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回顧與現實意義

        2015-02-25 11:04:45
        學習與探索 2015年1期
        關鍵詞:李斯特理論國家

        丁 濤

        (曲阜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5)

        ·經濟學理論與思潮新探索·

        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回顧與現實意義

        丁 濤

        (曲阜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5)

        李斯特的當代追隨者正在匯聚成一股新李斯特主義潮流,對正統經濟學發(fā)起新一輪的挑戰(zhàn)。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困難一定程度上歸咎于正統經濟學的誤導,因而應該歡迎新李斯特主義的到來。李斯特生產力理論對正統經濟學的交換價值和比較優(yōu)勢理論開展了顛覆性的批判。它徹底揭開了交換價值或價格理論的虛假面紗,以生產力的質量標準取代了交換價值的數量標準。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實質上就是“國家生產力”理論,新李斯特主義的國家致富新原則就是對李斯特理論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和發(fā)展。中國經濟問題的癥結主要在于以交換價值的數量為目標的盲目增長破壞了國家生產力的整體發(fā)展。在中國經濟轉型的緊要關頭,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它呼喚著新李斯特主義在中國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李斯特;生產力理論;國家生產力;交換價值;新李斯特主義

        李斯特經濟學在民國時期曾傳入中國,并成為許多學術志士探尋中華民族強國之路的重要學習資料。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60年代,李斯特的著述重新被國內學者譯介。本文對改革開放后的相關論文梳理后發(fā)現,國內學界對李斯特經濟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該時期強調對李斯特經濟學的整體評介,尤其注重生產力理論的討論。90年代中期以后,生產力這一概念逐漸被淡化,多數文獻重點討論李斯特的貿易保護主義,但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世紀之交,李斯特經濟學論文的絕對數量有所增長,但相對浩如煙海的主流經濟學論文而言微不足道。況且,多數論文不再專門探討李斯特經濟學,只是將其作為附屬內容。這表明李斯特經濟學作為一個整體已經消失在西方主流學術思潮的洪流中。盡管如此,從近十年的研究趨勢看,一方面,李斯特與馬克思學術思想的比較研究在逐漸升溫,“生產力”再次受到重視;另一方面,演化經濟學等非正統經濟學的興起使學界重新重視李斯特,新李斯特主義作為一個新的學術潮流正在快速傳播[1]。

        一、世界主義經濟學與國家經濟學

        李斯特原打算將《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寫成三卷本,但由于過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未能如愿[2]。但該書依然是一部相對完整的經濟學巨著,是由歷史、理論和政策三個有機部分構成的一個國民經濟學體系。該學術體系中出現了兩個最顯著的概念,即“國家經濟學”和“生產力理論”,后者作為國家經濟學體系的核心,實質上也就是國家(國民)生產力[3]。因此,本文先從國家經濟學說起。

        “國家經濟學”是在批判世界主義經濟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斯密從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美好愿望或康芒斯所謂的“天生豐裕的世界觀”[4]95出發(fā),支持重農學派的自由貿易學說,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并無意中引導了一種世界主義經濟學的產生。這種學說被英國等發(fā)達國家竭力鼓吹和稱頌,使之成為經濟落后國也遵循的永恒信條。在德國,大多數學者和政治活動家成為世界主義經濟學盲目追隨者,而對德國工業(yè)因自由貿易所遭受的致命打擊麻木不仁。似乎只有李斯特看穿了英國的世界主義經濟學陰謀,他以梯子做比喻說:“一個人當他已攀上了高峰以后,就會把他逐步攀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亞當·斯密的世界主義經濟學說的秘密就在這里。”[5]307

