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珍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公民新聞”到底是不是新聞
張麗珍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被一些學者認為非主流的、來自大眾的新聞報道可以被稱作為“公民新聞”,與網絡時代專業(yè)新聞記者所報道的新聞有何不同?這些新聞在新聞傳播中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占什么樣的地位?以7·23溫州動車事件為例,可以說微博的內容是另一種形式的新聞,而“公民新聞”這一概念是可以被提出且應用在新浪微博的內容中的。公民記者提供的廣泛的新聞資源,擴展了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公民新聞;微博;社會化網絡;非主流新聞
由于數字技術,如帶高清相機的智能手機,3G蜂窩網絡,社會化網絡服務(SNS)等等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聞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發(fā)布和傳播。這些數字媒體技術可以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和新的信息工具去方便大眾在網絡上上傳新聞信息,這樣每個人都能像記者一樣生產和向公眾傳遞信息(艾倫,2009;吉爾默,2009)。一些學者認為這非主流的、來自大眾的新聞報道可以被稱作為“公民新聞”。但在多大的程度上這些新聞報道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專業(yè)的新聞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以中國7·23溫州動車事件為例,來討論在網絡時代專業(yè)新聞記者和業(yè)余新聞制作人之間的不同。
中國的溫州動車事件發(fā)生在2011年7月23日,此次的追尾事件發(fā)生在兩列高速列車之間,事故發(fā)生在溫州城區(qū)郊外的甬臺溫鐵路的一段高架橋上,事故造成了43名乘客死亡,并且有超過200人受傷(Railwaygazette,2011)。關于事故的第一條僅僅在事故發(fā)生后的4分鐘就被新浪微博用戶@袁小芫發(fā)布在網絡上稱:“D301在溫州出事了,突然緊急停車了,有很強烈的撞擊。還撞了兩次!全部停電了!?。∥以谧詈笠还?jié)車廂。保佑沒事!!現在太恐怖了?。。。?!”(新浪新聞,2011)。這是第一條關于7·23溫州動車追尾碰撞的消息,隨后其他用戶相繼報道碰撞事故現狀,幫助營救被困乘客等。
跟通過微博發(fā)布和傳播的信息相比,來自傳統(tǒng)媒體機構的相關報道則更加系統(tǒng)和深入。南方周刊網絡版報道該事故通過了幾個不同的視角。事故第二天,南方周末首次根據整合政府媒體信息、當地媒體報道和新浪微博消息,發(fā)布了名為《跟蹤前線記者7日事故》的報道。這個報道擁有完整的新聞五要素,即“五個W”,介紹了動車事故的基本情況和必要信息。直到2011年7月30日,南方周末官網一共發(fā)布了12則關于7·23溫州動車事件的報道,內容包括事故現場的進展、政府相關部門的新聞發(fā)布會信息、遇難者名單信息等等,還有一些關于中國高鐵列車制造商CSR和中國北車的相關介紹來系統(tǒng)而深入的評論了這一事件。
由此看來,以新浪微博和南方周末為例,來自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信息有著不同的寫作方式和報道角度。作為非主流的新聞報道內容,新浪微博提供了大量的碎片化且時效性的信息,然后這些碎片化的內容被應用在主流媒體的報道中,如南方周末的報道就整合了新浪微博中關于此次事故的信息。
由此看來,微博的內容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新聞,而“公民新聞”這一概念是可以被提出且應用在新浪微博的內容中的。
魯蒂利亞諾(2008,引用于林德納等,2015)定義了“公民新聞”這一概念,認為公民新聞是一種開發(fā)的信息報道方式,由公眾代替?zhèn)鹘y(tǒng)的專業(yè)新聞機構來完成,并試圖去覆蓋一些社會的邊緣化社區(qū)。由于它是對所有受眾開放的,且?guī)缀醵际腔诰W絡的,公民新聞也被稱為“草根新聞”、“開源新聞”、“參與式新聞”、“超本地新聞”、“分布式新聞”和“網絡新聞”(艾倫,2009)。
此外,古德(2009,引用于林德納等,2015)擴展了上面的定義,他認為網絡空間并不是公民新聞唯一的舞臺。相比網絡只是內容發(fā)布的一個基礎平臺,智能移動以及數碼設備的廣泛應用才使公民為傳統(tǒng)新聞機構提供新聞信息成為可能。老百姓在第一現場提供的信息會成為傳統(tǒng)的主流新聞機構的獨家新聞補充來源(艾倫,2009)。而且公民新聞不僅僅關注一些另類的獵奇新聞,也包括“元信息”和新聞實踐活動(古德,2009,引用于林德納等,2015)。由此可見,公民記者提供的廣泛的新聞資源擴展了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另一方面,主流新聞,即傳統(tǒng)的新聞和專業(yè),它既是職業(yè)類別,也是一個實踐領域(衛(wèi)斯波得,2013,引用于林德納等,2015)。專業(yè)的記者是一個合法的、帶薪的職業(yè)去參與新聞實踐領域(林德納等,2015)。他們都是有經驗的個體,在一個有被普遍的主流媒體都接受的標準化職業(yè)實踐準則的新聞機構供職(同上)。這些機構成員通常由熟練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組成,包括記者、編輯、印刷工和廣播媒體,以及遵循“主流新聞媒介時間準則”的在線出版物(同上)。除此之外,在實踐領域,相關的原理、知識和技能,新聞道德和新聞信仰也都是有系統(tǒng)的行業(yè)規(guī)定去規(guī)范職業(yè)新聞工作者(同上)。
