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沙夫異化概念中的矛盾

        2015-02-25 10:50:43塔杜什布克辛斯基TadeuszBuksiski
        學術交流 2015年7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體

        [波]塔杜什·布克辛斯基(Tadeusz Buksiński)

        馬建青 譯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80)

        中東歐思想文化研究·波蘭新馬克思主義專題·

        沙夫異化概念中的矛盾

        [波]塔杜什·布克辛斯基(Tadeusz Buksiński)

        馬建青 譯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80)

        沙夫著作中的異化概念結(jié)構復雜且充斥著矛盾。從異化的主體方面來看,異化表征為兩種相對立的態(tài)度:一方面漠不關心,另一方面又積極獻身。從異化的客體方面來看,在何種意義上客觀因素促成了異化的主體態(tài)度以及在何種意義上這種主體態(tài)度是社會結(jié)構異化的根源這一點并不明晰。本文試圖闡釋亞當·沙夫關于這些問題的觀點并追問是否可能避免異化。

        沙夫;異化;主體異化;客體異化;人

        在波蘭之外,沙夫被視為人們所熟知的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思潮的代表。他被視為反對教條主義、反對將馬克思主義作斯大林式解釋的哲學家。關于這一點,只需列出沙夫在20世紀60、70年代所出版的著作的標題便足以說明:《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1962年),《人的哲學》(1961年,1965年),《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個體》(1965年),《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異化》(1978年,1999年)。20世紀60年以后,人(man)的問題和人類(human)的哲學地位問題在沙夫的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波蘭,沙夫常常被認為是一名正統(tǒng)的,甚至是教條的馬克思主義者。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亞當·沙夫是在蘇聯(lián)科學院的哲學學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而且他講授的主要是斯大林時期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其次,他在政治上一向是積極的,而且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他是以教條主義的方式提出他的觀點的。再次,他于1959年加入波蘭聯(lián)合工人黨的中央委員會,多年來一直負責意識形態(tài)宣傳工作。人們常常認為,他應該對將蘇聯(lián)的(斯大林式的)馬克思主義強加給波蘭人民負責。最后,沙夫于20世紀60、70年代提出的人的概念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學而非哲學觀點,因為它研究了社會范疇中的個體,卻忽視了該問題的形而上學維度。

        一、主體異化和客體異化

        亞當·沙夫最重要的和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學術成就之一便是提出如下觀點:異化是馬克思哲學最根本的主題,它——或明確或隱晦地——存在于馬克思的所有研究成果中。這種觀點與一些馬克思學家和馬克思主義者——比如萊澤克·科拉科夫斯基——的主張相對立,在后者看來,異化只出現(xiàn)于馬克思的早期作品中。重要的是,沙夫?qū)λ挠^點進行了一系列有力的論證。因而,波蘭馬克思主義者依據(jù)馬克思的作品成功地提出一套完整的異化理論。一方面,沙夫再現(xiàn)了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另一方面,他對這些異化思想進行了分析,辨識出潛在于異化概念中的價值論假設并根據(jù)20世紀的經(jīng)驗將之重釋。在此意義上,沙夫超越了明顯地存在于馬克思作品中的有關文獻和論點,無論如何,他都試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并運用它來分析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現(xiàn)象。

        亞當·沙夫所提觀點的一個關鍵點是他對客體異化和主體異化的劃分①A.Schaff,Alienacja jako zjawisko spoeczne[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Warsaw 1999,KIW[first edition in German,1978],pp.97,142.。這種劃分是獨創(chuàng)的,它使作者能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式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沙夫區(qū)分了客體異化的三種基本類型:經(jīng)濟異化,社會-政治制度異化和觀念產(chǎn)物的異化。在此總體框架之下,他又指認出許多類型。比如,在沙夫所提出的體系中,經(jīng)濟異化包括的子類型有勞動產(chǎn)物的異化、勞動過程的異化、經(jīng)濟關系的異化以及工人自身的異化。社會-政治制度異化包括國家、法律、政治機構、行政制度、政黨、地方政府和整個政治生活的異化。相應地,觀念產(chǎn)物的異化主要指宗教、意識形態(tài)、語言和整個文化的異化??腕w的經(jīng)濟異化被認為是主要的和基本的類型,它是所有其他異化類型的根本原因或根源②Ibid.。