        李斯特對歐美各國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和歷史分析,用史實和經驗揭示了世界主義經濟學的前提假定?!笆澜缰髁x經濟產生時所依據的假定是,世界上一切國家所組成的只是一個社會,而且是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勢之下的?!盵5]109馬克思非常精辟地稱之為“前定和諧”,即“在全能的神的保護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利益、全體有利的事業(yè)”[6]205。“前定和諧”的美妙圖景使斯密等將分析視角直接從個人跳躍到全人類,把“國家”這個概念簡化掉了。因此,世界主義經濟學只顧及了兩方面,“一方面是全人類,另一方面只是單獨的個人”[5]4。然而,現實世界中,“個人與人類之間還有一個中介者,這就是國家”[5]152。顯然,國家之間存在政治上的對立和利益上的沖突。同時,由于缺少一個主持公道的超國家政府或世界聯盟,國家之間的關系不能等同于一個主權國家內部各省或各州之間的關系。因此,人類世界根本不是一個前定和諧的社會。英國人宣揚世界主義經濟學的同時,也在竭力掩蓋每個國家的特殊國情及其長遠利益,借以麻痹落后國,使其對英國俯首稱臣。這樣,英國就可以“成為一個把整個世界都純粹視為其一個省份的大宗主國”[7]135。

        揭穿了英國列強的這一陰謀,李斯特的視線聚焦在了“國家”上,他說:“作為我的學說體系中的一個主要特征的是國家……我的理論體系的整個結構就是以這一點為基礎的?!盵5]7因此,艱苦卓絕的歷史研究之后,李斯特的經濟學體系首先以“國家經濟學”亮相。國家經濟學是“由國家的概念和本質出發(fā)的,它所教導的是,某一國家,處于世界目前形勢及它自己的特有國際關系下,怎樣來維持并改進它的經濟狀況”[5]109。李斯特非常清醒地意識到,要使自己的祖國徹底擺脫世界主義經濟學的束縛,必須建立起與交換價值和比較優(yōu)勢理論相抗衡的新理論,即生產力理論。

        二、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

        世界主義經濟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支持廣泛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自由, 尤其鼓勵經濟落后國家采取開放國內市場的貿易政策。 李斯特非常敏銳地指出, 這種貿易政策是交換價值理論的產物。 交換價值理論是亞當·斯密討論的重點, 后被李嘉圖繼承并發(fā)展為比較優(yōu)勢理論, 進而成為正統經濟學整個理論大廈的地基。 李斯特在批判交換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生產力理論。

        (一)正統經濟學的交換價值理論或價格理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最富有洞見的前三章中不僅使分工思想“上升到整體理論的高度”,還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被楊格譽為,“全部經濟學文獻中最有闡述力并富有成果的基本原理之一”。熊彼特指出,“無論在斯密以前還是在斯密以后,都沒有人想到如此重視分工”,但早于他一個世紀的李斯特卻說:“不論亞當·斯密或他的任何后繼者,對于這一法則的主要本質或特征都沒有能作徹底的研究?!盵5]132斯密盡管極其重視分工,但未能開展深入的研究。

        究其原因,“斯密在第四章討論貨幣在分工中的作用之后,突然被名義價格、真實價格及交換價值所吸引,從此說變就變,他的興趣從此陷入了價值和價格是如何被決定的泥淖之中?!彼姑軓氐紫萑雰r值概念的糾纏之中,提出三種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價值理論[4]95。最后,斯密更傾向于將價值理解為交換價值,并將交換價值理解為市場價格,這符合他對分工的重視,也符合他的哲學觀。

        在斯密看來,“社會財富”或“國家的財富”的多少主要表現為使用價值的多少[4]214。按他自己的分析邏輯,既然財富增長的源泉是分工與專業(yè)化,那么使用價值的增加也來自分工。由于分工與交換不可分割,所以,“斯密認為生產的勞動是以交換價值的形式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4]222。這樣,斯密又把使用價值區(qū)分為兩種形式,即交換價值形式的使用價值和非交換價值形式的使用價值,以后者為目的的勞動是非生產性的,因為產品生產出來就立刻被消費掉。顯然,斯密想要突出“交換價值”的重要性,以與他對分工的重視相呼應。

        斯密起初把交換價值解釋為“購買其他貨物的力量”,但隨后又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從而把決定交換價值的非勞動因素全部排除了。康芒斯認為,斯密的交換價值“除了作為一種形式用來增加使用價值而外,沒有重要意義”[4]222。也就是說,斯密的交換價值理論沒有體現出交易雙方之間的任何交易關系,被設想成了勞動與勞動之間的平等交換??傊?,斯密盡管強調交換價值,但“實際地運用了使用價值的觀念……一種使用價值的理論”[4]209。

