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壽林
關于法治中國建設的幾個問題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中國建設重要講話的幾點思考
文/王壽林
法治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標志,事關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法治中國建設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確立了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闡明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布局,明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宗旨,理清了法治中國建設的路徑,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辟了嶄新境界。
依法治國;法治中國;法治建設
法治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標志,事關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法治中國建設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確立了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闡明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布局,明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宗旨,理清了法治中國建設的路徑,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辟了嶄新境界。
2013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重要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法治中國是厲行法治、崇尚法治的中國,是國泰民安、長治久安的中國,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可靠保障。法治中國將法治建設上升到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的高度,覆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描繪了一幅法治建設整體推進、協(xié)調發(fā)展的宏偉藍圖。
法治在于良好的法律獲得普遍的遵守。一方面,法治意味著法律的統(tǒng)治,不僅公民要接受法律的統(tǒng)治,國家也要接受法律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法治意味著人們接受統(tǒng)治的法律本身又是合法的,是具有正當性的。法律的合法性主要表現(xiàn)在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凝結,人民接受法律的統(tǒng)治就是接受自己的統(tǒng)治。人民的意志決定著法律的合法性,而法律的合法性又決定著它的效能。只有贏得人民認同、尊重、支持和信守的法律,才能轉化為人們內在的行為準則。法律的正當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能夠切實尊重和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符合公平正義的時代精神;二是法律能夠有效制約和規(guī)范國家權力,使任何權力都不能擺脫法律的約束。由此可見,法治就是以民主政治為基礎,以權力制約為根本,以權利保障為取向的國家管理機制、活動方式和秩序狀態(tài)。
我們黨為了實現(xiàn)法治,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歷史經驗,提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1997年黨的十五大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重要目標。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又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將“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載入黨章。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總體布局,并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宏偉目標,強調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關鍵是依憲執(zhí)政,要自覺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要切實保障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黨領導人民制定、執(zhí)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帶頭守法,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huán)境;領導干部要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好地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中國具有豐富的內涵。法治中國是憲法和法律具有崇高地位和至上權威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典型的特征。憲法和法律是黨的意志、國家意志、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普遍行為規(guī)范,是全體人民都必須嚴格遵守的共同行為準則。在法治中國,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將得到有效貫徹,國家政權運行的法治化、政府權力運作的法治化、社會體系運轉的法治化將得到逐步實現(xiàn),整個國家和社會生活都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法治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堅實的基礎。在法治中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將成為全社會奉行的基本準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將得到嚴格落實,公民權利將受到應有尊重和保障,每一個人都將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法治中國是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tài)文明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重要的使命。[1]在法治中國,經濟發(fā)展將更加穩(wěn)健,政治發(fā)展將更加有序,文化發(fā)展將更加昌盛,社會發(fā)展將更加協(xié)調,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將更加宜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將與法治中國相輔相成、并駕齊驅。
法治中國包含法律形式和政治實質兩個方面。在法律形式上,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就是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各個方面形成良好的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秩序。立法機關的立法活動必須反映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反映司法實踐的客觀要求,反映人民的普遍意志和根本利益,并形成健全完備的法律體系;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司法機關必須公正司法,堅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確保法律在全國范圍內一體遵行;全體公民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使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成為社會的良好風尚和習慣。在政治實質上,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立法律與政治、司法與行政、權力與責任、權力與權利、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合理關系。在法律與政治的關系上,把政治行為納入法律調控的范圍,使國家權力的行使受法律規(guī)范;在司法與行政的關系上,司法獨立于行政,并對行政權力實施有效的制約;在權力與責任的關系上,使權力一經授予便明確其責任,并承擔由行使權力所帶來的各種后果;在權力與權利的關系上,使國家權力以公民權利的認同為基礎,并受公民權利的有效監(jiān)督;在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上,以權利保障為取向,實現(xiàn)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豐富和發(fā)展,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法治中國確立了總體布局、工作方針和衡量標準。其中,科學立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前提,嚴格執(zhí)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保障,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基礎。
