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博, 吳曉龍
(1.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公共外語教研室,天津300270;2.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300222)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加強以及國際間交往活動的日益頻繁,對于專業(yè)口譯譯員的需求量變得越來越多。如何提高口譯教學水平,培養(yǎng)出高質量的口譯人才,成為了各高校外語專業(yè)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由于口譯過程的復雜性和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在教授口譯課程中通常會面臨各種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口譯學習者尤其是口譯初學者(通常為中英雙語能力不平衡者)在口譯過程中會不時地出現(xiàn)“無意語碼轉換”(unconscious codeswitching)現(xiàn)象[1]。這種現(xiàn)象不僅破壞了譯語產(chǎn)出的連貫性,也損害了譯語的交際意圖。本文擬從語言轉換的心理機制角度出發(fā)分析口譯過程中無意語碼轉換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并以釋意理論為基礎提出解決該問題的方法。
語碼指的是用來交際的符號系統(tǒng),包括語言系統(tǒng)以及語言的各種變體,如方言、語體和語域等[2]。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是指在同一次對話或交談中,說話者從使用一種語碼轉向另外一種語碼,或從一種方言轉換為另一種方言[3]。導致語碼轉換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如體現(xiàn)社會地位、順應社會文化、表達特定情緒等。這些語碼轉換現(xiàn)象具有明顯的社會意圖和交際意圖,屬于“有意語碼轉換”。在很多情況下,一些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由于二語習得者所持的雙語能力不平衡,在話語產(chǎn)出過程中不能合理分配注意力,導致進行二語陳述時不自覺地使用母語或相反的情況。這些情況稱之為“無意語碼轉換”現(xiàn)象。
1.英漢語言間的形式空缺
語言是一個民族集體智慧的體現(xiàn),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間獨特的社會行為和思維方式。英語和漢語之間有著異質性(heterology)的差異,這種巨大的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層面上,表現(xiàn)為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大量的不對等、甚至不存在的詞或結構,因此,在兩種語言的轉換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詞匯或句法上的“形式空缺”[4]。我們發(fā)現(xiàn)在實際口譯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單位翻譯時間和工作記憶容量的雙重壓力,學生在處理目的語和源語間“形式空缺”時,會無意識地選擇母語來填補語言空隙。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例如學生將“豆腐渣工程”音譯為“Dou Fu Zha Projects”?!岸垢こ獭笔菨h語中特有的表達方式,用來形容質量較差的工程或設施。在口譯過程中,由于找不到與其直接對應的英文表達方式,在有限的翻譯時間內學生會不自覺地擱置源語中特有的詞匯,形成無意語碼轉換。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現(xiàn)象對于雙語能力不平衡的口譯初學者來講尤為明顯,說明無意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頻率與譯者的目的語水平密切相關[5]。
2.話語標記語的無意語碼轉換
Schiffrin認為,“話語標記語(discourse marker)是一整套的多功能詞匯,包括連詞、感嘆詞、副詞以及短語,而它們的具體功能則主要在于限制話語的構建及理解,具有表達和概念的功能,但不表示真實條件?!保?]這說明話語標記語擔負著重要的交際功能,這種交際功能必須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冉永平以漢語話語標記語“你看”為例,旨在說明翻譯過程中話語標記語對語境的依存性[4]:
(a)“我這副手套多少錢買的呢?你看,就一轉身,我忘了!”
(b)“你和他賭個什么氣?你看,你現(xiàn)在是公司里最年輕的科長,可別拿前途開玩笑!”
(c)“他辦事情可真叫個利索。你看,才多大會功夫,一桌飯菜就端上來了!”
