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新
讓文言文課堂煥發(fā)勃勃生機
張恒新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著機械記憶、高耗低效的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高中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效率。教學過程中,筆者巧妙地將一些文言文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時代鏈接在了一起,使之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下面,筆者以《張衡傳》課堂教學為例,談一下自己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鏈接時代的點滴做法。
人物傳記類一直以來都是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難點,如若按照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以作者簡介、字詞釋義、疏通文意、歸納句式、人物形象等知識點一線貫之,學生們一定會覺得味同嚼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提不起任何興趣。本節(jié)課筆者從作者范曄,還有張衡的人物生平說起,鏈接時代,打開了一扇了解現代社會的窗戶,激發(fā)了學生們濃郁的學習興趣。
以作者范曄為例,作者簡介環(huán)節(jié)介紹道:范曄,南朝宋人,始為尚書吏部郎,后左遷宣城太守。筆者宕開一筆,告訴學生:“尚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六品官職,六品官職相當于現代社會那個級別的官員呢?學生一聽這個便來了興趣,利用手里的班班通電子教學設備開始主動搜索,得出了相當于現在“司局級”干部的結論。不待教師啟發(fā),學生們便開始掰著指頭歷數自己所熟悉的親戚有沒有能夠做到“尚書”這個級別的,課堂氣氛一下子便活躍了起來。之后,師生開始討論“吏部”是做什么的,原來是管理“人事”的,是不是就是負責調動工作的呀,比如誰誰誰可以當校長了,某某某可以從縣城調動到市里啦,等等,一些學生還故作深沉地說:“原來這是一個肥差呀!”引來了大家的哈哈大笑。至于“郎”嘛,估計就是普通的科員吧,不是一把手,也不是二把,估計就是在里面干活,走不進決策層里的……
以作者范曄為始,學生們興味盎然,又開始琢磨起了張衡的一生浮沉,這恰好契合了人物傳記的基本學習目標,整節(jié)課一氣呵成。
相比于普通的人物傳記,《張衡傳》還是有其獨特的寫法特點。它以時間為序組材,從張衡的可貴品格、科學成就、文學才能、政治才干等四個方面,全面地介紹了張衡無與倫比的精彩人生,突出了人物的重點活動,也沒有落下凸顯人物鮮明個性的生活點滴。課堂上,筆者以《李姬傳》與文章進行了對比,引導學生明白了一般傳記文體的基本寫法:人物的姓名、性別、籍貫、民族等基本情況;人物的貢獻性成績,包括科技成果、文學著作等;能反映人物思想特征、精神面貌的典型事件等等。
“這不就是我們填寫的學籍卡嗎,準考證也和這個差不多啊!”一名學生好似發(fā)現了新大陸,在課堂上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筆者贊揚了這名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并向學生們介紹了傳記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塑造人物形象、弘揚品格情懷諸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功能,這是檔案類的資料所遠不能比擬的。學生在鼓勵下紛紛拿起筆來,有的為自己做傳,有的為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學、親人、老師做傳盡顯自己的個性魅力與獨特思維,博得了同學們的一致稱贊。
課下,學生們又重新捧起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開始用心體悟其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有效地將課堂內外聯(lián)系了起來,也有效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寫作興趣,并以傳記文學為源頭,強化了他們的語言修飾能力、洞察主題能力與立意布局能力,可謂是手持了一把打開寫作大門的鑰匙。
語文學科有著強烈的工具性、人文性,尤其是以《張衡傳》為代表的這些傳記文學,研讀文章主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生存的勇氣與戰(zhàn)斗的力量。課堂尾聲,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引導他們談一下從張衡的一生領悟到了哪些人生的這里,幫學生們踏上了一方成長之路的沃土。
生1:張衡精彩的人生是從“通五經,貫六藝”開始的,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扎扎實實地學習,掌握盡可能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為今后做出卓越的成績奠定基礎。
生2:張衡“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這句話告訴我朋友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以前常和幾個社會青年到網吧打游戲,浪費了很多美好的時光,為此我痛心疾首。
生3:在張衡精彩的一生中,他于政治、文學、科技等領域均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告訴我們不能因為文理分科而有所偏頗,我們需要全面發(fā)展,才能在為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成績。
……
從古代偉人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更難能可貴,這或許才更接近于語文教學的本質。
總之,鏈接時代,可以讓高中生把文言文同現實生活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讓文言文課堂煥發(fā)出了勃勃生機,另一方面這些文化典籍也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張恒新,教師,現居山東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