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珍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融合與變革:中外報業(yè)最新發(fā)展動向研究
崔 珍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報告顯示,報紙發(fā)行量在2014年小幅上揚后繼續(xù)下跌。電子廣告收入雖有較大增幅,但遠不足以彌補紙質版廣告收入下降帶來的損失。今年1~4月報紙廣告降幅合計達30.3%。[1]中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2014年全國報業(yè)用量減少了11.23%,[2]發(fā)行總量環(huán)比下降超過10%。[3]這些數據表明,報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進一步加劇。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最早遭遇危機和挑戰(zhàn)的報業(yè),在融合變革的道路上也走得最遠。特別是當下,國內外報業(yè)在融合發(fā)展方面出現了一些典型案例,梳理這些案例,總結其做法和經驗,可為更多報紙乃至整個報業(yè)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些許啟發(fā)和借鑒。
融合與變革;中外;報業(yè);發(fā)展動向
(一)積極培育新業(yè)態(tài)
為應對傳統報業(yè)收入下滑的趨勢,報業(yè)集團最常采取的對策是積極培育新業(yè)態(tài),如借助電商涉足其他行業(yè)或產業(yè)。2014年10月由杭州日報報業(yè)集團等10家單位發(fā)起,全國120多家報業(yè)單位參與在杭州召開了首屆中國報商大會暨中國報商聯盟成立大會。該聯盟嘗試探索“報業(yè)+電商”的運作新模式,積極探尋報業(yè)優(yōu)勢資源與電商平臺充分結合的有效途徑。今年5月21日至24日,在2015中國報商聯盟峰會暨廈門自貿試驗區(qū)采風活動中,全國有100多家報商實現了本地產品的跨區(qū)域銷售。[4]面對當下困境,傳統報商搭建“企業(yè)—媒體”間的新的溝通平臺,借以謀劃報業(yè)發(fā)展新方向。報業(yè)集團尋路電商,推動報業(yè)走向多元化經營,以減少報業(yè)盈利能力下降所帶來的風險。
(二)組織內部再整合
報紙集團主動打破報網間的交流障礙,積極改造組織結構,改造升級新聞信息采編流程,探索構建適合報網融合發(fā)展的全媒體工作平臺。2014年8月份,新華報業(yè)傳媒集團整合旗下的報紙、網站與移動客戶端對在南京舉辦的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進行了全面深度的報道,成功實現傳統印刷報紙與互聯網傳媒的整合,創(chuàng)造出集團內媒介融合的新方式。在今年兩會報道期間,人民日報社組建內容編輯的“中央廚房”,即下設統籌推廣、內容定制、可視化三個團隊,為社內所有媒體和社外合作媒體提供服務及產品,使新聞生產更有效率,更符合當代新聞傳播的特點,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從而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使傳統主流媒體成為實力強大的新型媒體集團。在2014年12月1日,廣州日報宣布成立中央編輯部,實現紙媒與新媒體在內容上的無縫對接,增加了報網間的交流與聯系,提高媒介內容的利用率,減少了人財物等方面的運作成本。同時,我國傳統報業(yè)對集團內部進行裁員,招募編程制作人員和雙微維護人員等都加快了步伐。
(三)搶占新聞端口新高地
傳統報業(yè)積極打造新聞客戶端,將先進的傳播技術與優(yōu)質的內容相結合,進一步擴大其傳播效應。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57億,其中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在移動媒體使用中,綜合新聞客戶端是用戶首選,每天多次打開新聞客戶端的用戶占比達77.5%,近半數用戶使用移動終端的時間每天超過3小時。在2015年5月11日,“頭條呢?”三個大字占據華商報頭版,以此為基礎的“全城尋找華商頭條”事件引起了全城關注,華商頭條新版APP重裝上線。華商報將客戶端以二維碼的形式刊在頭版,高調發(fā)布移動新聞終端,此舉直接提升華商報客戶端的下載量。傳統報刊利用新聞客戶端,實現多樣化、個性化、對象化的新聞發(fā)布模式,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使用要求。在《2014中國媒體移動傳播指數報告》對全國200家報紙、137家雜志和全國省級以上電視廣播媒體進行了統計,以微信為例,報紙和雜志入住率分別為93.5%和87.6%,其中都市報的入住率高達100%,報紙類微信公眾號文章閱讀數達到10萬及以上的數量有168個,占比84%?!半p微賬號互動+多個APP客戶端”形成了傳統媒體的移動化格局。
(四)合作伙伴新選擇
為更好更全面地實現媒介融合,傳統報業(yè)集團與其他類型公司合作以應對轉型中出現的資金與技術難題。2014年9月,由上海報業(yè)集團聯手小米科技、奇虎360、海通證券等共同打造財經商業(yè)類新聞網站“界面”上線公測。上海報業(yè)集團采用與多種類型集團或公司合作的新形式,為其打好推出新媒體產品組合的基礎。另外,浙報傳媒集團于2014年11月采用注資的方式,收購淘寶天下傳媒有限公司51%股權。[5]傳統媒體集團與多類型公司的合作,一是利于減輕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可能出現的資金壓力,降低傳統媒體轉型期間出現的投資風險。二是利于報業(yè)集團與合作伙伴間的信息交流,提高媒介內容的質量。
(一)用戶:培養(yǎng)閱讀新習慣
傳統報紙發(fā)行量連年下降的情況下,報業(yè)積極引導用戶向線上轉移,以提高電子版面的閱讀量。2014年3月,《華盛頓郵報》作出用戶訂購其電子版就可同時擁有《達拉斯晨報》等6家報紙電子版的瀏覽權的優(yōu)惠政策。這不僅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閱讀選擇,也改善豐富了讀者的在線閱讀體驗,增加了新聞網站的訪問量和網站廣告的曝光頻率。既有助于增加電子版面廣告收入,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讀者在線閱讀的習慣。
