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 英
用紀錄片思維做新聞講述嘉興“治水好故事”
——嘉興廣電集團大型新聞行動《我是河長》的實踐特色
□ 文/徐 英
大型新聞行動《我是河長》,在由浙江省委宣傳部開展的2014年度浙江省重大主題報道創(chuàng)新活動評選中榮獲策劃創(chuàng)新獎。節(jié)目之所以取得良好播出效果和社果效果,主要得益于選題找準結合點,方法富有創(chuàng)新性,行動體現建設性,三者缺一不可。
嘉興廣電 專題節(jié)目 創(chuàng)新 紀錄片
水,是嘉興的符號和財富,但不知從何時起,水成了水鄉(xiāng)嘉興的心頭之痛。治水,也成為這座城市謀求轉型發(fā)展必須要跨越的一道“坎”。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嘉興市委、市政府相繼作出“五水共治”重大戰(zhàn)略部署后,2014年3月,由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五水共治”辦公室、嘉興市廣播電視集團主辦,嘉興廣播電視集團新聞綜合頻道具體實施的大型新聞行動《我是河長》全面啟動,通過跟蹤報道全市五縣四區(qū)9位河長,全心治理9條黑臭河道,旨在為全市的治水工作營造濃厚氛圍。
大型系列報道《我是河長》,自2014年4月11日在嘉興廣播電視集團新聞頻道“嘉興新聞”欄目開播后,近一年時間里,共播出新聞報道180篇(次),并舉辦和播發(fā)年終特別節(jié)目《重繪江南水鄉(xiāng)美麗畫卷》《我是河長》總評會,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各地各部門組織收看《我是河長》相關報道,學習河長治水經驗和治水精神。
1.大背景下的巧結合
一個好的大型新聞行動,必然要跟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2014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圍全面啟動“五水共治”行動元年;在嘉興,“五水共治”也成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同時,嘉興的水質和水污染問題,向來備受百姓關注,群眾要求政府治理污水的呼聲非常強烈。因此,2014年初,嘉興廣播電視集團就將開展大型新聞行動的選題定在“治水”上。只是與以往相比,這次報道在進行輿論監(jiān)督的同時,更加突出正面看舉措、全面看變化,深處看治水的精神、決心和智慧。因為2014年隨著“五水共治”的全面啟動,“清三河”戰(zhàn)役的全面打響,更需要媒體營造良好治水氛圍,引導全社會投入治水工作。
2.小背景下的巧結合
確定治水大選題后,嘉興廣電集團最終將報道對象落在“河長”上,這也體現了小背景下的巧結合。因為“河長制”是嘉興應對水環(huán)境問題,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施的一項治水措施。自2012年確立發(fā)展至今,全市已有市、縣、鎮(zhèn)、村四級“河長”5000余名,他們承包了嘉興境內12000條河道的治理。將“治水”大主題具化到“河長”上,通過人物講故事,透過河長看“治水”,可以讓報道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感,也更具有可看性。近一年《我是河長》新聞行動的實踐證明:找準選題,贏得黨委、政府的支持,獲得各界最大程度的關注度非常重要。
嘉興廣電集團用了近一年時間,跟蹤報道9位河長的治水歷程,全景式展現9條河道的治理變化,這也成為集團近年來持續(xù)時間最長、報道篇數最多的大型新聞行動。通過報道,營造了強大的輿論聲勢和濃厚輿論氛圍,切實推進了全市治水工作。非同尋常的報道效果,主要來自于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報道手法。
創(chuàng)新一:多視角組合,多側面展現,集聚報道聲勢。
