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治華,邵 寧
(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腎內科,湖北 天門 431700)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腎病綜合征最常見病因之一,約占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的9.89%[1]。IMN目前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臨床上大多數患者表現為腎病綜合征或無癥狀性蛋白尿,其預后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部分患者可自發(fā)緩解,但是部分患者可進展為腎功能衰竭[2]。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82例IMN患者臨床、病理及隨訪資料,總結其臨床病理特點,并分析預后相關因素,以期為本病的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間我院腎內科經腎活檢診斷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82例,其中男46例,女36例,活檢時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7.6±14.3)歲,排除標準:①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系統性紅斑狼瘡、甲狀腺及其他部位腫瘤、重金屬中毒者等繼發(fā)原因導致的膜性腎病;②嚴重心肝疾病史、惡性腫瘤及其他消耗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未規(guī)律治療、隨訪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整理患者住院期間臨床資料包括發(fā)病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理化指標包括估計腎小球濾過率(eGFR)(根據MDRD公式計算)、24h尿蛋白定量、平均動脈壓(MAP)(=1/3收縮壓+2/3舒張壓)、腎病綜合征(尿蛋白>3.5g/d,血清白蛋白<30g/L)、膽固醇、甘油三酯;腎臟病理分期(Ehrenreich-churg分期)、腎小管間質慢性病變包括腎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等。
1.3 隨訪情況:對82例IMN患者進行至少1年的隨訪,記錄患者出院后復查情況,隨訪終點定義為eGFR<30mL/min。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軟件,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均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成人特發(fā)性膜性腎病預后相關影響因素
2.1 IMN患者臨床病理情況:82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壓 31 例(37.8%),平均動脈壓(95.6±18.7)mmHg,活檢時有腎病綜合征者56例(68.29%),合并腎功能不全者 9 例(10.98%),eGFR 平均為(106.94±31.63)mL/min。病理分期 I期 25 例(30.48%),Ⅱ期50 例(60.98%),Ⅲ期 5 例(6.09%),Ⅳ期 2 例(2.44%);伴 FSGS10 例(12.20%),伴新月體形成 2 例(2.44%);間質纖維化及腎小管萎縮39例(47.56%);小動脈內膜增厚12例(14.63%),細動脈透明變性13例(15.85%);免疫熒光以IgG和補體C3在毛細血管袢呈彌漫性顆粒狀沉積為主,電鏡檢查均可見電子致密物在上皮下沉積。
2.2 隨訪結果:隨訪12~54個月,82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eGFR<30mL/min,其中有2例患者進入維持性血液透析,2例患者死亡,死因分別為嚴重感染及心血管疾病。將12例eGFR<30mL/min的患者納入腎功能進展組,余70例患者納入腎功能穩(wěn)定組,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病理資料,其中平均動脈壓、臨床表現為腎病綜合征比例、eGFR、膽固醇、24h尿蛋白定量、合并腎小管間質損害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膜性腎病可分為特發(fā)性和繼發(fā)性,病理上均主要表現為免疫復合物沿腎小球基膜外側沉積,形成基膜“釘突”及增厚[3]。本研究發(fā)現IMN年齡分布范圍廣泛(18~72 歲),平均年齡(47.6±14.3)歲,臨床表現以腎病綜合征為主(68.29%),且有37.8%的患者合并高血壓,合并腎功能不全者9例(10.98%)。IMN患者在病理分期以Ⅰ、Ⅱ期病變?yōu)橹?,?1.46%,間質病變包括間質纖維化及腎小管萎縮39例(47.56%);血管病變包括小動脈內膜增厚12例(14.63%),細動脈透明變性13例(15.85%),免疫熒光以IgG和補體C3在毛細血管袢呈彌漫性顆粒狀沉積為主,電鏡檢查均可見IMN特征性病變即電子致密物在上皮下沉積。
IMN患者預后差異較大,其中約25% ~50%患者可自發(fā)性緩解,但是也有大約30%的患者在5~10年內進展至腎功能衰竭或因相關并發(fā)癥而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相對平穩(wěn)[4]。IMN治療多選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藥物副作用較大,加之患者的預后差異較大,使得臨床醫(yī)師難以在IMN的治療和不良反應之間取得平衡[5]。目前報道研究多集中改善IMN患者的長期預后方案的選擇,但有關預后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內尚不多見。本研究對82例患者進行了12~54個月的隨訪,其中有12例患者eGFR<30mL/min,包括2例患者進入維持性血液透析,2例患者死亡,死因分別為嚴重感染及心血管疾病。單因素分析顯示,平均動脈壓、臨床表現為腎病綜合征比例、24h尿蛋白定量、eGFR、膽固醇、合并腎小管間質損害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高血壓、臨床出現腎病綜合征、大量蛋白尿、腎功能損傷、高膽固醇血癥及合并腎小管間質損害有IMN患者腎功能惡化進展有關。既往研究提示無腎病綜合征的IMN患者10年腎臟存活率為90%~100%,具有較好的長期預后[6],也有研究提出初診時蛋白尿定量是預測膜性腎病結局的有效指標。本研究發(fā)現成人IMN臨床出現腎病綜合征、大量蛋白尿均是影響IMN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國內左科等[7]對217例IMN患者進行了研究,發(fā)現腎小管間質慢性病變是IMN患者進展至終末期腎病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證實腎活檢時存在較重的慢性腎小管間質病變是IMN預后不佳的獨立危險因素。Troyanov等[8]對389例膜性腎病進行了為期10年的隨訪,發(fā)現伴腎小管間質病變的患者腎生存率較無病變者明顯降低。本研究中IMN患者隨訪過程中出現 eGFR<30mL/min者腎穿刺時存在腎小管間質病變的比例明顯高于腎功能穩(wěn)定者,與上述研究結論相同。國外有薈萃分析顯示膜性腎病患者發(fā)病時的GFR可能是衡量腎功能進展速度的可靠指標。因為GFR可反映腎臟病理改變如腎小球硬化、腎小管間質病變和血管病變的嚴重程度,本研究也表明IMN的預后與eGFR有關。
[1] Li LS,Liu ZH.Epidemiologic data of renal diseases from a single unit in China:analysis based on 13539 renal biopsies[J].Kidney Int,2004,66(3):920~923.
[2] 劉春雅.嗎替麥考酚酯治療原發(fā)性膜性腎病的臨床療效[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2):220~222.
[3] 熊子波,羅瓊,熊祖應,等.成人三種膜性腎病的臨床與病理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7,6(6):26~27.
[4] 張旭光,趙姝姝,李加村,等.潑尼松和胱抑素C及肌酐聯合檢測在腎病綜合征中的臨床價值[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18):2223~2224.
[5] 李濤,魏鹍,郭永力.成人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治療方法的Meta 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3,53(2):51~53.
[6] Segal PE,Choi MJ.Recent advances and prognosis in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J].Adv Chronic Kidney Dis,2012,19(2):114~119.
[7] 左科,吳燕,李世軍,等.中國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長期預后及危險因素分析[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1,20(1):7~11.
[8] Troyanov S,Roasio L,Pandes M,et al.Renal pathology in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a new perspective[J]. Kidney Int,2006,69(6):1641~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