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暉,王堯.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丹陽 300;.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南京 0009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1,5-脫水葡萄糖醇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
石春暉1,王堯2
1.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丹陽 212300;2.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南京 210009
[摘要]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下1, 5- 無水葡萄糖醇(1,5-AG)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的相關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按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將其分為2組,HbA1c>7%組和HbA1c≤7%組。分別檢測患者身高、體重、空腹血糖、HbA1c、總膽固醇、甘油三酯、1,5-AG、低密度脂蛋白,并計算體重指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2型糖尿病患者CIMT厚度大于正常對照組,血清HbA1c含量大于7%組較小于等于7%組CIMT厚度相比有顯著差異(P<0.001),且CIMT與HbA1c含量正相關,1,5-AG含量與CIMT厚度呈顯著負相關。結論 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升高與1,5-AG含量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增厚的主要危險因子,參與2型糖尿病頸動脈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
[關鍵詞]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1,5-無水葡萄糖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糖尿病患者罹患各類大血管病變(包括心腦血管病變、下肢血管病變等)的發(fā)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比非糖尿病人群增高,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亦是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最常累及的部位,因其部位表淺,易被體表超聲檢測,故頸動脈常可作為觀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窗口[2]。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te media thickness, CIMT)因其可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范圍以及程度,常被作為判斷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危險度指標[3]。
1,5-AG,又稱1, 5-無水葡萄糖醇,與葡萄糖具有相似的化學結構。在高糖狀態(tài)下, 當經(jīng)腎小球濾過的葡萄糖超過腎糖閾時, 會對1,5-AG 在近曲小管的重吸收產(chǎn)生競爭性抑制, 從而使尿中1,5-AG的排泄量大大增加, 導致血清中的含量降低。研究發(fā)現(xiàn), 1,5-AG能靈敏的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情況,且較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能更快速而靈敏地反映糖尿病患者三至七天內血糖控制情況。
該研究通過測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血紅蛋白,1,5-AG的水平及其CIMT,探討糖化血紅蛋白,1,5-AG含量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互之間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與分組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該院內分泌科病房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4例,按HbA1c將其分為兩組:HbA1c > 7% 組100例,男女各50例;HbA1c ≤7% 組104例, 男54例,女5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1999年美國WHO對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排除標準:①伴發(fā)嚴重感染、肝腎功能異常、其他內分泌疾?。虎诤喜⒂凶陨砻庖咝约膊?、血液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疾病者;③合并有高滲性昏迷、酮癥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者;排除體重指數(shù)(BMI)<18 kg/m2及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干擾。對照組入選者在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后排除糖耐量異常。記錄每位入選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如性別、年齡、身高(m)、體重(kg)、糖尿病病程、吸煙史、高血壓病史、用藥情況(尤其是服用二甲雙胍、他汀類、阿司匹林)等。入組人群均獲得本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臨床指標測定
CIMT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觀察頸動脈壁有無斑塊形成,其中斑塊定義為局部IMT>1.3 mm, 測量頸動脈后壁最厚處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即CIMT值[4]。按照2012年衛(wèi)生部辦公廳頒布的《腦卒中高危篩查和防控指導規(guī)范》頸動脈超聲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鑒定的診斷標準,定義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1.0 mm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
受試者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測定空腹血糖(FPG)、1.5-A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紅蛋白(Hb1Ac)、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測量身高(m)、體重(kg)、腰圍(cm)及臀圍(cm)等,并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kg·m-2)。TC 和TG使用酶法(美國貝克曼庫爾公司L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1,5-AG濃度測定通過GlycoMark法(日立917自動分析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采用免疫抑制透射比濁法,試劑由寧波美康生化試劑有限公司提供。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Excel(2010)建立數(shù)據(jù)庫,應用 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c2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各指標間關系采用直線回歸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臨床資料和實驗室數(shù)據(jù)
分別統(tǒng)計入選2型糖尿病患者組和健康對照組的年齡,BMI,TG,TC,HbA1c和1,5-AG,具體數(shù)值詳見表1。2型糖尿病患者CIMT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圖1),1,5-AG含量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P<0.001)。
圖1 2型糖尿病患者組與正常對照組IMT厚度比較(***P<0.001)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對照組一般臨床資料和實驗室資料(mean±SD)
