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馮建洪 本刊記者 鄧萬里 圖丨德江縣委宣傳部
何愛民夫婦長期從事麻風病調查和治療工作,30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100余個村落,為麻風病患者送藥、檢測和治療。
1月25日,“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德江縣荊角鄉(xiāng)角口村雨雪交加,大霧籠罩。
縣疾控中心慢性病科醫(yī)生何愛民與妻子黃瓊,徒步近兩個小時后,終于到達了角口村。夫婦倆剛進入村口,寨子里就響起了鞭炮聲。
村民陳曉英家,七八位麻風病人忙前忙后,下廚為何愛民夫婦做各自的拿手家常菜。沉寂的小山村異常熱鬧。
何愛民夫婦長期從事麻風病調查和治療工作,30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100余個村落,為麻風病患者送藥、檢測和治療。
期間,夫妻倆都曾有不少“走出去”的機會,面對高薪,他們有過動搖,但為了生命的尊嚴,他們選擇了堅守。
30年如一日,他們讓患者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和鼓勵,他們用無私博愛和執(zhí)著追求,詮釋著“白衣天使”的使命與擔當。
今年52歲的何愛民致力于服務農村麻風病人,初衷是為了完成父親的愿望。而妻子黃瓊選擇這條路的初衷就是為了讓丈夫有個伴。
“父親從1974年起,就一直從事對麻風病人的調查與治療工作,他的愿望就是讓社會更多的人尊重麻風病人。1988年退休后,他把‘接力棒’交給了我們?!焙螑勖裾f。
1984年,夫婦倆一起從畢節(jié)撒拉溪衛(wèi)校畢業(yè),這是貴州一所專門培養(yǎng)醫(yī)治麻風病人醫(yī)務人員的??茖W校。畢業(yè)后,兩人分到德江縣疾控中心,主要工作是為全縣的麻風病人送藥、檢測及治療。
得知他倆堅持從事麻風病防治工作時,親朋好友都表示不理解。但他們還是背起了藥箱,去挨個給患者治療。
“剛開始接觸病人,我害怕得一夜未睡,連床都沒敢碰?!焙螑勖裼浀玫谝淮螢槁轱L病患者送藥的艱辛,“從德江縣坐車到務川縣,然后步行10余公里,才到德江縣的一個偏遠山村”。
“那名患者雙腳、雙手已經開始潰爛,當時對我的觸動很大,農村醫(yī)療資源匱乏,作為一名醫(yī)務人員,我們想要擔起這份責任。”黃瓊說。
那時候的德江,交通不便,何愛民和黃瓊就將近處的麻風病人集中起來交給父親何伯樂,他倆則每月負責徒步將藥送到居住在偏遠山村的患者手中,并為患者治療。
夫婦倆每次送藥總是結伴出行?!坝行┼l(xiāng)村非?;钠?,有時走上幾個小時還不見人煙,陪著他說說話也好。”黃瓊說。
“一把雨傘,一個水壺,一個挎包,是我們下鄉(xiāng)送藥最基本的裝備?!焙螑勖裾f,有時候走累了就在山洞里過夜,第二天再繼續(xù)上路。
30多年來,何愛民夫婦在診療時,還與麻風病人交心談心,鼓勵他們堅強樂觀,成了患者心中的“白衣天使”。
何愛民夫婦到患者家里為其換藥
在黃瓊的辦公室里,她拿出一本相冊說,“這些照片,是我們下鄉(xiāng)做檢測時,給麻風病患者照的,我們想記錄他們病情的好轉和對待生活的樂觀?!?/p>
“早期的麻風病人因治療不及時,大多落下面癱、眼瞎、口角歪斜、四肢殘缺等后遺癥,很容易讓人感到恐懼。”黃瓊一邊翻頁,一邊說,“我們下鄉(xiāng)普查時不敢說是查麻風病,否則會把你攆出家門?!?/p>
冒著酷暑走家串戶,到田間地頭給村民做普查,為痊愈者做檢測。何愛民夫婦30年如一日,他們服務過的患者已達180名。
黃瓊回憶20年前的一個次送藥,她背著藥品,隨身帶的水喝光了,很想將箱子里的冰塊敲一塊含在嘴里解渴,但又擔心藥品因為溫度變高而失效,就背起箱子拼命跑,最后累倒在地,是路過的村民發(fā)現(xiàn)了才被扶回家。
