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桃花源原型在武陵之推論

        2015-02-13 18:20:46
        天中學刊 2015年6期
        關(guān)鍵詞:武陵桃花源記桃源

        龔 斌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062)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也許再也找不出第二篇作品比《桃花源記》更有生命力,更能引起一代代讀者的興趣。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否存在于天地之間?桃花源有沒有原型?原型在何處?撲朔迷離的桃花源境界所引發(fā)的尋覓和索解桃花源原型的努力,自古代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如今,中國許多地方都聲稱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地區(qū)遍及湖南、江西、安徽、山東、四川、廣西……簡直是天下無處不桃源。然而,正如唐詩人王維《桃源行》詩所嘆:“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碧一ㄔ淳烤乖诤翁??至今仍是不解的困惑。

        探討桃花源原型,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是一篇無法繞過的重要論文[1]224-235。他認為《桃花源記》是“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其說精辟。陶潛筆下的桃花源是記錄怪異與超俗理想融渾為一的境界,這已是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共識。陳寅恪的文章專門探討《桃花源記》的“紀實”情況,即桃花源原型究在何處,得出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nóng)或上洛的結(jié)論。其推論的依據(jù)主要是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引戴延之的《西征記》。戴祚,字延之,義熙十三年(417年)隨劉裕入關(guān)滅姚秦,得以聞見桃源、桃林、北方塢壘遺址,以及苻秦人民避亂的情況。陳寅恪先據(jù)《水經(jīng)注》卷一五《洛水篇》記述“洛水又東,逕檀山南。其山四絕孤峙,上有塢聚,俗謂之檀山塢。義熙中劉公西入長安,舟師所屆,次于洛陽。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延之屆此而返,竟不達其源也”;又引《水經(jīng)注》卷四《河水篇》中郭緣生《述征記》所說的“曹公壘”“李典營”等塢壘;再引《元和郡縣圖志》六“虢州閿鄉(xiāng)縣條”“陜州靈寶縣條”,《新唐書》三八《地理志》“陜州靈寶縣”條中有關(guān)桃源、桃源塞、桃源宮的地名;最后,他據(jù)《資治通鑒》卷一一八《晉紀》和陶淵明《贈羊長史》詩序“左軍羊長史,銜使秦川,作此與之”,推斷說:“則陶公之與征西將佐本有雅故。疑其間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等從劉裕入關(guān)途之中所聞見。桃花源記之作或即取材于此也?!盵1]229

        陳寅恪所引地志資料繁富,環(huán)環(huán)相扣,似甚雄辯,然究其賴以推斷的基礎,卻并不堅實。陶公與羊長史本有雅故固是事實,卻不等于與征西將佐有雅故。陶公是否熟識戴延之,與戴有否交往?或者羊長史是否與戴有交往,并得知戴入關(guān)途中所聞見?抑或陶公從羊長史處間接得知戴之聞見?皆無從考見。所以,疑陶公間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等從劉裕入關(guān)途中之聞見,無確鑿證據(jù)可以證明。若所疑非是,則所謂陶公《桃花源記》之作即取材戴延之所聞見的推論就成為空中樓閣。

        我們先看看陶公有沒有可能間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入關(guān)途中的聞見。陶公《贈羊長史》詩序中之左軍,當為左軍將軍、江州刺史檀韶①?!顿Y治通鑒·晉紀》載,劉裕于義熙十三年(417年)九月至長安[2]790。則羊長史銜使秦川,當在劉裕攻克長安之后。再看看戴延之的行蹤?!端螘肪矶段涞郾炯o中》載: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率大軍發(fā)于京師。九月,次于彭城。十月,眾軍至洛陽。義熙十三年八月,前鋒王鎮(zhèn)惡克長安,生擒后秦主姚泓。九月,劉裕至長安。十二月,劉裕發(fā)自長安,自洛入河,勝利而歸[3]36-44。戴延之為劉裕參軍,其行蹤當與劉裕一致。假設羊長史于義熙十三年九月從尋陽出發(fā)往關(guān)中祝賀,減去途中時日,至十二月隨大軍離開長安返回尋陽,逗留關(guān)中的時間最多只有二個月。在此短時間里,未必一定會聽到戴延之入關(guān)途中之所聞見。若羊長史未聽到,則陶公作《桃花源記》之取材,當然與北方的桃源完全無關(guān)。

        然后,我們來探究戴延之入關(guān)途中聞見是什么。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說,戴延之等溯洛水至檀山塢而返,“晉軍前鋒之抵崤函為春二三月,適值桃花開放之時,皇天原之下,玉澗水之傍,桃樹成林,更情理之所可有者。至于桃花源記所謂‘山有小口’者,固與郗鑒之‘嶧孔’相同。所謂‘土地平曠’者,殆與皇天原之‘平博方可里余’者,亦有所合歟?”概括陳寅恪以上所說,戴延之聞見至少有四:檀山塢壘、桃林桃源之桃花、“山有小口”之洞穴、皇天原上“平博方可里余”之平曠??傊?,陳寅恪以為戴延之之所聞見與武陵捕魚者發(fā)現(xiàn)桃花源之事約略相似。下面依次對戴延之之所聞見作分析。