        與馬克思作品的字面意義和本質(zhì)精神相一致,亞當·沙夫?qū)⒖腕w異化界定為一個過程,通過此過程,人與他們的活動和產(chǎn)物相疏遠,他們的活動和產(chǎn)物獨立并與人相敵對。因而,人的產(chǎn)物和活動獲得了功能和意義,這些功能和意義不同于——有時是根本不同于——作為它們的創(chuàng)造者的人有意分配或試圖分配給它們的功能和意義。比如,產(chǎn)物根據(jù)其定義是用來滿足生理需要或社會需要的,遵從市場法則,市場為其定價。然而,它們的價格如此之高以至于生產(chǎn)者很難甚至不可能購買他們的產(chǎn)物。工人的生活需要商品:他們的勞動產(chǎn)物對他們來說是必需的而不是中立的。然而,這些商品是難以企及的,甚至被認為是敵對的,因為它們是作為一種由市場法則所支配的獨立的和無法控制的力量與它們的創(chuàng)造者相對抗著的,并且作為一種壓迫的要素限制了人的自由、行動的機會和生活的潛能③Compare K.Marx,Zeszyty Filozoficzno-polityczne,in:K.Marx,F(xiàn).Engels,Dziea[Works],vol.1 Warsaw 1961,KIW,p.578.。

        這樣,客體異化,特別是如上強調(diào)的作為其他異化的基礎和原因的經(jīng)濟異化的原因和根源這個重要的問題出現(xiàn)了。沙夫指出,根據(jù)馬克思的觀點,異化的直接根源包括資本和雇傭勞動,而這些是受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所制約的。這些要素導致種種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結(jié)果使人們喪失了對他們產(chǎn)物的控制進而變成它們的附屬物④A.Schaff,Alienacja jako zjawisko spoeczne[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op.cit.,pp.98-106.關于這些在《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異化》一書中被提出的觀點,沙夫在《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個體》(Warsaw 1965,PWN)一書中也進行了簡要的闡述。。然而,這種說明并不能滿足波蘭哲學家,他們認為這種說明不夠清晰。沙夫爭辯說:如果所有的私有制和雇傭勞動是異化過程的真正必要條件,那么廢除它們應該就能消除全部異化。盡管如此,與這種期望相反,客體異化仍然存在于現(xiàn)實社會主義之中。因而可以斷定,馬克思為異化所列出的先決條件應被邏輯地解釋為異化產(chǎn)生的充分條件,或者,充其量是導致異化過程的條件。

        然而,如果接受馬克思關于異化產(chǎn)生原因的說明,便會產(chǎn)生疑問——其他支撐這種過程的要素是否也可能是異化產(chǎn)生的原因。于是,沙夫又開始探討獨立于上面提到的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勞動分工。它既受社會階級結(jié)構的制約,又有相對獨立的起源和特征。勞動分工使得消除異化這個問題復雜化。很顯然,不可能消除勞動分工,因為它是技術進步的諸多表現(xiàn)之一。即使沙夫確實認為通過將新機器引入生產(chǎn)從而消除分工是可能的,但他似乎并不重視這些假定性的想法⑤Ibid.and A.Schaff,Alienacja jako zjawisko spoeczne[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op.cit.,pp.102-105.。列寧曾聲稱,在未來(比如,在共產(chǎn)主義時期),國家機構將消亡,即使普通的清潔工也將能依其意愿改變職業(yè),擔任指導的、政治的或其他管理的職務。事實上,當列寧如此說的時候,沙夫指責列寧天真。然而,既然技術進步需要日益強化的專門化,人就不可能隨意改變職業(yè):在現(xiàn)代社會,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在多個領域都是精通的①Ibid.p.109,compare Lenin’s Państwo i rewolucja[State and Revolution]in:W.Lenin Dziea wybrane[Selected Works],vol.II.Warsaw 1955,KIW.pp.144-146。