上例中,話語標記語“你看”顯然不能全部直譯為“you see”,結合上下文語境及其話語功能,應將3個例句中的“你看”分別譯為“Alas”,“After all”和“Look”。這些例句清晰地表明,在翻譯話語標記語時,譯者不能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語言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以語境為基礎挖掘語言形式背后隱含的語用信息。對于口譯初學者來講,由于對文本的語言形式和字面語意的過度依賴以及受到工作記憶容量的限制,在對包含具有話語標記語的長語輪(long turn)進行口譯時,譯者在理解源語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語意缺失,這種缺失嚴重破壞了源語語境,進而影響譯者對源語中話語標記語的理解。在對大量口譯初學者進行觀察后,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缺乏對源語語境全面的理解,譯者在翻譯話語標記語時通常采用以下三種方式:(1)漏譯。即不譯源語中的話語標記語。(2)直譯。不考慮語境,將源語中的話語標記語直接轉換為相應的譯入語。(3)無意語碼轉換。迫于翻譯時間的壓力,譯者來不及分配注意力資源去考慮語境,在翻譯成品中無意識地保留了源語中的話語標記語,形成無意語碼轉換。
3.詞匯的可及性程度
所謂詞匯的可及性程度(availability of vocabulary)指的是在詞匯的產(chǎn)生和理解過程中,從大腦記憶系統(tǒng)中提取某個語言或記憶單位的便捷或難易程度[7]。這種詞匯可及性程度通常被視為誘發(fā)無意語碼轉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觀察操阿拉伯語和法語的摩洛哥人在談論某個話題時不斷發(fā)生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Bentahila發(fā)現(xiàn)這些語碼轉換者對于兩種語言中合適的詞匯都有所了解[8]。據(jù)此,他提出了可能導致此類語碼轉換的兩點重要原因:一是對于這些雙語者來講,某一種語言使用起來更加方便;二是某一種語言里的詞匯比另一種語言里的詞匯更加容易回憶起來。受到詞匯可及性程度的影響,雙語能力不平衡的譯者在口譯過程中通常會選擇使用自己較為熟悉一方的語言表達方式來對源語進行闡釋,導致譯者在譯文中無意地保留了源語的表達方式,造成譯文的雙語碼現(xiàn)象。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轉碼現(xiàn)象更多地發(fā)生于英譯漢方向,且多數(shù)轉碼詞匯為學生較為熟悉的術語或縮略語。例如:
原文:The GATT dealt with trade in goods.The WTO covers service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well.
譯文:GATT管的是貨物貿易,WTO管的是服務貿易和知識產(chǎn)權。
上例中,譯者沒有將GATT、WTO譯為關稅和貿易總協(xié)定(關貿總協(xié)定)及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而是保留了源語的英文形式。這是因為在口譯過程中,譯者更加傾向于選擇自己認為最方便的語言形式對源語進行記憶,以上兩詞的英文表現(xiàn)形式明顯比漢語簡潔。因此在單位翻譯工作時間的壓力作用下,譯者無意識地保留了源語的形式,形成了無意語碼轉換。
釋意學派認為翻譯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詞義層次、話語層次和篇章層次。詞義層次為非語言使用層次,該層次的翻譯是指機械地翻譯詞的本義,即逐字翻譯,其結果是簡單的詞語對應;話語層次指翻譯話語的語義含義,是脫離語境和交際環(huán)境的句子翻譯;篇章層次指的是翻譯語言含義和認知知識結合產(chǎn)生的意義[9]。釋意學派將篇章層次的翻譯視為己任,指出釋意的本質就是對篇章的深刻理解和清晰表述。他們認為翻譯的對象不是語言,而是借助語言表達的意義[10]。為了理解語篇的篇章含義,釋意學派要求譯者將翻譯看作一種交際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包括譯者對語言的轉換,還需要譯者調動自身的認知知識及百科知識等非語言因素對源語進行有效的補充。與其它翻譯學派相比,釋意學派更加強調交際主體及其認知作用,其研究過程帶有更強的動態(tài)性。
釋意學派認為兩種語言間的轉換不是單純的語言代碼轉換,而是意義(sense)的翻譯。意義的產(chǎn)生和提取需要經(jīng)歷一個特殊的階段——“脫離語言外殼(deverbalisation)”階段。這個階段是指理解一篇文章或一段講話和用另一種語言重新表達的一個階段,指伴隨語言符號產(chǎn)生的認知和情感意義,是對語言符號的超越[11]。釋意理論認為只有在脫離語言外殼之后,意義才能保存下來。成功的口譯應該達到意義上的對等,而不是語言層面上的對等。通過對口譯過程的研究,勒代雷發(fā)現(xiàn)譯者會將每一間隔聽到的字詞歸納成意義,然后將字詞的語言含義和自身認知補充,結合成意義單位。意義單位會在譯者腦中交迭出現(xiàn),形成整體意義[12]。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釋意學派將意義視為翻譯的主要對象。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專注于語言形式背后的意義,而不是語言本身。由于口語表達具有瞬時消失的特點以及譯者自身受到短期記憶容量的限制,譯者在口譯過程中通常需要通過筆記的方式存儲信息。然而,譯者不能完全記錄講話人所講的全部內容,只有依靠調動自身語言外的知識邊聽邊分析,才能將源語所要表達的關鍵信息和話語邏輯用簡短的字詞符號記錄下來。此后,譯者需要對所做筆記內容進行解讀,盡量忠實地傳達出源語所要表達的意義和情感,而不是簡單地進行語言代碼的轉換。
