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條件推理的社會契約理論研究述評*

        2015-02-25 05:09:12曾曉青,陳美榮,胡竹菁
        心理學探新 2015年5期

        ?

        條件推理的社會契約理論研究述評*

        曾曉青1,陳美榮2,胡竹菁1

        (1.江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江西省心理與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南昌 330022;2.南昌師范學院教育系,南昌 330029)

        摘要:華生選擇任務(也稱四卡任務)中的“內容效應”自發(fā)現(xiàn)以來,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興趣,但許多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有時甚至相互矛盾。為了解釋“內容效應”這一現(xiàn)象,先后涌現(xiàn)出諸多理論觀點或模型。Cosmides和Tooby從進化論角度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四卡任務中的“內容效應”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會契約理論。本文全面介紹了社會契約理論的由來、基本主張、行為學證據(jù)及認知神經(jīng)科學證據(jù),同時也介紹了對該理論的不同觀點及批評意見,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關鍵詞:條件推理;社會契約理論;四卡任務

        1引言

        推理(reasoning)是人類思維領域中的高級形式,是人類最基本特性的一部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個體幾乎每天都要調用自身的推理加工能力,推理作為高等動物與其他動物相區(qū)別的一種認知加工能力,一直以來不僅引起哲學、邏輯學領域學者的關注和重視,也引起了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領域研究人員的關注,以至于幾乎所有的智力測驗中都必須涉及推理能力。

        長期以來,推理屬于哲學的學術范疇,直到20世紀思維心理學才努力使推理成為一門科學。在20世紀的前50年里,來自各學科領域的許多重要的開拓者為現(xiàn)代推理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過去的大約40年里,演繹推理的研究一直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領域(Evans,2002;Manktelow & Over,1991);近幾十年來,許多其他領域的研究不斷加入到思維和推理研究的行列,這包括類比推理領域、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和認知神經(jīng)科學等。

        為了更清楚地探討人類推理的原理或機制,邏輯學家們與心理學家們的研究重點有所不同。邏輯學家們更注重于形式邏輯規(guī)則對人們推理的影響,心理學家們則更注重于設置一定的形式邏輯規(guī)則實驗,控制各種不同的變量,以考察人們的推理加工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2條件推理與內容效應

        2.1條件推理

        條件推理(conditional reasoning)又稱為假言推理(hypothetical reasoning),是認知心理學家廣泛研究過的一類形式推理作業(yè),也是演繹推理的主要類型之一。它是指人們利用條件性命題進行的推理,具體來說,它發(fā)生在當給出所謂條件語句——決定在滿足特定條件時將出現(xiàn)何種結果的規(guī)則——并要求推理者根據(jù)前面給出的信息對結論的有效性進行評價的時候,通常,規(guī)則以如果—那么(if—then)的格式進行表述。

        推理者必須在“如果—那么”命題的基礎上推導出結論。常見的條件推理包含一個條件性命題、一個直陳命題和由此得出的一個結論(彭聃齡,張必隱,2004)。其表達形式為: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第一個命題是條件性命題,P表示前件,Q表示后件。第二個命題是直陳命題,它可以是對前件的肯定或否定(P或非P),也可以是對后件的肯定或否定(Q或非Q)。第三個命題是從前提得到的結論(P或非P,Q或非Q)。