        沙夫也列舉了資本主義和現(xiàn)實社會主義制度中客體異化產(chǎn)生的其他一些原因,包括對特定商品的市場壟斷、行政官員和政治家的職業(yè)化②A.Schaff,Alienacja jako zjawisko spoeczne[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op.cit.,pp.113,129 and 195.。

        客體異化理論的一個主要部分是歷史發(fā)展動力論。動力既是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和勞動分工的一個結(jié)果,也是強化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和勞動分工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在于,人們活動的長期結(jié)果大多數(shù)是不可預知的,而且通常相悖于最初的意圖。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他們的活動結(jié)果要么是不可知的,要么是無法控制的。這導致很多現(xiàn)象和狀況獨立于人的意圖和目標之外,并常常使人們遭受嚴重的危險,它們表現(xiàn)了異化過程的某個方面。盡管如此,動力的價值論地位仍非常模糊。因為消滅分工這個動力將限制自由的范圍,因而阻礙經(jīng)濟和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至多能限制一些動力形式:短期來看,這明顯帶來一些不利的后果。然而,規(guī)劃主要的科學或技術發(fā)現(xiàn)卻是不合理的③Ibid.p.98 and the following pages.。

        主體異化也被稱為自我異化,它被波蘭馬克思主義者劃分為個體和社會、制度、文化、勞動以及他們“自身”的異化。事實上,主體異化可以被視為對客體異化的一種具體擴展。主體異化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是個體將自己從他的產(chǎn)物、勞動、制度、活動以及他“自身”中異化出去(而不是相反);其次,個體的“疏遠”是由某種特定的參照系,比如,個體所信奉的標準、價值和觀念造成的。這里的關鍵在于,個體的方法以及他自覺的和主體的態(tài)度。這種異化在其內(nèi)容上和“指向”上都不同于前者。如果個體——通常有意地和自覺地——決定不介入他的產(chǎn)物或現(xiàn)存的社會結(jié)構的客體領域中,他也就能不和它們發(fā)生聯(lián)系進而對之漠不關心。這種漠不關心和疏遠的態(tài)度是由客體異化所導致的④Also ibid.,pp.143 and 200.。

        二、異化理論的價值論假設

        一般來說,馬克思和沙夫都將客體異化視為一種否定的現(xiàn)象:在道德的、人類學的和歷史的范疇中。相比之下,沙夫卻是在少的可憐的范疇中來闡明他的主體異化觀的。他善意地評價了它的一些形式,因為異化態(tài)度使得對有害于個體的社會現(xiàn)象保持一定的批判距離(最終支撐著革命態(tài)度)是可能的⑤Ibid.,p.66.。

        這些被詳述的否定性評價含蓄地假定了某種狀態(tài):肯定的理想或肯定的評價目標、能力或價值。因為這些狀態(tài)所具有的特征不同于異化狀態(tài),而且通常是與之相對立的,所以它們可以在異化的分析中被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因而,在未異化的經(jīng)濟關系中,不存在大規(guī)模的私有制,制造能力為全部生產(chǎn)者或整個社會所掌握。勞動不是艱辛的,它是創(chuàng)造性的和令人愉悅的,并不限制人的身體和精神的發(fā)展。事實上,勞動是由勞動的需要所激發(fā)的。未異化的制度關系以承擔為全體公民服務、向他們開放,并密切關注他們的興趣的責任而聞名。簡言之,行政管理應是友好型的。相應地,在制度關系之外的,自我和他人以及自我和自我的關系中,沒有異化一方面意味著人的才能的全面發(fā)展,精神進步,具有創(chuàng)造力,自我認同和自我身份的認同;另一方面意味著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建立起積極的和無私的、友好的關系。這種狀態(tài)中沒有妒忌、怨恨、欺騙、討厭或敵對。不難得出,沒有異化的社會相當于共產(chǎn)主義社會⑥A.Schaff,Marksizm a jednostka ludzka[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vidual],op.cit.,p.120 and the following pages.。

