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房 曉
清肝化瘀方防治偏頭痛的臨床觀察
李文濤,房曉
摘要:目的觀察清肝化瘀方防治偏頭痛的療效。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以中藥清肝化瘀方和西藥西比靈進行治療12周,在治療前、治療開始后8周及12周觀察患者頭痛積分,在治療前及治療開始后12周觀察患者的偏頭痛殘疾程度評分,治療后12周總體療效。結果在治療后不同隨訪時間,兩組亦頭痛積分、偏頭痛殘疾程度評分較治療前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治療后中藥組頭痛積分、偏頭痛殘疾程度評分及總體療效較對照組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清肝化瘀方有防治偏頭痛發(fā)作的作用,可以作為一種防治偏頭痛的方法。
關鍵詞:偏頭痛;清肝化瘀方;殘疾程度評分
偏頭痛是最常見的原發(fā)性頭痛,其發(fā)病率高,頻繁發(fā)作使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很大影響,帶來極大痛苦。如何更有效的預防發(fā)作,減少復發(fā),是控制偏頭痛的關鍵。臨床中總結中藥清肝化瘀方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所有病例均來自2011年7月—2013年1月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就診的偏頭痛患者。
1.1.1納入標準符合無先兆(普通型)偏頭痛及有先兆(典型)偏頭痛診斷標準[1],符合中醫(yī)辨證為肝火上炎夾瘀型頭痛[2,3],年齡16歲~65歲。
2結果
2.1頭痛積分比較經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兩組治療后、隨訪1、隨訪2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頭痛積分均有顯著下降。詳見表1。
經多元方差分析,兩組間頭痛積分在治療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 隨訪1、隨訪2,兩組間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藥組的頭痛積分低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各組頭痛積分比較(±s) 分
2.2偏頭痛殘疾程度評估(MIDAS)積分比較經Wilcoxon檢驗,中藥組、對照組MIDAS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經Mann-Whitney U檢驗,兩組治療前MIDAS積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藥組低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各組MIDAS積分比較(±s) 分
2.3疾病療效比較中藥組50例,臨床治愈1例,顯效17例,有效2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0%;對照組30例,臨床治愈1例,顯效2例,有效2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0.0%。經Mann-Whitney U檢驗,兩組疾病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652,P<0.05),中藥組疾病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討論
偏頭痛是一種復雜、致殘的腦功能紊亂性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嚴重偏頭痛定為最致殘的慢性疾病之一,與四肢癱瘓、精神障礙和癡呆并列為最嚴重的慢性功能性障礙性疾病。偏頭痛患者的生活質量較差,頭痛嚴重程度對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影響較明顯,在軀體不適感、進食功能、工作與學習、婚姻與家庭方面尤為突出[5]。我國患者因原發(fā)性頭痛每年花費 1 214 億元人民幣,占我國 GDP 3.9‰[6],其中偏頭痛是最常見的原發(fā)性頭痛,危害甚大,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負擔。
偏頭痛的治療分為癥狀性治療和預防性治療,發(fā)作期以止痛對癥治療為主,對反復發(fā)作的患者比較被動,因此對頻繁發(fā)作的患者,預防性治療是最佳策略。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預防性治療藥物包括抗組胺藥物、鈣通道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抗癲癇藥及抗抑郁劑等。由于需要至少3個月的預防性用藥,其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以及有限的預防效果,使患者難以堅持用藥。因此亟待研究出療效確切、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法。