        if…then…這一推理形式主要有四種形式,見表1。

        表1 條件推理的四種形式

        2.2華生選擇任務和內容效應

        華生選擇任務(Wason selection task,1983)也稱四卡任務或四卡問題,是調查條件推理的主要工具(Wason,1966;Wason & Johson-Laird,1972),也是揭示人們對違背條件規(guī)則偵查能力的最有趣和最廣泛使用的實驗范式之一。標準四卡任務是將四張卡片放置在一張桌子上,每張卡片的一面印有一個字母,反面則印有一個數(shù)字。被試的任務是為了驗證“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反面就是偶數(shù)”這一規(guī)則的真假,選擇出那些必須翻看的卡片。結果只有4%的被試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胡竹菁,朱麗萍,2007)。數(shù)十年來,許多心理學家?guī)缀醵家恢掳l(fā)現(xiàn),很少有人真正能給出邏輯正確答案。大多數(shù)被試要么選擇“P卡片”,或者“P卡片和Q卡片”,很少有人選擇“非Q卡片”。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一看似簡單的四卡選擇問題變得如此困難呢?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四卡問題過于抽象所造成的。為此,Wason和Shapiro(1971)要求被試檢驗“我每次去曼徹斯特都是乘坐汽車去的”這一更為熟悉且具體的規(guī)則是否正確時,發(fā)現(xiàn)有62%的被試給出了正確答案(即邏輯對應于“P和非Q”卡片),這與之前所使用的抽象材料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一研究結果表明:使用具體的現(xiàn)實材料能夠改善和提高人們的四卡作業(yè)成績,并由此提出了“具體促進效應”的概念,即后來許多研究中所提及的“內容效應(content effect)”。

        此后,國內外許多研究者證實內容效應的存在,但也有許多研究結論與此相反。總的來說,沒有一致的證據(jù)表明具體材料比抽象材料能使被試在四卡問題上的作業(yè)成績變得更好(Evans,2002)。

        3社會契約理論的基本內涵

        如何來解釋這些前后互不一致的研究結果呢?心理學家們各自從不同的側面對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理論觀點,如抽象規(guī)則理論(Abstract Rule Theory)、記憶線索假說(Memory Cues Hypothesis)、實用推理圖式理論(Pragmatic Reasoning Schemas Theory)、心理模型理論(Mental Model Theory)、條件概率模型(Conditional Probability Model)、雙加工理論(Dual-process Theory)等。

        3.1選擇研究條件推理的原因

        Cosmides和Tooby(1983,1985,1989)從進化論的角度,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四卡任務中的內容效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發(fā)現(xiàn),在四卡任務中出現(xiàn)的有關內容效應的許多實驗報告中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結論。這些矛盾的焦點都集中于:在四卡任務上,是否存在著某種特定類型的問題內容能穩(wěn)定地引出被試的邏輯反應(P和非Q)?遺憾的是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理論或實驗能有效地解釋這一問題。但當他們按照是否遵守社會契約這一準則將這些內容效應進行歸類時卻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在一個標準社會契約規(guī)則中,只有涉及到成本和收益時才發(fā)現(xiàn)大量的內容效應是可重復和穩(wěn)定的,但在非社會契約規(guī)則中所報告的大多數(shù)內容效應是不穩(wěn)定的(Cosmides,1985,1989;Cosmides & Tooby,1989)。

        進化分析論認為,許多理論不能解釋內容效應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錯誤地認為不同領域的推理都由某一相同的認知加工過程加以控制。事實上,人類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會產生特殊目的、特定領域的心理運算——包括推理規(guī)則,這有利于推理適應性問題而不是邏輯性問題,從而允許人們并不嚴格地依賴于命題演算中得出結論。因此,如果自然選擇決定著人們推理的性質,那么不同領域的推理就會被不同的、依賴于內容的認知加工過程所控制(Cosmides,1985,1989;Cosmides & Tooby,1989)。

        Cosmides(1985,1989)從進化論角度所提出的關于社會交換的計算理論,這一計算理論源于心理算法(mental algorithms),它調節(jié)與該領域有關的推理結構內容,將此稱之為社會契約理論,并認為社會交換算法推理形式則可以解釋人們在邏輯推理測驗中尤其是四卡任務中所表現(xiàn)的內容效應。所謂社會交換是為了有資格接受來自另一方的收益,個體有責任滿足對方的要求即所付出的成本,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普遍特征。

        3.2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

        所謂社會契約就是個體必須滿足一定要求的情境,通常對其本人來說付出一些成本,目的是為了有資格獲得來自另一方(或群體)的收益。因此,一個形式良好的社會契約表述了一個相互利益的交互條件:為了獲得收益,一方要求為他人提供益處。通常(但不總是)一方通過滿足這個要求而遭受一定的損失,但該本或損失超過了其所獲得的收益。

        3.3欺騙(Cheating)