        交換價值理論被斯密解釋為一種使用價值理論,實質上僅僅是一個效率和成本的問題。這被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繼承并進一步發(fā)展了。按照比較優(yōu)勢或比較成本進行分工和生產,不僅可以節(jié)約勞動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這種觀點對當時以英國為首的世界主義經濟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英國作為發(fā)達國家專注于工業(yè)生產,而落后國專注于農業(yè)生產,為英國提供原材料。顯然,通過專業(yè)化生產,雙方都提高了勞動效率,增加了具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進而通過國際貿易,雙方都增加了自己的財富。用今天主流經濟學的話說,即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更好的資源配置。對于落后國而言,就是用相對便宜的價格獲得所需要的工業(yè)品。不難看出,比較優(yōu)勢理論只是交換價值理論的內在邏輯產物。

        李斯特對交換價值理論進行了批判,但書中所述不多。他說:“一個人可以據有財富,那就是交換價值;但是他如果沒有那份生產力……他將越過越窮。”[5]118此語道破了正統經濟學所謂交換價值或價格的實質,即“財富本身”,而非“財富的生產力”或“財富的原因”。他以漁夫的例子非常準確地區(qū)分了這兩個概念,他說:“國家財富并不在于交換價值的占有,而是在于生產力的占有,正同一個漁夫的財富不在于占有了多少條魚,而是在于不斷地捕魚以滿足他的需要的那種能力和手段?!盵5]296可見,正統經濟學對交換價值或市場價格的研究實際上停留在使用價值或財富本身的現象描述層面上,未能透過現象去深入探究財富背后的生產力或原因。對此,李斯特解釋說:“斯密顯然完全被重農學派的世界主義觀念、‘普遍自由貿易’和他自己的偉大發(fā)現‘分工’迷惑住了,所以對于生產力對國家的重要意義這一點不再能有深切體會?!盵5]118

        (二)生產力理論

        李斯特說:“假使他(斯密)不是把全部精神貫注在‘價值’、‘交換價值’那些概念,而同時還能夠注意到‘生產力’概念,他就會看出,要解釋經濟現象,除了‘價值理論’以外,還必須考慮到一個獨立的‘生產力理論’?!盵5]122李斯特不僅指出了斯密的缺陷,而且找到了彌補這一缺陷的良方,即構建生產力理論。

        1.生產力對交換價值或價格的顛覆。斯密在《國富論》開篇就提出了“生產力”,但對它的理解“只是限于創(chuàng)造物質價值的人類活動”[5]121,實質上指“勞動生產率”。換言之,斯密對生產力進步的理解僅僅局限于分工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因為只有做出這種解釋才符合他的交換價值理論。所以,李斯特指出,斯密的生產力概念“只是作為交換價值理論下的一個附屬因素”[5]132。生產力作為交換價值理論的附屬因素,在本質上與交換價值是一致的,即著眼于財富或使用價值在數量上的增長,沒有意識到經濟結構或組織方面的含義,因而也被稱為給定經濟結構條件下的增長經濟學。

        受其“前定和諧”世界觀的影響,斯密說:“由于實行勞動分工的所有不同行業(yè)的成倍增長,在一個治理得很好的社會出現普遍的富裕,推廣到最底層的人民?!逼渲校姑芩^的“社會”這一概念既適合于國家或地區(qū),也適用于全人類[5]170。如前所述,斯密忽視了“國家”,徑直將分工的意義指向了全人類,認為整個人類社會的分工會帶來所有國家的普遍富裕。交換價值理論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即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財富得到公平分配,進而實現普遍富裕。因此,交換價值實際上成了使用價值,即只是關注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忽視了交換過程中存在的任何利益沖突和不公平現象。不難發(fā)現,比較優(yōu)勢理論也是在完全忽視了利益沖突的基礎上才能得以成立。所以,交換價值或比較優(yōu)勢理論都不能解釋歷史事實,即“有許多國家,它們的國民盡管克勤克儉,還是不能免于貧困”[5]120。李斯特的這一思考也是今天經濟學界所冥思苦想的問題,即與經濟全球化相伴而行的貧富兩極分化。