        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這種理想的哲學地位和方法論地位。沙夫反復強調(diào),馬克思批判19世紀西歐的資本關系,并創(chuàng)造出他的理想和完美關系概念,與他那個特殊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實形成對抗之勢。然而,這種解釋引起了如下問題:馬克思詳述的價值論的和社會的理想是永恒的嗎?如果是,那么在何種程度上是永恒的?如果它不是,(因為馬克思的思考是基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社會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那么在有效性方面它的哪些規(guī)范性特征是有限的?如果馬克思提供給我們的價值論圖景只被視為它的時代的產(chǎn)物,那么它的有效性便會受到時空制約。在另一個時代,在一種不同的文化中,其他品質(zhì)、需要和價值將代表人們所追求的理想,并被用來作為評價他們生活境況的標準。

        在沙夫那里,客體異化理論所包含的價值論理想的有效性是普遍的還是特殊的這個問題既未被詳細地加以闡述,也未被深刻地加以分析。另外,沙夫反復強調(diào)決定思想和所有社會現(xiàn)象的歷史和社會基礎以及它們的可變性和相對性,而這些主張就其本質(zhì)而言主要是陳述性的和概述性的。與作者的意圖相反,客體和主體異化理論似乎具有了一種世界的實在結(jié)構。畢竟,未異化的存在和現(xiàn)象的典型特征表現(xiàn)為,它們的存在和運行與它們自己的本質(zhì)或本性相一致。異化歪曲了這種本質(zhì)并阻礙了它的實現(xiàn)。比如,只要勞動是創(chuàng)造性的和出自內(nèi)在需要的,當勞動提升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并反映著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旨趣時,它就是未異化的①A.Schaff,F(xiàn)ilozofia czowieka[The Philosophy of Man],Warsaw 1965(1stedition–1961)KIW,pp.164-171; and A Schaff,Alienacja jako zjawisko[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op.cit.,p.192.。這是勞動的本質(zhì),它似乎是普遍有效的,也就是說,它不受資本主義時代或社會主義時代的限制,這里的社會主義指的是被視為存在于19世紀和20世紀西方國家的具體的資本主義形式的對立面的社會主義。

        接下來我們考察作為價值論理想的個體概念。關于這個問題,沙夫采取了一種似乎相當隨意的觀點。在他看來,馬克思從未贊同過永恒人性(或人的本質(zhì))觀,或者,這種觀念從未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沙夫堅決主張,人性是被歷史和可變因素塑造的②Ibid.,pp.62-63 and 184-18.。然而,這種信條源自沙夫的偏愛,而不是對馬克思作品的謹慎分析。沙夫公然宣示,他反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學思考,這也就是如下事實的原因:他與任何此類觀念保持距離并試圖證明它們也是馬克思的作品所缺乏的。他寫道,說人有本質(zhì)——或普遍的本性——明顯帶有一種形而上學意味??墒?,馬克思在他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探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非人化問題,換言之,馬克思肯定性地描繪了某種“總體的”人的圖景,這種人以一種自由的和合理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類本質(zhì)。即使這種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找不到,但對于所有人——無關于他們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來說,它仍代表著一種普遍的理想。思想家將人置于動物的對立面,并從道義上對那些將人降低為動物存在(生殖、吃、生理需要的滿足)的行為進行譴責③K.Marx,Zeszyty filozoficzno-ekonomiczne[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op.cit.Schaff proposes putting the theory of the essence ofman ad acta-compare A Schaff,Marksizm a jednostka ludzka[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vidual],op.cit.,p.80.。