2.2 HbA1c,1,5-AG與IMT相關性分析
表2顯示了CIMT與各項臨床指標的相關關系,由表中可見,CIMT與年齡,糖化血紅蛋白含量,1,5-AG含量相關(P<0.05), 且CIMT與HbA1c(r=0.26 7;P=0.001)呈正顯著相關,表明HbA1c含量越低,IMT厚度逐漸減少(如圖2)。與1,5-AG(r=-0.134, P=0.000)呈負顯著相關,且在糖化血紅蛋白≤7%組,發(fā)現(xiàn)1,5-AG與CIMT有更好的負相關性。而與BMI、TG、TC、FPG、尿酸和HDL沒有相關性(P>0.05)。
圖2 IMT厚度與HbA1c含量相關性分析(***P<0.001)
表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CIMT與各項臨床指標的相互關系
1,5-AG, 又稱1, 5- 無水葡萄糖醇, 是葡萄糖環(huán)狀結構 1 位碳脫氧形成的與葡萄糖相類似具有吡喃結構的多元醇。自1888 年 Chodet等人首次從 Polygara Amara 細菌中分離出1,5-AG,但其結構式直至1943年才被Richtmyer等人成功鑒定。存在于人的腦脊液、血液或血漿中的1,5-AG,含量僅次于葡萄糖,但當患有糖尿病時,血清1,5-AG的含量顯著低于正常人。這是由于1, 5- AG的化學結構與葡萄糖相似, 在高糖狀態(tài)下, 當經(jīng)腎小球濾過的葡萄糖超過腎糖閾時, 會對 1, 5-AG 在近曲小管的重吸收產(chǎn)生競爭性抑制, 使得尿液中1,5- AG 的排泄量增加, 從而導致血清中1,5- AG含量降低。Yamanouchi[5]等研究發(fā)現(xiàn), 1,5-AG能夠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情況, Kathleen[6]等研究發(fā)現(xiàn),1,5-AG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果糖胺(FA)具有很好的負相關性, 且1,5- AG較HbA1c 能更快速而靈敏的反映糖尿病患者3~7 d內的血糖控制情況, 尤其是可反映餐后血糖波動情況。
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尤其是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大血管并發(fā)癥致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在糖尿病大血管并發(fā)癥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CIMT可以監(jiān)測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程度和范圍,可作為判斷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危險度的指標之一。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是高血糖狀態(tài)和血糖波動的共同作用結果,而且血糖波動幅度增大更能增加糖尿病患者發(fā)生慢性血管并發(fā)癥的危險[7,8]。
因此,全面認識血糖必須正確認識血糖均值和血糖波動, 而1,5-AG是一個能迅速而靈敏地反應血糖波動的指標。目前1,5- AG 濃度測定通過Glyco Mark法測定(日立917自動分析儀),該操作簡便,價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且血清中1, 5- AG濃度不受飲食的影響,與病程長短、年齡、性別、體重等無關,穩(wěn)定性重復性高,檢驗標本獲取簡便,易于儲存,4℃儲存可在4周內, 零下20℃儲存可在3年內獲取穩(wěn)定檢測結果, 因此作為反映血糖的變化的臨床指標[9]。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因可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病理改變的程度和范圍,常被作為判斷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危險度指標。橫向和前瞻性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超聲測量一直與冠心病(CHD)、腦血管疾病(CVD)密切相關。那么,表征血糖變化的1,5-AG與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如何,目前尚無報道。
該實驗結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CIMT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血清1,5-AG含量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P<0.001),表明1,5-AG在2型糖尿病患者CIMT病變過程中起了較重要作用。相關性分析表明,CIMT與年齡,糖化血紅蛋白含量,1,5-AG含量相關(P<0.05),且CIMT與HbA1c(r=0.267;P=0.001)呈正顯著相關;與1,5-AG(r=-0.134,P=0.000)呈負顯著相關,且在糖化血紅蛋白≤7% 組,發(fā)現(xiàn)1,5-AG與CIMT有更好的負相關性,表明在血糖控制較好患者中,血清1,5-AG 水平下降可能是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不僅僅要重視糖化血紅蛋白,而且可能還需要重視1,5-AG控制水平。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3[J]. Diabetes care, 2013, 36(Suppl 1): S11.
[2]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Final Report[J]. Circulation Dec,2002(106): 3143.
[3] Takao Satoa, Tomoki Kameyamab, Hiroshi Inoueb. Association of reduced levels of serum 1,5-Anhydro-d-glucitol with carotid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2014.
[4] 蘇珂,龍艷,荀靖瓊,等.2型糖尿病患者脂聯(lián)素, 腫瘤壞死因子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2): 183-185.
[5] Y am anouchi T, M oromiz at o H, S hinohara T , et al. Estimation of plasma glucose fluctuation with a combination test of hemoglobin A1C and 1, 5-anhydroglucitol [J].Metabolism ,1992, 41( 8) : 862-867.
[6] Kathleen M , John B, Joseph L, et al. 1, 5-Anhydroglucitol and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as measured by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in moderately controlled patients with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6, 29( 10) : 1214- 1219.
[7] Monnier L,Colette C.Glycemic variability: Should weand can we prevent it[J]. Diabetes Care,2008,31( Suppl2) : 150-154.
[8] HirschI B,Brownlee M. Should minimal blood glucosevariability become the gold standard of glycemic control[J].J Diabetes Complacation,2005,19(3):178-181.
[9] Yamanouchi T, Akanuma Y. Serum 1, 5-anhydroglucitol (1, 5 AG): new clinical marker for glycemic control[J].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1994(24):S261-S268.
(收稿日期:2015-03-05)
[通訊作者]王堯(1964.1-),女,江蘇南京人,碩士,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
[作者簡介]石春暉(1981.3-),江蘇丹陽人,本科,在職研究生在讀,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
[文章編號]1672-4062 (2015)05(b)-0229-03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R587.1;R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