘇軾的文字,通過歷時性的考察,指出朱熹對蘇軾的批評總體上是前抑后揚,前期由好蘇轉而攻蘇,其措辭激烈,攻擊性極強;中后期有褒有貶,態(tài)度比前緩和;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慶元年間),可謂接受蘇軾之學,褒揚蘇軾之人,推崇蘇軾之文。并對促成這種轉變的原因及其意義作了探討[2]。朱熹的王維接受,恐怕也需要進行這樣的梳理,才能比較真實地還原其接受的原貌,并對后人接受視野中的“朱熹之王維接受”,有較為明晰的認識和把握。

        朱熹(1130—1200)對于王維的接受,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評論中。

        作為詩人,朱熹為我們留下了千余首詩作?!斑@在人數(shù)眾多的南宋詩壇也算是多產(chǎn)作家了。且就藝術成就來講,他遠師漢魏、近尚韓柳、融李杜宏大氣象于陶韋平淡自然之中的清遠詩風,也是獨樹一幟的。”[3]朱熹對王維的接受,雖不及對李杜、韓柳、陶韋那樣的推崇,卻也非常推賞,有其獨到的見地。

        1.“輞川體”與“輞川圖”

        朱熹的詩中,有《家山堂晚照效輞川體作二首》:

        夕陽浮遠空,西峰背殘照。爽氣轉分明,與君共晚眺。

        山外夕嵐明,山前空翠滴。日暮無與期,閑來岸輕幘。[4]卷二,304

        從詩題看,朱熹明白標示“效輞川體”,當是仿效王維《輞川集》詩而作。他所說的“輞川體”,當是指:體裁為五言絕句,題材為山水風光,手法為即景抒情,風格為自然平淡。值得一提的是,檢《文淵閣四庫全書》,將王維輞川詩命為“輞川體”,朱熹是第一人。雖然在北宋時期,李公麟作《龍眠山莊圖》,由建德館至垂云沜,著錄者十六處,蘇軾既為之作記,又囑咐蘇轍賦小詩,“凡二十章,以繼摩詰輞川之作云”[]312,卻并未有“輞川體”之稱。朱熹之后的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將王維詩命作“王右丞體”,顯然“王右丞體”比“輞川體”在內涵上要大,卻不如“輞川體”具體而明確。明胡應麟所作五言絕句中,有一首《別業(yè)瀫溪之南,平湖遠岫,幽谷長林,登頓沿泗,頗擅獨往之趣。暇日效右丞輞川體為五言絕三十章,并拉諸同好作焉》[]卷七十,其中亦稱“右丞輞川體”。胡應麟是王維接受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7],他稱“輞川體”未知是受朱熹之啟發(fā),抑或不謀而合。朱熹又有《奉同張敬夫城南二十詠》,《武夷精舍雜詠并序》十二首,與《輞川集》題詠各景點亦頗為相似,盡管朱熹的詩風與王維并不十分相同,但讀朱熹的這些詩以及其他類似的詩,總感覺有王維那淡淡的影子。

        朱熹不但仿效輞川詩,也欣賞王維的畫,愛把美景比作《輞川圖》,其《至鳳凰山再作》寫道:

        門前寒水青銅闕,林外晴峰紫帽孤。記得南垞通柳浪,依稀全是《輞川圖》。[4]卷八

        可見《輞川圖》所繪景致,對于“好繪事”的朱熹已是爛熟于心,所以滿眼的好景,依稀全是《輞川圖》了!朱熹在《奉題李彥中所藏俞侯墨戲》一詩中說:

        不是胸中飽丘壑,誰能筆下吐云煙?故應只有王摩詰,解寫《離騷》極目天。[4]卷九

        古人認為,山水之畫,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萬頃波者,未易摹寫。朱熹以為只有王維那樣的藝術修養(yǎng),才能摹寫出離騷那樣的高遠境界。足見對王維的畫藝評價極高。

        但他與王維在藝術觀念上還是有一些差異?!吨熳诱Z類》卷一三八記載朱熹的一段話:

        雪里芭蕉,他是會畫雪,只是雪中無芭蕉,他自不合畫了芭蕉。人卻道他會畫芭蕉,不知他是誤畫了芭蕉。[8]卷一百三十八,3287

        這段話,顯然說的是王維《袁安臥雪圖》里畫了芭蕉的事。關于“雪里芭蕉”,歷來有很多闡釋,很多爭議,這里不作展開。只是想說,王維的作品往往是亦虛亦實,而朱熹則比較尚實,他說:“作文字須是靠實,說得有條理乃好,不可架空細巧。大率要七分實,只二三分文?!保?]卷一百三十九,3320他對繪畫大約也是這個要求。因此他批評王維“誤畫了芭蕉”,實屬與王維在藝術觀念上的差異。大致說來,朱熹是寫實派,王維是寫意派。