        在這個問題上,有必要考察主體異化,即該詞字面意義上的自我異化或疏遠的假設。一般來說,它假設和客體異化一樣的理想和價值。然而,它們的內(nèi)容更為多樣,因為主體異化的形式是多樣的,而且必須指明的是,這種主體異化依賴于個體的情感、經(jīng)驗和態(tài)度。所有這些都取決于人們的意志和意識。主體異化的形式可能或多或少是極端的、碎片化的,也可能或多或少是相對的,它們的全部都是在適當?shù)膮⒄障到y(tǒng)中獲得表達的。例如,某人可能在經(jīng)濟領域中是異化的,但在政治領域中卻未被異化。相對性和碎片化使得自我異化及其價值論假設變得含糊不清。關于某特殊現(xiàn)象或?qū)ο蠖纬傻脑S多不同的甚至是相沖突的態(tài)度都可以是自我異化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自我異化的其中一種形式與主體對產(chǎn)物的疏遠感相關,也和不能將此產(chǎn)物看作是他(或她)的產(chǎn)物的無力感相關。與之相反,另一種形式則表現(xiàn)為對作為商品的產(chǎn)物的崇拜并認為它有特別的和非凡的價值。后者也指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作為一種現(xiàn)象,指個體將他們自己與他們的財產(chǎn)(比如,他們的汽車、房屋等)等同起來,并且無法看到他們的“崇拜物”之外的任何東西。這兩種自我異化形式都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自我的物化。因此,人們傾向于將他人和自己視為可操縱的對象而不是視為人類。這兩種現(xiàn)象都導致個體從他們的本質(zhì)和他們的人類“本性”中分離出去,類似的過程也發(fā)生在勞動活動中。無論對工作以及隨之而來的平庸結(jié)果采取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還是過分積極地投身于工作之中,都是自我異化的表現(xiàn)形式①A.Schaff,Alienacja jako zjawisko spoeczne[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op.cit.,p.73.。

        沙夫也強調(diào)文化世界中的異化。其中,沙夫提到文化價值、文化規(guī)范和文化財富的分離,比如,文化財富是以一種不介入文化活動的方式來顯示自身的。另一方面,他勾勒了非批判地介入特定文化事件的情形,這些文化事件使個體喪失了恰當評價他們試圖強化的文化的判斷力,因此也使個體喪失了他們自身而片面和非批判地獻身,比如縱情于一種盲目的愛好。上面提及的文化上的漠不關心則表現(xiàn)為縱酒、無政府主義、犯罪等②Ibid.,p.175.。這兩種文化異化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中都可以找到。文化上的漠不關心產(chǎn)生的原因有很多:職業(yè)重負,時間不足,使用文化財富的不可能性,文化規(guī)范與人們的心智和特性或他們所接受的傳統(tǒng)的不一致。這個問題既是微妙的也是矛盾的。文化異化的消失,比如文化適應的消失不需要消除異化,因為它也代表著自我異化:當個體的活動遵從現(xiàn)存的規(guī)范和社會期望但又與他們“自身”、他們的觀念以及他們自己的期望相抵觸時,這就會發(fā)生③Ibid.,pp.180-187 and A.Schaff,Marksizm a egzystencjalizm[Marxism and Existentialism],Warsaw 1961,KIW,p.79 and the following pages.。

        三、人的概念

        再次回顧亞當·沙夫關于人類個體概念的系統(tǒng)性解釋似乎是恰當?shù)模驗檫@是理解異化概念和20世紀60年代以來波蘭哲學家的思想體系中的馬克思主義概念的關鍵。沙夫認為,人類個體這個規(guī)范性概念是詳細深入地理解馬克思全部作品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的基礎。馬克思形成了他的人的哲學,論證了作為個體的人所遭受的不幸的本質(zhì)——此種不幸的起源和克服它的方式。由此看來,即使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看起來也更像是倫理學研究成果而不是經(jīng)濟學研究成果。相應地,異化理論能澄清使人不適的關鍵方面和社會機理。這些信條成為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基礎④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是沙夫在所有他出版的前文提及的研究成果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論題,沙夫認為他的人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表現(xiàn)。。

