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文
(新疆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
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研究
○ 趙文
(新疆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親屬稱謂的研究是文化人類學家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親屬稱謂語是語言的詞匯中不易受外來語言影響的較為穩(wěn)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民族或社會親屬制度的現狀和過去。泛化現象是漢語親屬稱謂語的特殊形式和傳統(tǒng)民俗文化現象,反映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思想觀念。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有助于拉近交際雙方的距離,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
親屬稱謂語; 泛化; 社會稱謂語; 面子
所謂“親屬”,指的是“因婚姻、血緣和收養(yǎng)而產生的、彼此間具有法律上權利與義務的社會關系”[1]?!胺Q謂”就是稱呼方式,是“人們由于親屬或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業(yè)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廠長等?!盵2]1025親屬稱謂即對與自己有親屬關系的人的稱呼方式。
親屬稱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個民族或社會親屬制度的現狀和過去。美國人類學家默多克對親屬稱謂進行了詳盡考察和研究,將世界上的親屬稱謂分為六類:夏威夷型、愛斯基摩型、蘇丹型、易洛魁型、克勞型、奧馬哈型。[3]178-180
漢語親屬稱謂比較復雜,屬于蘇丹式,但蘇丹式不能概括漢語稱謂的全部內容。[4]281較為系統(tǒng)的漢語親屬稱謂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各種不同的親屬關系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親屬稱謂,包括遠親、近親,直系、旁系等。《中國古今稱謂全書》共收錄了古今稱謂一萬兩千三百多條,其中“家族·親屬”類有一千八百條。[5]
隨著社會發(fā)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漢語親屬稱謂語出現了泛化現象。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是指對沒有親緣關系的交際對象使用親屬稱謂來稱呼,可稱其為“親屬關系的外化”。
漢語現代標準親屬稱謂語共363 個,其中父系245 個,母系65 個,妻系44 個,夫系9個。潘攀指出泛化用法較成熟的親屬稱謂語主要有16個,包括“(~) 爺、(~) 奶奶、(~) 伯、(~) 叔、伯母、(~) 媽、(~) 娘、(~) 嬸(兒) 、(~) 姨、(~) 哥/ 兄、(~) 嫂、(~) 姐、(~) 兄弟、(~) 弟、(~) 妹、(~) 姑娘”。[6]34-35其中,“姑娘”一詞比較特殊,近代白話作親屬稱謂語,指稱長輩“父之姊妹”,與“姑姑、姑母”相同。但是,“姑娘”作為泛化的親屬稱謂語,通常指稱晚輩,用以稱呼未婚女子或小孩子。老年人還可以用“本姓+姑娘”稱呼同輩,例如在故鄉(xiāng)河南,村子里年齡相仿的女性老人之間互稱“本家姓+姑娘”。泛化的“姑娘”一詞出現了轉義現象,與其表示親屬稱謂的意義已經相差甚遠,本文討論的泛化親屬稱謂語主要指前15個。
(一)親屬稱謂語泛化的原則
首先,親屬稱謂語的泛化通常遵循親密原則,即都涉及比較親密的親屬關系,將非親屬成員納入親屬關系網,拉近交際雙方的距離。根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直系親屬關系親于旁系親屬,父系親于母系、妻系和夫系,因此在選擇泛化的稱謂語時傾向于選擇父系、直系親屬稱謂語。如在除了比較特殊的“姑娘”以外的15個泛化親屬稱謂語中,只有“(~)姨”是母系親屬稱謂語,其余14個都屬于父系,其中“(~)爺、(~)奶奶、(~)媽、(~)娘”還是直系親屬稱謂語。
恰當地選擇泛化的親屬稱謂語還需要依據尊敬原則。尊敬原則涉及交際雙方的地位,主要體現為輩分和年齡兩個方面。首先,如果輩分不同,則晚輩對長輩的稱謂語泛化,而長輩對晚輩的稱謂語一般不用泛化。在15個泛化親屬稱謂語中有9個(“爺、奶奶、伯、叔、伯母、媽、嬸、娘、姨”) 是晚輩稱呼長輩的,其余6個是同輩之間的稱呼。如果輩分相同,年齡則成為重要因素。指稱同輩的6個泛化親屬稱謂語中,有3個(“哥/兄、嫂、姐”) 是年幼對年長的,另外3 個(“兄弟、弟、妹”) 是年長對年幼的。從數量上看,年幼對年長與年長對年幼兩種稱謂語是相等的。在日常交際中,“大哥”和“老弟”等同輩之間的稱謂語通常成對出現。
(二)泛化親屬稱謂語的變體和標記
因交際雙方關系、交際場合和交際對象的不同,泛化的親屬稱謂語有多個變體。以“(~)爺”為例,“爺爺、姓+爺爺、姓+大爺”等變體可以用于稱呼比較熟悉的對象,如果交際雙方彼此有所了解,知道對方姓氏,常用“姓+爺爺、姓+大爺”?!按鬆?、老大爺、老爺爺”多用于稱呼不熟悉的對象。此外,“說話人子女/孫之名+他/她+爺爺”適用于年長并且多為街坊鄰里的同輩。泛化稱謂語的選擇還受到年齡等因素的影響,例如同樣是對老人的稱呼,兒童和青少年常用“爺爺”,而成年人常用“大爺”。在交際中,變體的選擇涉及交際雙方的熟悉程度、年齡、交際場合等多個方面。
泛化親屬稱謂語的變體大多帶有標記成分,泛化標記能夠從結構上表明其指稱對象并不是親屬成員。泛化標記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是專門的泛化標記,包括“老、大、小、他/ 她”; 二是被稱呼對象的姓和名;三是說話人子女/孫之名。仍以“(~) 爺”為例,“姓+爺爺、大爺、老大爺、老爺爺、說話人子女/孫之名+他/她+爺爺”等變體中的“姓、大、老、說話人子女/孫之名+他/她”都是泛化標記成分。