        2.推王維“律詩”與深愛《漆園》詩

        慶元年間,年輕詩人鞏豐與朱熹常有書信往來。鞏豐(1148—1217),字仲至,楊萬里《誠齋詩話》中稱他為“近時后進”。在《答鞏仲至》(四)中,朱熹提出“古今之詩,凡有三變”之說。他認為:魏晉以前詩,自為一等;晉宋及唐初,自為一等;沈宋以下至今,又為一等。他指出:“至律詩出,而后詩之與法,始皆大變。以至今日,益巧益密,而無復古人之風矣?!保?]卷六十四,3095所以,他意欲選編詩集,作為范例,擇取的標準,他說古體則如李之古風五十首,杜之秦蜀紀行、遣興、出塞、潼關、石壕諸篇,律詩則如王維、韋應物輩,亦自有蕭散之趣,未至如今日之細碎卑冗無余味也。(同上)

        詩家一般認為律詩當首推杜甫,其格律嚴謹,渾融流轉,堪稱典范。杜甫自己也說:“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而王維則不免被指瑕,如《出塞作》押韻用兩個“馬”字,《輞川閑居》對仗復用“青”、“白”,等等(參見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朱熹卻于古體詩推尚李白、杜甫,而于律詩看好王維、韋應物。他認為王、韋律詩“自有蕭散之趣”,不像當今的律詩過于講究聲律句法而“細碎卑冗無余味”。可知他看重的,是詩的瀟灑自然和蘊含趣味。這與唐司空圖所說“右丞、蘇州,趣味澄夐,若清沇之貫達”[9]卷一,189,意思相近。以王維與韋、孟相比,朱熹以為,韋在王、孟之上:“韋蘇州詩高于王維、孟浩然諸人,以其無聲色臭味也?!保?]卷一百四十,3327在朱熹的眼中,真正能淡泊寧靜、自在隨意者,當屬韋應物了。

        朱熹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光里,寫下了一段深愛王維《漆園》詩的文字,他說:

        王摩詰《輞川·漆園》詩云:“古人非傲吏,自闕經(jīng)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shù)株樹。”余深愛之,而以語人,輒無解余意者?!瓚c元庚申 (1200)正月二十八日晦翁書。[4]卷八十四

        郭璞《游仙詩》說:“漆園有傲吏。”王維在《漆園》詩里翻其意而用之,說莊子并非傲吏,而是自覺缺少經(jīng)國濟世的本領,所以才依托一微官生活,婆娑于數(shù)株樹下自適。明人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卷四說王維此詩“引古自況”[],其實這也頗契合朱子的心思。他說“余深愛之”,實借王維之意抒發(fā)內心悲慨,并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拜m無解余意者”,則說明當時能把朱子與王維相聯(lián)系,讀懂朱子之心思者寥寥。朱熹在寫下這段文字一個多月后(三月初九),便在悲憤中與世長辭。他沒想到,他曾學王維詩,也曾貶責王維,而在生命的終點與王維心思相通了。

        3.“萎弱少氣骨”與《山中人》三篇“為勝”

        朱熹歷事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在當時,“和議”與“恢復”,成為“國是”與修正“國是”之焦點,也導致了士大夫內部的分化,黨爭因此而激烈。余英時先生指出:“從淳熙十年(1183)王淮執(zhí)政集團開始發(fā)難,中間經(jīng)過淳熙十五年(1188)林栗的繼起攻擊,下至慶元二年(1196)正式禁‘偽學’,反‘道學’運動先后持續(xù)了十幾年。這三次反‘道學’活動并不是孤立的突發(fā)事件,而是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的。”[11]335朱熹便是這場反“道學”運動中的核心人物。他對王維的貶責也正在此時期。

        淳熙五年(1178),朱熹在累征不就,“不仕幾三十年”后出知江西南康軍。八年(1181)浙東饑荒,宰

        相王淮推薦朱熹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朱熹到任后,單車獨行,鉤訪民隱,及時調糧,革除弊政,奏劾了數(shù)名民憤極大的贓官橫豪。九年七月,因六劾前知臺州唐仲友不法,與王淮交惡(與唐仲友同里為姻家)。淳熙十年,吏部尚書鄭丙、監(jiān)察御史陳賈上疏指斥“道學”者,欺世盜名,不宜信用。朱熹遭此打擊,從淳熙十年至十四年,奉祠五年,專力著書講學。作于淳熙十二年(1185)的《向薌林文集后序》中,他強調士君子之“大節(jié)”,以張良、陶潛為正面典型,而以王維、儲光羲為負面典型。他說:

