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梅陽春
(蘇州大學,蘇州,215021;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泰州,225300)
21世紀翻譯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評《翻譯學研究指南》
王 宏 梅陽春
(蘇州大學,蘇州,215021;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泰州,225300)
Bermann,S.&C.Porte.2014.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Oxford:John Wiley-Blackwell.638pp.ISBN:9780470671894.
1972年,詹姆斯·霍爾姆斯(James Holms)在提出“翻譯學”(translation studies)術語的同時就勾勒出了翻譯學研究的路線圖。1980年代末,西方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理論得以廣泛傳播。從1990年代初開始,西方翻譯研究又出現(xiàn)“語言學回轉”(王宏2011:85)。國內(nèi)學界則在1990年代末“對翻譯學是否是一門獨立學科取得了大體一致性的意見”(呂俊2006:1-2)。然而,對于翻譯學研究在21世紀頭十年取得的最新進展,國內(nèi)外展開的系統(tǒng)研究較為鮮見。2014年由前美國比較文學協(xié)會會長桑德拉·伯爾曼(Sandra Bermann)和前美國現(xiàn)代語言協(xié)會會長凱瑟琳·波特(Catherine Porter)編纂出版的論文集《翻譯學研究指南》(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①恰謂這一方面的杠鼎之作。
該書收錄了45篇翻譯領域內(nèi)知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折射了當今翻譯學研究的新方向。全書除“導論”外共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三到四個章節(jié),第一部分“翻譯學研究路徑”由“翻譯歷史與理論”、“翻譯方法論”和“翻譯新技術”三個章節(jié)構成;第二部分“全球語境下的翻譯”又分為“翻譯的文化間性視角”、“翻譯與后殖民”、“翻譯中的身份”以及“翻譯與世界比較文學”四個章節(jié);第三部分“不同體裁的翻譯”包括“翻譯實踐的諸多類型”、“宗教文本的翻譯”以及“語內(nèi)翻譯以及翻譯史上的一些問題”三個章節(jié)。該書的觀點對于國內(nèi)譯界同仁厘清翻譯學的學科淵源,展望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開展翻譯學的整體研究、過程研究和關系研究頗具參考價值。
本書“導論”由兩位主編撰寫。他們指出,翻譯的隱身狀態(tài)在人類歷史與文化不斷全球化的20世紀及21世紀才得以改觀。盡管霍爾姆斯早就勾勒出“翻譯學”研究的路線圖,盡管很多學者聲稱人文學和社會學研究已經(jīng)迎來了“翻譯轉向”(translation turn),但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卻一直未能為世人很好地理解,也未被足夠仔細深入地研究。因此,兩位主編編纂這部論文集以期協(xié)助譯界同仁能更充分地了解和研究這門學科。除了闡明編纂該書的緣由外,“導言”還論述了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建構過程、21世紀以來的翻譯學研究現(xiàn)狀和現(xiàn)今翻譯學研究的六大方向,并言簡意賅地概述了該書三大部分各章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第一部分“翻譯學研究路徑”收錄的11篇論文勾勒出了經(jīng)歷“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之后的翻譯學研究的主要面貌。其第一章節(jié)“翻譯歷史與理論”由四篇論文組成,探討全球化語境下的翻譯如何再現(xiàn)他者,如何應對不同語言之間存在的地位差異問題,翻譯面臨的日益嚴峻的倫理性問題以及翻譯的哲學思辨等問題。第二章節(jié)“翻譯方法論”包括五篇論文,詳細解析應用于翻譯教學和翻譯學研究中的一些特色鮮明的方法路徑。重點探討的方法有:(1)文本分析(縱覽雅各布遜、莫娜·貝克、吉迪恩·圖里和切斯特曼等人對文本分析的不同解讀);(2)翻譯的社會學解讀(論述中心為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對翻譯學研究的借鑒意義);(3)風格分析(重點論述譯者翻譯風格研究而非原文風格研究);(4)翻譯的認知心理學解讀(解析神經(jīng)科學對翻譯學研究的新啟發(fā));(5)翻譯的復合性研究(闡析進入信息時代的翻譯學的跨學科性和符際間性,同時明晰讀者在譯文構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一節(jié)兩篇論文探討應用于翻譯學研究的最新科技手段。第一篇梳理機器翻譯所經(jīng)歷的復雜歷史進程,第二篇辨析由信息技術生發(fā)的諸如文本“組塊”(chunking)、“本土化”(localization)以及“作者民主化”(authoring being democratized)等文本變形模式對翻譯的影響,即譯文“內(nèi)容”在電子環(huán)境下與語境和文本呈現(xiàn)方式隔離。