        《水經(jīng)注》卷一五《洛水篇》引戴延之《西征記》之檀山塢,是戴溯洛水而上最遠之處,“屆此而返”?!短接[》卷七七〇引戴延之《西征記》曰:“檀山凡去洛城水道五百三十里,由新安、澠池、宜陽、三樂。三樂男女老幼未嘗見船,既聞晉使溯流,皆相引蟻聚川側(cè),俯仰傾笑?!睋?jù)此可知,檀山極為偏僻閉塞,甚至從未見過船。又知檀山民居離洛水不遠,故聞晉使至,皆相引蚊聚。檀山之上的塢壘,為一遺棄的古時遺址,不復人居。戴延之是否攀援而上,親見檀山塢壘,尚是疑問。所以不能據(jù)檀山上有塢壘,就稱當時民眾塢聚于山上。

        桃林、桃源究竟在何處?郭緣生《述征記》說:全節(jié)“其西名桃原(源),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继伊种孛?,見于《尚書·周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穎達《正義》:“杜預云:‘桃林之塞,今弘農(nóng)華陰縣潼關(guān)是也?!彼抉R貞《史記索引》卷一五:“按晉灼云:‘在弘農(nóng)南閿鄉(xiāng)谷中?!瘧俊妒萦洝罚骸朕r(nóng)桃丘聚,古桃林也?!渡胶=?jīng)》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廣三百里。’”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四“桃林之塞”條云“……《三秦記》曰:‘桃林長安東四百里。’考潼關(guān)長安東三百里,更加百里,則為閿鄉(xiāng)之境。《元和志》曰:‘虢之閿鄉(xiāng)東南十里有桃原,武王放牛桃林之處。陜之靈寶又有桃林塞在焉。’蓋關(guān)中自華而虢,自虢而陜,而河南,中間千里,古立關(guān)塞有三:自華陰者潼關(guān)也;自潼關(guān)東二百里至陜西靈寶縣,則秦函谷關(guān)也;自靈寶縣東三百余里,至河南府新安縣,則漢函谷關(guān)也。王氏曰:‘自靈寶以西,潼關(guān)以東,皆曰桃林。自崤山以西,潼津以南,通稱函谷?!粍t桃林、函谷,同實異名?!睋?jù)此可知,桃林地域遼闊,不是某一處具體城邑或鄉(xiāng)村,自靈寶以西,潼關(guān)以東,皆稱桃林。在此綿延數(shù)百里的地域中,絕無可能存在《桃花源記》所寫“落英繽紛”之景色。再者,北方寒冷,節(jié)候較晚,二三月早春時節(jié),恐不會有桃花盛開的美景。

        戴延之大致行蹤已見上文考證。劉裕于義熙十二年十月至洛陽,則遣戴溯洛水源頭亦在其時。自洛陽溯洛水至檀山五百余里,又是逆水行舟,恐沒有二個月時間不行。而此時正值冬天,非桃花盛開季節(jié)。王鎮(zhèn)惡、檀道濟為北伐軍前鋒。義熙十三年二月,王鎮(zhèn)惡前軍澠池。戴延之既是劉裕參軍,不會隨前鋒王鎮(zhèn)惡。此年四月,劉裕在洛陽行視城塹。五月,尚在洛。八月,劉裕至閿鄉(xiāng)。即或如晉灼所說,“桃林在弘農(nóng)南閿鄉(xiāng)谷中”,而桃林也確有桃樹,然八月亦非桃花開放季節(jié),戴延之無由得見桃花。故若稱戴隨晉軍前鋒于春二三月之時,值桃花開放,事實上不論是時節(jié)還是戴的行蹤,都看不到桃花開放,更何況桃林未必有桃樹。

        戴延之自洛陽至長安途中,是否看到過如《太平御覽》卷四二引《地理志》記載的鄒縣之北的嶧山——俗謂之“嶧孔”一類的地形地貌?此問題根本無從考索。即使有“石間有孔穴,洞達相通”的地形,亦必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之中。戴延之隨北伐大軍而進,戎馬倥傯,固然遵劉裕之命溯洛川而上,但其目的在于探究水軍可達之處,不會遠離洛水,探幽訪奇。若稱郗鑒永嘉年間帶領鄉(xiāng)曲逃入“嶧孔”,與“山有小口”的桃花源相似,則未免牽強。

