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耿圳,潘光明,盛小剛,鄒旭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鄒旭教授運用調脾護心法治療圍產期心肌病心衰1則
姚耿圳,潘光明,盛小剛,鄒旭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心肌病;圍產期;調脾護心法;鄒旭
導師鄒旭教授擅長運用國醫(yī)大師鄧鐵濤“五臟相關”學說指導臨床實踐,特別采用“心脾相關”理論治療心血管疾病有顯著臨床療效。鄒教授運用鄧老學說治療圍產期心肌病所致頑固性心力衰竭,現介紹驗案如下。
溫某,女,31歲,懷孕39周后(2005年6月23日)開始出現活動后氣促,于某醫(yī)院診斷為“圍產期心肌病,急性左心衰”,并行剖腹產術。分娩后氣促癥狀加重,不能平臥,伴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經強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療后好轉。2005年8月因心衰急性加重期住院,經治療后好轉出院。
2005年9月26日患者再次因“氣促加重,咳嗽、發(fā)熱1天”入院治療。入院時精神疲倦,乏力,動則氣促,不能平臥,咳嗽,咯黃白痰,雙下肢浮腫,胃納差,二便調,舌淡暗、苔白膩,脈細弱。查體:血壓(BP)85/55mm Hg,呼吸(R)22次/分,心率105 bpm、律齊,心尖區(qū)聽診可聞及SM 3/6級吹風樣雜音。腹軟,肝右肋下三橫指可及,質軟,無壓痛,脾平臍水平,雙下肢中度浮腫。入院時查心衰標志物(BNP):2183.57 pg/m L。胸片示雙肺瘀血,心影擴大,心胸比例0.64;心臟彩超示全心擴大,收縮力減弱,EF 29.3%。生化示低鈉低氯。
西醫(yī)診斷:肺部感染;圍產期心肌病,二尖瓣重度關閉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4級。入院后常規(guī)予速尿、HCT、螺內酯利尿,地高辛強心,小劑量倍他樂克、安博維拮抗神經內分泌,糾正電解質紊亂。經治療后患者肢腫、咳嗽好轉,內環(huán)境趨于穩(wěn)定,但仍有氣促,動則加重,胃納差,血壓低,維持多巴胺、多巴酚丁胺(10~15 ug/kg·m in)情況下血壓波動在60~90/40~60 mm Hg,心率>100 bpm。病情遷延,治療難點在于心衰反復發(fā)作,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氣促、乏力及納差等癥狀突出。
初診后,考慮其根本病機為心陽不振,血瘀水停。心為陽中之陽,心之陽氣是其發(fā)揮功能的關鍵,且心主身之血脈,心陽不振則鼓動血脈無力,產生低血壓;“血不利則為水”,瘀阻則水停,阻滯氣機,故氣促;“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心陽不振則心神失養(yǎng),故神疲乏力;心為脾之母,心陽不振則脾陽受困,運化不及,故納差。遂投擬“溫陽益氣、活血利水”為法,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甘草湯加減化裁。方中以辛熱之桂附溫通心陽、甘溫之五爪龍健脾益氣為君,輔以溫膽湯化痰通陽,全方以溫補陽氣為主,調脾護心,標本兼治,處方:熟附子、桂枝、橘紅、炙麻黃、細辛各5 g,五爪龍、麥芽各30 g,法半夏、麥門冬、蒼術、鹿銜草、茯苓各15 g,薏苡仁20 g,竹茹、北杏仁各10 g,大棗5枚。上方濃煎取100 m L,分次溫服,紅參(另燉)10 g。服上方2周,患者精神好轉,氣促、胃納明顯改善,可下床活動,血壓回升,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逐漸減量。上方稍作化裁,服藥1月后,2005年11月復查BNP為450.22 pg/m L。心臟彩超EF:32%,胸片“肺瘀血好轉,心影較前明顯減小,心胸比例0.55”。于2006年1月好轉后出院。
出院后患者堅持門診治療,3~4周復診1次。治療方案以中西醫(yī)結合為原則,西醫(yī)按照慢性心力衰竭指南要求,以ACEI、螺內酯、利尿劑、強心劑等藥物。中醫(yī)予鄧老暖心膠囊(本院制劑)聯(lián)合湯劑治療。
2006年4月就診,患者如稍緊張,則氣促,輕度體力活動可誘發(fā),出汗多,偶有心慌心悸、頭暈,大便難解,無頭面及雙下肢浮腫,舌淡暗、苔薄白,脈細。辨證氣虛為主,服藥后心陽已振,但病久體虛,心氣不足,“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溫則滑,氣寒則凝”,心氣虛行血無力,血行滯緩,則血脈瘀阻,心主失其濡養(yǎng),故見心慌、心悸;心脈上通于肺,心氣虧虛,故見氣促,動則尤甚;氣虛則舌淡,脈細,血瘀則舌暗,氣虛推動無力,故大便難解。治療上重在補氣,調理脾
胃,輔以化痰理氣活血,處方:五爪龍、雞血藤、仙鶴草各30 g,黨參、合歡皮各25 g,法半夏、石菖蒲各15 g,橘紅、桂枝、枳殼各5 g,大棗、雞內金、桃仁各10 g,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30 g,甘草5 g。方中以健脾益氣之五爪龍、黨參合溫膽湯為主,用橘紅代陳皮以加強開胸之力,用枳殼代枳實,意在寬中又防枳實破氣傷正,以雞血藤、合歡皮理氣活血且作用緩和,以破血祛瘀而不傷正,加龍骨、牡蠣鎮(zhèn)心安神,麥芽、大棗調氣和中,石菖蒲安神定志,又可引藥上行,雞內金改善胃納。全方以補虛為主,標本兼顧,扶正祛邪。