第二部分“全球語境下的翻譯”以全球化語境為背景開啟翻譯學研究,該部分分為四節(jié),共計21篇論文,不僅有理論概述,還輔以大量的文本實例開啟分析經(jīng)典作品的全新模式。這些豐富且生動的文本分析證實了以全球化為視闕開展翻譯學研究不僅能為翻譯實踐提供啟示,而且還能從更高的層面革新學界對翻譯學研究的認知。
第一節(jié)“翻譯的文化間性視角”收錄的五篇論文不僅追溯翻譯學發(fā)展歷史,描繪當今翻譯研究現(xiàn)狀,而且展望翻譯學研究的未來。該節(jié)中的三篇論文“翻譯即文化間性交際:源于中國的翻譯論述”、“阿拉伯語與翻譯:翻譯與文化交匯中的關鍵時刻”和“沒有翻譯的世界:漢字對現(xiàn)代化之前的東亞的影響”對翻譯發(fā)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進行新的闡釋,用無可爭辯的事實論述了東方文化尤其是漢語文化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貢獻,一定程度上駁斥了盛行于文化及翻譯研究領域內(nèi)的“歐洲中心主義”(Eurocentric)觀念。另外兩篇文章“文化霸權及其對翻譯界的侵蝕”和“世界性語言和民族語言”解析當今翻譯學研究領域內(nèi)開展的一些跨文化研究,論述世界性語言和特定區(qū)域的語言在全球化進程中和全球化語境下各自扮演的角色,展望翻譯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以及學界人士承擔的責任,同時也提出了翻譯研究所面臨的一些悖論性問題。
盡管本書的許多篇章都或多或少地從后殖民視角研究翻譯,但第二部分第二節(jié)“翻譯與后殖民”收錄的三篇論文的觀點最為尖銳與深邃。三篇論文詳細深入地闡釋了由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導致的語言不平等和文化不平等現(xiàn)象,以及這種不平等對文化發(fā)展和翻譯實踐留下的揮之不去的負面效應,并進而提出譯者需要從文化間性和語言間性的視角深層次理解原文,讀者也需要抵制各種源于對他者的陳見而曲解文本的傾向。
第三節(jié)“翻譯中的身份”收錄的六篇論文也從后殖民視角研究翻譯,但研究方法不同于第二節(jié)中的三篇文章。這六篇論文在對移民與易位、執(zhí)行與執(zhí)行能力、性別與性、出版商與讀者在譯文構建中的合作行為進行深入的后殖民解讀之后,指出翻譯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而不是簡單的復制性行為,這種創(chuàng)造性行為通常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文特征。決定原文語言以及身份特征呈現(xiàn)與建構的因素絕不僅僅限于原文文本特征,還包括譯者、出版社以及譯文讀者。
第四節(jié)“翻譯與世界比較文學”收錄的七篇論文凸顯翻譯在文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以及翻譯在文學構建中的作用。該節(jié)作者引用阿拉伯語、波斯語、日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德語以及法語文本實例解析與翻譯學關系密切的文學史、語言學以及文化學等學科中一些焦點性爭論。該節(jié)還對傳統(tǒng)文學研究對民族文學的劃分提出質(zhì)疑,并從翻譯與文學建構的關系就傳統(tǒng)的文學劃分問題提出新的見解,著重指出,翻譯具有地域多元性和語言多元性特質(zhì),應被視為一種集過程性與產(chǎn)品性于一體的行為,從面解析翻譯對文化構建以及文化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第三部分“不同體裁的翻譯”涵蓋“翻譯實踐的諸多類型”、“宗教文本的翻譯”以及“語內(nèi)翻譯以及翻譯史上的一些問題”三個章節(jié),共計13篇論文,以不同語言及文化中的實例重新審視、批判并拓展20世紀早期的翻譯學研究。
第一節(jié)“翻譯實踐的諸多類型”由七篇文章組成,探討學術文本翻譯、小說翻譯、詩歌翻譯、戲劇翻譯,以及可能不太常見但同樣值得重視的偽翻譯。此外,該章節(jié)還就影視(字幕)翻譯中符際轉換模式以及漢語文學典籍翻譯中的文字與文內(nèi)圖解之間的互動模式提供建構性理念。作者認為,漢字書法以及圖解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感,還包括重要的語義內(nèi)涵?!白诮涛谋镜姆g”的三篇論文集中探討翻譯在《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佛教經(jīng)卷等宗教文本傳播中所起的獨特作用。論文博采眾家,從不同語言、文化的宗教典籍中選取大量實例,辨析在殖民語境下和后殖民語境下宗教文本需要采取的不同翻譯策略。最后一節(jié)“語內(nèi)翻譯以及翻譯史上的質(zhì)疑”選取的三篇文章對雅各布遜的語內(nèi)翻譯進行新的闡釋(詳見后文)。