        《水經(jīng)注》卷四《河水篇》引《周固記》曰:“開山東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許仞。漢世祭天于其上,名之為皇天原?!贝硕挝淖纸佑凇帮L陵”,即戴延之《西征記》所稱“風縋者”之后,故《周固記》所說之皇天原,懷疑戴延之足跡未嘗至②。退一步說,即使戴履跡皇天原,可是,“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許仞”的峻峰之中之小小谷地,與武陵漁人所見之“豁然開朗,土地平曠”之景象也了不相似。

        綜上,可見陳寅恪疑心《桃花源記》之作乃取材于間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等從劉裕入關(guān)途中之所見聞的論點,不論是桃林、桃花,還是檀山塢、皇天原,皆無確鑿證據(jù),故其《桃花源記旁證》引起一些學者的質(zhì)疑,乃是很自然的事。

        陳寅恪又認為桃花源先人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他說:“所謂避秦人之子孫亦桃原或檀山之上‘塢聚’中所居之人民而已。至其所避之秦則疑本指苻生苻堅之苻秦而言,與始皇、胡亥之嬴秦絕無關(guān)涉?!睘榱俗C實“避苻秦”說,他舉《晉書·苻生載記》敘苻秦亡時民不聊生、人皆流散的史實。然苻生暴虐,在位二年便被殺。繼起的苻堅是五胡十六國時少見的有為之主。苻堅前期,史稱“盜賊止息,請托路絕,田疇修辟,帑藏充盈”[4]2888,“關(guān)隴清宴,百姓豐樂,自長安至于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于途,工商貿(mào)販于道。百姓歌之曰:‘長安大街,夾樹楊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棲。英彥云集,誨我萌黎?!盵4]2895是當時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安定之地。前秦亡后,姚興、姚泓父子為后秦,姚興前期關(guān)中也較為安定?!稌x書·姚泓載記》史臣評曰:“取汾絳,陷許洛,款僭燕而藩偽蜀,夷隴右而靜河西,俗阜年豐,遠安邇輯,雖楚莊、秦穆何以加焉?!钡胶笃诓拧皟τ脷椊?,山林有稅,政荒威挫”[4]3018。前秦苻堅之亡至劉裕入關(guān),不過三十余年。然《桃花源記》中避亂之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桃花源詩》云:“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奇蹤隱五百”。所避之秦乃嬴秦而非苻秦明矣。

        《桃花源記》中秦人子孫亦非北方之桃源或檀山之上“塢聚”中所居之人民。關(guān)于桃源、桃林之所在及地域范圍,上文已言及,乃指靈寶以西、潼關(guān)以東的廣大地區(qū)。故若稱桃源、桃林之居人皆為避苻秦之人,恐不合情理。檀山固是戴延之等溯洛水而返之處,彼地人民見戴等舟至,相引聚于水側(cè)而觀,說明檀山居民并不居于四絕孤峙的“檀山塢”,而居洛水兩岸,汲水便利?!疤瓷綁]”很可能是古代的軍事堡壘。檀山居民并非避秦人。

        綜上所論,陳寅恪此文的結(jié)論——“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nóng),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真實之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桃花源紀實之部分乃依據(jù)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入關(guān)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1]234。竊以為皆難以信從。唐長孺曾質(zhì)疑過陳寅恪的結(jié)論,以為“似乎還缺乏足夠的證據(jù)”,又說:“檀山塢”“皇天塢”等只能說其地曾建軍事防御性的小城,不能斷言為避難者入山所筑,或曾保聚之處,更不能由桃林之名偶合而斷定為桃花源的真實所在地。唐先生又說:“我們認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種傳說,這種傳說晉宋之間流行于荊湘,陶淵明根據(jù)所聞加以理想化,寫成了《桃花源記》,但聞而記之者不止淵明一人。”③唐先生的見解值得重視。

        陳寅恪先生的結(jié)論雖然證據(jù)不足,難以信從,但他探微索隱、觸類旁通、道人之未曾道、見人之未曾見的治學方法與高境界,終究常人莫及?!短一ㄔ从浥宰C》一文的有些見解極有價值,比如他認為“《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稱舊題陶潛撰的《搜神后記》不能斷定全書為偽托,又說《搜神后記》中《桃花源記》,“實陶公草創(chuàng)未定之本,而淵明文集之《桃花源記》,則其增修寫定之本”。

        《桃花源記》之文體屬于六朝志怪小說,這已經(jīng)成為許多文學史研究者的共識。關(guān)于六朝志怪小說的本質(zhì),魯迅以為非有意為小說,演進至唐代,才有意為小說,并引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凡變異之談,盛于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指出六朝志怪小說“多是傳錄舛訛”,即多記錄怪異變化之事,不是有意虛構(gòu)以寄意。但魯迅在后文又說:“幻設為文,晉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傳》,劉伶之《酒德頌》,陶潛之《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皆是矣,然咸以寓言為本,文詞為末?!盵5]44《桃花源記》既是記錄異聞的志怪小說,又有“幻設為文”的成分。也就是陳寅恪所說的“《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

