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春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州 510006)
手機作為重要的通訊工具,不僅普及非常之快,而且發(fā)展神速,日新月異;人類世界儼然變成了一個手機人的世界,人和手機的關系已經出現(xiàn)異化。德語中的“異化”一詞來自希臘文,意為分離、疏遠、轉讓和陌生化。黑格爾用以說明主體與客體的分裂、對立,并提出人的異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勞動的現(xiàn)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被國民經濟學作為前提的那種狀態(tài)下,勞動的這種現(xiàn)實化表現(xiàn)為工人的非現(xiàn)實化,對象化表現(xiàn)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xiàn)為異化、外化。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異化是人的生產及其產品反過來統(tǒng)治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保?]手機異化指的是人們在生產、銷售和利用手機的活動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使得人們在生產手機和消費手機之間產生了矛盾,使人喪失了主體能動性,被手機所奴役和主宰。根本來說,手機異化是人自身的一種異化,這種異化其實是人的文化的異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實踐方式的異化,甚至是人的異化。人的勞動成果成為掌控人并與人相對抗的力量,人依附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從而失去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認為,衡量人類進步的根本標準,歸根到底在于人類個體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在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手機異化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如何從根本上解決手機異化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人類的任何一種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都具有兩面性,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弊端。手機的產生與發(fā)展也不例外。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手機于人而言是人的工具。而當主體依賴工具而生存時,手機之于人的意義開始轉變,手機異化表現(xiàn)為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悖謬,而手機異化也必然帶來人的異化,導致種種問題。
手機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捷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一種新的心理疾病——手機依賴癥。手機依賴癥是一種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睞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的人和學習壓力大的學生這三類人。隨著手機在中國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來越多的手機持有者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無法離開手機,哪怕只是半天不見,也會魂不守舍,心神不寧。手機在不知不覺中延長了使用者的工作時間,智能手機等設備正將使用者變成“屏幕奴隸”。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注意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人們的思維不斷被手機打斷,導致人們無法集中精力思考問題,使人的思維變得更難以深入。手機的上網功能使人與整個世界都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當人們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時,第一反應不是去思考探索解決困難的方案,而是打開手機百度,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著這么一句話“有問題問度娘,有不懂問度娘,度娘治百病”??梢?,當代的年輕人對手機的依賴之深,思考之少,令人震驚。另外,過度關注手機還會引起人們的心理恐慌,擔心手機被盜,人類的主體性地位被異化,被物所累,喪失自我。
手機所帶來的虛擬世界、社交的虛擬化、信息的虛擬化等,使人們易陷入其中而難以自拔,人們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變得疏遠。年輕人特別是未成年學生容易沉溺于虛擬世界,而導致其與傳統(tǒng)世界的隔絕。人們過度使用手機會使人們對手機產生依賴性,忽略了現(xiàn)實交流的重要性。而后者恰恰是人類情感表達的重要方法,不僅只是語言交流,現(xiàn)實中的交流還涵蓋了眼神、肢體、表情等手機無法傳達的東西,這些東西正是人類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過度使用手機會使人們失去自我。溫州晚報報道:“不久前,青島的一位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面前的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此事在網上引發(fā)熱議,原本作為通訊工具的手機,反倒成了人們溝通的障礙”[2]。此時的手機不僅構成溝通障礙,而且也悄悄瓦解著人們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祖父母和孫子孫女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受到手機的阻隔。特別是少不更事的孩子過早地接觸手機,由于缺少自制能力往往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而不愿意和家人交流,甚至不懂得尊重愛護長輩,于是親子關系變得緊張起來。人們的生活好了,交流方式快捷了,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卻遠不如以往。人們甚至不知道住在自己對面的鄰居長什么摸樣,過著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代溝、空巢等詞應運而生。如果一味依賴手機,被其奴役的話,會給人們的心理和社交帶來嚴重影響。朋友們在一起,全都低頭不語,手機成了精神寄托。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這樣疏遠了。