2007年4月,由英國華威大學翻譯與比較文化研究中心皮爾特·庫赫烏茨扎克(Piotr Kuhiwczak)和埃塞克斯大學卡琳·里陶(Karin Littau)主編的同名書籍《翻譯研究指南》(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出版。筆者在相關書評中指出,該書除了編排體例新穎、跨學科性強、提供了大量翻譯參考書籍外還具有三個方面的新意:一是系統(tǒng)總結了當代翻譯理論,詳細闡述了與翻譯相關的九個重要領域;二是既關注英語國家的翻譯研究,也關注德國、法國等其他國家的翻譯研究動態(tài);三是強調(diào)翻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良性互動(王宏2012:286-88)。時隔七年之后,一部新的《翻譯學研究指南》橫空出世,該書除了具備前者的優(yōu)點外,還折射出如下新意:
(一)明確勾勒出了當今翻譯學研究的六大傾向,為有志于從事翻譯研究的人員提供了開啟翻譯研究的六扇窗戶。這六大傾向分別是:(1)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即翻譯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復制行為,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行為;(2)翻譯與權力關系,翻譯與語言多元性之間關系研究;(3)翻譯與身份構建、翻譯與移民、翻譯與性及性別的關系研究;(4)信息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下的翻譯合作性研究,尤其是讀者在譯文構建中的角色研究;(5)文學與文化發(fā)展歷史的重新思索,即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中的“翻譯轉向”;(6)翻譯倫理的復雜性研究。
(二)賦予翻譯以新的內(nèi)涵,將其視為一種轉變行為(transformation)(7),拓展了翻譯研究領域,將傳統(tǒng)翻譯研究忽視、批判甚至排斥的諸如機器翻譯、口譯、復譯、偽翻譯等內(nèi)容納入研究范圍。論文集中有兩篇論文專論機器翻譯,一篇論文涉及口譯,一篇專論自我翻譯,一篇專論復譯,還有一篇論文集中深入探討偽翻譯。
(三)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中國古代譯論、中文典籍翻譯以及漢字對世界文化以及翻譯學發(fā)展的貢獻。論文集中專論此貢獻的論文有三篇。
“翻譯即文化間性交際:源于中國的翻譯論述”首先對學界時?;煊玫膬蓚€術語“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文化間性交際)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做了區(qū)分。作者指出,“‘cross’表示移動,但移動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發(fā)生聯(lián)系,而‘inter’不僅有移動之意,更意味著聯(lián)系與互動”(Cheung 2014:179),所以“‘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意指不同語言、文化和種族之間的復雜多樣的交流互動”(同上)。翻譯既可能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也可能是一種文化間交際行為,前者強調(diào)語義的跨界轉換,后者強調(diào)翻譯所引發(fā)的形態(tài)復雜多樣的交流互動,即文化同化、文化交匯、文化調(diào)節(jié)以及文化區(qū)分。論文隨后引述中國古代三位佛學典籍翻譯大師道安、法琳、玄奘關于佛經(jīng)翻譯的論述,闡釋翻譯的文化間性特質(zhì)。
“沒有翻譯的世界:漢字對現(xiàn)代社會之前的東亞的影響”詳細描述了漢字如何使東亞國家尤其是日本得以用文字形式描述自己的民族文學,如何使現(xiàn)代社會之前的東亞國家里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在沒有共通口語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直接交流。作者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證明漢字的這種功能對當今翻譯學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文學翻譯中的視覺副文本:漢語文學典籍翻譯符際論”極力挖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陸游《入蜀記》中的文內(nèi)圖解—文字—語義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這種互動關系在英語譯文中的呈現(xiàn)效果。作者藉此指出研究文內(nèi)圖解能助益文學文本意義的構建,能為學界重新認識副文本的本質(zhì)提供重要啟示,對語際翻譯亦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重新解讀并拓展前人研究,如風格分析、語內(nèi)翻譯等問題在本書中得到了新的解讀與拓展。論文“翻譯中的風格問題以及譯者的翻譯風格”指出翻譯風格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原文的風格,“譯者的翻譯風格也應該被承認,也應成為文學(翻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Saldanba 2014:98)。翻譯中的作者風格研究和譯者風格研究并不是涇渭分明、互不關聯(lián)的兩個獨立體,而是一個連續(xù)體的兩端,兩者之間存在中間元素。論文在比讀蒂姆·帕克斯(Tim Parks)、鮑厄斯-貝埃爾(Boase-Beier)、馬爾姆卡佳爾(Malmkjar)、莫娜·貝克以及作者本人的風格分析研究后指出,帕克斯的風格分析屬于典型的作者(原文)風格分析,鮑厄斯-貝埃爾的風格分析屬于基于作者以及原文的譯文風格分析,馬爾姆卡佳爾的風格分析進一步邁向譯者的翻譯風格,因為“她更強調(diào)譯文折射了譯者的哪些特征”(同上),貝克和作者本人的風格分析則屬于譯者的翻譯風格分析,因為他們關注的焦點不是原文風格,而是一位譯者在翻譯不同風格的原文時在譯文中展現(xiàn)出來的獨特且持續(xù)連貫的風格特征。