        在社會交換中可能會存在著欺騙行為。Cosmides和Tooby(1992)認為欺騙就是對社會契約的背離,欺騙者是沒有滿足與另一方所達成的條款中有條件的收益要求卻不公正地為自己獲取收益的人(Cosmides & Tooby,1992)。后來,他們對欺騙的定義給出了一個較為靈活的補充說明,認為欺騙的定義依賴于交換對方所采取的觀點是什么。由于條件、行動或事物的狀態(tài)而影響觀點,一方會將其看作收益而另一方可能看作是要求或成本。認知系統(tǒng)會綜合考慮每一方觀點而計算成本/收益表征并定義欺騙(Cosmides & Tooby,2008)。但欺騙的核心觀念仍然是違背社會契約:當你沒有資格獲得收益時卻仍然選擇接受收益。

        為了高效地進行社會交換,就需要防止被欺騙。因此作為規(guī)范人們社會交換的運算法則——社會契約運算法則理應包括“辨別欺騙者(look for cheater)”程序,在社會交換中,這個程序將關注任何不付出成本并接受收益的人,它操縱著一個直接反映在四卡任務上的社會契約的成本-收益表征。

        3.4對人類心理的基本主張

        社會契約理論認為,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心理包含了針對社會交換的特定的推理機制和推理的組織系統(tǒng),這個組織系統(tǒng)是專門用來解決如社會交換、威脅、聯(lián)盟關系和配偶關系等各種熟悉問題的(Cosmides,1985,1989)。持進化觀者認為人類推理功能至少部分是通過操縱認知機制來完成的,這些認知機制是內容特殊性的,是由特定領域的內容激活的。

        人們所擁有的專門的、特定性的認知機制是自然選擇塑造的結果,并通過激發(fā)所遇到的適當領域的推理加工程序來解決許多問題的。這一機制存在的證據(jù)有兩個:一是推理成績是經(jīng)常變化的,這取決于推理的主題內容;二是推理成績的變化也取決于適應過程中的具體內容。因此,可能通過比較下列幾個方面來鑒定一個理論的優(yōu)劣:認知加工是領域特殊性還是領域一般性、是依賴于內容還是獨立于內容、以及所預計的成績依賴于哪一種內容。

        Cosmides和Tooby(1992,2008)提出要解決適應問題的社會契約運算法則必須具備兩個特殊的設計特征:

        (1)人類心理必須包含產生和操縱表征相互交換的成本-收益算法。在一次交換中,個體為了獲得一定的收益,通常被迫付出一定的成本。然而,平均起來,從事社會交換的能力并不能得到進化,除非所有的參與者都認識到通過交換會獲得一定的凈利潤(net benefit):他們必須能避免因交換而使成本超過其收益(Axelrod,1984;Axelrod & Hamilton,1981;Trivers,1971)。這就需要專門化的認知機制以評估各種交換行為中成本和收益,并操縱這些信息以決定一個潛在的交換收益是否超過了其成本。

        (2)人類心理必須包含使人在社會契約中擅長于偵查欺騙行為(detect cheating)的推理程序。在社會交換中,一個物種中的個體只有在社會契約中偵查出欺騙者,該物種參與社會交換的能力才能得到進化。否則他將因付出成本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補償收益而被選擇淘汰。

        社會契約理論假定:(1)人類對社會交換推理擁有特定的運算法則;(2)這些運算法則具有一定的結構特性;(3)這些運算法則是天生的,或者是由針對社會交換特定推理的天生運算法則建構的經(jīng)驗的產物。被試并不擅長于尋找對描述性規(guī)則或者非社會契約成本-收益結構的允許規(guī)則的背離,但當他們對具備社會契約的成本-收益結構的條件規(guī)則進行推理時,他們會始終如一地“辨別欺騙者”。

        圖1和表2表明了四卡任務的社會契約的成本-收益框架示例及社會契約回答與形式邏輯回答的差異(曾曉青,張鳳華,胡竹菁,2012;曾曉青,2013;曾曉青,陳美榮,黃仁輝,胡竹菁,2015)??梢?,社會契約理論的正確回答有別于邏輯正確回答。因此,通過比較在標準和轉換社會契約規(guī)則上的成績,就可以得知個體的推理是由邏輯程序支配的還是由“辨別欺騙者”程序支配的。