堅持科學立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所謂科學立法,是指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立法機關對必須由法律做出調整的社會關系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形成法律規(guī)范的活動。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總體上實現(xiàn)了國有所本、民有所依,但立法工作不可能一勞永逸,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調整立法規(guī)劃,加快重點領域立法工作,適時制定和修改同全面深化改革相關的法律,做到立法先行,確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據(jù);完善立法程序,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使法律準確反映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反映法治實踐要求、反映人民意志愿望,更好地協(xié)調各種利益關系、化解各種利益矛盾;提高立法質量,增強法律法規(guī)的及時性、系統(tǒng)性、針對性、有效性,使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結構更加完整、內部更加和諧、體例更加科學、規(guī)范更加嚴謹。
科學立法對立法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一是科學性。立法是向社會提供制度和規(guī)則,但制度和規(guī)則不是立法機關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知和宣示。為了增強法律法規(guī)的科學性,要正確處理原則與細則、實體與程序的關系。二是民主性。法律是各種利益的調節(jié)器,要按照民主性、合法性、公正性的原則設置立法程序,擴大公眾參與,傾聽公眾呼聲,滿足公眾需求,維護公眾利益,實現(xiàn)民主的法治化與法治的民主化。三是統(tǒng)一性。我國的立法是多層級多主體的,既有中央立法,也有地方立法;既有人大立法,也有行政立法。從立法表現(xiàn)形式看,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等。如此多的主體,如此多的規(guī)則,立法的統(tǒng)一性和協(xié)調性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就要求從中央到地方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都要以憲法為準則,在法律取向、法律原則、法律規(guī)范方面保持上下銜接,左右協(xié)調,防止令出多門,各行其是。
堅持嚴格執(zhí)法。法律的權威和生命力在于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那么法律再多也無濟于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所謂嚴格執(zhí)法,是指行政機關嚴格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和程序開展執(zhí)法活動。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guī)的主體,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自覺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是行政機關的天職。要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堅持秉公執(zhí)法、唯法是從,既不能以權壓法、以身試法,也不能法外開恩、徇私枉法,切實給不法分子以應有震懾,給人民權益以有效保護,在持之以恒的嚴格執(zhí)法中確立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加強對執(zhí)法活動的監(jiān)督,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防止和克服執(zhí)法工作中的利益驅動,堅決懲治執(zhí)法腐敗,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必追究,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嚴格執(zhí)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帶頭遵守法律。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80%以上的法律法規(guī)是由行政機關執(zhí)行的,行政機關如果執(zhí)法犯法,依法治國就失去了主要支柱。其次,嚴格依法辦事。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活動必須合乎執(zhí)法要求:一是職權法定。對公民來說,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政府來說,法無授權不可為。因此,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權力應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未經法律授權,不得擅自行政。二是行為規(guī)范。嚴格執(zhí)法與文明執(zhí)法并不矛盾,執(zhí)法人員要尊重當事人,不能把嚴格理解為嚴苛,更不能野蠻執(zhí)法、以暴制暴。三是信守公正。行政機關在執(zhí)法中應平等對待當事人,做到一視同仁。對當事人采取的措施要與違法情節(jié)相適應,避免罰過失當。[2]四是政務公開。推進決策公開、執(zhí)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再次,認真履行職責。對于行政機關而言,職權就是職責,不能隨意放棄,放棄職權就是失職,就要追究法律責任。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完善行政執(zhí)法體制,創(chuàng)新行政執(zhí)法方式,確保每一部法律法規(guī)都得到嚴格實施,最大限度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
堅持公正司法。司法是定分止爭、伸張社會公平正義、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的最后一道防線。所謂公正司法,是指司法過程和結果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原則。公正司法包括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要求我們規(guī)范司法行為,嚴格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切實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從實體上、程序上、時效上全面保障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恪守司法宗旨,努力滿足各類社會群體對法律的需求,使人人平等地享用法律資源,切實解決群眾打官司難、打贏了官司又難以執(zhí)行等問題,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就在身邊、正義就在眼前。遵守司法程序,以程序公正確保實體公正,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關注和期待。提升司法品質,自覺遵守理性、平和、文明、規(guī)范的司法準則。
實現(xiàn)公正司法,需要綜合施治。一是把維護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司法的使命是解決矛盾和糾紛,其價值追求是實現(xiàn)公平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睘榇耍仨毥鉀Q損害司法公正和影響司法形象的突出問題,對司法腐敗和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實行零容忍,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zhí)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二是保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司法權是一項注重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的權力,應當獨立于訴訟當事人,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不受權力、金錢、人情的干擾,真正做到誰審理、誰裁判、誰負責。三是堅持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完善公開機制,創(chuàng)新公開方式,暢通公開渠道,建立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平臺,為推進司法公開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司法公開,有效遏制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等問題,確保司法公正、廉潔、高效。四是強化司法機關內部制約和外部監(jiān)督,健全錯案防止、糾正和責任追究制度,全面清理久押不決案件,切實解決立案難、申訴難、執(zhí)行難問題。