論文集里有三篇相關論文對雅各布遜的翻譯三分法以及語內(nèi)翻譯進行了深入解讀。論文“語內(nèi)翻譯:翻譯學研究內(nèi)部探討——以土耳其語語內(nèi)翻譯為例”對雅各布遜的翻譯三分法,尤其是語內(nèi)翻譯與語際翻譯劃分的合理性提出質(zhì)疑。作者以突厥語系中語言與方言界限模糊的事實為例,指出這種劃分沒有考慮到語言界限劃分的復雜性,如語言與方言的區(qū)分、英語與洋涇浜語及克里奧語的區(qū)分、一門語言在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界限劃分等,同時引述學界對雅各布遜基于符號學視角對翻譯做三分法的批評指出該劃分有待進一步完善。作者在縱覽多位研究者對土耳其語語內(nèi)翻譯所做的研究后指出,語內(nèi)翻譯絕不僅僅是一種以同義表達完美復制原文的語言行為,而是超越了尋找對等詞的、需要結合語際翻譯理念予以分析的文化、歷史乃至政治行為。論文“語內(nèi)翻譯以及語言建構”則以16~19世紀古英語文學典籍的翻譯為例論證翻譯與語言尤其是英語的身份建構之間的關系。作者強調(diào),英語的建構離不開持續(xù)不斷的翻譯的事實說明了語內(nèi)翻譯和語際翻譯的劃分絕不簡單。論文通過大量實例論證翻譯并不僅僅斡旋同一語言的不同歷史階段,它還促成了語言譜系和語界的生成,而語譜和語界是界定統(tǒng)一的民族語言的最關鍵元素。最后一篇論文“將日語譯為日語:從雕版式到便攜式的書史翻譯”另辟蹊徑,描述日本古代雕版書籍在現(xiàn)代社會重新印刷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形式的西化(western style)現(xiàn)象。這種西化現(xiàn)象折射的并不僅僅是書本排版形式上的變化,還折射出了一種新型語內(nèi)翻譯——“書史翻譯”(bibliographic translation)。書史翻譯在各種形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翻譯過程中都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但這種作用不一定為世人知曉,可成為而且應該成為翻譯研究的新領域。
然而,本書也有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首先探討應用翻譯的論文較少。霍爾姆斯在“被公認為翻譯學派的奠基之作”(謝天振2008:201)《翻譯學的名與實》(Holms 1972/2000:172-83)中將翻譯學研究劃分為純翻譯研究(包括描述翻譯研究和理論翻譯研究)和應用翻譯研究(包括翻譯教學、翻譯政策和翻譯批評)兩個部分。本書雖然以霍氏勾勒的路線圖為框架,但探討描述翻譯研究和理論翻譯研究的論文在其中占壓倒性多數(shù),鮮有專門探討翻譯政策和翻譯批評的論文,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其次,本書雖然探討了多類體裁文本的翻譯,但探討文學文本的翻譯研究占據(jù)了絕大部分席位,探析實用文本翻譯的論文較少,文本類型的豐富性有待提升。這可能是因為“絕大部分的翻譯理論都源于文學翻譯,且文學翻譯較易為普通讀者理解”(6)以及本書的目標讀者為知識水平處于本科階段的讀者,難以理解過于專業(yè)化的文本的緣故。
此外,雖然本書收錄了批判文化霸權以及“歐洲中心主義”的論文,也收錄了一定數(shù)量的論述諸如漢語典籍翻譯、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典籍翻譯、非洲大陸語言典籍翻譯的論文,收錄了一篇探討中國古代翻譯理論的論文以及一篇探討影視翻譯的論文(作者來自香港),而且本書收錄的數(shù)篇論述中國翻譯理論和漢語典籍翻譯的論文也肯定漢語文化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貢獻,但這些論文卻無一篇出自中國本土學者之手。由此可見,雖然兩位編者聲稱他們本著“少一點歐洲中心主義,進一步面向全球”(6)的理念編纂這部論文集,但“歐洲中心主義”對西方翻譯研究的影響依然根深蒂固。對國內(nèi)學者而言,建構中國翻譯理論、提升其在世界翻譯研究領域內(nèi)的地位,這一使命依舊任重而道遠。
附注
①為與2007年出版的《翻譯研究指南》相區(qū)別,且該論文集以霍爾姆斯翻譯學研究路線圖為潛在主線,筆者將其譯為《翻譯學研究指南》。下引此作僅注頁碼。
Bermann S.&C.Porter.2014.Introduction[A].In Bermann S.&C.Porter(eds.).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C].Oxford:John Wiley &Sons.1-11.