        李斯特對生產力的精彩闡釋完全打破了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傳統。他指出,生產力的發(fā)展“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本國的天然資源,而且通過國外貿易和殖民地的占有,還能夠把國外的天然資源供他們自己來用”[5]121。此話有兩層含義,其一,發(fā)展生產力不等于提高生產效率,關鍵在于開發(fā)利用資源的能力。這否決了比較優(yōu)勢理論對落后國的建議,即“進口工業(yè)品,出口原材料”。這一建議盡管同時提高了先進國和落后國的生產效率,并增加了兩個國家的使用價值或物質財富,卻導致落后國喪失了生產力。因此,明智的做法是用原材料來生產工業(yè)品,而非換取工業(yè)品。其二,生產力的概念包含國際關系中的利益沖突,一個國家發(fā)展生產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其剝奪別國資源的能力。不難理解,如果正統經濟學研究稀缺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那么生產力理論則研究降低資源的稀缺性。顯然,李斯特的生產力概念直接把正統經濟學的整個理論大廈的地基摧毀了。

        2.國家生產力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如前所述,作為國家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核心,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實質上就是“國家生產力”理論。國家生產力與分工息息相關,李斯特指出斯密分工理論的兩個缺陷:其一,斯密強調了經濟活動的劃分,卻忽視了不同活動之間的聯合或協作,“對于聯合勞動這一觀念終于沒有能根究到底”[5]133。其二,由于對“國家”的忽視,斯密沒有看到分工法則的作用“擴及于整個工農業(yè)力量,擴及于整個國家經濟”[5]133。

        斯密未能深入探討分工的聯合或協作,與其對“看不見的手”的信仰密切相關,認為協作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李斯特則將“協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他說:“(分工)這類活動之所以具有生產性,不單單是由于‘劃分’,主要還是由于‘聯合’?!盵5]132因此,國家生產力首先是各個地區(qū)、各個部門和各類工作之間相互協作的有機整體,李斯特稱之為“生產力的平衡或協調”[5]141。對于精神工作與物質工作的之間的關系,李斯特傾向于認為后者是第一位的,他指出:“一個農工商業(yè)都發(fā)達的國家就像是一個勢力擴展到全國的城市,或者像一個提高到城市地區(qū)的鄉(xiāng)區(qū)。在這樣一個統一國家范圍內,隨著物質生產的發(fā)展,勢所必然的是,在同等比例上,精神力量將日益發(fā)展?!盵5]284在物質工作中,李斯特又特別強調工業(yè)對精神工作的意義,他說:“工業(yè)工作作為一個整體……能夠喚起并發(fā)展多種多樣的、高度的智力和能力?!盵5]172“國家建立了工業(yè)以后,一切精神力量……都會作等比例的增長。”[5]181不僅如此,工業(yè)也是所有物質工作的決定力量。

        3.生產力的性質與工業(yè)的戰(zhàn)略地位。李斯特的國家生產力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僅關注各種工作之間的協作,而且更加重視各種生產力的性質及其主次關系。世界主義經濟學的一個根本缺陷是忽視不同生產活動之間的差別。李斯特指出,“流行學派由于對生產力的性質沒有作適當研究……將工業(yè)力量與農業(yè)力量等量齊觀……沒有考慮它們之間存在的差別。”[5]124流行學派的這種認識正符合了交換價值和比較優(yōu)勢理論。如果承認不同工作在質上的區(qū)別,則支持國際貿易自由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頃刻被推翻?!墩谓洕鷮W的國民體系》的理論篇中,絕大部分都是在論證工業(yè)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決定作用。這是為了闡釋一個觀點:一個國家在制定經濟政策或衡量貿易得失時,不應該以財富數量或交換價值為標準,而應該以工業(yè)生產力為標準。李斯特舉例說,在英法貿易中,若英國通過補貼出口商的方式使法國消費者以較低的價格獲得所需的工業(yè)品。以交換價值或比較優(yōu)勢的標準看,法國在短期內收獲了大量的交換價值或使用價值,但以生產力的標準看,法國付出了國家生產力不斷喪失的代價[5]129。

