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寧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yè)大學)
《馬路天使》中國電影修辭成熟的標志
袁振寧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yè)大學)
摘 要:本文從《馬路天使》的修辭入手,從蒙太奇、空間設計和影片剪輯方面闡述了《馬路天使》作為20世紀30年代現實主義流派的成熟之作,具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特點。
關鍵詞:現實主義;蒙太奇;空間設計;剪輯
從中國電影發(fā)展來看,20世紀30年代左翼電影是中國的一個高峰時期,而袁牧之的《馬路天使》又是這一時期非常成熟的作品。
著名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說過,誰要是看過袁牧之的《馬路天使》,如果不知道該片是在1937男出自一個對法國電影一無所知的年輕導演之手,他一定會以為這部片子直接受讓·雷諾阿或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流派的影響??上攵?,此片在中國史上的經典之作。
蒙太奇的使用具體體現在序幕和人物的出場中?,F在的電影,根據世界的大環(huán)境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電影的敘事也明顯加快,片頭字幕部分不僅用來交代制作人、制片單位和演員表,還要引出故事情節(jié)。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字幕最多是簡單的圖形和靜態(tài)背景,幾乎沒有配樂,所以《馬路天使》的字幕在當時算是新鮮的事情。影片的片頭是字幕,足有70多個短切鏡頭,快速地展現大上海五光十色的城市氣氛,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再配上急促的音樂,讓人聽得頭暈目眩,不知身在何處。這樣的開頭明顯受到蘇聯(lián)蒙太奇學派的影響,也體現出作者對蒙太奇技巧的借鑒及使用。
在鏡頭的組接和整體結構上體現出蒙太奇的思維。影片的主體部分,鏡頭先由高聳入云的大廈頂部往下?lián)u,一直搖到大廈底部,這時出現字幕“一九三五年秋 上海地下層”,在表現上海外灘景色時攝影師基本上是從下往上搖起,而主體的開頭卻正好相反,深入到大廈的底層,兩個階層的生活境遇天壤之別,象征性也是非常明顯。這一鏡頭宛如舞臺上的大幕開啟,引導觀眾進入故事。
迎親隊伍也成功渲染了婚事的熱鬧,突破了以往室內的空間限制,具有濃郁的市井風情。
《馬路天使》空間的追求體現著濃郁的市井生活,又成功擺脫了早期中國電影那種嚴重模式化的舞臺限制,發(fā)揮了多重功用。
空間追求重點的筆墨在主人公小紅和小陳身上。當小紅和小陳第一次在窗邊相望時,這時的窗簾就是兩人之間的幕布,當小陳在耍寶時把球誤扔到小云房間,攝像機的搖移依次展現了憤怒的小云、俏皮的小陳、呆呆的小紅及有所思的老王,既交代了空間,也為人物之間的關系發(fā)展留下懸念。后面小陳用影子表演來鼓勵小紅和后期策劃逃走,同樣都是用了窗口窗簾比作舞臺這一功能。
這個類似舞臺的窗口也給小云和小陳的矛盾拉開序幕,小云的愛意、小陳的鄙視和老王的關愛都開始慢慢展現出來,四人關系的緊張錯位在小紅和小陳隔窗彈唱中格外尖銳。這也是影片的經典場景,時長約226 s、29個鏡頭,通過攝影機的連續(xù)拍攝和有力的畫外音,不僅建立了流動的空間,表現小陳和小紅的愛意,而且還表現了四人之間的復雜關系,為下一步的敘事奠定基礎。
20世紀70年代后,西方影片制作者很少采用技巧轉場,較多的是采用無技巧的轉場,從而突出真實感,體現現場氣氛。而1937年的《馬路天使》作為早期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卻走在時代的前列,使用了無技巧組接,既實現了畫面的流暢,也使人物更加真實。
3.1 類似的人物對白相接
為全力救出小紅,小陳和老王去找律師,但卻付不起高昂的服務費,小陳無奈地說:“媽的,打官司還要錢!”這時下一鏡頭就是小陳家里,小陳正在對小紅氣憤地講述請律師打官司的場景:“五百兩銀子!媽的,打官司還要錢,我從來沒有聽見過?!崩孟嗨频脑拋磉B接兩個不同的場景,生了很多情節(jié),大可不必過多描述請律師打官司的場景。
在另一場景中,小陳帶著小紅離開后,琴師和老鴇子互相指責,失落的小云來到小陳的房間,潸然淚下,房東太太早先對小陳也有好感,一邊罵他們沒有良心一邊感慨道:“那個吹喇叭的倒是個好人哪!”這時鏡頭再次切換,切到鴇子的房間,鴇子點著香問琴師:“哪個吹喇叭的,我從來沒有看見過?!?/p>
3.2 空鏡頭的相接
影片進行到23′53″時,先是利用一個夕陽西下的鏡頭說明是在夜晚,引出小云上街拉客,和小陳、小紅出游場景,段落結束后又以一個東方泛白的空鏡頭過渡到小云回家的鏡頭。
《馬路天使》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味,“從一開始袁牧之很明確地提出,歌詞的創(chuàng)作要完全是民歌的”。
兩首歌不僅旋律很優(yōu)美而且參與敘事,通過歌曲展現了小紅和小陳的愛情,倆姐妹的身世及小云和老王的無奈,推動劇情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相如.在紐約看電影[J].電影藝術,1984(12).
[2]華匯.袁牧之電影研討[J].電影新作,2001(12).
[3]李道新.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歌唱片——以30-40年代周璇主演的影片為例兼與同期好萊塢歌舞片相比較[J].當代電影,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