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濤
(安慶師范學院 學生處,安徽 安慶 246133)
2011年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指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要使大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增強大學生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水平。所以,針對目前大部分高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不足,開發(fā)心理健康課程資源,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
⒈理論課程內容固化。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般采用固定教材的形式,教材選擇的內容一般包括:生活的適應、自我意識、人格理論、情緒理論、生命教育等內容[1]。課程內容編制從橫向上看,基本脫胎于普通心理學教材,沒有圍繞著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從新組織。同時課程內容中選取的心理案例、拓展閱讀等資料的時效性差,難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關聯,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縱向上看,心理健康課程只在大一學期開設,其他年級段基本沒有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但心理健康教育是個連續(xù)的過程,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在其學習生涯中必然會有不同的主要心理問題。心理健康課程此時明顯缺位。
⒉實踐課程引入不夠。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是綜合了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2]。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模式仍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教學方式。因此不少學生學校舉行的教學滿意度調查中,反映部分教師的課程內容以教材為主,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以授 -受式為主,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⒊隱形課程重視不夠。隱形課程是相對于顯性課程而言的一種課程資源存在方式,是以內隱的形式對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筆者認為,心理健康隱形課程指的是通過校園文化、生活等環(huán)境影響,以間接、內隱、非特定的方式傳遞給受教育者的一種心理體驗。就目前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以開設課程與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強調得是其專業(yè)性和獨立性,而忽視了其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為對象的特殊性。研究發(fā)現,單純依靠心理課和心理講座等顯性課程在整體上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但對于大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深層次的完善與發(fā)展,需要結合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形成心理健康的隱形課程氛圍。
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發(fā)不夠。根據2014年7月2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3],學生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1%。這就決定了,網絡是大學生接觸心理健康內容的一個必然渠道。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網絡教育實際則是,網站多是一些心理學概念、心理現象或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靜態(tài)宣傳頁面,鮮少開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課程;另一方面網站的互動性功能較弱,學生難以及時地通過網絡聯系到專業(yè)的心理咨詢人員釋疑解惑。
⒈將心理咨詢案例編入理論課程,分年級動態(tài)設計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課程應是一門以學生心理發(fā)展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教師應將心理學的理論原理通過現實的印證和案例分析進行講解說明,這樣能讓學生對心理分析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將在課程中學習到的心理技巧運用到實際生活,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同時還應考慮到心理健康課程的持續(xù)性,將其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除了開設面向大一和大二學生的集中授課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外,還應將涉及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人際技能、情商訓練、愛情與性等具有鮮明不同大學生涯的問題,以專題課程的形式分散的布置于不同的學期,進而更好的服務于大學生群體。
⒉將團體輔導作為實踐課程,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活動。團體內的人員通過交互作用,能夠在觀察、學習、體驗中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并積極地調整與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進而發(fā)展出發(fā)展良好的適應行為[4]。針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的要求,可根據團體輔導的特點,開展不同的特色活動,如新生適應輔導、人際交往輔導、情緒管理輔導、意志行為訓練等,這樣既彌補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空間上的局限,也通過實踐活動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了完成了多層次的交流,突出了互動性和實用性。
⒊注重校園環(huán)境建設等隱性課程作用,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校園文化是文化的一種特定的組成部分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凈化人的心靈,促進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道德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是心育領域中廣泛而又重要的隱形課程。通常包含三個方面:(1)校園物質文化,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硬件環(huán)境,如建筑設計風格、各功能室規(guī)劃和基礎設施配備等;(2)校園制度文化,指的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項管理、規(guī)章制度等;(3)校園精神文化貫穿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儀式中,通過暗示、感召、移情、認同、模仿、熏陶等方式使其心理活動發(fā)生變化,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達到顯性課程教育無法達到的效果。
⒋利用網絡課程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時空局限性。(1)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滿足大學生網絡學習的需要。將學校已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專題講座和報告會等制作成微課,放入專題網站,使大學生可以借助網絡系統(tǒng)地學習到最新最適用的心理健康課程。(2)開設互動欄目,將課程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題網站可開設如BBS大討論、師生互動、心理測試等欄目,組織專家在線與同學們進行交流溝通,這樣就能彌補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時空限制、服務對象有限、心理開放程度較低而產生的局限。(3)開發(fā)相關app軟件,引導學生利用手機等新興信息工具完成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信息介入工具,開發(fā)相應的app,以自媒體的運行方式,一方面進行課程的自我推介,一方面借助手機接入的靈活性,更好的及時發(fā)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適時及時預警與干預。
[1]葛明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5.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5]5號),http://o.news.hbu.cn/2011-09-23-5135.shtml.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2014,7.
[4]李睿晗.團體輔導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3(6):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