        在一個發(fā)展完善的國家經濟體系內部,工業(yè)的發(fā)展會帶來其他各類工作的普遍繁榮。在李斯特時代,“物質生產中最重要的工作劃分與最重要的生產力協作是農業(yè)與工業(yè)之間的劃分與協作”[5]141。因此,李斯特重點分析了工業(yè)生產力對農業(yè)的影響。他比較了英國與波蘭的土地價值和農民的福利,指出:“工業(yè)及與工業(yè)有關的商業(yè)的發(fā)展,使具有同等地力的土地,在英國的價值高于在波蘭的約十倍到二十倍?!盵5]204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就在于英國具有發(fā)達的工業(yè)。工業(yè)與其他物質工作之間都存在類似的關系,即工業(yè)力量引領國家生產力這個有機整體的快速成長,實現各部門各行業(yè)的共同繁榮。

        然而,生產力中包含的利益沖突決定了這種共同繁榮只能在一個國家內部來實現。李斯特總結的一個重要歷史經驗就是國家經濟得以健康發(fā)展的前提是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國內分工的協作是在這一國家政權的協調與控制下實現的,可以確保財富保留在一國之內。國際分工則缺少“一個世界范圍內的共和國”[5]107或超國家的統一政權來維護公平與正義。因此,國際分工的協作實際上被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所操控,導致富國更富窮國更窮。李斯特將工業(yè)與農業(yè)比喻為兩只膀子:“一個國家沒有工業(yè),只經營農業(yè)就等于一個個人在物質生產中缺少了一只膀子?!盵5]141若自己放棄工業(yè)這只膀子,轉而依賴外國的工業(yè),國家生產力將會被肢解并遭遇工業(yè)先進國的盤剝。

        4.工業(yè)生產力的獲得:人為大于天成。按照正統經濟學的交換價值或比較優(yōu)勢理論,“工業(yè)生產這種能力是某些國家所特有的天賦才能”[5]270。而實際上,生產力這個概念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不斷發(fā)展演化的。李斯特提出了國民經濟的五階段發(fā)展理論,即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yè)時期、農工業(yè)時期和農工商業(yè)時期[5]155。顯然,這種劃分強調的重點不再是財富數量的增加,而是產業(yè)部門和經濟結構的升級,與增長經濟學形成鮮明對照。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往往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英國處于農工商業(yè)的繁榮階段,但它“絕沒有從上帝手里取得壟斷工業(yè)的永久權利,不過在時間上它比別的國家占先了一步而已”[5]113。然而,英國自稱天生具備工業(yè)生產力的比較優(yōu)勢,并用“踢開梯子”的損招遏制后進國的追趕。

        李斯特很形象地將工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比喻為一個孩子的成長,這一過程不是數量的堆積,而是各方面素質不斷發(fā)生質變的過程。顯然,在其幼年時期是需要給予保護的,因為“一個孩子同一個壯漢角力時沒有獲勝希望”[5]254。這里幼年時期是以工業(yè)得到初步發(fā)展為標志,并出現了工業(yè)與農業(yè)的分工與協作關系。政府將在這一時期發(fā)揮關鍵作用,即在商業(yè)限制政策的保護下,扶持本國工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國家生產力發(fā)展到第五階段,即農工商業(yè)達到全面的繁榮,“使自己的力量與資源能夠獲得獨立的、全面的發(fā)展”[5]104。此時,政府可以撤銷貿易保護,推行貿易自由主義。不難發(fā)現,在從農工業(yè)階段向農工商業(yè)階段過渡的過程,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即國內商業(yè)和國內貿易的繁榮。因此,李斯特說:“國內市場……的重要性十倍于國外市場?!盵5]162

        對此,李斯特大聲疾呼實現國內市場的統一,并重視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全方位降低國內市場的交易成本,他還曾身體力行地推動德國關稅同盟的成立和德國鐵路的建設。李斯特對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頗有感觸,他說:“英國使全世界看到了運輸條件的便利對生產力的增長可以發(fā)生如何有力的影響。”[5]49不僅英國,美國在19世紀經濟起飛的時候,也是靠“國內市場”和“內部改善”實現了民族工業(yè)的騰飛。因此,貿易保護主義本身就包含著對國內商業(yè)的重視,也極其注重國內商品流通體系的建設。