手機對人體的傷害,最直接的就是輻射。當人們使用手機時,手機會向發(fā)射基站傳送無線電波,而無線電波或多或少地會被人體吸收,這些電波就是手機輻射。一般情況下,手機待機的輻射比通話時候的輻射要小很多,而人們使用手機長時間通話,造成了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嚴重傷害。而且隨著手機銷量的迅速增長,一人往往有幾部手機,一個普通的學生寢室里面往往有10部手機,一輛公交車上往往有幾十部甚至上百部手機,人類已處于被電磁波包圍的狀態(tài),這些輻射可能改變人體組織,造成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機能性障礙、神經衰弱,引起頭痛、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和脫發(fā)等癥狀,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隨著人們離不開手機,手機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另外,人們沒有養(yǎng)成衛(wèi)生使用手機的習慣,無論人們在干什么,哪怕是在上廁所,都會掏出手機發(fā)短信或者玩游戲,這些不良習慣也直接導致了人容易受到細菌的威脅。
手機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泄露著人們的信息和隱私。人們在使用手機進行購物消費或者打電話、發(fā)信息的時候,都有可能導致信息的泄露,從而對人們的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另外,手機還是部分不軌分子詐騙的手段。眾所周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機在互聯(lián)網上或通過短信的方式發(fā)布虛假信息,進行詐騙等非法的活動,諸如發(fā)布虛假的中獎信息等。很多大學生或者未成年人由于人生閱歷較淺,防范意識較差,紛紛陷入他們的圈套。另一方面,智能手機一般上千元一部,若被盜或者受到木馬等病毒的入侵而導致手機的損壞,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古往今來,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不勝枚舉。古人主要是通過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等方式來傳遞信息;今人傳遞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人們通過手機、電腦、電話、廣播等方式傳播信息。手機作為主要的通訊工具,其地位越來越重要。手機的出現(xiàn)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的交流再也不會被地域所阻隔。只要一部手機在手,哪怕在地球的兩端,兩個人也可以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聯(lián)系上,這就是手機的獨特魅力。它沖破了地域的阻隔,為人們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因為其方便性、快速性,不受時空的阻隔等特點使得其銷量迅速上升,其普及速度之快堪稱世界之最。手機滿足了人傳遞信息、表達自身思想和感受的需要,但是手機給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
“我們之所以這么熱愛手機,是因為手機對我們不僅具有實用的通訊功能,更重要的是象征的功能”[3]。人們通過消費手機品牌來表達一種身份、地位和財富。消費本身成為了人的目的,而不再是一種手段。消費本身不是使人快樂的因素,而是消費滿足人的虛榮而使人快樂。在今天,沒有手機的人會被認為是一個奇怪的人,是脫離時代的人。手機的出現(xiàn)與普及,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不管是一墻之隔還是萬水千山,只要輕輕點開手機,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就可以聯(lián)系到對方,手機的出現(xiàn)讓人們時刻與這個世界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手機象征著我們與世界的聯(lián)系。
更多的時候,手機還反映出我們內心精神世界的貧乏。在喧囂繁華的都市里,人們關注更多的是眾人的生活,人們不會再追問我是誰、生命的意義諸如此類的終極問題。所以,在獨處的時候常常會發(fā)出生活百無聊賴的感慨,受不了孤獨的煎熬而急于加入眾人之中,渴求與他人交流,擺脫獨處的無聊。每當看到手機里面陌生的未接來電時,人經常都會在想對方是誰呢,會不會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找我呢。手機不僅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奴役著人們的心靈。這樣,人們就陷入手機異化的怪圈,被手機所控制和奴役。