“這是那次摔倒在地,被亂石劃破的傷口?!秉S瓊伸出手臂,挽起衣袖,一道長長的傷疤成了她永久的記憶。
“那個年代,人們對麻風病還很恐懼,村民甚至都不敢讓我們靠近他們?!秉S瓊說,用真誠去默默做事,群眾會記在心里的。近幾年來,每次下鄉(xiāng)都在村民家吃飯住宿。
每次到病人家里,黃瓊與丈夫何愛民總是毫無顧慮地為麻風病人體檢,手把手地教病人護理知識以及殘肢功能鍛煉方法,把病人當親人。
“沒有她們,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他們真的很辛苦,謝謝他們!”患者田應能說,是何愛民夫婦這些年來的關心和鼓勵,才讓他有信心活了下來。
今年63歲的田應能老家在德江縣潮砥鎮(zhèn),在他不到10歲時,因患麻風病被送到“麻風村”集中治療。雖然離家只有60多公里,但他至今已有30多年沒有回過潮砥鎮(zhèn)老家了。他說,“麻風村”讓他有了家的溫暖。
24小時不關機,手機隨時為患者開著,隨行的藥箱總要放在身旁,這已成了夫妻倆的習慣。黃瓊說,“經常會有病人打電話給我們,訴說心中的喜怒哀樂?!?/p>
定期入村入戶,為患者送藥診治,這樣的山路何愛民夫婦一走就是30年。
好雨潤物,細而無聲。何愛民黃瓊夫婦的真情關愛,深深地感染著麻風病人們?!艾F(xiàn)在每次下鄉(xiāng)檢測,都會收到村民送來的蔬菜和土雞蛋。”黃瓊說。
在德江縣疾控中心四樓辦公室,何愛民打開窗戶,指著對面的縣人民醫(yī)院說,“有領導想把我調到那里去上班,被我拒絕了”。
對于何愛民來說,他的人生有兩次機會可以改變。
2003年,江西一家大型醫(yī)院開出年薪18萬元,想聘請他去坐診;2007年,縣人民醫(yī)院想讓他去疾病科工作,可解決編制。
兩次他都放棄了。
“社會對麻風病患者的關照依然不夠,作為醫(yī)生,我們有責任讓他們活得更有尊嚴。我的父親為麻風病防治事業(yè)奉獻一生,我也要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一輩子。”何愛民說。
盡管周圍同事?lián)Q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和妻子黃瓊依然堅守在麻風病防治的崗位上。
何愛民說,只有與麻風病患者接觸過的人,才能理解他們活著的艱難?!芭c世隔絕,沒有家人的關懷,社會的包容,這些給他們的內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麻風病其實沒有那么恐怖,完全可以治愈,全社會對麻風病的歧視也可以治愈,但還需要時間和宣傳,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秉S瓊說。
據(jù)了解,自1958年以來,德江縣共發(fā)現(xiàn)208例麻風病患者。目前,在世的101例麻風病人,僅有4人還在醫(yī)院治療,其余已經基本康復進入社會治療階段,實行分散檢測管理。
“社會要正確認識麻風病?!秉S瓊說,麻風病的治療技術問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解決。“德江縣已建立了系統(tǒng)的疫病預防控制機制,一旦發(fā)現(xiàn)病人,就可立刻找出傳染源,全面防止病源傳播?!?/p>
“參加工作30多年來,他們夫婦一直堅守在麻風病防治工作一線,幾十年如一日服務于麻風病患者,為邊遠農村麻風病防治做了大量工作。這種執(zhí)著、奉獻、擔當精神,值得每個醫(yī)務工作者學習?!秉S瓊的同事張小飛說。
何愛民、黃瓊夫婦,這對醫(yī)療戰(zhàn)線上的疾控衛(wèi)士,他們用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履行了“白衣天使”的承諾,守護著一方特殊群體的健康。(責任編輯/豆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