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斌
中國政治傳播的全球意義
■嚴文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重要論斷,先后提出了凝聚人心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政治愿景、“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一帶一路”的國際區(qū)域發(fā)展規(guī)劃和“命運共同體”的伙伴關系理念。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擔當”,在精神狀態(tài)上講“精氣神”。這些政治術語只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方略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形成的整套話語體系的一個側面。作為有多重文化身份的對外傳播工作者,要將這些理念和政治話語成功用于對內動員、對外闡釋,就必須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努力探索“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重大國際問題“發(fā)出有別與西方國家的中國聲音”,創(chuàng)新話語方式,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更好地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利益。同時,還要賦予中國政治傳播以深刻的全球意義,這樣才能為我們建立說明中國政治理念的知識體系,讓堪稱世界最成功的發(fā)展實踐能通過我們自己的傳播,得到世界的理解,最好是認同,至少不掉進“跟著西方說”的傳播陷阱,最大限度地減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制約性因素。因此,建立自己獨特的政治傳播話語體系是擺在我們傳播實踐和理論工作者面前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議題,也已成為其中一項極具緊迫性的戰(zhàn)略任務。政治傳播在全球傳播中具體應該解決哪些問題,筆者總結如下四個方面:
面對平日空有愛國熱情、鮮有愛國行動,偶有愛國舉動也只是為發(fā)泄日本侵占我釣魚島的憤怒,跑到街頭砸別人開的日本車,自己家里連馬桶蓋都是從日本帶回國的個別國人,讓肩負著塑造中國文明、進步、和平、發(fā)展形象的光榮使命的宣傳思想工作者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油然而生。這些宣傳戰(zhàn)線的同志由于長期處于國內宣傳的汪洋大海包圍中,加上傳播對象、傳播內容、語言及思維方式都是純中國式的,即使做對外傳播,他們也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責任感,一味強調傳播的指導、教育和宣傳職能,傳播中語氣生硬,強調高大上,霸氣十足,漠視海外受眾的訴求,充滿排澇式、運動式、概念化、標簽化的宣傳,時常還有充滿貶損化的隔空對罵,使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把對外傳播看成國內宣傳的翻版,把對內動員原封不動地照搬到對外傳播中,使我們的政治傳播充滿宣傳腔和赤裸裸的宣傳味,結果是真實性、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我提出政治的對外傳播必須首先去政治化,淡化“宣傳味”。
2014年以來,習主席無論是在周邊國際場合還是海峽兩岸的會見會談中一再強調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這是非常有效的地區(qū)關系策略,更是徹底擯棄對抗思維的新慨念新思想。在政治傳播中如何貫徹習主席的重要思想,有三點我們必須做到:
1.摒棄對抗思維,強調相互共存。過去我們過于突出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一提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建立在戰(zhàn)勝其他文明的基礎上;現在我們稅應更多地強調文化多元、世界相互共存。在政治傳播中,應努力尋找與世界利益的交匯點,把“我們想說的”和“人家想知道的”緊密地結合起來。
2.少講崛起,多講共贏。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政治傳播中有兩個慨念值得我們重視:一是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緊密,二是中國的“和平崛起”引起了全球利益的重新調整?!昂推结绕稹笔沁^去的常用詞,現在更多講“和平發(fā)展”。為什么要用“和平發(fā)展”代替“和平崛起”?因為“和平崛起”容易引起人反感,容易讓周邊國家和其他西方國家不舒服,由此引發(fā)一輪又一輪的“中國威脅論”。在政治傳播中,強調共享價值觀,強調共贏,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方法。
3.避免使用容易引發(fā)意識形態(tài)和利益沖突的傳播語言。有些只在內部或者國內動員中使用的名詞,如“韜光養(yǎng)晦”必須嚴格限定在國內傳播中,不要動不動就對外強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管行業(yè)、領域和地區(qū),都把新形勢、新矛盾和新問題歸結于“新常態(tài)”,使這個經濟概念被濫用、泛用,導致對外政治傳播概念化甚至貶損化。
1.力戒夸張與炫耀,傳播一個真實的中國。對外政治傳播必須秉承沉著、含蓄、心平氣和、包容、自信、文明、平等的心態(tài)。而我們的政治傳播話語結構里容易充滿夸張和炫耀,喜歡稱頭,喜歡寫最、說過頭話,喜歡煽情,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2.堅持問題導向與問題意識,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政治傳播中,黨和國家的重要政治話語,如過去的“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如今的“中國夢”、“四個全面”,應思考如何進行對外闡釋。這樣才能在海外做到入腦入心,關鍵是堅持問題導向,從中國發(fā)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入手,才能講清楚這些政治慨念對中國及全球的重要意義。
3.針對主流輿論,加強議題設置。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傳播中國聲音,要看我們的對象是誰,是西方發(fā)達國家還是周邊國家。關鍵要針對主流人群、主流媒體、主流社會而不是針對個別言論或非主流輿論來設置議題,選擇的議題也應該是人權、宗教、國防、氣候變化、互聯網安全、涉藏、涉疆等長期被西方攻擊和曲解的議題。
1.政治傳播無論是對內宣傳還是對外傳播都不應該是高大上的代名詞,而應該努力探索輕松、愉悅、可讀、有趣、接地氣的傳播實現形式。
2.創(chuàng)新政治傳播的議題設置,使政治傳播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傳播領域。
3.綜合運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手段,打破領導人政體形象傳播的禁區(qū)。領導人政體形象傳播是政治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視頻《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自2013年10月14日在優(yōu)酷上出現后,短時間內中文版播放超過百萬,英文播放量超過一萬,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也引發(fā)了公眾主動制作與政治相關的作品、創(chuàng)造政治傳播議題的熱情。新華社、人民日報和央視等官方媒體紛紛創(chuàng)新領導人報道。新媒體傳播在為傳統政治傳播的平民化、通話化創(chuàng)造廣闊空間的同時,也對倒逼傳統媒體政治傳播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系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