        三、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世界主義經濟學所持有的“前定和諧”或“天生豐?!钡氖澜缬^,對現實社會的利益沖突視而不見,對國家生產力的意義熟視無睹。站在發(fā)達國家的立場上,這種學說的意義就在于能夠掩蓋不同國家間的利益沖突,進而使落后國家忽視因參與國際分工而導致的財富流失。所以,他們努力將交換價值和比較優(yōu)勢理論宣傳到落后國的每個角落。當落后國的學者專注于交換價值的研究時,就陷入市場價格和交換價值如何決定的泥沼之中,再也無法立足自己祖國的實際開展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了。李斯特的國民經濟學體系對西方一些國家擺脫世界主義經濟學的束縛做出了不朽貢獻。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李斯特經濟學對美、日及一些歐洲國家的經濟崛起都曾發(fā)揮了實質性的意義。今日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無非是世界主義經濟學的變種,其核心依然是交換價值或價格理論。因此,新李斯特主義經濟應該注重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

        1.生產力理論為非正統經濟學的不同流派之間架起一座新的溝通橋梁。眾所周知,不同流派之間的綜合是非正統經濟學面臨的一大難題。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李斯特作為歷史學派的先驅,其思想的直接繼承者當屬德國歷史學派,然而他們在繼承李斯特歷史主義方法論的同時,基本上忽視了他的生產力理論,因而被馬克思放進了庸俗經濟學的陣營中。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第一繼承人當屬馬克思。20世紀80年代,國內多數學者以馬克思的視角批判李斯特的資產階級立場,但也有學者指出,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和歷史唯物主義與李斯特的理論分析相吻合。近十年,國內關于馬克思與李斯特的比較研究在逐漸升溫,盡管存在爭議,但馬克思深受李斯特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不僅直接繼承了李斯特的‘生產力’概念,而且他把生產力作為一個理論體系來把握也深受李斯特的影響?!?/p>

        這足以表明,生產力理論已經將馬克思和李斯特兩者的理論體系連接在一起。很多學者將演化經濟學或非正統經濟學劃分為馬克思主義陣營和非馬克思主義陣營,主要是因為前者更難以與其他非正統學整合在一起。但是,生產力理論這個視角已經打破了這個格局。

        2.生產力理論為研究世界經濟熱點問題提供新視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浪潮勢不可擋,伴隨這一趨勢成長起來的“全球價值鏈”自然備受關注。如今這個概念隨處可見,天量的研究文獻足見其受青睞的程度之大。但絕大部分文獻沒有擺脫正統經濟學的束縛,因而無法使“全球價值鏈”這個新概念發(fā)揮應有的作用。例如,這個概念中的“價值”是指什么?主流經濟學自然將其解釋為交換價值或市場價格。這種解釋隱藏了生產力理論所揭示的不同產業(yè)部門間的不平等交換,因而是極其膚淺的。

        李斯特時代,國際分工主要是工業(yè)與農業(yè)之間的分工,交換價值或比較優(yōu)勢理論支持落后國參與國際分工,即“進口工業(yè)品并出口原材料”。但按照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落后國應該避免這種損害工業(yè)生產力的國際分工。新時代的國際分工主要是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分工,即全球價值鏈各個專業(yè)鏈條之間的分工。交換價值或比較優(yōu)勢理論支持發(fā)展中國家通過承擔低價值環(huán)節(jié)或鏈條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即“進口高端產品并出口低端產品”。但按照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發(fā)展中國家應該避免這種損害高端產品生產力的國際分工。

        李斯特遵循歷史主義的方法論,決定了生產力理論具有時空的歷史特性。新的國際分工已經不再是產業(yè)部門間的分工,而是演變?yōu)橐粋€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分工。因此,衡量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標準不再是工業(yè)或制造業(yè),而是從其中分化出來的高價值環(huán)節(jié)或報酬遞增的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自然成為國家生產力中的戰(zhàn)略制高點。交換價值或比較優(yōu)勢理論則以永恒的真理自居,對這些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差異熟視無睹。就此而言,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毫無創(chuàng)新之處,而新李斯特主義正是在繼承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全球價值鏈分工時代的國家致富新原則:“進口低端產品并出口高端產品”,并認為這個原則是中國轉變對外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本質要求。顯然,依據新李斯特主義的這種新原則,一國從低端環(huán)節(jié)切入的方式參與全球價值鏈本身就是一種破壞生產力的行為,正好與謀求產業(yè)升級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馳。換句話說,以“進口高端產品出口低端產品”的方式,不可能實現“進口低端產品并出口高端產品”的目標。因此,發(fā)展中國家盡管抱有產業(yè)升級的良好初衷去參與全球價值鏈,但無奈陷入貧困化增長的境地。

