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興
(青島日報社,山東 青島 266000)
融合發(fā)展強化主流媒體
——新媒體時代黨報的轉型升級路徑
劉振興
(青島日報社,山東 青島 266000)
為應對新興媒體的挑戰(zhàn),很多黨報都打造了報網一體化平臺,實現融合發(fā)展成為當前報業(yè)發(fā)展的趨勢。本文深入探討了在黨報面對報網一體化平臺應該如何進行改革,如果在改革中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強化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作用。
黨報;生產方式;深度報道
近幾年,隨著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廣泛,讓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實現融合發(fā)展,成為當前報業(yè)發(fā)展的趨勢,也是很多報業(yè)集團轉型升級的切入點。而與一般都市類報紙相比,黨報最大的優(yōu)勢和特點在于它的權威性、重要性及社會影響力,這是黨報吸引廣大讀者的金字招牌,也是黨報在“新媒體時代”將賴以立足的資本。通過報網一體融合發(fā)展,采編人和內容的改革,最終目的都應是強化黨報的權威。
近年來,黨報全面進入全媒介平臺時代,報網一體全面推進。與此同時,我們必須保持一種冷靜和清醒:報網一體化推進的最終目標,是強化黨報傳播平臺的價值影響,擴大黨報受眾群讀者群,更好地發(fā)揮黨報媒體的獨特功能。由此,報網一體化越推進,我們越要堅持打造好黨報品牌,打造平臺與辦好報紙相輔相成、并不相?!@是報網一體化平臺的基礎。
必須堅持“塑造品牌”。近幾年來,我們從黨報傳播文化升級開始,有步驟地不斷探索黨報品牌拓展的路徑。各種大型活動特別是報網交互活動的持續(xù)開展、一些優(yōu)秀報紙欄目平臺的設置都是為了彰顯黨報的品牌內涵,讓一個傳統品牌增添時代傳播的元素,讓一個曾經高高在上的品牌更接地氣、既高大上又具備草根精神,真正體現“頂天立地”的傳播取向。
必須堅持“整體升級”。互聯網傳播平臺的建立,報網一體化傳播體系的形成,其根本目標是為了整個傳播系統的升級?!笆瞧脚_”就不能一邊高一邊低,“成體系”就不能一邊快一邊慢。因此,必須依靠網絡平臺的嶄新機制,優(yōu)化我們的產品陣營和生產結構,由此就必須推動黨報的改版、升級,讓黨報與網絡端傳播并駕齊驅。
必須堅持“資源在我”。黨報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有著強大的資源聚集能力。隨著報網一體化平臺的建立,必須依靠黨報這一品牌,堅持最大限度挖掘資源、恢復資源、創(chuàng)造資源,必須堅持視野之內“資源在我”——這種資源包括新聞原創(chuàng)作品資源,以及具有傳播增值效益的資源。
總之,建立網絡平臺,不是要矮化報紙平臺,因為報網要融合成“一個平臺”,雙方缺一不可。通過網絡端的建立,升級報紙端,實現“兩端齊飛”。
不得不說,新媒體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推翻、不斷否定繼而螺旋上升的事物。這種嘗試、創(chuàng)新、推翻和否定又是形成核心生產力的必備過程。黨報核心生產力的形成需要生產方式的轉變、積累和匯聚,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豐富生產方式。
豐富生產方式的過程是報網融合的過程,就是讓黨報的產品“換種活法”,這個過程需要對接、討論、實干、執(zhí)行和創(chuàng)新。每一次生產方式的創(chuàng)新都是核心生產力的碎片,每一個碎片經過轉變、累積和匯聚后,黨報最終也會完成蛻變和轉身。
傳播有方式、手段和技巧,商業(yè)網站之所以強勢得益于強大的技術支撐,繼而能為用戶提供絕佳體驗,這只是一方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傳播手段和方式的強勢。傳播方式需要技術支撐,技巧卻可以通過努力、經驗和探索來彌補。每一次新聞產品的生產、傳播和反饋中,細節(jié)和體驗是兩個不可規(guī)避的問題,也是傳播能否成功的兩個要素。
其實,新聞產品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存在。紙媒的生產方式中,稿件有版面字數的限制,新聞重要性有如何排版的講究,邊欄的稿件可能只發(fā)二三百字,受制于版面的限制,一些創(chuàng)意、想法和新聞點可能就被淹沒了。此時,就需要一種載體來將掩蓋的要素釋放,這個載體就是新媒體,包括網站、微博、微信和客戶端。
紙媒生產力釋放是新聞產品升級的第一步,接下來就需要為釋放出的新聞產品披上華麗外衣,而這是新媒體生產方式創(chuàng)新的范疇,這個過程包括:原始素材需要一個更好的標題、需要一組更有沖擊力的圖片、需要一個契合題意的視頻、需要設計出有用戶體驗的大圖、需要提供符合最終產品的技術支撐、需要微博微信和客戶端持續(xù)擴散等等。
這是一個聯動的大流程大生產,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高黨報的影響力,經過反反復復來來回回的磨合和創(chuàng)新后會形成新的生產力。
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碎片化的閱讀需求成了主流,長篇累牘的深度報道正在遭遇尷尬的現實。如是境況下,黨報的深度報道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
報紙的優(yōu)勢是內容為王,網絡的長處是其平臺和渠道。沒有渠道的內容是自說自話,沒有內容的渠道形同虛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深度報道依舊是其必須掌握的一張王牌,只是在媒介融合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為過去式,優(yōu)質內容也必須擁抱新的傳播形態(tài)。
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黨報報紙版面應與新媒體傳播進行融合,如原來政府的工作報告,報紙將會花大半個版面原文刊發(fā),但在新媒體平臺上,一定要將核心內容提取出來,做可視化的表述處理,使讀者能更直觀地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就對新聞采編平臺及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必須要跟著用戶的需求去發(fā)展。”
此前頗受關注的新媒體“澎湃新聞”,其本質就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產物,定位于“時政和思想”。對于澎湃的上線,不少人持觀望狀態(tài):全民碎片化閱讀時代,如此大手筆打造一個以深度報道為主的新媒體,值得嗎?而從微信平臺上單篇報道動輒數萬甚至十幾萬的打開率分析,澎湃目前的微信訂閱數當在數十萬甚至接近百萬,如此業(yè)績,足見內容為王的時代并未過去。
時下新媒體的受眾群體如今仍然以年輕人為主,新聞也更多地呈現出了年輕化的特點,放眼望去都是娛樂新聞和體育新聞,然而隨著趨勢的發(fā)展,網絡不僅是年輕人的世界,它不分男女老少,未來45歲以上的群體將會成為一股新興力量,而他們的關注點將更多地在深度報道上,“就像以前智能手機還是新鮮事物,現在基本上人手一臺,包括中老年人,可預測的是,未來年紀大的人也會參與到新聞的互動傳播之中?!?/p>
G216.2
A
1674-8883(2015)14-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