(二)渠道:適配新終端
隨著閱讀終端的不斷更新換代,報業(yè)積極發(fā)展電子終端,緊跟用戶閱讀潮流。今年3月蘋果公司發(fā)布蘋果手表后,《衛(wèi)報》開發(fā)了與蘋果手表相適應的應用程序“每刻”(The Moment),它能基于當日新聞或用戶操作為用戶量身訂制新聞內容。用戶閱讀行為的改變,驅動報業(yè)積極為其適配客戶端,改變原有傳統新聞方式。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傳統報業(yè)的轉型不僅僅只是簡單地采用新媒體的做法和形式,也要做到從學好新媒體向用好新媒體的轉變,才能帶來更好的利益。
(三)內容:利用數據改善內容
媒體融合階段,傳統媒體積極運用用戶行為數據,使自身的內容更具有接近性與可讀性?!督鹑跁r報》通過5年的用戶行為積累,掌握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分析,報紙能夠在用戶容忍度范圍內合理推送更精準的定向廣告,為廣告客戶產生更加有效的點擊行為;用大數據分析用戶意見,更加合理地改變原有的內容、版式,廣告等。
(一)改變報業(yè)內外固有模式
從浙江傳媒集團收購淘寶天下傳媒有限公司的控股權,到央視媒體成立內容分享模式的“中央廚房”,再到都市報的超級編輯部,一系列的行動對優(yōu)化傳媒資產結構、擴大集團經營范圍、改變內容編輯共享模式、提升信息的更新發(fā)布效率等是有一定作用的。促使報業(yè)跳出傳統紙質媒介的經營思維,才能更加順利地將新媒體從競爭者變?yōu)楹献髡?,?chuàng)造互利的新形勢。
(二)不降低媒介品質,不丟失公信力
在新媒體“聲畫同步、非富多彩”的新聞形式前,保持和提升傳統報紙的內容深度與質量是不能放棄的?!霸谌襟w時代,報紙最核心的優(yōu)勢就是內容生產力。雖然新媒體的崛起擠占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但是大量的原創(chuàng)性首發(fā)報道仍來自于傳統媒體。”[6]在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下,高品質的內容是媒體運行和轉型的資本。沒有好內容的媒體轉型成功與否,最后都會被讀者拋棄,也就失去了作為媒介的價值。另外,如何將傳統媒體在公信力上的優(yōu)勢順利在新媒體上實現,是報業(yè)媒介轉型的重點之一。媒介轉型需要有自己的內容,但也不能丟失傳統媒體的公信力,要兼顧好這兩個方面。
(三)運用大數據,為用戶定制內容
根據2015年皮尤數據調查報告,《紐約時報》雖然在電子網站擁有巨大的用戶訪問量,但是每一個在線讀者在網站或APP停留的平均時間僅僅只有4.6分鐘(為2015年美國25家報紙網站平均訪問時間最高)。以用戶的訪問量和訪問時長來取得盈利的模式相當于繼續(xù)以傳統報業(yè)的發(fā)行量和廣告量來運營新媒體。繼續(xù)走原有的經營模式和信息采集發(fā)布等傳統的老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媒介轉型。大數據不斷流行的今天,每一個互聯網下的記錄都可以成為定制報紙的數據基礎。將讀者在電腦版面與移動客戶端的點擊行為數據化,分析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傾向,提供更加精準的資訊與廣告的投放,產生更多的有效廣告行為。為用戶定制內容,改變原有的內容固定化的信息發(fā)布方式,避免報紙電子版僅僅對紙質版的“復刻”。
[1] 李雪昆. 1-4月傳統媒體廣告下滑加?。跡B/OL].搜狐傳媒,http://media.sohu.com/20150608/n414609580.shtml.
[2] 章宏法. 2014年發(fā)行量下降的報紙[EB/OL].傳媒圈,http://www.mediacircle.cn/?p=17098.
[3] 傳媒藍皮書. 2014年中國印刷媒體發(fā)展概要[R]. 2015.
[4] 吳雪瑩.中國報商聯盟(廈門)峰會成果豐碩[N].海西晨報,2015-05-25.
[5] 浙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第一季度報告[R]. 2015.
[6] 劉曉林,鄧麗平.傳統媒體的傳統優(yōu)勢[J].青年記者,2012(7).
這是一個雙向動態(tài)的文化傳播模式,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向受眾傳播文化的同時,可以根據受眾的需求和即時反饋調整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讓信息傳遞更流暢、更高效,這也是未來智慧博物館發(fā)展的方向。
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既遵循信息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博物館獨有的方式,無論是通過館舍本身、陳列展覽、社教活動還是宣傳推廣,博物館都堅定不移地履行著社會職責,發(fā)揮著博物館的功能。隨著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和新的科技浪潮的涌現,未來的博物館將更具有智慧性,也更利于公眾獲得文化體驗。
參考文獻:
[1] 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單霽翔.關于新時期博物館功能與智能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0(4).
[3] 周鴻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4] 劉洪.博物館文化初探[J].文博論壇,2010(4).
[5] 宋向光.博物館不僅僅是“場館”[N].中國文化報,2013-03-07.
[6] 百度百科.新媒體[EB/O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 /339017/5403053.htm . 2015-9-28.
[7] 馬化騰.互聯網+——國家戰(zhàn)略行動路線圖[M].中信出版社,2015.
[8] 張國良.現代大眾傳播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G206.2
A
1674-8883(2015)20-0155-02
崔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