        在馬克思主義中,人們對人類個體概念的探究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或者揭示(如前所述的)異化理論的價值論前提,或者使用馬克思研究成果的明文(expressis verbis)之中的信條。這兩種研究方法沙夫都采用了。讓我們來更詳細地分析沙夫?qū)︸R克思關于人作出的明確論述所進行的解釋。根據(jù)馬克思的作品,沙夫?qū)⑷说奶匦詤^(qū)分為三種類型或三個方面。首先,人被視為在生物學層面具有一系列類特征的物質(zhì)存在,這些類特征將作為自然存在的人類與動物世界的其他物種區(qū)別開來。這列類特征包括:愛的能力、直立的姿勢、發(fā)達的上肢、復雜的大腦,等等。沙夫假定,這些特征是在進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它們顯而易見,但哲學觀點對此并無特別的興趣。其次,作為個體的人具有獨特的、唯一的和不可仿效的特性,比如,他們對生活意義的獨特理解,對生活中他們的價值或他們的特別使命的認識。在存在主義的影響下,沙夫肯定性地評價了圍繞人類的獨特性展開的相關問題,但并不能將之歸為存在主義者所闡明的觀點,因為在存在主義那里,這些特性在個體的生活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⑤A.Schaff,F(xiàn)ilozofia czowieka[A Philosophy of Man],op.cit.,pp.132-138 and A.Schaff,Marksizm a jednostka ludzka[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vidual],op.cit.,pp.32-33.。最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個定義源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個論題以及《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提出的思想。正如沙夫所主張的,它是對人作出的最恰當?shù)亩x⑥Ibid.;also compare K.Marx and F.Engels,Ideologia niemiecka[The German Ideology],in:K.Marx,F(xiàn).Engels,Dziea[Collected Works],vol.3,Warsaw 1961,p.11 and the following pages.。然而,它為多種解釋留有余地。一方面,人們可強調(diào)人類固有的普遍的社會特征的重要性,比如,生產(chǎn)勞動、制度結(jié)構和政治結(jié)構(zōon politikon)的建立,在共同體內(nèi)獨特的人類關系的創(chuàng)造,等等。另一方面,人們也可強調(diào)可變性,強調(diào)人具有不同的自然和文化需要以及受特定歷史和社會背景制約的期望和觀點也是變化的。沙夫一貫地堅持后一種人類觀念⑦A.Schaff,Alienacja jako zjawisko spoeczne[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op.cit.,p.48.。

        此外,他將這種對個體的理解與另一論點結(jié)合起來,這種論點假定個體依賴于社會關系而且社會對個體有塑造作用。這些論點貫穿于沙夫的主要作品中。不幸的是,它們只是籠統(tǒng)地被談及,而且有時還缺乏一致性。因而,沙夫關于人的觀點往往是矛盾的。首先,如前所述,關于人的本性或存在是相對的或可變的這種主張是武斷的。其次,只要對被視為社會關系(因而也是先在于人以及與人共存的條件,它們客觀存在且獨立于具體的個體)產(chǎn)物的人類個體的特性與不受這些條件制約的個體特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問題便會出現(xiàn)。沙夫強調(diào),個體服從于不受他們影響的客觀規(guī)律①A.Schaff,Obiektywny charakter praw historii[Objective Nature of the Laws of History],Warsaw 1955,PWN.Schaff never abandoned the theses laid down in this book.。盡管如此,他認為社會關系(和普遍的人類歷史)是人的產(chǎn)物。例如,正是創(chuàng)造政治制度并影響歷史進程的個體組建成共同體。沙夫已經(jīng)意識到這種矛盾并試圖通過使二者的相互依賴關系歷史化來加以解決。于是,他聲稱,即使歷史規(guī)律本質(zhì)上是客觀的,它們的客觀性也不同于自然規(guī)律的客觀性。它們通過人而起作用,比如通過他們的意志、需要、態(tài)度、期望和行動起作用。而且,作為社會和歷史存在的人類始終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已然固定的和繼承下來的歷史境況中,他們將此境況假定為活動的起點。它包括物質(zhì)資源和精神資源,處于主導地位的態(tài)度、適當?shù)臉藴省⑸鐣椭贫冉Y(jié)構,等等。通常,個體在改變已確立的條件和創(chuàng)造新環(huán)境方面的可能性已經(jīng)受到限制。只有在這種特殊境況對人們不利時,他們才可能將他們自己組織起來以求更激進的變革。上面提到的特別情形包括戰(zhàn)爭、危機、饑荒和貧窮,它們作為刺激因素,會激發(fā)社會抗議和社會革命,促進已提出并付諸實踐的激進社會變革。