        3.生產力理論對中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現實意義。對于馬克思和李斯特,國內學界爭論的焦點是前者的生產力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后者的影響,而對于生產力理論本身缺少實質性的研究。這就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國內學界普遍認為“生產力”重要,但除了新李斯特主義外,卻忽視了生產力理論對當前中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現實意義。根據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經濟發(fā)展實質上是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問題,而非數量增長問題。因此,一個國家的貿易政策應當根據是否有助于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調整來制定。

        實際上,李斯特生產力理論已經為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評價和績效考核提供了一套新的衡量標準,即生產力標準。這一新標準為克服對GDP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獲得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被稱為中國奇跡,這主要是由GDP這個交換價值的指標來衡量的。按照李斯特生產力理論,GDP作為一種結果,其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財富的原因”,即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帶來的GDP增長;一種是財富本身或交換價值,即直接以增加GDP為目標帶來的GDP增長。前者見效慢,但符合生產力標準;后者見效快,但破壞了生產力。

        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所獲得的GDP或交換價值,很大程度上違背了李斯特的生產力標準。全球價值鏈中的高價值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高端技術和品牌營銷。對于前者,中國陷入“高技術不高”的困境之中,也就是說,中國的高端技術產業(yè)看似發(fā)達,但高端技術掌握在外資手中。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直接參與高技術產業(yè)的低端環(huán)節(jié)可以帶來GDP的快速增長,因而競相放棄了自主研發(fā),甘愿掉進“高技術不高”的陷阱。對于后者,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不僅沒有培育出自己的民族品牌,曾經成功的品牌也逐漸被外資收購和消滅。此外,中國目前遭遇著空前的環(huán)境和資源壓力。這些都表明,中國GDP的增長遵循了世界主義經濟學的教條,但違背了解放和發(fā)展國家生產力的根本標準。在國際貿易談判中,西方國家對中國上述一系列難題熟視無睹,依然以正統經濟學的標準作為談判砝碼,這嚴重誤導了中國的學者和決策者。在此等國際形勢下,在中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緊要關頭,當然需要呼喚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

        [1] 賈根良.新李斯特主義:替代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新學說[J].學習與探索,2012,(3):95-103.

        [2] 孫德常,彭金榮.李斯特經濟學理論與近代德國的崛起[J].歷史教學,1988,(9):18-23.

        [3] 朱紹文.李斯特“國民生產力”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4,(3):94-98.

        [4] 康芒斯.制度經濟學:上冊[M].于樹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 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陳萬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M].楊春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責任編輯:房宏琳]

        2014-11-2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攻關項目“外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14ZDB122);曲阜師范大學博士基金項目“新李斯特主義視角的全球價值鏈理論問題研究”(BSQD20130113)

        丁濤(1982—),男,講師,營銷學博士,從事經濟思想史和營銷思想史研究。

        F091.342

        A

        1002-462X(2015)01-0098-06

        猜你喜歡
        李斯特理論國家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我請鴿子來吃飯
        幼兒園(2019年7期)2019-09-05 17:49:18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保持肅靜
        小小說月刊(2013年6期)2013-05-14 14:55:19
        愛之夢
        琴童(2009年2期)2009-02-26 08:18:06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精品精品古装毛片| 五十路熟久久网| 国内视频一区| 风韵丰满妇啪啪区老老熟女杏吧| 美腿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一区二区日夜精品剧情 | 国产 麻豆 日韩 欧美 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aⅴ视频| 综合五月网| 狠狠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538一区二区在线| 成人无码区免费a片www| 欧美成人专区| 亚洲春色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开心五月播五月|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日本一区不卡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hd网站| 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亚洲 欧美 国产 制服 动漫 | 四虎4545www国产精品|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高清| 男女av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国际无码精品| 极品少妇被后入内射视| 白嫩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乱码一二区在线亚洲| 青春草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免费黄色影片| 四虎影视亚洲精品|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版| 高潮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 精品亚洲午夜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