2006年7月就診,患者精神明顯好轉,訴氣促改善,但月經量少,查體:BP 109/58 mm Hg,心率80 bpm,舌紅、苔稍黃膩,脈細。為心陽心氣得復,瘀證已去大半。而陰陽互根,陽虛得復,陰傷漸顯,故擬“補益心氣,輔以養(yǎng)陰,活血化痰”為法。處方:五爪龍、麥芽、雞血藤各30 g,黨參、合歡皮各25 g,薏苡仁、石菖蒲、白芍、法半夏各15 g,枳殼5 g,桃仁、雞內金各10 g,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30 g,甘草5 g,藿香(后下)、蓮葉各10 g。方中加白芍益陰養(yǎng)血,薏苡仁健脾祛濕、通陽化濁而不傷陰,全方兼顧陰陽、標本同調。
2006年11月復診,患者自訴從事一般體力活動已無氣促,胃納、睡眠好轉。查體:BP 110/60mm Hg,心率82 bpm,舌淡暗、苔黃膩,脈細澀??紤]陰傷之象顯著,濕重苔膩,隧將溫陽益氣之鄧老暖心膠囊改為生脈膠囊益氣養(yǎng)陰,處方:五爪龍、雞血藤、麥芽各30 g,黨參、合歡皮各25 g,法半夏、薏苡仁、麥冬、石菖蒲、鹿銜草各15 g,枳殼5 g,桃仁10 g,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30 g,炙麻黃、甘草各5 g。在此方基礎上化裁,堅持服用。
隨訪至今,健康狀況良好,長期服用鄧老暖心膠囊,無心衰再發(fā),無明顯氣促,咳嗽,肢腫等不適,可以從事正常體力活動。2007年5月,復查心臟彩超“EF 60%”,胸片“心影大小、形態(tài)基本正?!?,2008年4月,心臟彩超“EF 62%”,胸片“心影大小、形態(tài)基本正常。
按:頑固性心衰是指常規(guī)抗心衰治療療效不佳或心衰得臨床表現持續(xù)惡化者。頑固性心衰具有“四高”的特點,即死亡率高、發(fā)病率高、住院率高、醫(yī)療費用高。在臨床實踐中,以調脾護心法指導慢性心力衰竭得治療,在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以及降低再次住院率、改善患者的預后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綜觀患者治療過程,調脾護心、陰陽分治貫穿始終。
首先,始終貫穿“陰陽分治”。心為陽中之陽,心之陽氣是其發(fā)揮功能的關鍵。急性期陽虛寒盛,故用附、桂等大辛大熱之品,以溫補心陽為上;出院后初期氣虛之象明顯,寒象不著,故采用甘溫之黨參、五爪龍賠補元氣,配合溫膽湯溫通心陽;后期陽虛得復,陰傷漸顯,則加滋陰養(yǎng)血之麥門冬、白芍,以陰陽平和為期,充分體現了病癥結合,靈活變通的原則。其次,時刻不忘“調脾護心”。結合本例,我們體會,“調脾護心”法治療心力衰竭應牢牢把握以下四點:①治脾胃可以安五臟:心衰的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病位關聯(lián)五臟。五臟是一個整體,而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升清降濁,為一身氣機之樞紐,脾旺則四臟氣機通達,氣血調和。脾之功能失司令,則周身氣血運行不暢,生化無源,必然會誘發(fā)合加重心衰得發(fā)生,此乃“子盜母氣”之理。②治脾胃以益氣化痰:痰、瘀為心衰之標,而“脾為生痰之源”,脾胃健運失職,升降失調,飲食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濕為痰飲。調理脾胃,則濕不聚、痰難成。③調脾胃以安神定悸:心衰患者常因心律失常所誘發(fā),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除與原發(fā)病有關外,還與心衰患者胃腸道瘀血而致電解質攝入不足,以及利尿劑導致電解質失衡有關。調理脾胃,促進胃腸消化吸收功能,補氣養(yǎng)血,從而截斷心律失常之源。④強調生活調理:鼓勵患者堅持鍛煉身體,可健運脾胃,起到“治本”的作用;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營養(yǎng),勿食滯腸胃;食物不宜過咸,以免引起液體潴留、凝滯血脈;避風寒、防外感,避免誘發(fā)心衰得各種因素。最后,應中西醫(yī)治療并重,強調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同時,不忽視心衰得西藥規(guī)范治療也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責任編輯:馬力)
R542.2+1
A
0256-7415(2015)12-0284-02
10.13457/j.cnki.jncm.2015.12.126
2015-07-21
廣東省中醫(yī)藥局省名中醫(yī)師承項目專項經費(第二批)
姚耿圳(1981-),男,醫(yī)學博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
鄒旭,E-mail:364298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