中醫(yī)學沒有偏頭痛病名,多歸類在“頭痛”中,也有“頭風”“厥頭痛”“額角上痛”等的論述。關于頭痛的病因病機,歷代醫(yī)家論述頗多,頭痛之病因多端,與風、火、痰、虛、瘀以及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頭痛的發(fā)生主要責之于肝,而偏頭痛與肝關系尤為密切[7]。偏頭痛多因情志、月經等因素誘發(fā),肝主疏泄、主藏血,情志條暢與經血的調節(jié)與肝有密切關系;偏頭痛多發(fā)生在頭部偏側,為少陽膽經循行之部位;足厥陰肝經循脅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臨證指南醫(yī)案頭痛》云:“頭為諸陽之會,與厥陰肝脈會于巔,諸陰寒邪不能上逆,為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踞,厥陰之風火乃能逆上作痛?!?;有先兆的偏頭痛發(fā)作時,以視覺先兆最為常見,多為暗點、閃光和黑蒙,伴隨畏光。而肝開竅于目,乃肝臟病理變化所現(xiàn)?,F(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塊、工作壓力和強度較大,身心負擔較重,情志因素是多種疾病的重要病因,增加了偏頭痛患者與肝的關系。肝失疏泄,易致瘀血,郁而化火;肝陽上亢,也易生風化火;另外時人飲食多肥甘厚味,痰熱內生。因此在偏頭痛病機中,與肝關系最為密切,在病理因素中瘀血是關鍵,病理性質中實熱為主,而虛寒較少。
偏頭痛辨證多為肝經實火夾瘀血,治療當以清肝化瘀立法。清肝化瘀方主要有龍膽、鉤藤、川芎、白芍、蔓荊子、細辛、白芷組成,方中鉤藤清肝熄風、龍膽清瀉肝火、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白芍養(yǎng)血柔肝,蔓荊子清利頭目、疏風止痛;細辛、白芷微溫,解表散寒,既可佐治寒涼藥物,又可溫通血脈,防經脈過寒而收引。諸藥合用,以清肝瀉火,化瘀止痛為主,溫通血脈為輔,收到較好療效。中藥組在治療結束后,患者的頭痛程度積分及頭痛殘疾程度評分都有明顯改善,而且隨著時間延長無明顯加重,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中藥組有效率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按照偏頭痛規(guī)范的預防性治療,西比靈應用3個月以上,多數(shù)患者難以堅持,因此本研究中西比靈只應用1個月,可能影響了西比靈預防療效的判斷。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開展雙盲安慰劑足療程的臨床研究,將為中醫(yī)藥預防偏頭痛提供更好證據(jù)。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分會,頭面痛學組.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1,17(2):65-86.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頭風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5):6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6-109.
[4]Stewart WF,Lipton RB,Kolodner K,et al.Reliability of the 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ore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headache sufferers[J].Cephalalgia,1999,19(2):107-114.
[5]趙永君,陳春富.頭痛嚴重程度對偏頭痛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24(1):21-23.
[6]舒慧敏.偏頭痛與緊張型頭痛誘發(fā)因素分析[D].重慶: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
[7]盧明,劉祖貽,周慎.偏頭痛從肝論治初探[J].湖南中醫(yī)雜志,1997,13(1):2.
(本文編輯王雅潔)
收稿日期:(2014-05-19)
中圖分類號:R747R255
文獻標識碼:C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3.032
文章編號:1672-1349(2015)13-1553-03
作者單位: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200071),E-mail:lwt1132@163.com
1.1.2排除標準年齡16歲以下或65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病,精神病患者;頭痛作為其他病的1個癥狀表現(xiàn),如腦外傷后綜合征、腦內器質性病變患者、高血壓等;其他特殊類型偏頭痛。
1.1.3剔除標準不能按要求治療,藥物依從性小于80%、大于120%。研究中服用其他可能影響本臨床觀察的藥物。
1.2一般資料符合標準患者共96例,中藥組64例,最后完成研究者50例;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齡39.04歲±11.47歲;10年以下病程44例,11年以上6例。對照組32例,最后完成研究者30例;男性5例,女性25例,年齡41.17歲±10.74歲;11年以下病程的28例,11年以上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625,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1.3.1分組和治療將符合納入標準的偏頭痛患者96例,按照2∶1的比例,隨機分組方法分為中藥組和西藥組。中藥組予清肝化瘀方,組方:川芎18 g,龍膽6 g,鉤藤18 g,白芍30 g,蔓荊子12 g,細辛3 g,白芷9 g。所有中藥均來自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分2次溫服。服用4周。對照組予西比靈,5 mg睡前口服。服用4周。
1.3.2觀察指標頭痛疾病積分[3]。治療前、治療后、隨訪1(停藥后4周)、隨訪2(停藥后8周)觀察兩組頭痛積分,進行比較。偏頭痛殘疾程度評估(MIDAS)積分[4]。治療前、隨訪2觀察比較。疾病療效判定標準參照文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