很大程度上,專業(yè)記者和公民記者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可以說是信息提供者的目標。相比前者的目的是完成工作任務,艾倫等學者(2007)指出后者是毫無準備地收集信息的“意外的新聞記者”。對于此報告中的案例——723溫州動車事故來說,這些微博上來自普通的微博用戶的新聞消息可以說是典型的公民新聞。相對的,《南方周末》的報道則是專業(yè)的新聞報道。微博用戶例如@袁小芫和其他在事故發(fā)生后快速上傳相關信息的只是想讓公眾更快的了解信息和尋求幫助。相比之下,南方周末作為一個權威的媒體去全方面報道事故,必須運用更專業(yè)的風格讓受眾更好更深入的了解整個事故。
根據吉爾默(2009)對“新聞”的定義,其關鍵是“識別這些行為及其結果”而不是“誰帶領去了解這些結果”。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先進的數碼設備去做記者的工作,去生產新聞信息(吉爾默,2009)。新聞的關鍵是新聞內容而不是誰提供了內容和提供內容的方式。微博用戶讓公眾了解事故的現狀,并設置了一個熱門的議程,使更多的公民和大眾媒體去關注該事故。他們的“行為”和“結果”都可以被認作是“新聞”。因此,可以看出,非主流媒體的報道,如微博可以被認為就是“新聞”。
然而,專業(yè)新聞和公民新聞的界線是一直存在爭議的。一些學者認為大量的網絡只是促進了網絡新聞的議程設置和迅速從世界各地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約根森,2010;威廉姆斯等,2010,引用于林德納等,2015)。公民新聞只是職業(yè)新聞記者找到不同新聞角度和新聞資源的一個工具,不能被稱為真正的“新聞”(Blaagaard,2013)。
此外,傳統(tǒng)的主流媒體開始通過新的數字媒體更新他們的傳統(tǒng)的新聞內容。例如,個別記者開通博客或者傳統(tǒng)媒體開發(fā)其官方博客(羅賓遜,2006)。由此看來,熟練的新聞工作者將會用公民新聞的方式在新媒體上報道新聞。例如,《南方周末》也有自己的官方微博賬號,對于該事故,最開始官方微博賬號主要是轉載一些記者或者當事人的私人微博的內容和一些當地媒體機構的內容,等南方周末的記者進入事故一線后,其內容才轉向了正式且專業(yè)的報道方式。而且,一些曾經有新聞相關工作經驗或者受過相關教育的人群雖然不供職于大眾媒體機構,不能被稱為職業(yè)記者,但是他們會更好地傳播信息和引導輿論。
可見,非主流媒體報道的內容更多是普通大眾運用數字化工具,從個人角度去幫助主流媒體機構發(fā)現更多的新聞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來自非主流媒體的公民新聞不能完全等同于傳統(tǒng)的專業(yè)新聞。就7·23溫州動車事故這一案例來說,微博的內容只是會被當作主流大眾媒體新聞報道的一個來源。
綜上所述,微博上關于7·23溫州動車事故的內容不可以完全等同于專業(yè)的新聞,但是從新聞廣義的定義來看,通過非主流的媒體平臺傳播的公民新聞確實可以看作一共“新聞的行為”。特別是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公民新聞將會在新聞領域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赌戏街苣愤x取了微博的內容,然后再加工為更專業(yè)的新聞能保證信息的傳播更加有效。就像艾倫(2009)所說,一個業(yè)余的新聞將會改革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的規(guī)則和實踐方式。然后一種新的新聞模式會被建立:主流大眾媒體鼓勵促進普通民眾去在非主流的新聞平臺上創(chuàng)造更多的新聞內容,但是仍然由專業(yè)的記者設置議程、引導輿論(古德,2009年,引用于林德納等,2015)。
[1] 新浪新聞. 7·23溫州動車脫軌追尾事件微博全紀錄[DB/ OL] . http://news.sina.com.cn/z/hzdccg2011/#jingguo[23 Apr 2015] . 2011.
[2] 新華社.“溫州動車追尾事故 38人死亡”[DB/OL] . 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61654[23 Apr 2015] . 2011.
[3] 上官蘭雪.“7·23動車追尾事故追蹤 南方周末記者前線報道”[DB/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 61638[23 Apr 2015] . 2011.
G210
A
1674-8883(2015)20-02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