        張子房五世相韓,韓亡,不愛萬金之產(chǎn),弟死不葬,為韓報讎?!赵磷砸詴x世宰輔子孫,恥復屈身后代,自劉裕篡奪勢成,遂不肯仕。雖其功名事業(yè)不少概見,而其高情逸想,播于聲詩者,后世能言之,士皆自以為莫能及也。蓋古之君子其于天命民彛君臣父子,大倫大法之所在,惓惓如此。是以大者既立,而后節(jié)概之高,語言之妙,乃有可得而言者。如其不然,則紀逡、唐林之節(jié)非不苦,王維、儲光羲之詩非不翛然清遠也,然一失身于新莽、祿山之朝,則其平生之所辛勤而僅得以傳世者,適足為后人嗤笑之資耳。[4]卷七十六,3662

        在朱熹心目中,張良不忘“為韓報讎”,陶潛“不肯仕”劉宋,都是有氣節(jié)的表現(xiàn)。氣節(jié)關乎君臣父子關系之“大倫大法”,大節(jié)既立,則“語言之妙”,才有“可得而言者”。漢代紀逡、唐林,雖有忠直之節(jié),顯名于世,唐代王維、儲光羲,雖有“翛然清遠”之詩,然一旦失身于王莽、祿山之偽朝,大節(jié)不保,則平生“得以傳世者”,“適足為后人嗤笑之資”。從現(xiàn)存資料看,朱熹是自唐以來,第一個貶責王維失節(jié)的人。

        淳熙十五年,王淮罷相。八月,朱熹除兵部郎官,以足疾請辭。本部侍郎林栗嘗與朱熹論張載《西銘》而意見不合,劾熹“本無學術,徒竊張載、程頤之余緒,為浮誕宗主,謂之道學,妄自推尊”[]卷三百九十四。周必大、薛叔似、葉適等為朱熹奏援辯誣。十月,差知漳州,光宗紹熙四年,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

        朱熹在“作牧于楚之后”,開始作《楚辭集注》。紹熙五年,趙汝愚升任右相,從潭州召回朱熹,讓他出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成為寧宗皇帝的老師。朱熹“急于致君,知無不言,言無不切,頗見嚴憚”[13]卷四,并攻擊到臺諫及近幸韓侂胄等,入侍經(jīng)筵46天就被逐出國門。慶元元年,監(jiān)察御史胡纮誣陷趙汝愚,趙被貶暴死。二年(1196年),韓侂胃為相,朱熹憂其擅權害政,上疏斥言竊柄之失,遂觸韓忌。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誣熹十大罪狀,朱熹罷職落祠。三年,朝廷置《偽學逆黨籍》,籍中包括趙汝愚、朱熹在內共59人。一時罷官的罷官、遠斥的遠斥,死的死,散的散,禁的禁,這便是“慶元黨禁”。

        在這極端艱難的歲月里,朱熹作《楚辭辯證》,借屈原抒發(fā)被逐之悲憤,以澆心中之塊壘。又在北宋晁補之《續(xù)楚辭》《變離騷》二書基礎上選錄《楚辭后語》52篇,其中收入王維《山中人》《望終南》《魚山迎送神曲》三篇。他在《山中人》題下云:

        《山中人》者,唐尚書右丞王維之所作也。維以詩名開元間。遭祿山亂,陷賊中,不能死,事平復幸不誅。其人既不足言,詞雖清雅,亦萎弱少氣骨。獨此篇與《望終南》、《迎送神》為勝云。[14]卷四

        晁補之在《變離騷序》中說:“王維生韓、柳前才數(shù)十(年),言雖淺鮮,未足與言義,然低昂宛轉,頗有楚人之態(tài)?!保?5]卷三十六。而朱熹則又一次對王維在政治上的失節(jié)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認為王維陷賊而不能死節(jié),失身偽朝,事平后又升遷不誅,其人品“不足言”,其詩“雖清雅,亦萎弱少氣骨”。

        但他為何獨稱道王維《山中人》三篇“為勝”?

        一是《山中人》與《望終南》,皆寫解印去朝,意欲隱居山中之事?!渡街腥恕菲湟辉疲?/p>

        山寂寂兮無人,又蒼蒼兮多木。群龍兮滿朝,君何為兮空谷?!⒉徊刨夥临t,嫌既老兮貪祿。誓解印兮相從,何詹尹兮可卜?