        圖1 兩種規(guī)則的社會契約作答比較

        社會契約回答邏輯回答標準社會契約P卡片(接受收益)與非Q卡片(沒有付出成本)P卡片(接受收益)與非Q卡片(沒有付出成本)轉換社會契約非P卡片(沒有付出成本)與Q卡片(接受收益)P卡片(付出成本)與非Q卡片(沒有接受收益)

        社會契約理論認為人腦中還存在著一個關于危險推理的特定進化推理系統(tǒng),當個體面對危險時,會采取預防措施使危險降低到最小程度(Cosmides & Tooby,1997)。這一假設是來自社會契約系統(tǒng)的獨立系統(tǒng),有著自身顯著不同的結構、表征格式的推理程序。實驗證明,人們在預防規(guī)則推理上也能引發(fā)出較好的作業(yè)成績,但預防規(guī)則不同于社會契約規(guī)則(Cosmides & Tooby,1997)。預防規(guī)則的形式是:“如果一個有價值的實體遭受危險,那么會采取適當?shù)念A防措施使傷害的風險最低?!碑斚虮辉囈运目ㄈ蝿招问匠尸F(xiàn)這一規(guī)則時,被試能穩(wěn)定地選擇“遭受危險和沒有采取預防措施”卡片,分別對應于邏輯范疇的“P和非Q”卡片。

        3.5欺騙在全人口進化演變中占優(yōu)勢

        社會交換包含兩個典型行為:“你”為“我”所做的(行動1),和“我”為“你”所做的(行動2),但也可能有人欺騙對方以獲得更多的收益。這就對社會交換的進化構成了障礙,問題結構與博弈論中最著名的“囚犯困境”情況相同(Axelrod,1984;Axelrod & Hamilton,1981)。

        假定有兩個決策規(guī)則:決策規(guī)則1:經(jīng)常合作;決策規(guī)則2:經(jīng)常變節(jié)/背離。

        一個擁有包含決策規(guī)則1認知程序的個體是一個不加選擇的合作者,而一個擁有包含決策規(guī)則2的認知程序的個體則是一個不加選擇的欺騙者。

        假設全人口中絕大多數(shù)個體都擁有包含決策規(guī)則1的認知程序,但很少有人擁有決策規(guī)則2的認知程序。這兩個群體在經(jīng)歷若干代以后,平均起來決策規(guī)則2(經(jīng)常背離)的個體將會比決策規(guī)則1(經(jīng)常合作)的個體擁有更多的后代;從而使得決策規(guī)則1被淘汰,決策規(guī)則2將傳遍全人類。這是因為一個不加區(qū)別的合作者在背叛者之中,實際上經(jīng)常是一個“利他主義者”或受害者,在幫助他人過程中持續(xù)地付出成本,卻沒有相應地獲得任何收益。

        據(jù)此邏輯,即使一個決策規(guī)則2(經(jīng)常背離)的新設計代碼出現(xiàn)在擁有決策規(guī)則1占優(yōu)勢的人口中,它也會傳遍全人口并固定下來,而且不太容易受到?jīng)Q策規(guī)則1的侵入(Axelrod,1984)。由于欺騙者將在人口中占優(yōu)勢,因此在社會交換中非常有必要進行欺騙偵查。

        3.6行為學實驗證據(jù)

        Cosmides(1989)先后用九個實驗,證實并支持了社會契約理論假設,而否定了可得性理論假設和實用推理圖式理論假設,進一步證明了社會契約理論在解釋內容效應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而且這些實驗建構了下列要點:

