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正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新聞語言中引用古典詩詞的頻率和作用分析
周必正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自古以來,各朝代的詩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具有永恒的魅力,成為我們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特別是其中一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是我們在新聞寫作中遇到難以描述的景物和難以表露的情感時的“稻草”。
新聞語言;古典詩詞;頻率;作用
新聞標題是讀者首先關注的部分,講求時效性,用語多緊扣時代步伐,貼近讀者需求。在當前時代的快節(jié)奏下,看新聞的人通常只看標題,媒體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標題多采用時尚流行的元素。
雖然現在的新聞標題制作花樣百出,不斷推陳出新,但古典詩歌的應用日漸減少。流行詞語、新語新詞、網絡語言、外來詞語在新聞標題中的大量運用,意境優(yōu)美、內涵精深的古典詩詞化標題已屬罕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傳統(tǒng)文化在大眾傳媒中的缺失,近五年單月人民日報引用古典詩詞作為標題的數目如下:2010年8篇、2011年6篇、2012年7篇、2013年5篇、2014年5篇。從中看出近幾年引用數量稀少,并且有持續(xù)下降的趨勢,不禁讓人擔憂。
古典詩詞類的新聞標題,語調和諧、音律自然,且意蘊豐富、內涵精深,具有白話文所不能比擬的獨特魅力,不僅迷人,而且耐人尋味。
(1)政治新聞中的引用分析?!吨袊鴷r報》報道“張王會”的時候以“兩岸輕舟已過萬重山”為題刊發(fā)社論。[1]“輕舟已過萬重山”出自李白《早發(fā)白帝城》,詩人用猿聲山影做襯托,形容所乘小船的速度之快,是作者對眼前景物的描繪,也是作者心情的寫照。作為有效推進兩岸關系的重要事件,張王會對兩岸關系的常態(tài)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里作者用“輕舟已過萬重山”形容海峽兩岸關系歷經波折而進入康莊旅途。
(2)經濟新聞中的引用分析。《宿遷日報》曾發(fā)表一篇關于當地沭陽縣經濟發(fā)展的文章,[2]以宋詩《鶴林玉露》某尼悟道中的一句詩作為標題,十分貼切?!按涸谥︻^已十分”,表明沐陽縣正處于穩(wěn)定經濟、深化改革的初春時節(jié),很好地概括和點明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3)社會新聞中的引用分析。2012年一篇發(fā)表于《今傳媒》第四期的文章頗為特別。這是一篇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3]的人物專訪,其主標題是柳永《鳳棲梧》中的兩句詞。柳永《鳳棲梧》,抒發(fā)了詞人漂泊的羈旅哀愁和對愛侶的思念之情。其中“衣帶漸寬終不悔”二句以衣裳和腰帶的變化這一生活中的細節(jié)為切入口,生動描繪出詞人對愛情的癡狂。在今天,這兩句詞多形容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等。這篇新聞專訪中記者詳細地梳理了董少鵬先生,經濟日報集團證券日報社常務副總編輯的人生經歷,記錄了他從孩提時接觸新聞傳媒,了解經濟常識到成為知名記者,最后坐上報社總編輯座位的不凡歷程。從字里行間,讀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路堅持夢想的力量。“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其成長歷程?!度嗣袢請蟆穲蟮栏V菔械摹按猴L行動”時的標題也很別致。[4]文章標題中的“春風送暖”與“潤物無聲”這兩組,巧妙地化用了杜甫的名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同時將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兩句詩的意象融合到新聞報道中。十年間,福州市政府與民間機構在子女上學、就業(yè)、住房、醫(yī)療等方面幫扶救助困難群眾,解決百姓的實際生活問題,猶如和煦的春風。
(4)文化新聞中的引用分析?!吨袊幕瘓蟆?011年報道舞劇《絲路花雨》在美國上演。[5]在標題中,作者通過借用詩句用來形容絲路花雨的演出狀況,其中“《絲路花雨》驚艷美利堅”一句將實景與虛景熔為一爐,描繪新聞事件準確生動,又巧妙地對舞劇的出色表演給予了高度評價?!度嗣袢請蠛M獍妗吩?011年發(fā)表了一篇海外華人共慶元宵節(jié)的文章。[6]文中借用北宋詩人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中的詩句,將海外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懷娓娓道來,歲歲年年、年年歲歲,那頭頂的一輪圓月是對家鄉(xiāng)無法忘懷的感情的寄托。
在新聞導語中直接引用古典詩詞,使其率先進入讀者視線,以引起讀者注意,在新聞寫作中亦有先例。
《證券時報》2012年一篇關于股市的新聞中用到這樣的導語“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陸游《游山西村》。這兩句詩將股市在遭遇艱難處境之后再逢春天的情形形象生動地展示給了讀者,股市的跌宕起伏之狀躍于紙上。
《農民日報》2007年一篇報道安徽名茶“敬亭綠雪”的新聞中直接引用詩詞。[7]“綠雪”產于宣城縣敬亭山,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有詩詠贊此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在文中引用了李白的名句,只字未提“靜”字,卻達到令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清幽自然風景的效果,并對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詩人深情地凝望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也在默默地凝視著詩人,山與人仿佛一幅風景畫卷中緊緊聯系的整體,不可分割。山成為詩人最親密的朋友,可以讀懂詩人那一顆不為外人理解的內心。試想,在秀麗空靈的敬亭山,沏一壺上好的“敬亭綠雪”,捧一本李白的詩集,那一份平淡與恬靜的美,使人向往。
古典詩詞作為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新聞傳播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根基。傳統(tǒng)文化只有在傳承社會的載體中才能薪火相傳,這是文化自身傳遞、繼承的理論和規(guī)律。新聞媒體應當承擔輿論引導的使命,負擔傳承文明的責任,接受提高公共素養(yǎng)的任務,在新聞語言中更多地適當使用古典詩詞,促進其傳承和發(fā)展。
[1] 蕭師言.“張王會”開啟兩岸新階段 馬英九期盼“特效藥”[N].環(huán)球時報,2014-2-19.
[2] 朱彥東.春在枝頭已十分[N].宿遷日報,2012-3-7(A01).
[3] 權佳.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J].今傳媒,2012(4).
[4] 趙鵬.春風送暖 潤物無聲——福州市實施“春風行動”10周年紀實[N].人民日報,2011-2-9(01).
[5] 王位.“中華風韻”《絲路花雨》驚艷美利堅之思:最好的文化企業(yè)還得是優(yōu)秀的文化集成商[N].中國文化報,2011-12-15(04).
[6] 王丕屹.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2-16.
[7] 張國祥.敬亭綠雪:打造歷史文化名茶[N].農民日報,2007-5-14(007).
G210
A
1674-8883(2015)20-0180-01
周必正(1990—),男,江蘇無錫人,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