        宋末劉辰翁評曰:“不用楚調,自適目前,詞少而意多,尚覺《盤谷歌》意為凡?!保郏菥硪弧侗P谷歌》,即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以是知此詩寫去朝而將歸隱?!锻K南》云:

        晚下兮紫微,悵塵世兮多違。駐駟馬兮雙樹,望青山兮不歸。

        清吳昌祺批云:“紫微,中書所居也,出省之后,悵然與塵事不合,是以駐馬林間,望青山而忘歸也?!保?7]卷九,132陳鐵民注云:“本詩四句皆作者自謂?!保?8]130可知王維在中書省任職時,感慨塵世多違,有隱居之想。朱熹一生有著濃厚的“不仕”情結。他說自己“賦性拙直,不能隨世俯仰,故自早年,即自揣度,決是不堪從宦”,故常以“麋鹿之性”自喻。但就君臣大義、社會責任來說,又不能不選擇出仕。所以對進退出處始終表現(xiàn)出一種矛盾的二重心態(tài)[19]。在遭受貶逐之時,他對王維詞近《楚辭》而意抒歸隱及悲憤者,尤當會意,借以自遣。

        二是《魚山迎送神曲》極似楚騷。明桂天祥《批

        點唐詩正聲》卷七說:“二曲俱由楚辭變化,而《送神》尤精致。”[20]P442清翁方綱說:“王右丞《送迎神曲》諸歌,騷之匹也?!保?1]卷二宇文所安說它“隱含貶逐主題”,“當王維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時,詩中已含有一種無聲的文學史背景,不言而喻地扮演了非罪遭貶的屈原角色”[22]44。

        三是《山中人》三篇是晁補之選入《續(xù)楚辭》的,朱熹與晁心思相通。《楚辭后語》錄唐顧況《日晚歌》,朱熹于題下云:“歸來子(按,晁補之)錄其楚語三章,以為‘可與王維相上下’,予讀之信然?!标搜a之是在元祐黨禁中完成《重編楚辭》《續(xù)楚辭》《變離騷》三書的,朱熹也是在反“道學”及慶元黨禁中編訂《楚辭》三書的,可知晁、朱二人“都通過編注《楚辭》來寄托其情懷”[23]。

        從以上情況看,朱熹對王維的接受態(tài)度是多重性的。從審美評價看,他推賞王維的詩畫,包括對輞川體、輞川圖、以及清雅和翛然清遠詩風的認可等等;但從道德評價看,他對王維的失節(jié)提出尖銳批評,以至壓倒了其審美評價。從時間來看,他在同一時段,如慶元年間,既有對王維律詩的推尚、對《山中人》三篇的激賞和對王維《漆園》詩的深愛,又有對王維“其人不足言”、其詩“萎弱少氣骨”的貶責,很難像他對蘇軾的批評與接受那樣,可以理出一個大致的發(fā)展線索。朱熹對王維的時褒時貶,看上去似矛盾而又無序,但仔細尋繹,還是有其內在的邏輯性,這與他的政治理想與審美理想密切相關。

        朱熹一生以學術著稱,卻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雖多數(shù)時間為祠官,埋頭于著述講學,然始終關心朝政,用他的話說,“身伏衡茅,心馳魏闕,竊不勝其愛君憂國之誠”[4]卷十一,589。他多次上封事、奏劄,反復勸諫皇帝正心術、立綱紀、親賢臣、遠小人,內修外攘,以圖恢復。《戊申封事》為其代表,是他“內圣外王”的政治理想的具體實施[19],“也是理學家用正心誠意之學解決社會迫切現(xiàn)實問題的著名范例”[24]761。在從政期間,他“竭吾誠,盡吾力”[13]卷四,以實現(xiàn)其“內修政事”,“而稍指切今日宴安放倒之弊”的主張[4]卷二十八,1227。王懋竑引洪本《年譜》說朱熹:“及其出而事君,則竭忠盡誠,不顧其身,推以臨民,則除其疾苦而正其風俗,未嘗不欲其道之行也?!保?3]卷四但是他的政治理想與他的踐行,卻與當政者王淮、韓侂胄等發(fā)生沖突,被指為“道學”之首,羅織“不孝其親”“不敬于君”“不忠于國”“玩侮朝廷”等十大罪名,被逐出權力中心。余英時對反“道學”運動的實質作了論述:“我判定反‘道學’壁壘基本上是由職業(yè)官僚型的士大夫構成的。他們大體上安于現(xiàn)狀……朱熹及‘道學’型士大夫則是北宋新儒學的直接繼承者:他們繼續(xù)關心‘治道’,而且依然念念不忘重建理想的秩序?!鯓酉日D好內部,然后再進而圖‘恢復’問題了?!保?1]347

