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育良
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兼談語文學困生的轉化
◎吳育良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不少學生閱讀課文常常浮于表面,裝模作樣,不愿回答或回答不出問題(其實是他沒有仔細看書,什么也沒有看出來);課堂聽講心不在焉;討論問題沉默寡言;做閱讀理解題,常常答不出幾個字,或者答非要點,甚至答非所問……究其原因,除了思想態(tài)度外主要還是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有了興趣,才能主動地學習,維持學習熱情,直至完成學習任務。而所謂的學習困難生,大多數(shù)是由于對學習缺乏興趣造成的。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要的問題就是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對于大多數(shù)初中學生來講,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往往滯后于身體的發(fā)育,不少學生身體長得快,但心理不健全、不成熟。他們常常有自己的觀點、想法,甚至抱有許多幻想,不切實際,想獨立行事,但又缺乏經(jīng)驗、意志薄弱、意氣用事,常常會跟他人發(fā)生沖突。就學習而言,不少學生通常會認為上學讀書是為老師而讀,覺得老師跟我關系好,我就認真學他的課;關系不好就不認真學,甚至不想學他教的課。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關鍵的一步。教師首先要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高尚的道德行為,淵博的知識,富有愛心,上課生動有趣,方法靈活多樣……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服、欽佩。其次要尊重學生、親近學生、關愛學生,民主平等,做學生學習、生活的良師益友。既要在課堂教學中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理解、觀點、發(fā)言和質疑;又要在課外同學生平等地交流,不歧視學習困難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個性,即使學生有缺點、犯了錯誤,也要因勢利導,不能無端訓斥、謾罵、冷嘲熱諷。對待學習困難生,尤其應當倍加關懷、真誠幫助。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喜歡你、親近你,愿意聽你教的課,才會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積極、主動,情緒高昂,思維活躍,輕松愉快。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變傳統(tǒng)的講授課為師生討論課、探究課,授人以“漁”,不授人以“魚”。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習伙伴,當好“導演”,巧妙導學。課堂上通過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活躍他們的思維,開闊他們的思路。例如,在教授魯迅的《故鄉(xiāng)》時,教師可以從“故鄉(xiāng)”、“朋友”、“童年”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回憶思考,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課堂上來。因為貼近生活的問題,更容易吸引學生,引起他們的思考。又如在教《天上的街市》時,可以抓住學生喜歡故事的心理,啟發(fā)學生思考:牛郎織女的故事原來的結果是怎樣的?詩中牛郎織女的生活又是怎樣的?詩人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改造?通過這樣的比較、質疑一步步地引導學生理解該詩的主題和寫作方法。通過這樣的巧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其次,通過組織朗讀比賽和課本劇表演等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領會思想感情及表情達意的能力??梢哉乙恍W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辯論,相互質疑問難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可把具體可觀、可感的實物、圖片等引入課堂,作為教學手段;甚至可以把生活引入課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切身體驗,談感受、談認識,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優(yōu)秀學生在課堂上的良好表現(xiàn)可以帶動、影響學習困難生,使他們覺得有方法可依,有榜樣可學,與其為伴,不亦樂乎。
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要多鼓勵、多肯定,尤其是學習困難生,要求不能高,只要有自己的思想見解,言之有理,就應該表揚贊賞,即使回答不正確,也決不能諷刺挖苦,尊重他們不同的看法、感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千萬不要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善于捕捉學生思想的閃光點,隨時把愛的陽光灑向綻開的花朵,尤其是那些易被遺忘的角落(學習困難生),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心關懷。這樣學生的情緒就會高漲起來,興趣也就越來越濃厚。
另外教師的激情朗讀、演講,聲音的抑揚頓挫,語言的風趣幽默、富有文彩能調動課堂氣氛,也是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總之,教學方法的靈活變化,可以增加學生的新鮮感,營造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既可以為學生感知、理解和記憶創(chuàng)造條件,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對學習困難生來說是很有利的,因為學習困難生往往頭腦簡單(懶得開動腦筋),思維膚淺,追求直觀性、形象性,不善于邏輯思維。而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就在于它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聽覺和視覺的作用,具有直觀性、形象性。
如在教《皇帝的新裝》《孔乙己》等課文時,教師抓住學生的觀賞興趣,播放了該課本劇,使學生形象地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做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另外在語文課中配樂聽讀、朗誦,可使學生得到文學意境美和音樂旋律美的雙重享受,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給以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課堂教學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中來,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
組織課堂探究實踐活動、討論交流活動,首先要目標恰當(即學生“跳一跳,便摘到”),吸引學生參與?;顒又袑W生要優(yōu)、中、差兼顧,應按照先中,后差,再優(yōu)的順序組織學生參與活動。這是因為中等學生占大多數(shù),他們的學習傾向、能力最有代表性,他們的成功既能帶動學習困難生,又能促動優(yōu)等生。中等生取得的成績意味著這是差生他們只要“跳一跳”就能企及的目標。對于優(yōu)等生來說顯然要高于前者,他們在積極參與中會得到一種“超越”的滿足,并期待著連續(xù)不斷地實現(xiàn)這種“超越”;另外,對于中、差生而言,優(yōu)等生所顯示的高水平無疑是他們沖擊的新目標,他們會強烈地渴望在以后的學習中達到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優(yōu)生水平。這樣,起碼使學生在尊重和認識兩個層次的需要上形成一種互相超越的競爭態(tài)勢,從而進一步激發(fā)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在《十三歲的際遇》一文中:“沒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陰、有寧靜的港灣/我是不系之舟?!睂τ谶@一句話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層次的理解,就表現(xiàn)出了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的參與意識?;钴S了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培養(yǎng)。
其次是要有趣味性,使學生樂意參與。這種趣味性主要表現(xiàn)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以及活動的開放性上。首先是內容的廣泛性。多種文體的課文,使教學內容顯得豐富多樣,如有些課文偏重于敘事,有些課文偏重于寫景,有些課文偏重于抒情,有些課文偏重于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等。因而,在教學活動中,要因時制宜,因文制宜,因人制宜,適時調控。要充分表現(xiàn)其不同文體內容特點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意參與。其次是形式的多樣性。不同文體的教學形式也應有所不同,有的可用列表式,有的可用圖解式,有的可用實驗式、表演式,還有誦讀欣賞式、探究討論式等。比如在學習《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篇課文時,我采摘了紅、藍、黃、白等幾種顏色的花,讓學生當堂做實驗,學生興致盎然。又如在學習古詩時,學生活動的重點放在誦讀欣賞上,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大膽誦讀,讀懂課文。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采用分階段、分層次學習法。再次是活動過程的開放性。教師應本著“道而弗牽”的原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賦予學生選擇內容和形式的自由,可以讓他們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知識、能力等因素去選擇他們樂意而且有把握的項目去進行探究、實踐、交流,使其能揚長避短,能夠在選擇中更好地提升自我修養(yǎng)。比如,有的學生對詩歌特別感興趣,有的對散文感興趣;有的學生朗讀起來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有的談論起來有聲有色、可圈可點。作為教師,應該給予他們自由參與的空間。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積極地參與意識,尤其要注意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盡可能多渠道地為學生(特別是學習困難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知識水平和業(yè)務能力,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痹诮虒W中,只有注意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好學樂學,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才能使學習困難生從心靈上走出陰影、走出困惑,走上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馮榮偉.淺談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心理基礎[J].中學語文,2010,(13).
(吳育良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初級中學21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