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床上排尿困難相關因素分析
柏基香, 王存祖, 蘇雪晴, 王燕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 腦科中心505, 江蘇 揚州, 225001)
關鍵詞: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 排尿; 排尿困難; 護理
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AH)絕大多數(shù)是由腦動脈瘤引起, SAH患者出血后7~14 d為纖維蛋白酶活性最高峰,易使破裂口的血塊溶解,任何能使血壓增高的因素均容易誘發(fā)顱內(nèi)再出血[1]。顱內(nèi)再出血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81%發(fā)生在SAH后的1個月內(nèi),所以SAH患者要求在出血后4~6周內(nèi)絕對臥床休息,必須床上排尿、排便[2]。臨床上患者常常因過早下床、尿潴留、用力排尿排便等使血壓驟增,增加顱內(nèi)再次出血風險[3]。為了提高SAH患者床上自行排尿成功率,本院對2012年1月—2013年12月156例SAH住院患者出院病歷進行回顧性分析,考察自行排尿困難的相關因素,以進一步改進護理工作方法,減少不必要的導尿,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神經(jīng)外科住院治療的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176例。患者入選標準:年齡≥14歲;Hunt-Hess分級0~2級;既往排尿正常,無泌尿系感染、結石;Hunt-Hess分級0~2級的住院患者。符合條件者共156例,其中男75例,女81例,年齡15~83歲。排尿成功標準:排尿量≥150 mL, 尿意感消失。病史資料提示對既往有高血壓病患者,在排泄過程中收縮壓180 mmHg、和(或)舒張壓105 mmHg、和(或)平均動脈壓120 mmHg以上;無高血壓病史患者,收縮壓160 mmHg、舒張壓95 mmHg、平均動脈壓110 mmHg以上,常規(guī)采取留置導尿措施[4-5]。
回顧性分析本院神經(jīng)外科2012—2013年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出院病歷。記錄患者病歷中年齡,性別,文化程度, Hunt-Hess分級,GCS評分,是否使用由研究者設計的專利便器,有無陪伴,陪伴者是否可視,記錄患者病歷中是否能自行排尿等指標。通過分析各影響因素在不同排尿組的差異,甄選出與排尿成功密切相關的因素。
2結果
156例住院患者中男75例,女81例,平均年齡(57.30±12.40)歲,GCS評分為(18.88±1.57), Hunt-Hess分級(0級、1級、2級)分別為45例、30例、81例;首次床上自行排尿成功率為67.9%(n=106), 使用普通便器患者排尿成功率為57.5%(n=50),使用專利便器者成功率81.2%(n=56)。其中,性別、年齡、GCS評分、Hunt-Hess分級、是否使用專利便器、有無陪伴者、是否可視,均與自行排尿成功顯著相關,而學歷與自行排尿成功關系不顯著,見表1。
進一步將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7項指標與排尿情況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Hunt-Hess分級越高,排尿越困難,Hunt-Hess分級為影響排尿的獨立因素。而性別,年齡,GCS評分,Hunt-Hess分級,是否使用專利便器,有無陪伴者,是否可視對自行排尿的影響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在影響因素中,除Hunt-Hess分級外,其他因素并不是影響患者排尿的獨立因素。
表1 各組患者排尿情況比較 [n(%)]
各組間比較,*P<0.05。
3討論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患者發(fā)病前沒有經(jīng)過床上排尿訓練,在發(fā)病后臥床排尿是患者及醫(yī)護人員面臨的共同難題。部分清醒患者由于個人習慣(排泄姿勢及體位改變)、心理因素(焦慮抑郁、便器不習慣、不敢用力排泄)、排泄環(huán)境改變(陌生的排泄陪伴者、病房缺乏排泄的隱私環(huán)境)等常會導致床上自行排尿困難[6-12]。為降低下床排尿發(fā)生二次顱內(nèi)出血的風險,臨床上常采取留置導尿,然而,這樣會增加尿路感染發(fā)生率、住院費用,增加患者痛苦,延長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如何輔助或者誘導SAH患者床上排尿是目前對此類患者護理工作中的主要內(nèi)容,備受關注。目前相關文獻[13-14]多以提供隱私環(huán)境、側臥或半臥位排尿體位、床上排尿訓練、腹部按摩、熱敷、督促首次排尿時間、采用針灸中醫(yī)方法等為主。研究對象集中在腎活檢術后、心肌梗死早期1~2周、介入治療術后、巨大腹股溝疝術后以及骨科各種持續(xù)牽引患者以及康復期排尿不能自理患者,對SAH患者的研究還比較少[15-16]。SAH患者因為病情需要絕對臥床、床上排泄,但是對于剛入院沒有經(jīng)過任何床上排泄訓練的患者床上排尿困難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可采用循證醫(yī)學的方法,通過回顧性隊列分析,探討床上排尿困難的相關影響因素。