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敏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1100)
節(jié)目主持人多重角色話語分析
葉 敏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1100)
主持人是我們在電視節(jié)目上經(jīng)常看到的一個重要角色。在綜藝節(jié)目、訪談節(jié)目流行的電視上,主持人作為一個靈魂人物,讓我們看到了其重要性。從當下流行的電視節(jié)目中,去觀察主持人的話語結構,會發(fā)現(xiàn),主持人這個身份包含了眾多的意思,有不同層面的角色。從電視節(jié)目中的臺詞、話語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主持人有說話者、作者、傳遞者、代言者、傳聲筒這樣幾個重要的角色,這幾個角色有時還是同時出現(xiàn),在不同場合,不同的語境,這幾個角色還會靈活轉(zhuǎn)變。
主持人;角色意識;話語分析
打開電視,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主持人的身影,無論是訪談節(jié)目,像《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還是綜藝節(jié)目,像《快樂大本營》《爸爸去哪兒》,或者是大型晚會《春晚》,都可以看到,一場節(jié)目經(jīng)常需要依靠一個人來調(diào)整一個節(jié)目的進度和氣氛。在幕后,是導演,在現(xiàn)場,是主持人。主持人需要面對不同的人物,在不同情境下,說不同的話語,演繹不同的角色。本文要探究的就是,在主持人在舞臺上,有哪幾種角色身份,這幾種角色身份在話語里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
要探究主持人的角色,我們首先要從主持人入手,然后進一步通過話語的文本分析,來看主持人是否擁有多種角色,有哪幾種角色,每一種角色是如何實現(xiàn)的。主持人,在舞臺上,更多的是通過他的講話來進行節(jié)目。
在研究中,我們需要對主持人的話語進行分析。話語分析“話語”是語言,但不是對象化的物化語言,而是有著時間向度的、在傳播對話中的語言。它包括話語的生產(chǎn)過程、解釋過程以及語言使用的情景,意義與傳播共生、共存并隨語境表現(xiàn)為多樣性。[1]如何界定話語分析這個問題,語言學家們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但都傾向于把它看作是對語境中語言如何用于交際所做的研究。M.A.K.Halliday在論述語言學的定義時曾經(jīng)說過,“語言學是一門研究人們?nèi)绾瓮ㄟ^‘使用語言’交換意義的學問”。把話語分析看作是“一門具體研究人們?nèi)绾瓮ㄟ^‘使用語言’即通過真實的話語活動交換意義的學問”。[2]
托馬斯依據(jù)會話的生產(chǎn)者對所傳遞的信息所負責任的大小的程度將該類話語角色類型細分為五種具體的話語角色:說話者、作者、傳遞者、代言者、傳聲筒。[3]在這里,作者指的是話語的原創(chuàng)者,參與交流中的一個原始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不同交際者對這幾種身份有不同的運用。在這五種話語角色中,一位主持人會有不同的角色擔當。
在中國的電視節(jié)目中主持人可以說是一個不亞于明星名人的角色,他們運籌帷幄、靈活應變。他們的話語也是常常令人回味深思,包含著許多不同層次及的含義。在央視,我們可以看到有朱軍、董卿這樣穩(wěn)健的主持人;在地方臺,可以看到像何炅、汪涵這樣娛樂一點的主持人。其實,每一場演出,每一個舞臺,都可以看到主持人的靈活的話語應變。在這里,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那就是在《我是歌手》第三季。孫楠退出,汪涵救場的臺詞。這一段救場講話里,一個主持人包含了許多角色。
首先汪涵和孫楠確認:“楠哥我特別想問一下剛才您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內(nèi)心所想所感,都是你自己拿定主意之后的觀點?”這是在向大家表示這個行為是孫楠自主選擇的,不是臺里的責任,也所謂重要的事要說三遍,雖然沒到三遍,但是這么緊張的環(huán)境相信大家也都聽清楚了。此外,這個問題基本是無須思考就能脫口而出,說短點就是:“孫楠你說的真的?”這里他從一個基本的邏輯斯文問對方,確認這個選擇的真實性,同時傳遞出一個觀點,這個是一個他人的自主選擇。這里,汪涵扮演的就是一個說話者和傳遞者。
然后汪涵說起了自己的主持生涯他先說再這樣的場合是攤上了大事,但是我不怕,我為啥不怕,因為有億萬觀眾在臺下,在電視機前給他力量給歌手期待。這里汪涵用了他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演繹了一個作者的角色。這段話的創(chuàng)作,是汪涵在臺上表達自己觀點的話語。
汪涵接著說還可以從各位的姿態(tài)當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內(nèi)心的那種力量,“這個力量足夠給楠哥,給紅姐,給The One,給李健,給維維,給黃麗玲,給所有的歌手,給彥斌”。這個就是一個代言者角色。他為其他選手說話,表達出其他選手的狀態(tài)。即使出現(xiàn)演播事故,但是其他選手依舊要表演下去。
汪涵讓觀眾鼓掌給比賽的歌手以鼓勵,然后汪涵很機智地說了一句:“楠哥,不信你聽”然后大家啪啪啪鼓掌。這是告訴孫楠還是依然愛你,尊重你的決定。這里,就是汪涵傳聲筒的一個角色。這個不同于上面所說的,上面是汪涵將孫楠的意思傳遞給觀眾,這里,是將觀眾的態(tài)度傳遞給孫楠。汪涵的救場詞,可以說是體現(xiàn)了多年的主持功底,演繹了一個十分全面的主持人角色。
話語角色一般呈現(xiàn)兩種狀態(tài):當不考慮節(jié)目中的具體話題和具體情境的前提下,只是從理論上來進行分析,主持人的話語角色是比較固定和單一的。如果主持人不是節(jié)目的編劇,那么節(jié)目的編劇是作者,而主持人是說話者和代言者。如果主持人同時是節(jié)目的編劇,那么主持人只是說話者。之所以主持人不能作為傳聲筒,是因為傳聲筒只代表某一團體或個人,不是該團體中的一員,只是傳遞該團體或某個人的言語意圖而已,因此傳聲筒是不需要對他的言語信息負責的。
當考慮具體話題和具體情境時,主持人擔任的話語角色就呈現(xiàn)比較靈活多變的狀態(tài)。此時,從表面上來看,主持人與日常交際者幾乎是一致的,但其實他們之間有一個根本區(qū)別,那就是主持人永遠不可能充當傳遞者以及純粹的傳聲筒。傳遞者所傳遞的話語是未經(jīng)作者授權與許可的,對于一名專業(yè)的主持人,如果說出未經(jīng)他人授權與許可的信息,那么容易出現(xiàn)播出事故。因此,除特殊情況除外,主持人都會細致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不允許這種話語出現(xiàn)。而傳聲筒是不具備自己意志的說話者,也就是傳聲筒對其所說的話語負責程度最小,因為他只是傳達別人的觀點,話語內(nèi)容與自身無關。
主持人在主持節(jié)目時,無時無刻不需要自己意志的參與,即使有時表面上他們是在陳述他人的話語,但其實陳述的目的也是為了從嘉賓那里獲取他們所需要的信息。
[1] 胡春陽.傳播的話語分析理論[D].復旦大學,2005.
[2] 朱永生.話語分析五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國語,2003(3).
[3] 崔國鑫.語用視野下的會話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9.
G222.2
A
1674-8883(2015)21-00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