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本龍 張穎美 安徽省歙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內科 245202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分析
汪本龍張穎美安徽省歙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內科245202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方法:將72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6例,對照組患者給予阿昔洛韋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疼痛及皰疹消失時間,并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的疼痛消失時間及皰疹消失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療效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西醫(yī)結合臨床療效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是帶狀皰疹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多數患者在帶狀皰疹皮損消退后可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y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藥物較多,在短期內能起到很好的鎮(zhèn)痛作用,但療效不穩(wěn)定,容易復發(fā),且多存在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臨床應用受到了限制[1]。隨著祖國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在臨床治療PHN方面累積了寶貴的經驗,筆者近年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效果確切,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72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帶狀皰疹神經痛癥狀及皮疹表現,符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診斷標準,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齡(57.7±2.1)歲,平均病程(8.4±0.6)d。疼痛部位:肋間神經痛13例,上肢神經痛10例, 下肢神經痛6例,腹部神經痛4例, 頸部神經痛3例;觀察組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齡(59.2±2.4)歲,平均病程(9.7±0.4)d。疼痛部位:肋間神經痛15例,上肢神經痛11例, 下肢神經痛5例,腹部神經痛3例, 頸部神經痛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疼痛部位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阿昔洛韋0.8g,5次/d,維生素B110mg,3次/d,療程為7~10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中藥方劑組成包括:黃芪、白芍各20g,郁金、乳香、沒藥、當歸、桃仁、地龍、青皮、全蝎、枳殼、延胡索各10g,蜈蚣2條,甘草6g。上述中藥溫水煎服,每日1劑。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及皰疹消失時間,療程結束后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治愈:疼痛癥狀完全消失,亦無周圍神經放射痛或感覺異常;有效: 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偶有輕微疼痛;無效:治療后疼痛無明顯減輕,甚至加重[2]。總有效為治愈和有效之和。
2結果
2.1疼痛及皰疹消失時間如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消失時間及皰疹消失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及皰疹消失
組別疼痛消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觀察組2.6±0.810.2±1.2對照組3.8±1.312.9±1.7P<0.05<0.05
2.2臨床療效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皮疹愈合后,在原來皮疹區(qū)的皮下長期存在的一種劇烈疼痛。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帶狀皰疹病程一般在2~4周,由于帶狀皰疹病毒具有親神經和皮膚的特性,能夠使受犯的神經節(jié)發(fā)生炎癥或壞死,減緩機體對神經組織的修復,因此在患部皮損消退后會遺留頑固性神經痛癥狀[3]。中醫(yī)研究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屬“虛”、“淤”證范疇,其病機多由情志內傷,肝氣郁滯,久而化火,肝經火毒外溢于肌膚或脾濕郁久, 濕熱內蘊,外感毒邪,濕熱火毒蘊于肌膚所發(fā)[4]。因此中醫(yī)治療該病多以行氣化淤,通絡止痛治療為主。
西醫(y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療方案,通過控制病毒繁殖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近年來中醫(yī)在臨床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本文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顯著改善,疼痛消失時間及皰疹消失時間較單純西醫(yī)治療組有顯著縮短(P<0.05),這與楊超[5]的報道一致。本文所采用中藥方劑中,黃芪補脾胃,使氣旺血行, 當歸補血活血, 川芎、白芍、 桃仁、紅花活血祛淤, 青皮不僅行氣,且能疏肝解郁,配以枳殼加強行氣通絡的作用,地龍、全蝎通經活絡止痛, 延胡索行氣止痛,蜈蚣能增強解痙鎮(zhèn)痛之功,又可加強活血化淤之力,甘草調和諸藥[6,7]。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療效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茜瑩,李文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進展〔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1,28(3):73-77.
[2]張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2):64-66.
[3]鮑麗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24(5):687-688.
[4]李德龍,耿春梅,段世軍.中藥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272例〔J〕.光明中醫(yī),2010,25(10):1831-1832.
[5]楊超.中西結合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9):654-655.
[6]沈曉英, 張元興, 徐舒,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43 例〔J〕.吉林中醫(yī)藥,2010,30(9):782-783.
[7]陳素文,余惠萍,陳煥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6,12(16):37-39.
(編輯羽飛)
收稿日期2014-08-03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05-06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