        在反“道學”及慶元黨禁的白色恐怖中,朱熹對士氣有了深切的體會,對元祐黨人也有了重新的認識,由過去激烈批評蘇軾,轉而崇敬蘇軾的“有氣節(jié)”[8]卷一百三十,3113,說王禹偁之文章、韓琦之勛業(yè),皆震耀于一時,“而其議論氣節(jié),卓犖奇?zhèn)ァ?,“則又皆莫若蘇公之為盛也”[4]卷八十,3797。其承續(xù)晁補之而作《楚辭》三書,是有意識地與元祐黨人靠攏,這也是其后期接受蘇軾、接受元祐學術的一個明證。而朱熹對王維失節(jié)的尖銳批評,以及對王維《山中人》三篇似楚騷作品的激賞,正是借以反駁韓侂胄一派對他的誣陷,表明他在政治上是忠君愛國的,是堅守節(jié)操的,與屈原一樣,可昭日月。

        朱熹在文學上有自己的審美理想。在他看來,南渡以來是一個氣衰的時代,朝廷偏安一隅,士人茍且偷安,造成文風的萎靡纖弱,詩風的險怪華巧。他說:“前輩文字規(guī)模宏闊,論議雄偉,不為脂韋嫵媚之態(tài),其風氣習俗蓋如此。故宣和之后,建、紹繼起,危難雖極,而士氣不衰……近歲以來,能言之士例以容冶調笑為工,無復丈夫之氣?!保?]卷八十三,3917“今人做文字,卻是胭脂膩粉妝成,自是不壯浪,無氣骨。”[8]卷一三九,3318為了振拔士氣,以圖恢復,朱熹在他中后期文字中,尊剛抑柔,崇尚“雄健”之美[25]。他呼吁:“士孰不材?病氣與節(jié)?!保?]卷八十八稱“放翁老筆尤健,在今當推為第一流”[4]卷六十四,3108。因此他批評王維詩“萎弱少氣骨”,正與他尚“雄健”的審美觀相統(tǒng)一。

        針對“近世”詩風的險怪華巧,朱熹推崇魏晉以前古詩,強調一種質樸自然、平淡有味的風格美,反對華麗纖巧,刻意造作。他提出的“古今之詩凡有三變”,這三變是中國詩歌體裁和技巧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虞夏至魏晉為古詩階段,晉宋到唐初,是古詩向律詩轉化階段,第三個階段為律詩[6]410。朱熹認為,古詩最自然,不受技術約束,不需要刻意安排。所以他在《答楊宋卿》中說:“至于格律之精粗、用韻、屬對、比事、遣辭之善否,今以魏晉以前諸賢之作考之,蓋未有用意于其間者,而況于古詩之流乎?近世作者,乃始留情于此,故詩有工拙之論?!保?]卷三十九,3在與鞏仲至的書信中,他反復討論“閑?!薄罢驽!薄捌降眴栴}。《答鞏仲至》(三)中說:“張巨山乃學魏晉六朝之作,非宗江西者。其詩閑澹高遠,恐亦未可謂不深于詩者也。坡公病李杜而推韋柳,蓋亦自悔其平時之作而未能自拔者。其言似亦有味,不審明者