堅持全民守法。實踐表明,法治精神需要全民守法去弘揚,社會活力需要全民守法去激發(fā),民族復興大業(yè)需要全民守法去成就。所謂全民守法,是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和個人的行為都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守法的本質要求是遵守憲法和法律,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堅持憲法和法律地位的至上性和適用的平等性,杜絕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具有超越憲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權。其中,科學立法是全民守法的法治基礎。只有符合客觀規(guī)律、反映人民意志的立法,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嚴格執(zhí)法是全民守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嚴格執(zhí)法就是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切實維護,必然有利于促進全民守法。公正司法是全民守法的可靠保障。公正司法以公平正義為皈依,是對人民群眾自覺守法的最好激勵。有效普法是全民守法的必由之路。通過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從而使其內化為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全民守法要求全體公民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做到尚法與崇德相統(tǒng)一。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守法的最高境界是恪守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守法的最低限度是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道德的底線不能觸碰。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做到維權與護法相統(tǒng)一。在法治國家,保障公民權益是國家的責任,維護自身權益是公民的權利,但公民必須通過合法途徑表達利益訴求,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正當權益,決不允許以違法的方式、破壞秩序的方式、侵害他人權益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正確處理學法與用法的關系,做到知法與守法相統(tǒng)一。凡是法律禁止的,堅決不做;凡是法律倡導的,積極去做,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wèi)者,為構筑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3]
人活著只是一種本能,活得有自由有尊嚴才是人的本質,而能夠維護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可靠保障就是法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讓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讓每一個人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努力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既突出了法治中國的核心價值,也奠定了法治中國建設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于國家政權而言,就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對于公民個人而言,就是充分享有公民權利。法治要求制約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之內人人自由。因此,法治是人權得以全面實現(xiàn)和切實保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人們正是通過法律的形式,把權利與義務結合起來,把自由與秩序統(tǒng)一起來,在充分享有權利和自由的同時,又切實履行義務和責任。社會主義法治確認和保障人權的基點,不僅在于公民的政治權利,而且在于公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不僅在于個體人權,而且在于集體人權;不僅把人權的充分實現(xiàn)作為理想和目標,而且為人權的充分實現(xiàn)提供物質和法律保障。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特點之所在,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優(yōu)勢之所在。
人權保障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宗旨,是使公民基本權利由法律條文變成社會現(xiàn)實的必要條件,是防止和補償權利侵害的重要方式。人權保障通常體現(xiàn)在立法保障、執(zhí)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三個方面,其中司法保障尤為重要。司法是保護公民權利,維護社會公正,懲治違法犯罪的重要力量。公正司法在消除社會不公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伸張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公正是公信的基礎,而公信則是司法權威的前提。[4]如果罪犯沒有得到應有懲處、當事人勝訴權益沒有得到及時實現(xiàn),社會公正就難以伸張;如果司法不公,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社會就會失去最起碼的公平正義,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最后一線希望就會破滅。因此,司法機關應肩負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神圣職責,始終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嚴肅認真對待每一起案件,堅決防止和糾正冤假錯案,使受到侵害的權利依法得到保護和救濟,使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受到懲處和制裁,靠一個個具體案件的公正審判,提升司法公信力,維護司法權威性。
法律的公平正義依賴于司法活動,而司法活動的公平正義又依賴于司法獨立。作為一項重要原則,司法獨立主要包括三項規(guī)則:其一,行使審判權的專屬性規(guī)則,國家的審判權只能由國家的審判機關行使,其他任何機關都不得行使該項權力;其二,行使審判權的合法性規(guī)則,審判機關在行使審判權時,必須而且只能服從憲法和法律,這既是審判機關的權利,也是審判機關的義務;其三,行使審判權的自主性規(guī)則,法官或者由法官組成的審判組織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擾、影響和控制。對于下級法院裁判中的錯誤,上級法院只能根據(jù)當事人的上訴或申請,依照上訴程序、再審程序或監(jiān)督程序予以糾正,而不能隨意干涉。只有保持司法獨立,使法官依法獨立審判,不屈從于任何權勢和壓力,才能做到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保持司法獨立,使法官獨立于任何一方當事人,不與當事人有任何利害關系,才能保障法定程序的順利實現(xiàn);只有保持司法獨立,使法官不受任何機關或個人的干涉和影響,才能在裁判過程中嚴格依法辦事,準確適用法律。
實現(xiàn)司法公正關鍵在于制度,通過制度排除導致司法不公的各種因素,切實保障公正的法律達到公正的司法結果,以司法公正推進社會公正。司法制度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兩個:一個是獨立審判制度,一個是公開審判制度。沒有獨立,審判活動受到人情、關系、金錢的干擾,就不可能有司法公正;沒有公開,司法活動秘密進行,不受社會監(jiān)督,也不可能有司法公正。因此,獨立與公開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獨立就是不受干擾,但不是獨斷專行、恣意妄為,為此就必須公開審判,使獨立的司法活動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沒有監(jiān)督的司法必定是專橫的司法,而司法專橫與司法腐敗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為了使社會能夠監(jiān)督審判,必須實行公開審判制度,讓所有的審判活動都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防止暗箱操作。公開審判制度就是為社會提供一個監(jiān)督審判的平臺,因而憲法才規(guī)定,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外一律公開審理。為了防止公開審判走過場,要實行審判的全程公開,從立案到審理,從聽證到認證,從判決到文書都要公開。[5]這就是說,獨立審判與公開審判必須有機結合起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偏廢。