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竺柏岳
文化觀潮
漫談“文章憎命達”
——讀杜甫懷友詩《天末懷李白》想到文藝創(chuàng)作之路
文/竺柏岳
近日,閱讀《杜甫研究》(蕭滌非著),見杜甫《天末懷李白》有“文章憎命達”警語,頗有所感,特記述。原詩: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汩羅。
天末是指天的盡頭,當(dāng)時杜甫流浪在秦州,地處甘肅邊塞,所以說天末。君子指李白,鴻雁比喻音訊,是希望獲得被流放夜郎的李白的消息。文章憎命達指“詩窮而后益工”之意,如在人生之路上飛黃騰達暢順無阻,那肯定寫不出有價值的好文章。相反,則有屈原、司馬遷、曹植、陶淵明等人的涌現(xiàn)。魑魅喜人過,說是那些壞人總在看著好人步入迷途。希望李白受冤屈之時,應(yīng)堅強地寫出佳詩與大詩人屈原共訴冤情。該詩乃是勸誡之作。
說起李白受冤屈之事,那是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發(fā)生之時,李白避亂于金陵、廬山,正值唐肅宗皇帝派永王李璘(玄宗之子、肅宗之弟)領(lǐng)兵北上抗擊安史之亂。李璘經(jīng)九江時,邀請李白加入他的幕府。肅宗后來獲知李璘擴軍,以為要篡奪帝位,于是派重兵截擊,殺死永王,李白也獲罪,被判流貶夜郎(貴州遵義附近)。被押的李白泛舟洞庭湖,上三峽,至巫山,半途獲釋.重返金陵(南京),時已59歲。
那么,杜甫何以能寫出“文章憎命達”這句傳之后世的著名箴言昵?這得歸功于他的苦難人生與政治上的不得意,但在詩歌上卻取得巨大業(yè)績。他一生寫1400首傳世之詩,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動亂社會面貌?!案F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赴奉先詠懷》),是他作品的主調(diào),因而成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這里,我們還得看詩人苦難的人生之路。杜甫(712-770年),生于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詩人,父親任縣令。杜甫出身于有儒家傳統(tǒng)和詩歌教養(yǎng)的家庭,20歲南游南京、杭州、紹興、剡縣(嵊州),北游齊魯,十年漫游增長見識。其后結(jié)識李白、高適,同游中原。35歲去長安報考落第,靠寫詩自薦于唐玄宗,才做了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發(fā)生,他逃亡各地,終被叛軍俘獲,押入叛軍占領(lǐng)的長安。不久,逃出長安,被逃難中的唐肅宗授為左拾遺,但因上書援救房琯,觸怒肅宗,被革職。他孤身西行,客居秦州,再去四川,在友人嚴武手下當(dāng)個小官。嚴武死后,他漂泊于鄂湘,死于潭州(長沙)北去的一條小船上。
由于多難的人生閱歷,杜甫養(yǎng)成寫詩“緣事而發(fā)”的習(xí)慣,許多詩歌意境,都是親身耳聞目睹寫成的。如《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據(jù)載:當(dāng)時政府曾討伐云南蠻民大敗,死六萬人,于是在長安洛陽征兵。人們聽說云南多瘴癘,不肯應(yīng)征當(dāng)兵,于是奸臣楊國忠命部下捕人當(dāng)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子、送夫,哭聲連天的悲慘境地。這些杜甫所見,都被寫入了詩中。
而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里,寫出獲悉官軍平定安史之亂佳音傳來,杜甫喜極而泣的心情,表現(xiàn)了詩人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愛國情操。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里則以無限悲憤的筆調(diào),描寫詩人一家凄苦的生活,并由此推想出“天下寒士”的疾苦,最后他大聲吶喊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的這種美好設(shè)想,已經(jīng)大大不同于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烏托邦空想了。
而他那些有關(guān)愛情、親情、友情的“三情詩”如《月夜》(愛情)、《月夜憶弟》(親情)、《夢李白》(友情)等詩,也無不在人生歷煉
中浸透摯愛和無私的精神。
從上述可知,杜甫寫出“文章憎命達”這樣的名言,是由于詩人人生磨礪所致,絕非偶然為之,也是“社會扣壓的發(fā)言”。正如日本理論家廚川白村所說:“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與懊惱乃是文藝的根底?!保ㄒ婔斞缸g《苦悶的象征》一書)
由此可見,屈原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苦于庸君誤國、小人當(dāng)?shù)?,曾力排萬難思救國之路,終不可得,竟遭放逐。他作《離騷》言志,“雖九死而猶未悔”,不正是一篇被壓抑后的爆發(fā)嗎?
岳飛乃抗金名將,苦于不能報國,才作《滿江紅》怒發(fā)沖冠大叫:“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辛棄疾乃少年將才,在山東濟南率眾起義,直奔南宋臨安(杭州),但朝廷不重用他,苦于壯志難酬,才自嘆:“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保ā兜墙蒂p心亭》)還有文天祥,一代名相,身陷困境,身不由己,才寫《過零丁洋》感嘆:“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北戆住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士情懷。
可見有志之士,常有壯志難酬,當(dāng)身遭厄運時,心中之言就自然地化為文字,這恰好印證了大詩人杜甫的“文章憎命達”。
的確,杜甫走的是親身耳聞目睹獲取創(chuàng)作題材,從而凝結(jié)為詩作之路。盡管穿越千余年后,在當(dāng)下的作家創(chuàng)作中也同樣得到重現(xiàn)。中國作協(xié)會員周建達2010年冬季大雪中,在廣場摔斷腿,昏了過去,被三個民工相救送入醫(yī)院,感動了周建達。他在小區(qū)養(yǎng)病時,又竟然看到有人從l8層樓墜下,當(dāng)場死亡。他還看到一個踏三輪車民工摸到十萬元大獎的喜悅之情。一悲一喜兩事讓他寫成小說《像鳥一樣飛翔》發(fā)表于《上海文學(xué)》,博得好評。不久,周建達聽老鄉(xiāng)講起一件新聞:一個老板在村子良田上造起了一座像白宮一樣的房子,又強行在人家自留地上造圍墻。人家不同意,拿了榔頭去砸圍墻。這則奇聞給了周建達新的靈感,經(jīng)過幾個月構(gòu)思,終于以《自留地》為題寫成小說,發(fā)表于《上海文學(xué)》。經(jīng)《小說選刊》轉(zhuǎn)載,《文藝報》評論,入選《2013年中國年度短篇小說集》,于2014年榮獲“東麗杯”全國梁斌小說獎一等獎。周建達在接受采訪時說:小說作者需要立足生活,更需要對生活作出思考,關(guān)注現(xiàn)實,但理想的光芒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