        這種矛盾的解決方式是合理的,可被描述為辯證的,然而它不能解決由此產(chǎn)生的全部問題。局面并不明朗,因為矛盾是雙面的。它不僅相關于事實層面上社會與客體領域和個體與主體領域之間的矛盾,而且相關于事實性現(xiàn)實和人的規(guī)范性與價值論維度之間的沖突。規(guī)范的和價值論領域(價值、目標、規(guī)范、生活理型和理想)相連于物質(zhì)和社會領域(生存條件、生理需要、激情和它們的實現(xiàn))。然而,它能否被正當?shù)卣J為是后者的結(jié)果?當然,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而似乎是相互作用的關系,有時可視為是辯證關系。然而,沙夫并沒有充分闡明潛在于這些關系之下的邏輯。他給出的唯一陳述是,這種關系和不同類型的活動形成一種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中,人們改造客觀實在并將自身塑造為社會存在。

        四、消除異化如何可能

        沙夫認為,兩種異化類型的原因最終是相同的(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并且客體異化先于并制約主體異化。他的論點似乎表明這樣一種信念——客體異化既是決定主體異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充分條件。假定接受這種解釋,那么通過消滅客體異化便可消除主體異化。如果不根除客體異化(比如,對社會和政治關系的革命性變革),主體異化的逐步消除便是不可能的。然而,這個論點似乎過于武斷,并且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如前所述,作者自己無法清楚明白地說明這個問題。關鍵在于,他也認為主體異化態(tài)度可獨立于客體異化而產(chǎn)生,表現(xiàn)為個體的特性或心理特征的結(jié)果。而且,他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已經(jīng)廢除了全部私有制和為私人資本服務的雇傭勞動——仍然存在這兩種類型的異化,而且它們不應被壓制。這種觀點表明,客體異化事實上并不是主體異化的必要條件。在別處,沙夫堅決主張客體異化和主體異化是相互關聯(lián)的②A.Schaff,Alienacja jako zjawisko spoeczne[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op.cit.,p.200 and the following pages.。由于未給予清晰的說明,人們可以在研究這種關系時主張一種適度的、溫和的解釋,也就是說,認為客體異化是促進主體異化產(chǎn)生的一個條件。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上面所提的適度的解釋在理解“反作用”,即主體異化對客體異化作用的類型和范圍時也存在問題。因此,尚不清楚的是,人們是否應該立足于日?;A來與異化作斗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應以何種方式來進行斗爭。當然,人們可以消極忍受異化,眼看著它加重到無法忍受直到觸發(fā)革命的地步。或者,人們可以持續(xù)不斷地與異化展開斗爭——通過消滅現(xiàn)存的剝削形式,爭取更好的勞動和工資條件,要求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等方式。

        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可參考中東歐和西歐國家過去十年間的經(jīng)驗。異化仍然存在于這兩個地域中,盡管它們的政治和社會經(jīng)濟制度彼此不同。而且,中東歐和西歐一直努力通過如下方式來減少異化效應:在無視剝削的經(jīng)濟關系甚至反對國家和政府所實行政策的人們之間建立非正式合作關系,創(chuàng)建不受主體異化和客體異化影響的恰當?shù)墓餐w(家庭、朋友、鄰居);官方對異化的譴責和為爭取限制異化的法律而作的斗爭(比如,環(huán)境保護條例或法律能保證勞動的安全)。異化不是命運之運轉(zhuǎn)。在一定程度上,即使客體異化也依賴于人們的態(tài)度、愿望、意圖和價值觀。人們可能更喜歡某種價值觀(自由、私有制),因而也就能容忍在實踐這些價值觀時產(chǎn)生的后果,即某些形式的異化。盡管如此,與異化作斗爭無需被視為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革命的準備和階段。它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對極端異化形式的持續(xù)譴責、某種真正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以及減弱異化的改革的推進。

