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睿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網絡文化環(huán)境治理的對策與建議
趙 睿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繁榮發(fā)展,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發(fā)生了極大變化,社會也變得更加多元化。新媒體擁有多種信息傳播渠道,也擁有很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這些都為生活提供了便捷,也使之成為公眾輿論平臺。當今風行的網絡文化在其生成與發(fā)展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人-人共生”特征。對每個人而言,網絡都作為當今社會的主要文化環(huán)境而存在,無法脫離和超越,網絡文化環(huán)境的治理更成為當代社會的主題之一。
關鍵詞:網絡文化;新媒體時代;文化環(huán)境治理
網絡文化環(huán)境不僅作為一個外部的歷史文化總和,能夠對當下產生影響,而更像是一個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場閾”,通過各種要素的組合和運動,形成所有人都在場、所有人都參與的網絡文化共同體。這種文化環(huán)境看似在網絡空間不斷流動、四處彌漫,實則對現實社會有強大的重組能力,幾乎所有人都被裹挾其中,其主要特征有:(1)當下性強、在場感強;(2)主體性強、參與性強;(3)自組織能力強、目的性弱;(4)青年行動能力增強。
2.1 網絡媒介使用的強移動化帶來網絡文化消費和生產的即時性
人們大多是在情境中完成對娛樂的滿足和信息的獲得,甚至是信息的分享。不僅符合現代社會人們快節(jié)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也對網絡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網絡媒介使用的強社交化帶來網絡文化環(huán)境的情感性
網絡媒介使用的強社交化賦予網絡文化環(huán)境一種情感的溫度。這也是以往線性媒體傳播時代所不具有的特征。
2.3 網絡媒介使用的平臺化帶來網絡文化環(huán)境行為主體的群體化特征
以微信和微博為主體的網絡媒介平臺使用造成目前網絡文化環(huán)境參與的“群體化”特征。也就說,目前的社交活動已經打破了以往的“點對點”封閉式傳播模式,而是一種“點對面”的開放式傳播模式。
3.1 改進導向性內容的傳播方式,實現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遞
第一,切長為短,實現長篇內容的碎片化傳播,短小精悍但是信息量大的內容更易受到青睞,也符合當今人們的閱讀習慣;第二,化大為小,實現宏大主題的細節(jié)化傳播,優(yōu)化傳播方式,更新傳播話語,實現細節(jié)化傳播才是治本之道;第三,轉深為淺,實現深刻思想的通俗化傳播,新的傳播技術重構了社會關系,也重新定位了受眾的接受方式和話語方式;第四,由少轉多,實現多元素融合的生動化傳播,有效重視和利用富媒體技術,提升傳播內容的可讀、可視及可互動性,增強媒體內容形式的生動性和親和力。
3.2 大力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
第一,實現網絡管理有法可依;第二,提升依法管理意識,實現網絡管理有法必依;第三,加強網絡執(zhí)法能力,實現網絡行為違法必究。
3.3 深度利用社交網絡平臺,提升官方網絡平臺的便捷度與實用性
3.3.1 優(yōu)化網站平臺的服務性和便捷性,以特色服務提升辨識度
積極利用網絡社交平臺來發(fā)布官方信息,是提高針對性、增強交流感的新途徑。
3.3.2 保持優(yōu)質微博的建設力度,強化信息發(fā)布的及時性和服務性
公眾偏好信息的實用性、獲取的便捷性,希望官方的權威發(fā)布能夠更及時,更具有服務性。
3.3.3 推進官方發(fā)布的移動平臺建設,重視微信及其粉絲研究
粉絲是移動平臺上官方發(fā)布的主要受眾,因此應重視官方平臺的粉絲效應,對粉絲進行有效研究,從而拉動粉絲數量的增長,提高政務平臺的影響力。
3.4 提升網絡文化環(huán)境建設意識
第一,加強公務人員的媒介素養(yǎng)培訓與教育,幫助政府公務人員建立互聯網思維,建立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傳播意識,以了解和把握當前公眾的網絡文化偏好,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公眾需要的信息;第二,推進媒體工作者網絡媒體倫理與法制教育,加強對網絡媒體從業(yè)者的媒體倫理、專業(yè)素養(yǎng)和法制教育培訓,使之守土有責,文明辦網;第三,開展網絡媒體素養(yǎng)教育。
3.5 建立培育引導機制,提升網民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
網民中總是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廣大網民既是網絡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享用著。
鼓勵網絡文化創(chuàng)新,開展網絡文化創(chuàng)意評比活動,激發(fā)社會公民和廣大群眾的文化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揮廣大網民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鼓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作品。
網絡作為自生產和自組織能力很強的媒介平臺,其文化的傳播主體由原有的精英群體變?yōu)椴莞后w,這是一個“人人擁有麥克風”的年代,原有的精英文化模式被解構。
參考文獻:
[1]謝麗威,韓升德.重塑視域內的網絡輿論規(guī)范化問題探討[J].寧夏黨校學報,2013(5).
[2]董程霞.發(fā)展健康網絡文化的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2012.
[3]馮淑珍.積極運用新興媒體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J].甘肅科技,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