很多人特別是中小學學生的自制力低下,難以抵制手機的誘惑,加上家庭的不正確引導,例如很多家長以手機來獎勵學生,刺激學生對手機的渴望。這樣反而促成孩子淪為手機的奴隸,為手機所控制。很多孩子,在空余時間玩手機,在學校也玩手機,沉迷于手機而不能自拔,導致學生精神萎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影響了學習。有的還互相攀比,甚至利用手機在考試中作弊,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過度地使用手機也是中小學生深度近視的原因。手機不僅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還給學生帶來了精神上的困擾。由于中小學學生辨別是非能力不夠,抵制誘惑的能力低下,這就給那些利用手機進行欺詐拐騙的不軌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技術為人們提供了自由地挖掘和發(fā)展自己才能的條件和機會,為人們不斷完善自我、發(fā)展個性、提升人格境界創(chuàng)造了日益充分的物質技術基礎?!保?]科學技術是人的器官的延伸,這就意味著這些技術設備的個別方面的性能超過了人的相應器官的功能,讓人在這方面產生了不如科技的自卑感和對技術的崇拜感以及依賴感。設計師通過媒體的渲染更加劇了人們這方面的自卑感,人無可奈何也很不情愿地成為了機器的奴隸,即被手機異化了。當自卑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就可能為了不被科技文明所淘汰而接受科學家們的想法,用各種單方面性能優(yōu)越于人的相應器官的物質裝備來取代人的自然器官,從而組織成一個完全技術化的“人本身”。事實上,人類的進化過程是無止境的,人們現(xiàn)在的人體只是人的自然存在的暫時形式,人類通過自然進化過程足以使自身達到自然的完美,根本用不著利用自己幾乎沒有的“自知之明”的主觀能動性,來“一日千里”地改造自己自然體的結構和功能。
一方面,消費心理原因導致手機異化。由于受虛榮心、從眾心理等社會心理的影響,加之受互相攀比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人們對手機盲目追捧。愛面子和喜歡攀比是年輕人的特點,這也表現(xiàn)在人們對手機的選購上。大部分年輕人選購手機,品牌是其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手機的消費心理不僅僅年輕人有,手機市場中幾乎所有人都有。另一方面,手機廣告對手機異化的影響。手機的發(fā)展帶動手機廣告業(yè)的發(fā)展,手機廣告又促進手機的消費。手機廣告在向人們推銷手機時,帶有一定的暗示性,以其廣告詞的新穎性、內容的生動性、手機的實用性、手機外觀的精美性不斷刺激著人們消費手機的欲望,引導著人們的消費。手機廣告有一種說服的功能,能夠讓人們無形之中對其產生需求的共鳴。有一個手機的廣告詞寫的就是:“我的地盤聽我的?!边@在某種程度上暗示著人們消費手機,對手機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手機不僅滿足著人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還在不斷創(chuàng)造出人們新的需要。處于廣告極度發(fā)達的社會,想要逃避廣告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廣告不斷告訴人們需要什么,并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欲望,這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牽引著人往前走。社會大眾的吹捧,加上商業(yè)廣告滿天飛,無形之中影響著人們對手機的消費欲望,引發(fā)不健康的手機消費心理,導致手機異化的發(fā)生。
馬克思認為異化會受生產力發(fā)展的影響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但也會在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情況下消亡。人是手機的創(chuàng)造者和擁有者,手機是被創(chuàng)造者和被擁有者,手機異化現(xiàn)象導致創(chuàng)造者與被創(chuàng)造者平起平坐,甚至創(chuàng)造者被被創(chuàng)造者所控制,這種情況確實令人觸目驚心。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手機異化的現(xiàn)象,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它,并采取合理的揚棄措施,既消除它的不良影響,又利用它的優(yōu)勢,使個人發(fā)展從片面轉向全面。具體應做到如下幾點。
正確處理手機與人、工具與人的關系,自覺合理地使用手機?!靶畔r代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追求和崇拜遠遠超過對人文價值的關注,必然造成對人的主體地位的漠視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偏離?!保?]由于人們對手機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人們只認識到手機給人帶來的好處,卻沒有認識到手機給人帶來的弊端或者忽視了其弊端,因此要加強對人們的教育,特別是從兒童少年入手,加強中小學生正確認識手機與人的關系的教育,讓人們正確認識到手機所帶來的好處和弊端,權衡利弊,正確使用手機,真正做到物為我所用。手機是人們溝通的工具,是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的,人們應該正確認識手機與人的關系是客體與主體的關系,而不能盲目地受制于手機的控制和牽引。手機的客體性地位和人的主體性地位是不可顛倒的,我們不能被手機所牽絆,失去人的獨立性和自由。
人的獨立,不僅體現(xiàn)在經濟上的獨立,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精神上的獨立。有些人無法承受孤獨,不懂得如何安排獨處的活動,而手機可以讓人們用來打發(fā)多余的時間。諸如在等車的時候,在公交車、地鐵車廂、飯?zhí)美铮约熬蹠r,隨處可見人們手拿著一部手機,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只與手機交流。對話,可以分為與他人的對話、與大自然的對話,還有與自己對話。與自己對話,就是獨處。人們往往與人交流沒有問題,與大自然對話沒有問題。有的人喜歡動物,喜歡自然,然而很少人能夠與自己對話,似乎與自己對話時無話可說。此時,人們對著自己仿佛就像比陌生人還陌生,這樣,人就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從而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失去個性和理想,這是一種缺失自我的人生。人們應該增強獨處意識。旅行是成長的必需品,獨處也是成長的必需品,不懂得和自己對話,不知如何去獨處的人是缺少精神上的獨立的。人們可以在獨處的時候,給自己適當?shù)匕才乓粋€人的活動,例如看書、寫日記、旅行、聽音樂,這樣的方式能起到放松自己的效果,讓自己做好準備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注重現(xiàn)實交流,回歸傳統(tǒng),重塑傳統(tǒng)和諧的人際關系?!懊刻焱愕臋C器打交道,人性在機器面前會受到痛苦的摧殘。盡管每天都生活在人群中,卻無時無刻不感到孤獨和冷漠?!保?]因此,回歸面對面交流的傳統(tǒng)方式是重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關鍵。