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董毅智
目前是“互聯網+電影”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
七月份幾部國產片的大賣座,提振了國內電影市場不少的信心。
截止到7月27日,《捉妖記》《煎餅俠》和《大圣歸來》三部國產電影大鬧票房,分別吸金14億、8.8億元和6.8億元。除了本身不錯的口碑之外,超高票房的背后,是互聯網軍團的大舉進入。
以微博、微信、事件營銷等為主要方式的互聯網營銷,近年來對于電影的推廣和票房影響,越來越重要。這一點在近期舉行的上海電影節(jié)上也有頗為明顯的體現。
“互聯網+”成為本屆上海電影節(jié)不折不扣的最熱詞:今年上海電影節(jié)首度舉辦的互聯網電影產業(yè)投資跨界峰會、互聯網電影高峰會和“互聯網電影之夜”,受到互聯網界、電影界的共同關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jié)首次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戰(zhàn)略合作,嘉賓證和媒體證上都印著“淘寶電影娛樂寶”,以至于有記者開玩笑:“我們是來參加電影節(jié)的,還是來開互聯網大會的?”
去年上海電影節(jié),博納影業(yè)總裁于冬的一句話曾激起一時浪,他說,未來的傳統(tǒng)電影公司都將為BAT(百度、阿里、騰訊)“打工”。一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于冬的話并非危言聳聽,現在的電影如果沒有互聯網基因,簡直就是“沒錢途”。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曾表示,“互聯網+電影”不應該是簡單的數學加法,不僅僅是在線播放器或者在線賣票,應是化學反應,是以“透明、分享、用戶參與”的互聯網技術和思想,幫助電影產業(yè)的整個鏈條革新和升級。
“互聯網+電影”目前并不完美,博納總裁于冬說,這可能造成中國電影業(yè)水平下降,沒有人再去拍大片。
在于冬看來,“互聯網+電影”這一年來完成了電影產業(yè)閉環(huán),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但是也讓“內容生產非常脆弱”,使很多的電影投資商出現一些投機行為,他們轉向去拍短小的或者是短視頻、或者是粉絲效應的逐利性影視作品。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整個中國電影工業(yè)水平的下降或者是停滯,沒有人再去拍大片。
于冬以今年五一檔期舉例,《速度與激情7》席卷24億票房,《復仇者聯盟2》也拿下15億票房,未來三到五年,美國大片到中國掘金會成為常態(tài),票房過15億人民幣的美國大片將會達到10部左右,“一年來被互聯網公司和粉絲經濟挾持的中國電影業(yè)短視而逐利,沒有工業(yè)電影,沒有給力大片,而粉絲并不是真正的影迷,不足以支撐起中國電影市場”。
于冬認為,“互聯網+電影”應該帶給電影產業(yè)的升級,除了投入大量資本之外,更多地應助力于整個電影生態(tài)系統(tǒng),推動產業(yè)的發(fā)展?,F在看來,“互聯網+電影”還遠遠未達到這個預期。
本欄目特邀主持人
吳漢東法學博士,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本刊顧問委員會委員,本欄目特邀主持人;兼任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研究會名譽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約咨詢專家、最高人民檢察院特約咨詢專家、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2006年5月26日下午,與鄭成思教授一起應邀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講解《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和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和制度建設》。
這是“互聯網+電影”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ヂ摼W技術的發(fā)展,促使了電影工業(yè)的效率高速發(fā)展??梢哉f這是“互聯網+電影”好的方面的體現。
而壞的方面也顯而易見。
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應該是20世紀80到90年代,在這段時間里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走上歷史的舞臺,而代表中國電影巔峰之作的《活著》《紅高粱》《霸王別姬》等電影也是誕生于這一時間。而后中國經濟不斷發(fā)展,互聯網出現,也加速了電影工業(yè)的革新步伐。
2002年《英雄》之后,國內正式拉開了商業(yè)片的序幕。之后十年票房紀錄連續(xù)被刷新。2010年之后,電影票房更是進入了超快車道。在高票房背后,我們卻發(fā)現,好的電影越來越少了,我們今天拿得出手的電影依然是80、90年的那些片子。我們不禁要問,電影市場到底怎么了?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問題,粉絲經濟“超速”是其中之一。甚至有數據稱,粉絲經濟創(chuàng)造了80%的電影票房,這該是喜是憂?
其實,盡管已經有票房上的突破,真正的國產大片仍是稀缺品。沒有大IP支撐,也不靠粉絲經濟帶動,這樣的電影很難在目前的中國市場中獲取紅利。好萊塢已經朝著超級大片、工業(yè)電影的方向發(fā)展。而我們的粉絲電影儼然仍是主流。
中國電影真正的商業(yè)大片或者工業(yè)規(guī)格的電影非常稀缺,每家公司可能僅有一兩部。這個條件下,危機重重。我們辛辛苦苦每年造起5000張銀幕,實際上是把這些銀幕的消費市場拱手相讓了。
光線傳媒仲裁王長田說,應該為多元電影創(chuàng)造空間。逐利的心態(tài)下,大家都想以小博大,如果粉絲經濟是捷徑,當然爭先恐后。但中國電影有層次非常豐富的影片,我們要做的,是為那些被淹沒在粉絲電影泡沫下的其他影片,創(chuàng)造生態(tài)空間。
關于“互聯網+電影”能否解決內容的問題,業(yè)內爭議已久。
數據化給電影工業(yè)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但是卻解決不了內容端的問題。比如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發(fā)現,某個演員演某種角色,非常受市場歡迎,但是這個演員卻不一定有檔期接你的電影。
正如王長田解釋道,“在電影里面直覺、智慧、判斷力是主要的精神,而不是硬邦邦的數據,數據不能告訴我說現在我找了很多新導演來拍他們的第一部影片,沒有一個數據告訴我說哪一個人拍他的處女作,有可能是成功的?!?/p>
電影的情懷與電影藝術的魅力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ヂ摼W是一種工具,而電影是一種文字,導演表達他內心世界的一種文字?;ヂ摼W只能幫助電影行業(yè)走得更快,效率更高,但是電影是觸及人類靈魂深處,有著科技和藝術產品,需要人的情懷和人的藝術,這種東西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
中國電影問題,絕不是“互聯網+”就可以解決的,這是一個行業(yè)一個產業(yè)的問題,從體制到法規(guī),從用戶到從業(yè)者,從監(jiān)管到發(fā)行,每個流程都有種種不如意,我們是痛并成長著,沒有“互聯網+”,電影人不會必死,但一定是等死的節(jié)奏,能否逆襲,能否重生,需要徹底地顛覆自我,當這場大潮來襲,沒有人會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