        (1)不熟悉的標準社會契約能在大多數(shù)被試身上引出所預計的社會契約反應——“P和非Q”。

        (2)不熟悉的轉換社會契約能在大多數(shù)被試上引出所預計的社會契約反應——“非P和Q”。

        (3)由標準社會契約和轉換社會契約問題所引出的社會契約反應的百分比是相等的,即使這些反應從邏輯觀點來看是完全不同的(“P和非Q”與“非P和Q”)。

        (4)社會契約算法忽略轉換社會契約卡片,他們將選擇一個標準卡片;反之亦然,這與社會契約理論所預測的一樣。

        (5)由不熟悉的社會契約所引出的社會契約反應百分比與由熟悉的社會契約所引發(fā)的百分比是相等的。

        (6)當問題內容涉及社會交換時,社會契約算法是對該問題反應的主要決定因素。與由熟悉的描述性問題所引出的反應相比,不熟悉的社會契約將引出更多的社會契約反應。

        (7)在大量的熟悉和不熟悉社會契約問題上,社會契約效應是可重復的。

        跨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跟外界沒有接觸的斯維爾族人在社會契約情況下作出了比哈佛大學生更正確的欺騙者偵查選擇。這進一步證明社會契約算法是人類認知結構穩(wěn)定發(fā)展的、普遍的特征,是進化穩(wěn)定策略的功能。這種普遍的能力,既是人類經(jīng)濟活動的認知基礎,也是人類社會其它合作領域的基礎(Lawrence et al.,2002)。

        最近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酗酒者條件推理能力總體上受損,但其在描述性推理規(guī)則上的損傷程度比在社會契約推理上更嚴重(Charles Kornreich et al.,2011)。

        3.7認知神經(jīng)科學證據(jù)

        Maljkovic(1987)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病人的社會契約推理未受損傷,該結果為社會契約推理是由一個功能上與邏輯推理形式相分離的專用系統(tǒng)來完成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

        Adolphs(2001)發(fā)現(xiàn)背外側和腹內側額葉皮質受損患者在社會契約規(guī)則上的成績顯著地低于描述性任務上的成績。

        Stone等(2002)曾對一個額葉內側和前額葉大腦皮層受損病人R.M.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R.M在社會契約問題上的錯誤顯著高于預防問題,且顯著高于正常被試。為了排除R.M.的損傷僅僅是由于廣泛雙邊受損的可能,研究者還檢驗了另外兩位患者——B.G.和R.B.,他們損傷的確切內容和形式與R.M.不同,B.G.具有廣泛雙邊顳極受損危及到雙側杏仁核的輸入,但他的前額腦區(qū)底部完好無損。R.B.比R.M.具有更廣泛的雙邊額葉損傷,但他的右顳極絕大部分完好,因此他的杏仁核雙邊聯(lián)系沒有斷開。結果表明,R.B.在社會契約問題和預防問題上的正確率分別為83%和85%,B.G.在兩類問題上卻都是100%的正確率。因此可以推斷,在社會契約推理上的選擇性損傷不是由于病變大小(lesion size perse)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雙邊受損危及到了邊緣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前額葉腦區(qū)底部和杏仁核。該研究表明,能夠偵查潛在的欺騙者是人類心理的一個獨立成分,社會契約推理是由特定的推理加工程序所控制的。

        Goel等(2004)對額葉損傷被試和健康被試對抽象選擇任務(“如果卡片的一面有字母A,那么它另一面就有數(shù)字4”)和社會契約任務(“如果某人喝酒,那么他必須大于21歲”)進行比較研究后發(fā)現(xiàn),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抽象條件規(guī)則上的成績都很糟糕,但只有控制組在社會條件規(guī)則上作出了顯著的好成績,額葉損傷病人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優(yōu)勢,而且,左半球受損病人的這一效應更為突出,表明額葉不對稱地參與了社會推理。

        一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也支持社會契約推理與預防推理是由不同的腦區(qū)控制的假設(DeSteno et al.,2004;Fiddick,Spampinato,& Grafman,2005)。

        Nicola等(2005)使用fMRI技術,采用四卡片任務研究范式對一些社會內容(如果你給我向日葵種子,那么我就給你罌粟花瓣)的演繹推理的研究表明,雙側的枕葉、頂葉和額葉都獲得廣泛的激活,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左半球前額葉的推理活動獨立于社會內容,而社會內容或者世界知識更多地影響右半球的推理活動,這一研究結果支持了社會內容的條件推理更為容易。

