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陳國恩 武漢大學人文學院聞一多研究室主任
林語堂
在現代作家中,腳踏中西文明,向中國人說西方文化,向西方人說中國文化,兩頭討巧,成為世界文化名人,恐怕最成功的就數林語堂。林語堂的優(yōu)勢不在專門學問,而是中西文化兼通。因為林語堂通中西文化,所以他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國文化的過去、當時和未來,具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特別感受。
林語堂提供了一種不同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發(fā)展觀。在這之前,中國文化的改良基本是遵循“中體西用”的思路,也即中國文化遭遇了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后,一些文化人力求在維護中國文化正統地位的前提下通過吸收西方文明的元素,使中國文化適應變動的現實,這客觀上也就形成了“西學東漸”之勢。但囿于“中體西用”的成見,在割裂的觀念指導下吸收西方文明,事實上只能取西方文明的一點皮毛,吸收的只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標準的東西,說穿了也就是傳統文化自身的一個延續(xù),而與傳統文化異質、為現實發(fā)展所需要的新思想卻難以進入本土,從而造成文化與現實嚴重不相適應的局面。這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林語堂的貢獻是向人們展示,對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中國文化可以做不同的闡釋,其內在的豐富思想資源可以針對不同的要求闡釋為相互有聯系,卻又功能不同的新體系。林語堂以中西相互參考的方式,來評價中西文化,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問題,與“五四”徹底反傳統的立場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用一元論的視角,從中國的觀點看西方,又用中國的觀點看中國自身,而是從二元論的視角看待中西文化的關系:用西方的觀點看中國文化,重新發(fā)現中國文化的功能;又用中國的觀點來看西方文化,發(fā)現中國文化對西方有平衡和補充的意義。
林語堂的這一態(tài)度,反映了時代的發(fā)展,說明“五四”文化革命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已經開辟了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減弱了反叛傳統的力度,從全面批判舊文化發(fā)展到對傳統文化有條件的肯定態(tài)度。
此外,林語堂的相對主義文化發(fā)展觀,優(yōu)勢在于用外來的視角從中國傳統發(fā)現新意義。但林語堂的中西互參的方法,在重新闡釋中西文化的同時,很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的困局。
這種相對主義很容易在處理中西文化關系、尋找中國文化革新方向時,缺少一種超越中西文化而可以對文化的歷史發(fā)展給出中立評價的客觀標準。用西方的觀點看待中國文化,會在西方視閾中扭曲中國文化;以中國的觀點看西方文化,也會把西方文化納入中國的思想體系,重回“中體西用”的老路。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以發(fā)展的觀點吸收西方文明的優(yōu)點,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