以釋意理論為指導,教師應該引導口譯學員擺脫源語語言形式的束縛,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提取源語的意義中來。在容易引起學生口譯過程中產(chǎn)生語碼轉換的語言點上,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啟用自身認知知識和百科常識等非語言因素對源語內容進行釋意。例如,在處理一些不熟悉的科技或文學專用詞匯上,譯員可以通過使用已知的由同行業(yè)專家建立的同一主題的對應詞對源語進行解釋[10]38-39;針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形式空缺,譯者可以采用“加注”的翻譯方法,即進一步闡釋源語中特有的表達方式,避免產(chǎn)生無意語碼的轉換。
此外,釋意理論改變了傳統(tǒng)口譯中關于“等值”的觀念,它將口譯過程中完成的“等值”分為兩步:“即在理想的交際狀況中,譯者要首先完成理解的意義與原作者的欲言之間的對等;接著,他還要完成借助他的重新表達手段,原作作者所理解的意義與譯文所理解的意義之間的對等”[13]。對口譯教學而言,正是這種對“等值”的特殊理解以及對“意義”的強調,解放了譯者對源語語言形式的過度依賴,有效地減少了口譯初學者在口譯過程中無意語碼轉換現(xiàn)象的發(fā)生頻率。
釋意理論的提出是口譯理論發(fā)展進程中的里程碑,對口譯教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核心觀點——“釋意”及“脫離語言外殼”從根本上改變了口譯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在口譯過程中對源語語言形式過度關注的思維習慣,避免了由此帶來的無意語碼轉換現(xiàn)象??梢姡屢饫碚搶谧g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因此,口譯教師應該進一步挖掘和豐富釋意理論,使其具有更強的理論延伸性和實踐指導意義,為口譯實踐和教學做出更大的貢獻。
[1]顧韻.學生口頭報告中無意語碼轉換現(xiàn)象分析[J].國外外語教學,2004(4):32-36.
[2]Wau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3rd ed..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98.
[3]Scotton C M,Ury W.Bilingual strategies:The social function of code-switch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97(13):7-19.
[4]冉永平.翻譯中的信息空缺、語境補缺及語用充實[J].外國語,2006(6):58-65.
[5]Poulisse N,Bongaerts T.First language use in second language prod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4(15):36-53.
[6]Schiffrin D.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Rev.Massachusetts:Hamilton 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7]謝亞軍.可及性:英語指稱詞語表達的認知闡釋[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5):73-76.
[8]Bentahila A.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 among Arabic-French bilinguals in Moroco[J].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1983(3):93-118.
[9]龔龍生.從釋意理論看口譯研究[J].中國外語,2008(2):80-84.
[10]勒代雷.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劉和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
[11]許鈞.翻譯釋意理論辯——與塞萊斯科維奇教授談翻譯[J].中國翻譯,1998(1):9-13.
[12]高彬,柴明颎.釋意理論的歷史性解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72-76.
[13]袁筱.論釋意理論的忠實概念[J].外語研究,1997(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