        Ermer等(2006)的影像學研究表明,社會交換推理所激活的腦區(qū)與預防推理所激活的腦區(qū)不同,被試在對規(guī)則的閱讀和解釋兩個階段,也發(fā)現(xiàn)社會交換推理和預防推理的腦部激活區(qū)域存在差異。

        4理論爭鳴

        社會契約理論自提出以后得到了許多實驗證據(jù)的支持,而且被認為是至今為止對內容效應更為有效的解釋之一,這一理論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表現(xiàn)在:

        第一,認為人類推理并不是整體的和領域一般性的,而是由一系列目的特殊性機制控制的,這將為認知心理學的模塊方法提供堅固的支持。

        第二,強調先天遺傳的重要作用與影響。該理論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人們對于涉及成本-收益結構的推理機制,是從遠古時期逐漸進化發(fā)展的結果,隨著社會演變和進化,人們尤其是成人在社會契約問題上非常擅長偵查潛在“欺騙者”,即使在不熟悉的和文化陌生的問題上也是如此,這意味著所涉及的學習加工是由特定目的性的、天生的運算法則所指導和構造的。

        第三,以生態(tài)觀的視角認為人類推理是適應的結果。

        第四,該理論并不認為自己的理論能包羅萬象,解決一切推理問題,而是認為自己只對涉及成本-收益結構推理這一特定領域內的問題更具敏感性和說服力。

        盡管如此,但也必須承認社會契約和欺騙偵查是否是過去進化的結果至今仍不是很清楚(Gigerenzer & Hug,1992)。Rellihan(2012)認為人類心理適應只是適應性思維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這些條件不可能作為普遍規(guī)則而被人類接受,更不可能在人類早期就獲得;有很少的理由相信適應性思維可以從過去的選擇壓力證據(jù)來推論出當前人類的心理結構。

        Sperber和Girotto(2002)認為社會交換問題推動選擇任務實驗的持續(xù)產生是由于社會契約理論的解釋存在問題,這本身就有足夠的理由質疑其基于選擇任務而不斷擴散研究的合理性。他們對社會契約理論提出了極為嚴厲的抨擊,直接將Fiddick,Cosmides和Tooby(2000)實驗中所設計的問題用他們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簡稱為FCT選擇任務,認為FCT選擇任務不是一個標準推理問題,它體現(xiàn)的只是基于所敘述的問題本身所提供的信息而對一個欺騙者的識別能力而已,被試回答的是欺騙問題而非華生任務問題。Sperber和Girotto(2002)通過實驗檢驗后得出結論認為,F(xiàn)CT任務不足以檢驗Cosmides(1989)所感興趣的假設:人類具備用以社會契約推理的心理模塊,或者其它相似的進化心理學假設。進而認為Cosmides(1989)關于存在著處理社會交換的特定能力的假設是錯誤的,在腦損傷病人身上使用華生或FCT選擇任務以檢驗對社會信息加工具備特定機制的假設只是對不恰當方法學的更進一步的浪費。

        有人認為,Cosmides和Tooby(1992)對欺騙者偵查的工作并沒有表明進化理論在心理學中卓有成效地使用了啟發(fā)式;進化理論研究者所認為的進化假說證據(jù)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因此,這些觀點只不過是無法令人信服的炒作而已。盡管Cosmides等人的工作好像澄清了四卡任務上的內容效應,但她對選擇任務的歸類方法實際上是誤導(Schulz,2012)。

        此外關于研究范式的問題,盡管四卡任務被成百上千的研究所采用,但研究者對把它作為一種檢驗人類推理行為的工具尚存在爭議(Evans,2002),甚至認為四卡片問題根本不能作為檢驗人類推理的一般性論斷的工具(Girotto,Kemmelmeier,Sperber,Jean-Baptiste,& van der Henst,2001)。由于社會契約理論過于依賴四卡任務的結果,這種狹隘地聚焦于某種單一方法的做法扭曲了對社會合作充滿智慧的爭論,因此這也可能使得人們要思考:是否需要改變這種完全基于選擇任務的方法學而對欺騙者偵查進行其它解釋的可能(Fiddick,2003)。