Cheung M.2014.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Views from the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A].In Bermann S.&C.Porter(eds.).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C].Oxford:John Wiley &Sons.179-90.
Holmes J.1972/2000.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A].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72-83.
Saldanba G.2014.Style in,and of,translation[A].In Bermann S.&C.Porter(eds.).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C].Oxford:John Wiley &Sons.95-106.
呂?。?007.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視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謝天振.2008.翻譯學的名與實導言[A].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王宏.2011.怎么譯:是操控,還是投降?[J].外國語(2):84-89.
王宏.2012.走進絢麗多彩的翻譯世界[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責任編輯 玄 琰)
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英孚教育2015年高等學校外語教師研修班通知
為提升國內(nèi)高校外語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科研水平,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和英孚教育集團擬聯(lián)合開展“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英孚教育2015年高等學校外語教師研修班”項目,為期4天(2015年7月9日~12日)。歡迎感興趣者積極參加!
1.學費:
教學實踐班(2天):1200元(含資料費)
教學研究班(2天):1200元(含資料費)
全程班(4天):2000元(含資料費)
2.報到時間:2015年7月8日全天。
3.報到地點: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qū)外語樓。
4.付款方式:報到時學費一次性支付,研修班將出具正式收款憑證。
5.其它費用:學員交通費及食宿費自理。
6.報名要求:所有感興趣者請于2015年6月30日之前通過電子郵件報名,研修班聯(lián)系人會將具體信息發(fā)送至報名者。
7.聯(lián)系人:楊東東
電話:021-34204731
郵箱:sjtu_waiyuan@163.com
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概況
上海交通大學的外語教育擁有悠久的歷史,發(fā)端于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創(chuàng)立之初所設立的英文科。1898年春,南洋公學譯書院成立。1928年秋建立外國文學系。1943年后,外國文學系改名為英文科。1952年,英文科改稱俄語教研組,負責全校公共俄語教學。1957年9月更名為外語教研組。1979年,我校設立科技外語系,開始招收英語專業(yè)本科生。1997年成立外國語學院。1999年設日語本科專業(yè),2006年開始招收德語專業(yè)本科生。1986年和1993年分別獲得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建立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點,2003年開始招收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生,并設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2007年,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獲得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授予權。2010年我院獲得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
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現(xiàn)由英語系、日語系、德語系、大學英語教研部、語言文字工程研究所、國外考試中心、語音語言實驗教學中心、《當代外語研究》編輯部、加拿大研究中心、翻譯與詞典學研究中心、外國文學研究所、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中心,以及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等教學與科研機構組成。
學院承擔外語專業(yè)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英語、日語、德語第二學位的教學任務。學院還承擔全校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外語教學工作。
外國語學院擁有一批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日語和德語語言文學學科的教授、副教授,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61名,高級工程師2名;博士生導師9名,碩士研究生導師39名。教師中有45人具有博士學位,82人獲碩士學位。經(jīng)過多年建設,我院形成了一支具有梯隊結構的科研教學隊伍,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界、外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界享有一定的聲譽。我院擁有國家教學名師和上海市教學名師1人。多位教授在全國學術團體或機構任職,包括全國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主任和副主任、全國翻譯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王宏,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典籍英譯、翻譯理論。電子郵箱:hughwang116@163.com
梅陽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典籍英譯、翻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