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凱華
(作者單位:昌吉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如何做好新時期“先模人物”的采訪報道
滿凱華
(作者單位:昌吉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近些年,各級媒體以樹立典型人物來鼓舞、激勵、鞭策廣大人民群眾,來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實踐證明,樹立先進人物典型在弘揚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振奮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等方面發(fā)揮了很大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以來,這方面的報道局限于固有的傳統(tǒng)模式,致使讀者在看過報道后,要么感覺枯燥乏味、過目就忘;要么感覺言過其實,產生懷疑,進而引起反感心理。
所謂“先模人物”就是先進模范人物,是指在工作、勞動、學習、科研、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里做出突出貢獻,其人品、態(tài)度和業(yè)績堪稱榜樣和典型。
作為主流媒體,我們之所以大力宣傳“先模人物”,不僅僅因為這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載體,更是因為先進模范人物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道德水準,是全社會的道德標桿。評選表彰“全國道德模范”和“感動中國人物”是近幾年我國培育公民道德價值觀的創(chuàng)新之舉。通過樹立先進模范典型,培育和豐富公民道德價值觀,為樹立公民道德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并奠定了新時期社會道德建設的文化根基。
我國在宣傳“先進人物”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解放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進人物宣傳符合群眾的政治社會化要求、傳統(tǒng)道德評價標準,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體驗(如劉胡蘭);解放后至“文革”前,所宣傳的先進人物,由于受到很強的政治權威心理影響,并且優(yōu)秀人物符合了民族心理特征的要求,廣泛激發(fā)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并引導大眾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收效顯著(如雷鋒、王進喜);“文革”時期,是先進人物宣傳的一個特殊時期,當時過于強大的權威政治心理和被忽視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對以后的先進人物宣傳造成了影響;至改革開放以后,傳統(tǒng)文化精髓得到嶄新詮釋,先進人物緊隨新時代道德、文化環(huán)境的新轉變和新氣象,產生了深遠而深刻的影響。另外,隨著宣傳者權威心理效應的下降,大眾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先進人物宣傳向人們發(fā)出了要擺脫危機的信號。
如今人類社會發(fā)展已快速進入網絡時代,人的思維在朝著多元化發(fā)展,傳統(tǒng)報道中的那個缺少血肉、高高在上的“圣人”很難再引起人們的思想共鳴;相反的,人們會質疑,那些他們從小學習的英雄事跡,那些讓他們充滿力量的價值典范究竟是真的,還是為了宣傳而被捏造出來的產物?!袄卒h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雷鋒其實本身是一個非常質樸的普通青年,有愛心,熱愛工作,急人之所急,惻隱之心再加光榮之心,也有點自己的小愛好。但是,在之前的宣傳模式下,雷鋒被說成了像神一樣的存在,在他的身上全是優(yōu)點,沒有任何缺陷,好像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別人。這樣完美的人是否真的存在,使一些網民對雷鋒事跡的真實性產生質疑。
在新時期下,我們該如何做好“先模人物”的采訪報道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采訪前準備。
首先,明確我們要報道的是人,而不是神。我們在報道一個典型人物時,首先確定我們現(xiàn)在寫得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是人就會有缺點,過于理想化的人是不存在的,不遵從人性的寫法必定會被人們所質疑。
其次,細微之處動人心。報道“先模人物”時要從細節(jié)入手,由小見大。在一個報道里,越是細微之處越能打動人心。比如,因為常年干一個工作而形成的老繭,又或者多年做一件事而有下意識的行為等,這樣不起眼的、不經意的一個小畫面、小動作最能打動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再次,就是側面報道或者描寫。在報道“先模人物”的時候,我們要聽聽周圍的人怎么說,讓他人來評價典型人物的優(yōu)缺點。同事的稱贊、家人的埋怨、鄰里間的評價等,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是正是這樣簡單真實的話才是最可信、最有說服力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真實。我們在采訪報道一個“先模人物”的事跡時,所報道的事件是必須是真實發(fā)生的,如果為了宣傳效果而去捏造事實,那么即使這個人物是先進的,人們也會產生質疑,甚至是反感。真實,這不僅僅是對大眾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采訪時,只要我們深入了解,用心感知,就一定能捕捉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而寫出讓人產生共鳴的好作品來。
“先模人物”報道方式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改進、變化。但是,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把握廣大受眾的接受心理,必定會發(fā)揮好新時期“先模人物”凝聚人心、教育引導的社會功能,起到“先模人物”“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