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燕,史多慈,韓忠源,馬 鑫,朱俊泉
踝臂指數(shù)在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
邱曉燕,史多慈,韓忠源,馬鑫,朱俊泉
摘要:目的 探討踝臂指數(shù)(ABI)在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方法 選擇本院住院的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Ⅳ級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00例,測定ABI、血漿腦鈉肽(BNP)、血尿酸、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并進行相關性分析。根據(jù)ABI水平分為ABI≥0.9組和ABI <0.9組,隨訪1年,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結果 隨著NYHA心功能分級的逐漸增加,ABI逐漸減低,ABI與心功能不全程度密切相關(P<0.05),ABI與BNP呈明顯負相關(r=-0.334,P<0.05),ABI與LVEF 呈明顯正相關(r=0.334,P<0.05)。ABI<0.9組再入院、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顯著高于ABI≥0.9組(P<0.05或P<0.01)。結論 ABI能較好地反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臟整體功能,其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及預測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踝臂指數(shù);心功能;預后
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發(fā)病率高,病情復雜,預后不良,5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嚴重者1年內病死率高達50%以上[1]。如何及早識別CHF,有效評估心力衰竭病人的臨床癥狀及預測預后,長期以來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踝臂指數(shù)(ankle-brachial index,ABI)最早用于下肢外周動脈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診斷。近年有研究顯示,ABI是心血管病人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獨立預測因子,ABI降低則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病率增高[2-4]。本研究探討ABI與CHF病人心功能分級、血漿腦鈉肽(BNP)、尿酸、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的關系,為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病情評估及預后判斷提供更多的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00例,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診斷標準[5]。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60歲~95歲(77.77歲±9.18歲);按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標準:心功能Ⅱ級29例,心功能Ⅲ級45例,心功能Ⅳ級26例;基礎心臟?。簲U張型心肌病15例,冠心病55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30例。病例選擇均除外3個月內的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氣胸等。根據(jù)ABI值將其分成ABI≥0.9組(58例)和ABI<0.9組(42例)。不同心功能級別和不同ABI組心力衰竭病人在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BMI)及病因分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病人出院日期為起始日,進行1年的隨訪,觀察病人是否出現(xiàn)不良事件:因CHF再次入院或出現(xiàn)心源性死亡。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南通 226000),E-mail:qxy68@163.com
1.2檢測方法
1.2.1ABI檢測按美國心血管放射學會(SCVIR)于2002年發(fā)布的標準[6]推薦使用方法測量血壓和計算ABI。病人取仰臥位,測量雙側前臂血壓并取高值作為肱動脈壓,再以同側足背動脈和脛后動脈中的最高收縮壓作為踝收縮壓的最佳估計值。最后用選定的踝收縮壓除以選定的肱動脈壓,即為所選擇踝壓側的ABI,雙側ABI不同取低值作為該病人的ABI。使用日本林電氣有限生產的ES-100V3型多普勒血流探測儀(5 MHz探頭) 測量ABI。所有病人ABI檢測均由同一人完成,變異系數(shù)<10%。
1.2.2LVEF 檢測采用SIEMENS-G60S彩色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為1.7 MHz~3.4 MHz,應用心尖四腔切面單平面改良Simpson法測量LVEF。
1.2.3靜脈血BNP、尿酸測定所有對象于入院當日或第2天清晨空腹采全血1 mL~3 mL,采用Access2型化學發(fā)光儀化學發(fā)光技術測定BNP,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化學法測定血清尿酸值。
2結果
2.1各組實驗室指標比較隨著NYHA心功能分級的逐漸增加,ABI、LVEF逐漸減低,而血漿BNP、血尿酸逐漸增高(P<0.05),不同心功能分級組間比較,各項指標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各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
2.2ABI與其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ABI與BNP呈明顯負相關(r=-0.334,P<0.05)。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ABI與LVEF 呈明顯正相關(r=0.334,P<0.05);ABI與尿酸無明顯相關性(r=-0.188,P>0.05)。
2.3不同ABI組隨訪結果比較100例病人隨訪過程中共失訪5例,失訪率5%。ABI<0.9組失訪2例,ABI≥0.9組失訪3例。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因CHF再次入院24例,心源性死亡7例,其中5例死于頑固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2例。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見表2),ABI<0.9組再次入院率、心源性死亡率、總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ABI≥0.9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進一步計算相對危險度(RR),ABI<0.9組再次入院、心源性死亡、總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風險分別是ABI≥0.9組的2.75倍、8.25倍和3.36倍。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例(%)
3討論