這次大型新聞行動,為了展現嘉興各地不同污染成因的黑臭河道,以及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各類河長,嘉興廣電集團在新聞行動啟動前期,就通過電視、電話、微信、微博等渠道,發(fā)動群眾推薦、河長自薦、組織(地方)推薦等形式,在全市9縣市區(qū)當中,廣泛征集9條黑臭河及其9位河長。最終選出的這9條黑臭河,充分體現了各地的落后產業(yè)特色,比如有被生豬養(yǎng)殖業(yè)污染的“黑河”,有被噴水織機污染的“牛奶河”,也有被廢舊鋼鐵酸洗行業(yè)污染的“黃河”,還有被榨菜產業(yè)污染的“綠河”等等。通過聚焦這樣的河道,我們也最終確定了9位河長人選,他們中既有“80”后,也有“60”后;既有男河長,也有女河長;既有鎮(zhèn)村級的河長,也有個私企業(yè)老板主動認領當“河長”。9條河、9位河長,為整個新聞行動串聯(lián)構建起報道的主骨架,也讓整個新聞報道實現多視角、多側面,集聚起了報道聲勢。
創(chuàng)新二:多時態(tài)呈現,多環(huán)節(jié)策劃,掀起持續(xù)熱潮。
自2014年3月初,嘉興廣電集團確定大型新聞行動《我是河長》選題后,立即展開相應策劃。為了形成貫穿全年的宣傳效應,采用了“征集線索+集中報道+年終總評會”的核心框架。在集中報道階段,又分為:第一階段(年初:集中展示9條河污染現狀、河長情況、河長的前期治理);第二階段(年中:集中展示9條河治理的現狀、河長治水舉措,以及面臨的困難、遭遇的矛盾等);第三階段(年末:集中展示9條河變化情況、居民對河長的評價、河長治水經等)。通過這樣的策劃,體現報道空間的持續(xù)性、時間上的延續(xù)性和內容上的行進性,可以讓觀眾深入了解做一名河長的不易,治理一條河道的不易,從而激發(fā)大家愛護水環(huán)境,珍惜水環(huán)境的主體意識。
多時態(tài)呈現,多環(huán)節(jié)策劃,不僅體現在單篇報道中,也體現在每個階段的報道以及年終的總評會中。比如,在報道桐鄉(xiāng)匯豐村被榨菜加工產業(yè)污染的“綠河”——后浜時,記者在年初、年中、年末等時候,曾多次前往該河道,發(fā)了24篇(次)新聞報道,將河長王建發(fā)帶領村民集體清淤、異地取經科技治水技術、與村民簽定“護河公約”等等細節(jié),全部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同時,由于采取記者蹲點式報道,每一次前往蹲點,記者都會對本次報道的行程細化,作出小型策劃,因此每次蹲點回來,都會采寫兩到三篇報道。每一篇報道結尾處,也會對第二天的后續(xù)報道進行預告,力爭形成持續(xù)宣傳效應。
年終,嘉興廣電集團還為此次大型新聞行動舉辦了年終特別節(jié)目——《重繪江南水鄉(xiāng)美麗畫卷》《我是河長》總評會。通過河長曬成績、各方評河長等,在9位河長中評選出了治水明星,進一步肯定了河長的成績??傇u會并不是治水的結束,而是新一輪治水的開始。在總評會上,節(jié)目組通過設置河長亮“治水經”“河長發(fā)出治水倡議”等環(huán)節(jié),向全市各界發(fā)出治水集結號:“全民大治水,你我共參與——今天,我們都是河長”。
創(chuàng)新三: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讓觀眾看到一組“三維”影像。
□ 圖1、2為大型新聞行動《我是河長》在日常播出中的節(jié)目樣態(tài)。
□ 圖3為2014年初,記者在嘉興港區(qū)岔路橋港采訪。這條河,是當地最著名的垃圾河、黑臭河。
□ 圖4為2014年初,記者在桐鄉(xiāng)后浜采訪、取水樣。后浜,是一條被榨菜加工產業(yè)嚴重污染的河,在當地的被污染河道中,極具典型性。
□ 圖5為2014年終,嘉廣集團舉辦《重繪江南水鄉(xiāng)美麗畫卷》——大型新聞行動《我是河長》總評會,來自該市的沿河居民代表、兩代表一委員、新聞評論員及網友等,對9位河長的治水表現進行年終考評。