        5未來研究展望

        如前所述,這一理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但也遭受了批評。未來研究應探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Cosmides(1989)認為,在人類進化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欺騙者”最終會戰(zhàn)勝“合作者”并在全人口中傳播并繁殖下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合作才能共贏,對抗或欺騙或背叛會兩敗俱傷,無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選擇與他人合作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發(fā)展方式。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直接影響甚至動搖了研究的理論支柱。因此,未來研究中有必要進一步考察其理論基礎。

        其次,該理論沒有說明當人們遭遇到成本-收益結構的推理問題時,人類大腦中通過遺傳與進化過程而形成的先天裝置——辨別欺騙者模塊,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其過程和機制如何,未來研究需要解釋清楚。

        第三,深入分析代表不同含義的卡片選擇行為。如代表利他主義的卡片——“付出成本卻沒有接受收益”;代表合作者的卡片——付出成本也接受收益,這些選擇行為背后所隱藏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與探討。

        第四,應進一步使成本和收益的定義更具操作化,同時還應加強對精神類成本-收益內容的研究。

        最后,就研究方法而言,所有關于社會契約理論的研究均采用四卡研究范式,可以采用其它推理研究范式;并與后來幾大推理理論如心理模型理論、條件概率理論進行比較。

        參考文獻

        胡竹菁,朱麗萍.(2007).人類推理的心理學研究(pp.33-35,55-7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聃齡,張必隱.(2004).認知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曾曉青,張鳳華,胡竹菁.(2012).不同指導語對成本—收益結構條件推理的影響.心理學探新,32(4),317-322.

        曾曉青.(2013).成本-收益結構條件推理的心理學研究.博士畢業(yè)論文.江西師范大學.

        曾曉青,陳美榮,黃仁輝,胡竹菁.(2015).專家與新手在成本-收益結構條件推理上的差異比較.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2),108-120.

        Adolphs,R.(2001).The neurobiology of social cognition.CurrentOpinioninNeurobiology,11,231-239.

        Axelrod,R.M.(1984).Theevolutionofcoope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

        Axelrod,R.,& Hamilton,W.D.(1981).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Science,(221),11390-1396.

        Charles,K.,Dyna,D.V.,Julian,K.,Aurore,N.,Salvatore,C.,Xavier,N.,Catherine,H.,Paul,V.,& Elsa,E.(2011).Impaired conditional reasoning in alcoholics:A negative impact on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risky behaviors?Additcion,106(5),951-959.

        Cosmides,L.,& Tooby,J.(1992).Intheadaptedmind:Evolutionarypsychologyandthegenerationofculture(pp.163-228).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Cosmides,L.,& Tooby,J.(2008).Canageneraldeonticlogiccapturethefactsofhumanmoralreasoning?Howthemindinterpretssocialexchangerulesanddetectscheaters.MoralPsychology,Volume1:Theevolutionofmorality.Cambridge,MA:MIT Press.

        Cosmides,L.,& Tooby,J.(1997).Dissectingthecomputationalarchitectureofsocialinferencemechanisms.In Charaeterizing Huma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s.Chichester:Wiley.

        Cosmides,L.(1985).DeductionorDarwinianalgorithms?Anexplanationofthe“elusive”contenteffectontheWasonselectiontask.Doctoral Dissertatio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Harvard University,University Microfilms.

        Cosmides,L.(1989).The logic of social exchange:Has natural selection shaped how humans reason?Studies with the Wason selection task.Cognition,(31),187-276.

        Cosmides,L.,& Tooby,J.(1989).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Part II.Case study:A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EthologyandSociobiology,(10),51-97.

        Canessa,N.,Gorini,A.,Cappa,S.F.,Piattelli-Palmarini,M.,Danna,M.,Fazio,F.,& Perani,D.(2005).The effect of social content on deductive reasoning:An fMRI study.HumanBrainMapping,(26),30-43.

        DeSteno,D.,Petty,R.E.,Rucker,D.D.,Wegener,D.T.,& Braverman,J.(2004).Discrete emotions and persuasion:The role of emotion-induced expectanci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6(1),43-56.