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傳統(tǒng)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因素。
(一)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主要采用家庭模式的農業(yè)生產方式。家庭不僅是生產經營單位,而且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基礎。中國社會的全部成員都被納入了家庭體系中,把社會當作家庭,促進了親屬稱謂語的泛化。在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活動中,男子在生產勞動和家庭生活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和特殊權利,這也是親屬稱謂語泛化主要選用父系稱謂的原因之一。
盡管當代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但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行為,人們仍然傾向于把社會視為家庭,把交際對象視為親屬成員。
(二) 傳統(tǒng)人際關系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決定了人際關系是一個以綱常倫理為核心,以親情為紐帶,沿著親屬的差序向外擴張的關系網。由于家庭關系網的深刻影響,中國傳統(tǒng)社會出現了干親、義親、師生親、官化親等幾種親屬稱謂語泛化的形式。[7]26-27干親指本來不是親屬關系的雙方相互認作親屬,或因同姓聯(lián)宗認作本家,如“干爹、干兒子”或“本家”的“叔、伯”。義親指朋友按照生辰年月排序并以“兄弟”相稱,如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和張飛。師生、同學之間也可以使用泛化的親屬稱謂,包括“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和延續(xù)至今的“師母、師兄、師弟、師姐、師妹”等稱謂語。官化親主要指官員被稱為“父母官”或“大老爺”,百姓被稱為“子民”的現象。
(三)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禮貌和面子,中國式禮貌的特點是貶己而尊人,自稱要貶,他稱要尊。親屬稱謂語的泛化,尤其是晚輩對長輩的稱呼(如“爺爺、叔叔、阿姨”)或年幼對年長的稱呼(如“哥、姐”)可以傳達尊敬和禮貌之情。
中國人面子的維護包括對己要克己守禮,不失體面;對人要尊重友善,充分顧全對方的面子。親屬稱謂語的泛化能夠傳達親切之意,拉近彼此距離,給足對方面子。
(四)社會稱謂語的短缺
豐富的漢語社會稱謂語基本能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但由于交際對象、交際場合等方面的特殊性,人們也會遇到不知如何稱呼對方的情況,尤其是不知如何表達親近感。
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社會稱謂語的短缺。例如,泛化的親屬稱謂語可用于指稱:(1)鄰里之間(如“劉叔、李大爺”)和同事之間(如“李姐、王哥”)的稱呼(2)朋友和同學之間的常用稱呼(如“哥們兒、姐們兒”);
(3)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間的稱呼(如“叔叔、阿姨、大哥、大姐”);(4)俗稱或美稱(如“的哥兒、侃爺兒”)。這類泛化稱謂語有助于傳遞說話人的親近態(tài)度,對交往活動起到良好的調適作用。
親屬稱謂語的泛化不是單純的詞匯現象,這種現象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人際關系、傳統(tǒng)文化和現實需求密不可分。根據交際場合、交際對象之間的關系等,人們通常選擇合適的親屬稱謂語,通過不同的泛化標記體現地位差異、年齡差異、親疏關系等,同時表達禮貌、尊敬和親切之情。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有助于調節(jié)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意識,可以拉近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增進感情,在社會交往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1]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版)法學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2]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M].商務印書館,2005.
[3]田兆元.文化人類學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5]吳海林.中國古今稱謂全書·凡例[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
[6]潘攀.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J].語言文字應用,1998(2).
[7]劉薇.漢語擬親屬稱謂語的文化內涵[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5).
趙文,女,新疆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語用學、英語教學。
H030
A
1672-8610(2015)07-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