然后針對主要影響因素,打算在盡早督促排尿、合適的體位、安全舒適的便器以及良好的隱私環(huán)境等方面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甄選出一套生理化、人性化、經(jīng)濟化的促進SAH患者床上排尿的新型護理規(guī)范。其中,性別、年齡、GCS評分、Hunt-Hess分級、是否使用專利便器、有無陪伴者、是否可視,均與排尿顯著相關。而學歷與排尿關系不顯著。Hunt-Hess分級更為影響排尿的獨立因素。回顧性隊列分析出床上自行排尿困難的相關因素,上述因素只能作為排尿訓練的主要參考,從而在下一步研究中采取一些干預措施,促進患者既在床上能自行順利排尿,也能穩(wěn)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從而控制因用力排尿或尿潴留導致顱內(nèi)再出血的誘因,降低患者再出血發(fā)生率、降低泌尿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加大患者的醫(yī)療安全性。
參考文獻
[1]Schum T R, Mcauliffe T L, Simms M D,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oilet training in the 1990s[J]. Ambulat Pediatr, 2001, 1: 79.
[2]Amato A, Britz G W, James M L, et al. An observational pilot study of CSF diversion in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J]. Nursing in critical care, 2011, 16(5): 252.
[3]Kwak H C, Tan G, Rickers L, et al. An unusual cause of dysuria[J]. 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2011, 93(6): 64.
[4]Steiner T, Kaste M, Forsting M,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haeorrhage[J]. Cerebrovasc Dis, 2006, 22: 294.
[5]Johnston S C, Mendis S, Msthers C D. Global variation in stroke burden and mortality:estimates from monitoring ,surveillance ,and modelling[J]. Lancet Neurol, 2009, 8: 345.
[6]Nonino C B, Borges R M, Pasquali L P. Oral diete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hort-bowel syndrome[J]. Rev Nutr Campinas, 2001, 14: 201.
[7]黃燕萍, 曹曉紅. 骨折臥床排尿困難患者實施中醫(yī)護理的效果觀察[J]. 護理與康復, 2011, 10(7): 612.
[8]肖雪英. 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后排尿困難的護理[J]. 山東醫(yī)藥, 2011, 51(22): 40.
[9]吳階平. 泌尿外科學[M]. 第1版.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15.
[10]王恒, 徐靜. 護理干預在減少硬膜外麻醉術后患者尿潴留中的作用[J]. 護理研究, 2012, 26(1A): 70.
[11]Hann-Chorng Kuo. Urodynamics and management of neurogenic voiding dysfunction[J]. Tzu Chl Medical Journal, 2003, 8: 4.
[12]Wang YL,Wu D, liao X, et al. Burden of stroke in China[J]. Int J Stroke, 2007, 2:211.
[13]馮緩, 王菊梅, 高敏, 等. 大蒜外敷關元穴解除膽道術后排尿困難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5): 429.
[14]蘇萍. 不同護理模式在經(jīng)尿道前列腺汽化電切術后患者并發(fā)排尿困難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7): 29.
[15]丁蘭, 師俊華. 腎活檢術后排尿困難患者行抬高床頭排尿的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 2013, 48(2): 165.
[16]姜美萍. 硬麻手術后排尿困難的中醫(yī)護理[J].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1, 20(3): 512.
通信作者:蘇雪晴, E-mail: yzbojixiang@163.com
收稿日期:2014-12-15
中圖分類號:R 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5)10-092-02
DOI:10.7619/jcmp.2015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