        視之,以為如何也?”[4]卷六十四,3093這里透露出兩個信息:第一,朱熹不主張宗法江西詩派。張嵲(1096—1148)字巨山,宋代著名詩人。朱熹之父朱松嘗托孤于張巨山,他因此成了朱熹的啟蒙老師。張巨山是江西詩派三宗之一陳與義的表侄,少時嘗從受學,五言古詩尤為語意高簡,意味深遠。劉克莊《后村詩話》謂其詩句法與簡齋相似。但朱熹認為其詩閑澹高遠,乃學魏晉六朝之作,非宗江西者??梢娝麑髟娕勺髟姾糜闷У洌瑹捝~,押險韻,制拗句,講究語言韻律等,并不滿意。他在《答鞏仲至》(四)中說:“近世詩人,正緣不曾透得此關,而規(guī)規(guī)于近局,故其所就皆不滿人意。”[]同上書,3096第二,朱熹贊同東坡的“病李杜而推韋柳”。蘇軾貶逐嶺海歸來,作《書黃子思詩集后》,深感李、杜詩英瑋絕世卻又有所欠缺,而更推賞“陶、謝之超然”與“魏晉以來高風絕塵”,推賞“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27]卷六十七,2124,朱熹稱東坡“其言似亦有味”,表明他贊許蘇軾晚年尚“平淡”的觀點。正因為他不滿近世江西詩派末流,又與蘇軾推賞陶、謝、韋、柳的審美觀相一致,所以朱熹極推崇魏晉以前詩,并對當代詩人能夠追配古人之詩者給予贊揚,如《跋劉叔通詩卷》稱劉叔通之詩“不為雕刻纂組之工,而其平易從容,不費力處,乃有馀味”[4]卷八十三,3909。王維的律詩,以五言律見長。對唐代人來說,五言律詩是從五言古詩中脫胎出來的新詩體,依然帶有自然淳樸之古風。施蟄存先生說,王維的詩“淳樸清淡”,有“陶淵明的詩境”,有“鮑照和謝靈運的余韻”,“王維重新走這條晉宋詩人的道路,對初唐詩人的宮體遺風來說,既是復古,也是創(chuàng)新”[28]91。朱熹看好王維之律詩,又對他的輞川體、《輞川圖》以及清雅、清遠詩風欣然接受,恐怕正著眼于此。筆者曾經(jīng)提出:“‘雄健’與‘平淡’,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構成了朱熹的審美理想與批評標準?!保?5]朱熹對王維詩歌的批評與接受,正是這兩方面的融合。

        由上述可知,朱熹在政治理想受挫時,借批評王維失節(jié)以自表忠心氣節(jié);在文藝審美理想的實踐中,他一面批評王維詩的“少氣骨”,而有誡于士習文風;一面推尚王、韋詩的蕭散自然,而欲救江西詩派末流之弊。他的崇尚氣節(jié),崇尚雄健,崇尚平淡,與他對蘇軾的接受密不可分。他論王維的觀點,看似有牴牾,卻又有其內在邏輯,從而反映出文學接受的多重性與復雜性。

        朱熹的王維接受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魏慶之的《詩人玉屑》中收錄了《晦庵謂胸中不可著一字世俗言語》《晦庵謂詩清而少氣骨》條。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列《朱文公論詩》條,收入朱熹論詩十余則,還有黎靖德《朱子語類》的編纂等,這些對傳播朱熹的詩學思想及其王維接受起了重要的作用。從元明清的文獻資料來看,論者接受朱熹之王維接受的影響,突出體現(xiàn)在對王維失節(jié)的批評而更加苛責,借以起到警誡士風的作用。

        在元代,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朱熹之學備受重視。袁桷《送朱君美序》中說:“許文正公(許衡)定學制,悉取資朱文公?!蛐惺卤乇居诮?jīng),考成均之法,惟文公是師……今六合一家,文公之學行于天下矣?!保?]卷二四元儒們對朱熹之學的推崇,自然也體現(xiàn)于王維接受之中。

        劉因(1249—1293)是與許衡、吳澄并稱元代三大理學家。他在《輞川圖記》中[30]卷十八,依著朱熹責王維“其人不足言”“其詩不足傳”的思維邏輯,展開對王維其人、其詩畫、其輞川莊的激烈批評。其一,王維以畫名自負,人品不足道。劉因認為古人以畫為“末技”,士人“不暇而不屑為”。閻立本尚以能畫而自恥,而王維卻“偃然以前身畫師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其二,王維恃小藝而“不知世有大節(jié)”,以至于“陷賊而不死,茍免而不恥,其紊亂錯逆如是之甚也”。其三,以流行的觀點看,王維亦不得“以文藝高逸自名”。劉因說:“后世論者,喜言文章以氣為主,又喜言境因人勝。故朱子謂維詩雖清雅,亦萎弱少氣骨;程子謂綠野堂宜為后人所存,若王維莊,雖取而有之可也?!眲⒁驈娬{“人之大節(jié)一虧,百事涂地”,凡可以存世者,如王維之詩、畫、輞川莊之類,人皆得以“芻狗”對待。其四,劉因認為王維在當時之所以享盛名,蓋因朝廷多輕節(jié)操而重文藝“能詩能畫、背主事賊之維輩也”。他俟望“士大夫不以此自負,而亦不復重此”,“而知所趨向焉”。可見警誡士大夫毋以藝自負,不再開重文藝之風氣,是其主旨。