        Evans,J.St.B.T.(2002).Logic and human reasoning:An assessment of the deduction paradigm.PsychologicalBulletin,(128),978-996.

        Fiddick,L.,Spampinato,M.,& Grafman,J.(2005).Social contracts and precautions activate different neurological systems: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deontic reasoning.NeuroImage,28(4),778-786.

        Gigerenzer,G.,& Hug,K.(1992).Domain-specific reasoning:Social contracts,cheating,and perspective change.Cognition,(43),127-171.

        Girotto,V.,Kemmelmeier,M.,Sperber,D.,& Van der Henst,J.B.(2001).Inept reasoners or pragmatic virtuosos? Relevance and the deontic selection task.Cognition,81,69-76.

        Goel,V.,Makale,M.,et al.(2004).The hippocampal system mediates logical reasoning about familiar spatial environments.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16(4),654-664.

        Lawrence,S.S.,John,T.,& Leda,C.(2002).Cross-cultural evidence of cognitive adaptations for social exchange among the Shiwiar of Ecuadorian Amazonia.PNAS,99(17),11537-11542.

        Manktelow,K.I.,& Over,D.E.(1991).Social roles and utilities in reasoning with deontic conditionals.Cognition,(39),85-105.

        Rellihan,M.(2012).Adaptationism and adaptive thinking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PhilosophicalPsychology,25(2),245-277.

        Schulz,A.W.(2012).Philosophy of behavioral biology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HeuristicEvolutionaryPsychology,282,217-234.

        Sperber,D.,& Girotto,V.(2002).Use or misuse of the selection task?Rejoinder to Fiddick,Cosmides and Tooby.Cogni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CognitiveScience,85(3),277-290.

        Stone,V.E.,Cosmides,L.,Tooby,J.,Kroll,N.,& Knight,R.T.(2002).Selective impairment of reasoning about social exchange in a patient with bilateral limbic system damage.Proc.Natl.Acad.Sci.USA,(99),11531-11536.

        Trivers,R.L.(1971).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QuarterlyReviewofBiology,(46),35-57.

        Wason,P.(1966).Reasoning.In B.Foss(Ed.),Newhorizonsinpsychology(vol.1,pp.135-151).Harmondsworth,U.K:Penguin.

        Wason,P.C.,& Johson-Laird,P.N.(1972).Psychologyofreasoning:Structureandcont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 Review of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of Conditional Reasoning

        Zeng Xiaoqing1,Chen Meirong2,Hu Zhujing1

        (1.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Jiangxi Key Laboratory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Nanchang 330022;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9)

        Abstract:Since the “content effects” of the Wason select task(also known as the four cards task)has been discovered,it has aroused widespread interest of researchers,but many studies are inconsistent,and sometimes even contradictory.In order to explain those “content effects”,there has emerged many theories or models.In terms of evolutionary,Cosmides & Tooby analyzed the“content effects”of the four cards task from a newly view and put forward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introduces the origin,basic views,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evidence of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At the same time,th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criticisms of this theory is also introduced,finally raise the prospect of research.

        Key words:conditional reasoning;social contract theory;four cards task

        中圖分類號:B8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5)05-0400-07

        通訊作者:胡竹菁,E-mail:huzjing@jxnu.edu.cn。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 (31460252),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12JY08),江西師范大學博士啟動基金。

        国产一级黄色片在线播放|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国产内射合集颜射| 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国产精品黄色av网站| 国产自产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 欧美猛男军警gay自慰| av深夜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a在亚洲| 自由成熟女性性毛茸茸应用特色| 少妇裸体性生交| 久久久天堂国产精品女人| 亚洲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东京道一本热码加勒比小泽| 黄色影院不卡一区二区| 伊人大杳焦在线|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北岛玲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 老头巨大挺进莹莹的体内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日韩| 美国黄色av一区二区| 无套熟女av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女优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综一区二区在性色| 精品嫩模福利一区二区蜜臀|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末发育娇小性色xxxxx视频| 国产福利97精品一区二区| 91乱码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黄色录像成人播放免费99网| 视频区一区二在线观看|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网|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