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溥胡方園
(1華中科技大學 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武漢晚報社,湖北 武漢 430014)
股市異常波動中信息傳播特征研究
——對2015A股異常波動的傳播視域解讀
王 溥1胡方園2
(1華中科技大學 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武漢晚報社,湖北 武漢 430014)
2015年A股市場異常波動中信息傳播呈現(xiàn)出全新特征,新媒介首次主導傳播格局,以微信為代表的杠桿性傳播平臺通過嚴重影響和干擾投資人的交易心理和情緒,對市場波幅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理性審視新媒體時代股市異常波動中信息傳播全新特點,對促進中國資本市場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2015股市;異常波動;信息傳播特征
2015年6月中旬,一場突如其來的“空襲”席卷此前幾乎單邊上漲了一年的中國股票市場。短短20個交易日,滬深兩市市值蒸發(fā)30萬億,大批股票哀鴻遍野,股價“攔腰被斬”。非理性下跌速度之快、幅度之深、面積之大、影響之巨,均創(chuàng)下中國A股市場開設以來最高紀錄,引起全球廣泛關注,以至國家不得不組織和動員多方力量進行史無前例的救助。Wind資訊統(tǒng)計顯示,截至9月30日,證金公司、中央?yún)R金共現(xiàn)身1365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占據(jù)A股49%,耗資1.23萬億。如果加上中證金融資管項目持有的股份,實際注入的流動性將大幅提高。
一輪轟轟烈烈的牛市“秒殺”為一場驚天動地的救市保衛(wèi)戰(zhàn),在中外證券史上實為罕見。這場“股災”對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深刻影響,正在逐步釋放。
單純從資本市場建設范疇解讀這場“股災”,蒼白而膚淺。除了杠桿資金等因素外,本次股市異常波動中,信息傳播對行情波動性的推波助瀾作用,但迄今未得到應有重視。理性審視新媒體時代股市異常波動中信息傳播全新特點,對完善股市交易中信息傳播機制和規(guī)制建設,對促進中國資本市場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由2013年結(jié)構(gòu)性交易機會演變而來的整體牛市,建立在無風險利率下降、寬松流動性、改革預期和杠桿資金等因素疊加基礎之上?;仡櫿麄€行情的演繹邏輯,改革牛、資金牛、杠桿牛一直是各個個體與群體分析的核心關鍵詞。容易被忽略的是,這輪“波瀾壯闊的牛市”和“令人窒息的雪崩”,發(fā)生在新媒體時代的全新背景之中,傳統(tǒng)可控性媒體信息傳播功效大大弱化,新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通路。信息及其傳播效率是資本市場實現(xiàn)其“晴雨表”功能和有效配置資源的重要保證之一。[1]在新媒體主導的新傳播格局中,信息來源泛濫、信息真實難辨、信息傳遞無序、信息把控艱難,由于規(guī)制建設缺失,“把關人”角色缺漏,大量信息被無意或有意曲解后產(chǎn)生“病毒性傳播”,導致有效信息對市場的正常功能作用難以發(fā)揮。目前,市場已進入到“自我糾錯和恢復”階段,但對本次股市異常波動過程中信息傳播新背景和新規(guī)律的認識仍然亟待提高。
雖然在不同的時段,市場中的信息分布處于不同的狀態(tài),私有信息的釋放也表現(xiàn)為跳躍性和非平穩(wěn)性,但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wǎng)絡等新傳播工具和平臺,具有平行精準傳播的內(nèi)在機制和特征,一方面大大強化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精準性和交互性,信息的網(wǎng)格化覆蓋速率和傳播速率大大提升,信息傳遞實現(xiàn)了從個體傳播到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的快速切換和從點到面的傘形共享;另一方面,朋友圈的氣質(zhì)、利益和興趣、偏好共性,使得信息發(fā)布者可以輕松完成推送對象的精準化,接受者可以及時完成信息反饋。更關鍵的是,新的傳播手段與股票市場瞬時交易、瞬時決策的內(nèi)在特征和需求高度黏合,導致傳統(tǒng)傳播形態(tài)的引導功能自動削弱。在以往的股市異常波動中,最先進的信息傳遞手段,主要依靠線性式點對點的聲訊、郵件等形式完成。在本次行情中,新的傳播工具和手段大行其道,交易過程中披露的國家宏觀信息、產(chǎn)業(yè)政策、企業(yè)資訊,第一時間直接通達投資者,并瞬時在網(wǎng)絡社區(qū)內(nèi)產(chǎn)生聚變反應,從而對投資者的交易心理、交易情緒和交易行為產(chǎn)生及時影響和共振,加劇本已嚴重的“羊群效應”和高頻交易。
