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燕
?
陜西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藝術價值研究
馬琳燕
(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陜西 710075)
陜西紫陽北五省會館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壁畫整體構圖合理,畫面絢麗多彩,人物鮮活靈動,技法精致純熟,為目前陜西發(fā)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畫。本文結合圖像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及分析方法,通過分析壁畫的主題、構圖、繪制風格與技法、歷史信息等多方面內容,對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藝術價值進行了初步研究,對于科學認知壁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象征意義,及其進一步探討陜西漢水流域“會館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壁畫主題;藝術價值;社會價值;象征
紫陽北五省會館位于陜西安康市紫陽縣瓦房店,始建于乾隆末年,坐北面南,依山勢營構,俯瞰任河,氣勢宏偉。整個建筑平面呈長方形,沿南北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觀戲樓、鐘鼓樓、過殿、大殿,形成三進封閉院落,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現存壁畫總面積達110平方米,是目前陜西境內發(fā)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畫,其規(guī)模和藝術水平在全國同時期壁畫中也較為少見,對研究商貿會館史、建筑史、美術繪畫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中,明清時壁畫藝術日漸衰微,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沿襲了殿堂壁畫的制作工藝,對其繪畫藝術特點的研究,是研究清中晚期民間壁畫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本文結合圖像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及分析方法,對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藝術價值進行初步研究,通過分析壁畫的主題、構圖、繪制技法、歷史信息等多方面內容,進而研究該壁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象征意義,以期從藝術史研究的角度對其價值給予準確定位。
帕諾夫斯基對藝術作品的解釋應分三個層次:解釋圖像的自然意義;發(fā)現和解釋藝術圖像的傳統意義即作品的特定主題的解釋(圖像志分析);解釋作品更深的內在意義或內容,這稱為圖像學分析即帕氏所謂象征意義[1]。壁畫藝術通過繪畫的主題、形式和技法給人們帶來視覺、情感、情緒等綜合的、直觀的藝術感染力。對壁畫藝術價值的認知和研究,是實現科學保護的重要研究之一,在充分重視對壁畫藝術價值研究的基礎上,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認知其藝術價值,能夠在對文物有效保護的同時,實現歷史真實性、藝術原真性、繪畫審美性三者的完美統一。
1、壁畫內容認知
紫陽北五省會館建筑格局沿中軸線分布,壁畫位于過殿及正殿內墻墻面,共有9幅。其中,正殿北墻有壁畫3幅,繪制內容為天官賜福給人間。中部壁畫面積約12平方米,畫面為通景六折圍屏,第一、六屏繪制花鳥,中間四屏,第二至第五屏為山水人物,并有天官賜財、壽星賜福等圖案。東側壁畫面積約12平方米,繪制了翻騰云間、水中的戲珠雙龍。正殿北墻的三幅壁畫下部約1/3的部位有神臺的痕跡,據走訪調查當地老人得知,此處原先供奉有神像三尊,中間主神為關羽。
在正殿東西兩側內墻各有壁畫2幅。云氣圖位于東墻和西墻面北側,單幅面積約3.5平方米,圖案及手法單純。緊鄰云氣圖的南面各繪有大型壁畫兩幅,單幅面積各約20平方米,畫面內容為三國故事,運用了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表現手法對畫面內容進行展示,以眾多的人物形象分別組合,將數十個廣為人知的三國故事連貫有序的逐層連環(huán)排列,以繪畫靜態(tài)的形式表現出了劉備、關羽、張飛的生平經歷。畫面以山水、宮殿為背景及場景,多種內容合理組合,盡管人物形象眾多,但通過著裝、坐騎、旗幟、所處位置等可辨人物的身份;繪畫采用工筆技法,賦彩描金,畫面色彩鮮活濃郁又不失沉穩(wěn)。