ABI作為一項無創(chuàng)、簡單、易操作的指標,能較好地反映動脈僵硬度。動脈僵硬度的增加作為血管早期病變的信號目前已成為臨床心腦血管事件重要危險因素。已有研究證實動脈僵硬度的增加能夠促發(fā)頸動脈粥樣硬化和左心室肥厚的發(fā)生[7-8]。本研究通過檢測不同NYHA心功能分級CHF病人ABI值,發(fā)現(xiàn)隨著NYHA心功能分級的逐漸增加,ABI逐漸減低,并且ABI在不同的心功能分級上具有較好的區(qū)分性,說明ABI可較好地反映左室負荷狀況及心臟功能。
除NYHA心功能分級外,目前反映心功能的指標還有LVEF、血漿BNP、尿酸等。LVEF是評價左室收縮功能的比較穩(wěn)定的指標,對評估左心功能不全具有診斷意義,是心血管疾病中受到廣泛關注的敏感指標。血漿BNP水平是反映心室功能不良的敏感、特異的血清學指標,是目前檢測心力衰竭唯一的實驗室指標,已被歐洲心臟協(xié)會(ESC)和美國心臟學會(ACC)納入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9]。Olexa等[10]研究表明,血清尿酸水平與心功能級別呈正相關,血清尿酸水平可反映心功能不全病人的病情程度,血清尿酸值越高,其預后越差。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NYHA心功能分級的逐漸增加,LVEF逐漸減低,而血漿BNP、血尿酸則逐漸增高,不同心功能分級組間比較,各項指標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結果均充分說明血漿BNP、血尿酸、LVEF在CHF診斷、病情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本研究還通過相關分析表明,隨著血漿BNP水平的增高,ABI明顯下降,二者呈顯著的負相關;隨著LVEF的下降,ABI也明顯下降,二者呈顯著的正相關;隨著血尿酸水平的增高,ABI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ABI與傳統(tǒng)的評價心功能不全的指標BNP、LVEF具有很好的相關性,能較好地反映CHF病人的心臟整體功能,可為臨床CHF診斷提供依據(jù)。
Resnick等[11]的研究結果表明,踝臂指數(shù)是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的預測因子。Hooi等[14]研究認為,在調整校正了其他傳統(tǒng)危險因素的影響后,踝臂指數(shù)異常不僅與非致死性的心腦血管事件顯著相關,而且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預測因子。本研究通過隨訪ABI<0.9組和ABI≥0.9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發(fā)現(xiàn)ABI<0.9組再次入院率、心源性死亡率、總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ABI≥0.9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進一步計算相對危險度,ABI<0.9組再次入院、心源性死亡、總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風險分別是ABI≥0.9組的2.75倍、8.25倍和3.36倍。以上結果表明踝臂指數(shù)不僅可用于高危病人的危險分層,而且在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評價治療效果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ABI與CHF的關系仍有待于更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來確定。但基于目前測量ABI無創(chuàng)、簡單易行、重復性強,且ABI≤0.9對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預測有較高的特異性,故建議對CHF病人常規(guī)行ABI測量,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嚴重病例,及早治療,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Roger VL,Weston SA,Redfield MM,et al.Trends in heart failure incidence and survival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J].JAMA,2004,292(3):344-350.
[2]Newman AB,Shemanski L,Manolio TA,et al.Ankle-arm index as a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Arterioseler Thromb Vase Biol,1999,19(3):1538-1545.
[3]Sikkink CJ,van Asten WN,vant Hof MA,et al.Decreased ankle/brachial indices in relation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Vase Med,1997,2(3):169-173.
[4]Hooi JD,Kester AD,Stoffers HE,et al.Asymptomatic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redicte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7-year follow-up study[J].J Clin Epidemiol,2004,57(3):1294-1300.
[5]Ho KK,Pinsky JL,Kannel WB,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 the Framingham Study[J].J Am Coll Cardiol,1993,22( 4 Suppl): 6A - 13A.
[6]馬惠清.老年腔隙性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北京醫(yī)學,2001,23(4):244.
[7]王宏宇,張維忠,龔蘭生,等.高血壓病大動脈擴張性與左室肥厚關系探討[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3):177-180.
[8]王宏宇,張維忠,龔蘭生,等.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與大動脈緩沖功能關系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4):206-209.
[9]商俊芳,周杰,高曉玲,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左心功能及心鈉素、內皮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9):23-24.
[10]Olexa P,Olexova M,Gonsorcik J,et al.Uric acid marker for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Wien Klin Wochenschr,2002,114:211-215.
[11]Resnick HE,Lindsay RS,McDermott MM,et al.Relationship of high and low ankle brachial index to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the Strong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4,109 (6):733-739.
(本文編輯郭懷印)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項目:南通市科學技術局基金資助項目(No.S9912)
中圖分類號:R541.6R256.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8.020
文章編號:1672-1349(2015)18-2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