        吳師道(1283—1344)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于學。他在《跋輞川圖臨本后》中[31]卷十七,沿劉因之手法,先贊揚趙侯所藏《輞川圖》臨本“甚精絕可玩”,其真跡可想而知;又論王維其詩“文詞清雅”,其人“風度高勝”,然后筆鋒一轉,責王維“污賊不能死,適累是圖”,甚為可惜!又貶王維不及裴迪能高蹈自全而有賢德。對王維其人其藝作了大大的貶抑。

        虞集(1272—1348)與揭傒斯、柳貫、黃溍并稱“元儒四家”。他的《王維輞川圖后》[32]卷十七,發(fā)揮了朱子“志荒”的說法①明呂柟撰《朱子抄釋》卷一:“一日,同周舜弼游屏山歸,因說山園甚佳,曰:園雖佳,而人之志荒矣。(釋:此正玩物喪志。)”。他說宋祁著《唐書》人物列傳,“文法嚴簡”,惟寫王維別墅輞川,備載華子岡、欹

        湖、竹里館、柳溪、茱萸沜、辛夷塢等景點名稱,不憚其煩,他認為宋祁是有寓意的。君子隱居是“求其志”,“必欲山水花木之勝,則其志荒矣”。在這里,虞集將王維視為“無卓然節(jié)操”而“志荒”之人,認為觀《輞川圖》,“有儆于玩物者”矣。

        明人接續(xù)了元儒之思維認識,如與方孝孺為至交的王叔英(?—1402)在《題王維畫輞川圖》中[33]卷四十七,認為王維身為給事中,“無一言一事裨益當世”,獨以詩畫稱名則已屬末流;王維陷賊不能死,“則其罪益大,有不容誅矣”;以王維之末技之才,又有政治污點,不能退隱,反而“叨爵位之榮”,是不懂得出處大節(jié);假使王維能于輞川專攻畫藝,“移進取之力以自修,縱無補于時,又豈不足以善其身哉?”所以“觀斯圖者,亦可以有所懲矣”。

        至清代顧炎武(1613—1682),在《日知錄》卷十九《文辭欺人》條里斥責“古來以文辭欺人者,莫若謝靈運,次則王維”。在他看來,謝靈運與王維,一仕新朝,一授偽署,后又作詩自表忠心,是文辭欺人。但他更加痛斥的,是那些“投身異姓”而又發(fā)忠憤之論,“名污偽籍”而又自托忠誠的貳臣,他們“比于康樂、右丞之輩,吾見其愈下矣”[34]?!懊^所指似乎包括貳臣群體的全部”[35]。

        由上述可見,論者在王維詩與《輞川圖》的闡釋中,承續(xù)了朱熹對王維失節(jié)的批評,而措辭更為激烈,并由朱熹的借以自表氣節(jié),轉向對士風的警示,從劉因的警誡重藝士風,到虞集的儆于玩物喪志;再到王叔英的勸懲出處之節(jié),再到顧炎武的痛斥屈節(jié)貳臣,王維詩畫接受皆寓以警示、儆醒、勸懲之主題,“被賦予了一層濃重的政治道德隱喻意味”[36],這種政治道德批評,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對針砭時弊,警醒士人重道德節(jié)操,潔身自愛,自當具有積極的作用。誠如臺灣梁煌儀先生說:“劉因不忘宋、金衰亡于王綱紊亂,人道乖戾,觀彼正直行義之德沉淪,幸而免禍之事蔓延,有感而發(fā)?!瓌⒁驅κ咳瞬粣u于追名逐利,甚感痛心,故藉王維之茍免以指喻時弊,蓋舉一例余也?!淇嘈墓略劊m前人之軌躅,亦今后之龜鏡也?!保?7]

        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政治道德評價又抑制了審美評價。即如劉因、吳師道的文字中不乏審美評價,但其“先揚后抑”的手法,使其審美評價不過是政治道德評價的墊腳石。王維詩畫的審美價值被大打折扣,也導致了喜歡王維詩畫的讀者對朱熹的不滿。

        至于朱熹對王維詩的肯定方面,在詩話與評點著作中,影響不甚明顯。詩話如《詩人玉屑》《詩學權輿》等,一般輯錄朱子論詩法“律詩則如王維、韋應物輩,亦自有蕭散之趣味”云云,而不加闡釋。即如朱熹說深愛王維《輞川·漆園》詩,在評點著作如劉辰翁《須溪校本唐王右丞集》、顧璘《王摩詰詩集》、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唐汝詢《唐詩解》等的《漆園》評中,均未引及。明高棅《唐詩品匯》、顧起經(jīng)《類箋王右丞全集》,只作摘引,未加闡釋。惟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引朱子之言后有評:“《朱子語錄》云:‘摩詰輞川詩,余深愛之,每以語人,輒無解余意者?!字t退,是鷦鷯巢林,不過一枝,止諸至足意?!保?0]445此處解《漆園》“全首謙退”,似與朱子深愛此詩的心境全不搭界。而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中《漆園》眉批:“此詩全詠莊生”“詩中無深義,朱子極稱,未知何故。”[17]卻又全然不解其中深義。出現(xiàn)以上情況,一方面是詩論家、評點家對朱子論王維詩關注不夠,一方面也是接受視野上的局限。