過殿的2幅壁畫面積各約13平方米,均以通景八折圍屏為表現形式,繪制了山水、文人雅士松下對弈、屋木舟車、樓臺界畫等內容,畫面均有詩文題記。每一折圍屏保持了相對獨立的畫面,在其內繪制山水人物等內容,下部區(qū)域繪制內容取自二十四孝圖,表現了歷史上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故事,展示至孝的含義。八扇屏組成了總體畫面,布局規(guī)律齊整,山水樹木繁盛、亭臺樓榭現于林間、水波凌動,色彩清淡,畫面意境悠遠、人物靈動,繪制技法純熟細膩。
2、壁畫構圖解析
壁畫在建筑藝術中是一種完善建筑空間功能的必要藝術形式,也是提高建筑空間藝術層次的必要措施。北五省會館壁畫整體構圖合理,繪制內容與題材廣泛,人物、花鳥、山水等繪制技法純熟細膩,形象生動傳神,起到了非常好的裝飾效果。
南北朝時期謝赫曾總結出繪畫的“六法論”①,其中“經營位置”就是說繪畫的布置構圖。唐代張彥遠說“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②,把安排構圖看作繪畫的提綱統領。中國畫構圖講“疏密聚散”、“三疊兩段”、“藏景露景”、“開合爭讓”③、即中國畫的“三遠法”④,仰視稱高遠、俯視稱平遠、平視稱深遠等,花鳥中不外上挺、下垂、橫斜之勢,也就是說山水畫中要有近中遠三個層次,要有照應。
會館過殿壁畫采用通景八折圍屏的構圖形式,畫面布滿整個墻面,為避免僵化呆板,八折圍屏上下邊緣輪廓線避免使用直線,形成了連續(xù)的W形輪廓線。每折圍屏描繪了上邊下腳的雕花牙子形成相對獨立的繪畫框架,框架中分了上、中、下三個區(qū)域,分割整齊,每屏中的上部占據繪制框架內多于1/2的區(qū)域,為繪畫的主要內容,布局上主次分明,采用平遠、開合爭讓、疏密聚散、藏景露景、勢如勾股等中國畫傳統布局的手法。在中國古代的卷軸畫中,屏風曾是畫家用來表現思想或者畫意的形式之一,在民間繪畫中通常會出現在戲曲題材中,過殿在會館的建筑中具有議事及休息的功能,八折圍屏的構圖形式對過殿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山水畫的應用也起到了擴展視覺景深的效果,視覺上闊深了室內空間,也反映出會館建筑壁畫的民俗化、裝飾性的特點。
會館的正殿東西兩壁的三國故事壁畫,構圖采用了述事性的全景構圖方式,使用濃郁鮮活的色彩,描繪出金碧光鮮的效果,根據三國時期不同的故事內容以及時間順序團塊狀安排畫面,場面宏大,動態(tài)及靜態(tài)結合,將山水、樹木、動物、亭臺宮闕等相間布局,合理安排,相互借景。北墻通景六折圍屏與過殿的壁畫相呼應,基本構圖形式與過殿八折圍屏的構圖手法相同,天官賜福及雙龍構圖采用全屏形式,主題明確。
3、壁畫題材研究
建筑是壁畫存在的基礎,壁畫的裝飾性其實就是對建筑的適應性,建筑的功能、風格甚至所使用的材料,都左右著壁畫的內容和形式,并始終與建筑相適應。
在清朝中葉,當時商貿的貨物往來主要是靠水運,商貿會館有著“崇忠義、重信義、通商情、敘鄉(xiāng)情”的功能和作用,其壁畫的題材不僅要起到裝飾的作用,還要與會館功能息息相關。通過對北五省會館壁畫的題材進行分析可知,畫師在構思和創(chuàng)作壁畫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會館的使用功能和作用,并結合當時社會的審美,選取民間繪畫常用的素材與形式,精心設計了畫面的內容與題材。會館正殿的壁畫,寄托了游居客鄉(xiāng)的商賈希望龍神庇護水上平安,風調雨順,天神賜給人間福祿壽,使往來商人可以享有衣食無憂的生活;會館正殿“三國故事”壁畫表達出商貿會館的“崇忠義、重信義”的主題思想;過殿內容取材了文人雅士、山水游于山水之間,體現出清代文人畫的興起,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與生命力。觀其內容可以感受到,北五省會館的壁畫不僅起到了應有的裝飾作用,也寄托了游居客鄉(xiāng)的商賈祈福平安富貴,風調雨順之情。同時,通過“三國故事”、“二十四孝圖”形象地表達出“崇尚忠義”、“首孝悌,次謹信”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教化人心,并借由清代文人畫風格的山水小景陶怡心智,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正所謂“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fā)之,德音以揚之”。
4、壁畫風格技法認知
北五省的壁畫創(chuàng)作與繪制,運用了中國畫傳統的“散點透視”,亦稱“移動視點”,不同于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因為不受固定一個視點的限制,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運用能夠表現山水畫“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在會館壁畫的畫面上把高峻的山峰、淙淙的流泉、曲折的山路、櫛比的屋宇、幽巖、深谷、平坡、水村、人物等都畫在一幅畫上,以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的空間意象。