在與子女交流方面,父母應多花時間陪孩子,陪伴是比任何物質都更有力的愛的見證。然而,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人們的工作也越來越忙碌,根本就沒有時間陪孩子,有的人甚至連孩子上幾年級都忘了,誤以為買部蘋果手機讓孩子玩游戲就是對孩子的補償,殊不知這樣不但起不到補償?shù)淖饔?,反而可能對抵抗力尚欠缺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一旦孩子沉迷手機游戲,就會逐漸疏遠與父母的關系,而且還耽誤了孩子的學業(yè),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在孝敬父母方面,很多粗心的子女往往忘了自己對父母除了有物質方面的贍養(yǎng)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贍養(yǎng)。然而,人們卻往往忽略了對父母精神方面的贍養(yǎng)。手機電話信息代替不了面對面的接觸交流,我們應該抽空多陪陪父母,讓父母感受到子女的關心而不是嫌棄,讓父母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報,讓父母更好地安享晚年,不應該讓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還淪為空巢老人,這是每一個子女都應盡的孝心。在與朋友交流方面,多用面談代替手機交談,面談的時候可以關注到朋友的表情變化,交流會變得更加愉快。朋友之間,交流是使友誼保鮮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然而手機上的交流會讓人變得麻木。因此,朋友之間應多采取面談的方式,為彼此排憂解難,真正起到交流的效果。
學會健康使用手機,減少手機對人們身心方面的危害。手機輻射對人的身體危害很大,在睡覺的時候,不要把手機放在床上或者床的附近,也不應該在床上充電,充電器應該離床遠一些。在撥打或者接聽電話的時候,應該盡量讓手機離耳朵遠一些,如果需要長時間使用手機打電話的時候,建議大家使用耳機,因為使用耳機能有效減少手機輻射的影響。女孩子最好不要把手機掛在胸前或者放在褲兜里,研究表明,手機掛在胸前,會對心臟和內分泌系統(tǒng)產生一定影響,電磁輻射還會影響內分泌功能,導致女性月經失調,對身體產生傷害。另外,人們應該養(yǎng)成定期清理手機的習慣,因為手機天天暴露在空氣中,人們每天都使用手機,手機的按鍵或者屏幕往往是藏污納垢的場所,定期對手機的這些地方進行清理,不失為一種保護自己的好習慣。
社會風氣是影響手機異化的重要因素,只有由內而外地進行治理,手機異化的現(xiàn)狀才能有所改善,人們才能更加自由地使用手機。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個人、商家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保證手機使用的安全,凈化手機市場,為人們使用手機提供一片蔚藍的天空。手機開發(fā)商應該對手機進行改良,在減少輻射方面多下工夫,開發(fā)商可以在這方面進行技術投入,讓手機輻射變得更小,讓人們使用手機可以更安全、更放心。手機開發(fā)商還可以加強手機的防盜功能,讓人們不用時刻擔心手機被盜,減少人們這方面的煩惱。在這方面,蘋果手機就做得非常出色。前不久,廣州日報刊登過一條新聞,一名男子手機在石家莊被盜,后來警察根據(jù)手機的GPS功能在北京追回,這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如果手機普遍做到這一條的話,將大大減少人們的憂慮。
每個人都應該重新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找回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應該被手機所綁架和奴役。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們可以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也可以獨處,靜心養(yǎng)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生活的重心,家長也可以在空余時間多陪陪孩子,盡量不要讓孩子獨自抱著手機玩耍。對于成年人來說,應把多余的時間投入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之中,或者和家人朋友交流,重拾興趣,多與人交流,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人們還可以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聽音樂、看書、跑步、旅游等,嘗試著去離開手機,或者不到必要時候不拿手機,這樣不但可以慢慢地擺脫手機的控制,而且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重新獲得真正的生活樂趣?!凹夹g的工具性和應用歸宿的不確定性,帶來了一種獨特的雙刃性:它既是仁慈的,也是殘忍冷酷的;它既是富有人性的,也是滅絕人性的;它既能引人上‘天堂 ’,也能將人推入‘深淵”’?!保?]721 世紀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手機的迅猛發(fā)展也是一把雙刃劍,手機異化已經嚴重到了社會不得不重視的程度。我們需要采取措施,讓手機回歸“工具”的角色。年輕人因為沉溺于玩手機而冷落了老人,導致老人摔盤子以示抗議的現(xiàn)象,不過是現(xiàn)代人所患“手機病”的一個縮影而已,類似于埋頭玩手機而冷落了親情、友情、愛情,而耽誤了工作,妨礙了生活的例子俯拾即是。我們應該正確把握人的主體性和物的客體性關系,真正做到物為我所用,趨利避害,不要淪為工具的工具或者工具的奴隸,喪失人的主體性地位,而應正確使用手機,遠離污染,遠離手機輻射,享受健康生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49.
[2]曾苑.你被智能手機“異化”了嗎?[N].溫州晚報,2012-10-28.
[3]南帆.我們生活在機器中[J].讀者,2008(10):36-40.
[4]吳文新.科技與人性[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08-209.
[5]陳彥珍,左偉青.信息異化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85-186.
[6]范玉芳.科學雙刃劍:令人憂慮的科學暗影[M].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9:152-153.
[7]伍旭升,高偉,陳華.百年科技利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