大眾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研究表明,情緒與人類的判斷和行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投資決策涉及風險和不確定性時,投資行為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在投資者情緒傳播過程中,人際傳播網(wǎng)絡對其投資行為的擴散至關重要。[2]在股市異常波動過程中,無論是被套牢者還是贏利者,吸籌者還是拋售者,其傳播信息的動機和行為,具有明顯私利色彩。日益壯大的自媒體因為邊控失效,與私人利益高度捆綁,大量信息交易在自媒體渠道中指揮或傳染完成。通過對自媒體傳播信息的觀察,會發(fā)現(xiàn)在買賣方向性取舍上,傳播者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選擇性選擇對自身有利的觀點進行傳播;在具體交易標的選擇上,往往不遺余力地推薦自己所持有的個股。即便是對市場行情爆棚狀況的景觀性描述,也可以清晰發(fā)現(xiàn)落腳點與利己對標。
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完整、不規(guī)范,是中國證券市場久治不愈的頑疾,投資者千方百計打探上市公司內(nèi)幕信息成為固化特點。本輪行情中,內(nèi)幕信息傳播達到驚人程度,一些公司的資產(chǎn)重組進展和停復牌,都在投資者的“精準預計”之中,不確定性“噪音”在小型網(wǎng)絡中占據(jù)相當比重,甚至一些噪音尚未大面積轉(zhuǎn)發(fā),澄清的聲明已經(jīng)登臺。需要引起特別注意的是,一些私利者打著投資咨詢或理財服務的幌子,借助新型傳播技術工具和中小投資者長期以來的盲目跟風習慣,故意制造“噪音信息”,造謠造妖,通過杠桿資金與杠桿傳播共同催化,加大對中小投資者的投資引誘,放大信息“搭便車”者的收益或損失。一些專業(yè)投資機構(gòu)抓住這一特征,影響市場走勢。2014年12月5日,國際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首席策略師賈納(Jonathan Garner)一鳴驚人,在研報中預計2015年A股的目標上限達到驚人的16785點。[3]在大盤瘋狂上漲階段,國內(nèi)一家證券公司分析師喊出了“俠之大者,為國接盤”的吸睛之語;一家券商甚至將子虛烏有的政策信息(如預測會調(diào)整印花稅、救市資金退出等)分析得頭頭是道,直接加劇市場波動性。從最近處罰的案例看,內(nèi)幕信息和“噪音信息”的發(fā)布有向主體多元化、手段隱蔽化和智能化鋪展的趨勢。
長期以來,A股市場形成了對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畸形結(jié)構(gòu),缺乏價值投資理念。截至2015年8月,我國股票有效賬戶達1.98億戶。交易額中散戶比例高達80%以上,機構(gòu)投資者僅為15%,一般法人僅為2%。中小投資者在信息掌握方面,具有天然弱勢,即便在新媒體時代,這一狀況也無法在短期內(nèi)根本扭轉(zhuǎn)。在風險降臨的時候,信息不對稱會產(chǎn)生致命的“信息休克”現(xiàn)象,傳染交易情緒,加速踩踏行為。2015年年中A股非理性暴跌,充分顯示了新媒體的功能力量,但也暴露出其無法根本解決信息不對稱難題的工具性局限。
按照目前新聞傳播學中對群體性事件和公共危機事件的共識性定義,股市異常波動既具有一般意義上的群體性事件和公共危機事件的有關特征,但又有著明顯不同。這種不同,突顯出在股市異常波動中信息傳播的單獨特征,即股市異常波動中,信息傳播具有共議等外在表現(xiàn),并快速形成造峰效應,但傳播者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意見合成,而是借機影響他人情緒和交易;傳播內(nèi)容也不一定集中于事態(tài)發(fā)展,有時只是意見互換。加之股市波詭云譎、變速急快,所以難以形成固定的組織化群體,群體內(nèi)和群體間信息傳播難以形成類似群體性事件的“合成作用”。同時,海量的信息以獨特的傘形或塔形形態(tài)展開,但作為接收方的投資人大多以理性經(jīng)濟人自居,并非簡單意義上的“烏合之眾”,主流意見難以持久,所謂的“意見領袖”難以確立。即便獲得短期多數(shù)認同,但代謝及快。換言之,信息傳播者都是帶有個人直接利益的參與者,不是一般群體事件中的“圍觀者”,其傳播并不是為了附和與聲援意見領袖,而是通過影響接受者的心理和判斷,拉攏接收者成為交易一致的行動人。從這種角度看,也就不難理解“中國大媽都是股評家”了。
[1] 李小晗,朱紅軍.投資者有限關注與信息解讀[J].金融研究,2011(8):128.
[2] 郭旭沖.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多智能體股市情緒傳播模型[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1.
[3] 劉志毅,李微敖.“瘋牛”狂飆19天[N].南方周末,2014-12-11.
[4] 王艷.基于信息范式的指令驅(qū)動市場微觀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4.
G206
A
1674-8883(2015)20-0233-02
王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方園,就職于武漢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