在壁畫的繪制技法上,主要采用毛筆工筆畫法,使用勾勒法,勾勒填色,在過殿的屏風中著色淡雅,在正殿三國中著色濃重,勾勒平涂天色,色彩濃郁。隨類賦彩,色彩相和,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不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而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以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對比民間畫訣,民間畫師創(chuàng)作小說故事題材時,常根據描寫的馬匹做依據,并以顏色區(qū)別品種,以增強人物善惡之性格,大凡文官、武小生、元帥或女將多騎一色青馬,大將騎帶色馬,猛將騎烏馬、棗紅色,番將則用藍青、梭羅灰及黃驃馬,副將可參雜用些雜花斑紋者,馬色無定則,根據畫面中需要的顏色加以變化,白馬多可畫紅色的,但不能和主人坐騎顏色相同,不分主次[2]。此畫訣可從三國故事壁畫得以印證,如張飛性莽撞,騎黑馬,關羽為猛將騎紅馬。
題款、印章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五省會館的壁畫中,有多處題記,這些題記主要出現在過殿東西兩側的屏風壁畫及正殿三國故事的壁畫上,題記內容選自李白、杜甫、蘇軾、陸游、蘇東坡等名家的詩篇及作品,如《前赤壁賦》、《李白清平調三首》、《滕王閣序》、《飲中八仙歌》、《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等作品,這種詩文題記的形式通常是卷軸畫采用的形式。在中國繪畫史中,宮廷繪畫、文人繪畫和宗教繪畫占有絕大篇幅,它們歷來被視為中國傳統藝術的正宗和主流。民間繪畫是相對于這三種繪畫而言的,畫工多出于勞動人民階層,它的創(chuàng)作和使用主體都是下層民眾。但是長期以來,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之間的溝通一直存在,在繪畫理論和畫理、畫法中,民間畫工和文人、士大夫畫家遵循的畫論原則也常有共同參用之處,文人畫的題畫詩、榜書、題款等形式被民間繪畫藝術吸收[3]。這種典型風格體現在會館過殿東西墻面的山水人物素材及壁畫題記及繪制的仿印章,反映了對清代文人畫對當時民間繪畫的影響。
5、壁畫繪制時代考證
會館是中國明清以降工商業(yè)活動的產物。隨著明清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大量工商業(yè)會館在全國各地出現,紫陽北五省會館所在地瓦房店以其獨有的地理和交通優(yōu)勢,成為陜南重要的貨物集散碼頭,該地商貿活動繁榮,自清代中葉開始,全國南北客商為了保持鄉(xiāng)土聯系,增強商業(yè)競爭力,紛紛在瓦房店修建會館,北五省會館則是目前在該地域保存最為完整的商業(yè)會館。據當地縣志等相關史料記載⑤,北五省會館的建筑構筑于清乾隆年間,但關于壁畫的繪制年代卻沒有明確的文字記錄。壁畫上的多處畫師題記,可為我們研究會館建成的時間提供佐證。
如在正殿東側的“三國故事”壁畫中所發(fā)現的隱款為:“歲在戊申年寫于端月望后三日”,農歷十四,古曰“望”,據此題記可知,該幅壁畫繪制完成于1848年端月十七日(即農歷正月十七日)。又如,在過殿西壁所發(fā)現的題款為:“歲在戊申年寫于桂月”,據此可知該幅壁畫完成于1848年農歷八月。由此可以明確壁畫繪制的年代,北五省會館壁畫的繪制時間在1848年,即清代道光年間。
此外,在壁畫中發(fā)現了多處畫師的名號。如鎬京居士、培茲、培茲桑生春、混池居士、鎬京生春等。鎬京即西周時都城,在今西安市長安區(qū)西北,該地現在仍因地處西周鎬京都城遺址而設有鎬京鄉(xiāng)。由此可以推斷壁畫畫師來源于現今的西安。根據名號和壁畫的繪畫風格、技法等特點,應當至少有三名畫師帶著徒弟歷經至少八個月的時間,繪制完成了這組壁畫。
1、綜合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的內容、用筆,以及繪制技法與風格推斷,該處壁畫的創(chuàng)作與繪制主要是由來自陜西關中西安地區(qū)的民間畫師,以師傅帶徒弟形成作坊式團隊的方式完成的。在會館建成之后,畫師們根據會館的功能,順應會館組織方的要求對壁畫進行創(chuàng)作并繪制,其主題緊扣商貿會館“崇忠義、重信義、通商情、敘鄉(xiāng)情”的主旨,在繪制中使用金等貴金屬材料,同時建筑彩畫也使用了瀝粉貼金,足見該會館當時的捐資者注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該壁畫對于明清會館的研究,尤其是具有濃郁陜南地方特點的會館文化具有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
2、從壁畫繪畫用色的規(guī)律分析,正殿的“三國故事”壁畫采用工筆線描,人物、坐騎、殿宇等設色使用多種礦物顏料,根據不同的人物對象采用了大綠、大紅、大黃、沉香色等賦彩設色,用色濃郁華麗而不失穩(wěn)重,使得畫面色彩鮮活,配色鮮明,同時避免了大紅、大綠、深藍、黑色等所謂的硬色相撞,借助粉綠、淡黃、粉紅、天藍等軟色進行合理搭配,可見畫師的配色能力比較高超。正殿北墻花鳥、人物等圖像的繪畫技法則稍顯呆板。過殿屏風形式中所繪山水、雅士、博古等題材總體表現色彩較為淡雅,線描較淡,表現出了清幽深遠的意境。壁畫中所有繪畫人物的比例協調,勾線流暢,根據塑造對象身份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勾線技法,設色熟練??梢姰嫀熓炀氄莆债嬙E,繪畫經驗豐富,繪畫技法純熟、藝術表現高超,掌控壁畫構圖與繪畫技法的能力嫻熟高超,絢麗多彩、鮮活靈動的壁畫與古樸端莊的建筑相得益彰,迸發(fā)出了更加絢麗的光彩,從壁畫內容、風格、技法等方面看,均不失為清中晚期民間繪畫的上乘之作。