        存在于客體異化和主體異化之間的復雜的相互關系在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的政治現(xiàn)象中是顯而易見的。當權者采取的手段往往變成國家通過客體制度對公民進行壓迫的原因之一,而且是公民異化的原因之一。操縱選民、裙帶關系和腐敗扭曲了國家的功能,國家成為權勢集團掌控的工具,從而導致公民對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的冷漠。這種異化并不總是否定的,畢竟,它可增加政治異化集團的經(jīng)濟活力(正如馬克斯·韋伯所指出的)①M.Weber,Etyka protestancka a duch kapitalizmu[The Protestant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Warsaw 2010,A letheia.,減弱與人民相敵對或壓制人民的政策的影響,或者為由人民構成的自主公民組織(例如波蘭的團結(jié)工會[Polish Solidarity])奠定基礎②J.Tischner,Etyka Solidarno ci ihomo sovieticus[Ethics of Solidarity and Homo Sovieticus],Cracow 1982,Znak.。在任何特定的社會中,在形式上認可現(xiàn)存狀況(比如通過參與選舉)對于界定異化的程度和類型來說是無關緊要的。

        亞當·沙夫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這些依存關系的復雜性:除了強調(diào)主體異化對客體異化的依賴,他也列舉了一系列實踐手段以保證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和行政機構的非異化(職員輪換,對當權者的社會控制,公意的養(yǎng)成,減少黨政機構運行的財政津貼③Ibid.,pp.129-134.)。相信這些手段的有效性意味著這樣一種信念:個體能有意地和自覺地影響平時日常狀況中——不僅僅是危機、戰(zhàn)爭和革命時期——客體異化的范圍和嚴重程度。受存在主義啟發(fā),沙夫在他晚期作品中越來越強調(diào)道德和道德責任在個體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自由的重要性。他寫道:盡管接受了存在主義者提出的問題,但他拒絕他們的解決方式④A.Schaff,F(xiàn)ilozofia czowieka[A Philosophy of Man],p.12 and the following pages.。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拒斥存在主義關于個體的概念,因為在存在主義看來,個體是完全“自主的”、孤獨的和命中注定的,然而他對整個世界負有責任。個體自由地選擇他們的活動,但這種自由受到它們作用生發(fā)其中的社會現(xiàn)實的制約。因而,個體的責任始終是部分的和情境性的。它依賴于環(huán)境和某種具體環(huán)境中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賦予個體的自由和責任的范圍和類型是變化的,因為它們一方面依賴于他們的活動,另一方面依賴于生活條件。上面這一系列論點再一次揭示了受制約的社會存在這種狀況和人的條件的創(chuàng)造者這種狀況之間的具體辯證關系⑤Ibid,pp.104-114.。沙夫并未更深入地探究這種辯證關系,而且也無從知道這些關系是否適合被精確地描述出來。

        〔責任編輯:余明全 曹 妍〕

        B513

        A

        1000-8284(2015)07-0006-07

        2015-06-16

        塔杜什·布克辛斯基(Tadeusz Buksiński,1942-),男,波蘭人,波茲南密茨凱維奇大學(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znań)政治與社會哲學系教授,從事當代政治哲學、倫理學與政治學、歷史哲學研究。

        [譯者簡介]馬建青(1982-),男,山西和順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體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自然人破產(chǎn)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zhuǎn)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探討環(huán)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亚洲精品免费专区|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热99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毛茸茸| 亚洲综合原千岁中文字幕| 国产av麻豆精品第一页| 日本免费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国产农村熟妇videos|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麻豆国产av尤物网站尤物|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电影 | 日韩av一区二区蜜桃| 婷婷色国产精品视频二区|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色天香精品亚洲精品| 精品日本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一道本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内射后入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福利小视频91|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av| 东京道一本热中文字幕| 三级网址在线| 亚洲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d| 妃光莉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精品第一页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看| 蜜桃日本免费看mv免费版|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 亚欧同人精品天堂|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94| 亚洲av色在线观看网站|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