        朱熹的“王維接受”是一個復雜而多重性的接受。后人接受視野中的“朱熹之王維接受”,則偏重于其道德評價的一面,而疏于其審美評價的一面。故還原朱熹的王維接受,探討其在后人王維接受中的影響,對于文學接受研究是頗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錢穆.朱子學提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2]張進.論朱熹對蘇軾的批評與接受[J].唐都學刊,2008(2).

        [3]石明慶.朱熹詩學思想的淵源與詩歌創(chuàng)作[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蘇轍.題李公麟山莊圖并敘[M]//欒城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6]胡應麟.少室山房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7]劉波.論胡應麟的王維詩歌批評[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8]朱熹.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94.

        [9]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M]//祖保泉,陶禮天.司空表圣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10]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M]//張進,侯雅文,董就雄.王維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

        [11]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12]脫脫.宋史:林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王懋竑.朱熹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4]朱熹.楚辭集注:楚辭后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5]晁補之.雞肋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劉辰翁.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M]//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十八年重印本.

        [17]吳昌祺.刪訂唐詩解[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9]張進.朱熹與蘇軾出處態(tài)度之比較[J].福建論壇,2006(4).

        [20]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M]//張進,侯雅文,董就雄.王維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

        [21]翁方綱.石洲詩話[M]//清詩話續(x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2]宇文所安.盛唐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23]陳倫敦.《楚辭后語》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12.

        [24]束景南.朱子大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5]張進.論朱熹尚雄健的審美觀[J].文藝理論研究,2006(4).

        [26]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7]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8]施蟄存.唐詩百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9]袁桷.清容居士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30]劉因.靜修先生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十八年重印本.

        [31]吳師道.禮部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32]虞集.道園學古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33]程敏政.明文衡[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34]顧炎武.日知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35]蔣寅.顧炎武的詩學史意義[J].南開學報,2003(1).

        [36]李安源.尋找桃花源———王鑒《夢境圖》與《輞川意象》[J].美術觀察,2011(5).

        [37]梁煌儀.劉因論王維與道德評價[J].名作欣賞,2011(34).

        On Zhu Xi's Acceptation of Wang Wei

        ZHANG Jin

        (School of Arts,Xi'an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Xi'an 710065,Shanxi,China)

        Abstract:Zhu Xi's acceptation of Wang Wei was multiplicity.From the aesthetic evaluation perspective,he appreciated his poetic verses,Wangchuan genre and Wangchuan Painting;from moral evaluation perspective,he sharply criticized Wang's political disloyalty,which was even overwhelmed his aesthetic evaluation.The praise and derogation which seemed contradictory and disordered had its inherent logic related closely to Zhu Xi's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ideals of worshiping integrity,majesty and wateriness which was inseparable from his acceptation to Su Shi.Therefore it was quite meaningful in literature study to explore Zhu Xi's acceptation of Wang Wei and its influence i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Zhu Xi;Acceptation of Wang Wei;Su Shi

        (責任編輯蔣成德)

        猜你喜歡
        朱熹蘇軾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從習總書記考察朱熹園說起
        中華詩詞(2021年5期)2021-12-31 08:27:00
        水調歌頭.中秋
        當代音樂(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論朱熹詩歌的沖雅之風
        海角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糖心| 少妇被爽到高潮喷水免费福利| 欧美最猛性xxxx|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视频高清| 草色噜噜噜av在线观看香蕉|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国产高清不卡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最猛性xxxx| 少妇高清精品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道免费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中文第一|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天堂最新在线官网av| 国家一级内射高清视频| 777精品出轨人妻国产|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 草逼视频污的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高潮呻吟99av无码视频| 国产后入内射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性夜夜综合另类|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亚洲av熟女国产| 日本真人边吃奶边做爽电影| 中国丰满大乳乳液| 超碰性爱| 东北熟妇露脸25分钟|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自由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福利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熟女精品传媒| 中文www新版资源在线|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激情| 日本人与黑人做爰视频网站| av资源在线看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