3、民間藝術的主題和內涵都是圍繞趨利避害、求吉納祥的心理需求展開的,這也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在沒有現代傳媒形式的古代社會,人們往往只能依靠各種渠道得來的民間故事和文學內容來教化民眾。民間故事是中國重要的口傳文化內容,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它教化人們從良向善,愛國愛家,給人們真善美的啟迪和教育,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內容所取村的“二十四孝”及“三國故事”等即反映了這種傳統觀念的浸染與影響。
① (南朝·梁)謝赫:《畫品》。原文為:“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p>
②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③ 清代鄭績在《論景》一則中提出“凡布景起處直平淡,至中幅乃局面”“有分有合,一幅之布局固然,一筆之運用亦然。
④ 北宋畫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⑤ 陜西省地情網《紫陽縣志》2014年11月。
[1] 帕諾夫斯基.造型藝術的意義[M].李元春,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6:33-36.
[2] 王樹村.中國民間畫訣[M].北京:中國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32-35.
[3]王遜.中國美術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515-516.
Research on the artistic value of Murals in The Five Northern Provinces’ Assembly Hall in Ziyang, Shaanxi
MA LINYAN
The Five Northern Provinces’ Assembly Hall in Ziyang belongs to the seventh batch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The murals found in it are the largest and the most well-preserved temple mural of Qing dynasty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murals reflect reasonable composition, colorful tableau, vivid characters and exquisite techniques. This paper uses theories and analytical methods of iconography to analyze the murals’ theme, composition, drawing style and techniques,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ased on those studies, the paper has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ose murals. Therefore, the paper is of value for the studying of the social value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those murals and the discussing of assembly halls culture in Hanjiang river.
Murals; artistic value; social value; representation
J218.605
A
1008-472X(2015)03-0095-05
2015-04-14
紫陽縣北五省會館會館壁畫保護修復工程項目陜文物函【2010】201號,陜西中德文物保護科技合作項目
馬琳燕(1972-),女,陜西西安人,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
本文推薦專家:
趙西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
楊軍昌,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三秦學者,研究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