為了充分發(fā)揮電視畫面語言的優(yōu)勢,節(jié)目組對《我是河長》大型報道大量采用了六翼無人機航拍技術,從空中俯瞰需要整治的河道;并在全省11地市電視臺中,首次將水下專業(yè)拍攝設備運用到新聞報道中,讓觀眾直觀形象地了解各條河道被污染的狀況。空中俯拍、水上拍攝、水下實景,為整治前的河道留下了一組“三維”影像。而到了年末的最后一輪集中報道,我們又再次啟用航拍技術和水下實景拍攝技術,留下了河道整治后的又一組“三維”影像。通過這樣的新老畫面對比,用事實來證明9條河在一年里是否發(fā)生了變化,9位河長是否在治水中下了功夫。也正是由于運用了這些高科技技術,讓觀眾增強了對該系列報道的關注度,進一步感受到嘉興水污染的嚴重程度和治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型新聞行動《我是河長》通過新聞的力量,大力推動嘉興全市五水共治工作。
比如,在第一階段集中報道中,雖然節(jié)目組展現了嘉興各地形形色色被污染的各種黑臭河,如“牛奶河”“黃河”“綠河”“豬糞河”等等,觸及到了嘉興各地低小散的落后產業(yè),但節(jié)目組并不是一味只顧曝光,奪人眼球,而是緊跟著馬上推出9位河長。這些基層河長,都有著一定程度的治水經驗。記者通過跟蹤報道,持續(xù)性、全景式地展現了他們在勸退養(yǎng)殖戶、拆除違章建筑、排查污染企業(yè)違法行為、規(guī)劃新產業(yè)園區(qū)等工作上,攻堅破難的決心和務實為民的作風。
比如,記者在報道嘉興港區(qū)的垃圾河——岔路橋港時,河長張良為了動員沿岸違章建筑企業(yè)主動拆除房子,多次上門做工作,多次遭遇企業(yè)主的冷面孔和無端謾罵,張良耐著性子,硬是做好勸說工作。通過對河長張良細致入微的報道,無形中為基層干部如何做好群眾工作樹立了榜樣。在一輪緊跟一輪的報道中,記者還對持積極心態(tài)的河長加以表揚,對持消極心態(tài)的河長加以鞭策。比如,在年中階段的新一輪報道中,記者會在每篇文稿結尾處讓沿河村民對河長當下的治水表現進行評介,通過電視這個平臺,讓河長們在治水舞臺上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
同時,節(jié)目組在該系列報道中更是反復突出“治水不僅是治水里,更是治岸上治根源。通過治水,倒逼經濟轉型升級”這一理念。因此,無論是在報道策劃階段,還是在具體跟蹤每位河長治水的過程中,記者都把報道的重點放在經過河長治理后,每條河岸上的污染源有沒有根除?沿岸的低小散產業(yè)有沒有發(fā)生改變?河長的治水經,有沒有在全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廣性?而這,才是嘉興廣電集團新聞綜合頻道推出這一大型新聞行動的主旨所在??梢哉f,隨著大型系列報道《我是河長》的播出,每組報道內容扎實、立意深遠,為政府部門的治水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也為當下如何做好大型新聞行動提供有益范例。
《我是河長》大型系列報道播出后,受到了各方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嘉興市委書記魯俊在多個公開場合表揚這個報道立意好,在全市范圍內為“五水共治”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各縣市區(qū)對各轄區(qū)內被報道的河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對于河長遭遇到的困難也都給予了幫助。環(huán)保、農經、水辦以及各地河長等300人,通過參加《我是河長》總評會后,將從“河長制”到“長治河”的治水理念植根于心。
報道視頻在華數電視、嘉興在線、嘉興人網以及嘉興廣電集團新聞頻道官方微信上播出后,每篇報道都有上千人次點擊收看。不少網友(微友)說,看了《我是河長》報道后,很感慨當一名河長的不易。河長的治水精神,值得學習,嘉興的治水,也需要每個人的參與?!氨M管嘉興河道被污染的歷史原因有多種多樣,但在當代,我們必須正視問題所在,像河長一樣努力治河。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嘉興才能水清岸綠”。
在選看了《我是河長》部分報道后,有業(yè)內人士評價說,該大型新聞行動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報道新模式,真正體現了報道初衷,即“用新聞記錄變化、用行動推動進步”。
(嘉興市廣播電視集團)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