同時,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司法機關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建立與行政區(qū)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tǒng)一正確實施;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法治規(guī)定了國家權力的界限,也規(guī)定了公民權利的界限,當法律統(tǒng)治每一個人,沒有任何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權時,就實現(xiàn)了法治。在法治社會,人權是神圣的,但不是絕對的,為了他人權利和公共利益,個人的權利常常要受到限制。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睂ψ杂珊蜋嗬南薅ǎ康恼菫榱吮U先藱喽皇窍藱?。因此,建設法治中國,既要保護公民權利,又要規(guī)范公民權利。對于公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同這種地位相適應的權利、行使權利所應遵循的程序、違反程序所應承擔的責任,都要通過法律來確認,并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在實際生活中,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如果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那就是特權;如果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那就是奴役。這就要求公民對權利和義務的概念有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的權利及其正當性、合法性、有限性,自覺在法定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利;對于權利義務關系有著深刻的領悟,因而向社會提出的要求以承認和尊重他人的同樣要求為前提,并準備為此而承擔相應的義務。
黨的十五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和確立了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的治國理政原則,同時也提出和確立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法治建設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不僅強調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而且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將法治建設與法治目標有機統(tǒng)一起來,為新時期法治中國建設找到了一條正確路徑。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和法律把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充分體現(xiàn)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xiàn)。這些觀點深刻闡明了憲法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的重要地位。實踐證明,只有把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與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依憲行政有機統(tǒng)一起來,建設法治中國才會有堅實基礎,國家長治久安才會有可靠保障,黨和人民事業(yè)興旺發(fā)達才能獲得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在我們國家,黨的領導同依法治國是一致的。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也是黨領導人民遵守和執(zhí)行的,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有效實施。我國的憲法和法律凝結著人民的意志,而人民的意志又是通過黨來匯集和凝聚的,通過權力機關變成國家意志的,通過執(zhí)行機關組織實施的,通過黨的組織帶頭貫徹的,因而黨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立法的政治設計者、執(zhí)法的組織協(xié)調者、司法的思想引導者、守法的行動帶動者。只有通過黨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通過黨組織對其他社會組織的示范作用,通過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積極影響,才能推進整個國家的法治建設。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完善了司法機關和司法制度,構筑了法律監(jiān)督和法律救濟系統(tǒng),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法律常識的普及工作,從而使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依法治國和依法執(zhí)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黨組織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支持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xié)調一致地開展工作。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方法,要求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統(tǒng)籌經濟社會發(fā)展、調節(jié)各種利益關系,最大限度激發(fā)社會創(chuàng)造活力、消除社會發(fā)展阻力;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減少沖突因素;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xié)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切實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確保社會穩(wěn)定,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huán)境。
我們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干部是依法治國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如何認識和處理權力與法律、指令與法令的關系,直接決定我們黨依法執(zhí)政理念的落實程度,直接關系整個國家法治建設的發(fā)展進程,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法律法規(guī)是實施管理的基本依據(jù)、依法辦事是開展工作的基本方式、尊法守法是領導干部的基本素質、執(zhí)法用法是領導干部的基本職責等觀念,始終對憲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嚴格按法律規(guī)范約束自己、教育管理部屬、協(xié)調上下關系、處理內外矛盾,自覺做到恪守原則不動搖,實施法規(guī)不走樣,履行程序不變通。只要各級領導干部行隨法出,依法辦事,就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對下級領導干部帶好班子、抓好隊伍、管好自己產生積極的影響。
鄧小平曾深刻指出: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6]波普爾也曾精辟指出:“我們需要的與其說是好的人,還不如說是好的制度?!盵7]東西方兩位哲人在唾棄人治、實行法治這一點上,有著驚人的一致。這種一致決非偶然,它反映了歷史發(fā)展的大勢——以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基礎,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加快法治建設,實行依法治國。而飽經滄桑的歷史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順應這種大勢的發(fā)展機遇——有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13億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中國的進程中,描繪出一幅雄偉壯麗的法治中國畫卷,創(chuàng)造法治建設的中國奇跡!
注釋:
[1]袁曙宏:《奮力建設法治中國》,《法制日報》2013年3月26日,第7版。
[2]楊偉東:《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時事報告》2014年第6期。
[3]李林:《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3年11月7日,第7版。
[4]周強:《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人民日報》2013年8月12日,第7版。
[5]肖揚:《關于司法公正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法律適用》2004年第11期。
[6]《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3頁。
[7]波普爾:《猜想與反駁》,傅季重等譯,上海:上海澤文出版社,1986年,第549頁。
責任編輯 李鐵牛
D920.1
A
1006-0138(2015)01-0005-07
王壽林,空軍指揮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北京市,10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