        《桃花源記》之紀實,即是武陵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傳說。晉宋間流行著不少關(guān)于洞穴的異聞傳說,保存在陶潛《搜神后記》、劉敬叔《異苑》等志怪小說中。例如《搜神后記》卷一除“桃花源記”“南陽劉麟之”二則外,尚有多則記洞穴異聞,尤其是“長沙醴陵縣”一則,與《桃花源記》十分相似。

        劉敬叔《異苑》卷一有一則洞穴傳說與《桃花源記》更相似:“元嘉初,武溪蠻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蠻人入穴,見其傍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蠻于路斫樹為記,其后茫然,無復仿佛?!标P(guān)于劉敬叔其人,《四庫全書總目》考證說:“敬叔,《宋書》《南史》俱無傳。明胡震亨始采諸書補作之。稱敬叔,彭城人,起家中兵參軍,元嘉三年為給事黃門郎,太始中卒。又稱嘗為劉毅郎中令,以事忤毅,為所奏免官。今案書中稱毅鎮(zhèn)江州,褊躁愈劇。又載毅妻為桓玄所得,擅寵有身,多蓄憾詆毀之詞。則震亨之言當為可信。惟書中自稱義熙十三年,余為長沙景王驃騎參軍。以《宋書·長沙景王道憐傳》考之,時方以驃騎將軍領荊州刺史,與敬叔所記相合,而震亨傳中未之及,則偶疏也?!盵6]1208唐長孺《讀〈桃花源記旁證〉質(zhì)疑》以為“劉敬叔與淵明同時而略晚,他當然能看到陶淵明的作品,然而這一段卻不像是《桃花源記》的復寫或改寫,倒像是更原始的傳說。我們認為陶、劉二人各據(jù)所聞的故事而寫述,其中心內(nèi)容相同,而異聞異辭”。唐長孺的看法符合事實。因為當時有關(guān)武陵一帶洞穴的傳說較多,流行也較廣,所以陶、劉二人所聞也就各異。陶淵明于紀實之外寄寓理想,劉敬叔則如實記錄而已。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由此分出優(yōu)劣高下。

        《搜神后記》《異苑》之外,還有其他文獻保存武陵蠻人的傳說。例如《水經(jīng)注》卷三七“沅水”:“沅南縣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險四絕,昔有蠻民避寇居之,故謂之夷望也?!扁字儆骸肚G州記》:“武陵西陽(酉陽)縣南數(shù)里,有孤山,崖石峭拔,上有蔥自成畦壟,拜而乞之,輒自拔,食之甚美。山頂有池,魚鱉至七月七日皆出游。半巖中室中有書千余卷,昔道士之余經(jīng)也。元嘉中有蠻人入此山,射鹿入石穴中,蠻人逐之。穴旁有梯,因上,即豁然開朗,別有天日。行數(shù)十步,桑果蔚然,阡陌平直,行人甚多。蠻人驚遽而出,旋削樹記路,卻結(jié)伴尋之,無復處所。”④“元嘉中有蠻人”以下文字,顯然是改寫《異苑》。《太平廣記》卷一八“文廣通”:“文廣通者,辰溪縣滕村人也,縣屬辰州。泝州一百里北岸次有滕村,廣通居焉,本漢辰陵縣。《武陵記》云:‘廣通以宋元嘉二十六年見有野豬食其稼,因舉弩射中之,流血而走,尋血蹤,越十余里,入一穴中。行三百許,步豁然明曉,忽見數(shù)百家居止,莫測其由來。視所射豬,已歸村人圏中……”辰溪為武陵五溪之一,文廣通射豬而入穴,豁然開朗,見數(shù)百家居止,不知其由來。這也與武陵人捕魚而發(fā)現(xiàn)桃花源相似。

        以上有關(guān)武陵一帶別有洞天的傳說,以及蠻人避寇入險絕之處的異聞,正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桃花源記》的豐富素材。魏晉南北朝時巫風大盛,鬼道愈熾,道教與佛教迅速傳播,因而特多怪異靈變之談。這一文化背景,是《搜神后記》《異苑》一類志怪小說紛紛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我們?nèi)艨疾熘竟中≌f中有關(guān)洞穴的神異傳說,則會發(fā)現(xiàn)它們大都與南方有關(guān),如會稽、醴陵、武陵溪、衡山,尤以武陵地區(qū)最多。這種現(xiàn)象,當然同陶淵明、劉敬叔是南方人有關(guān),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南方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所致。中國南方的洞穴遠比北方多而神奇,湘荊黔地區(qū)洞穴尤多。武陵特多別有洞天的傳說,武陵又是蠻人的聚居地,而《桃花源記》的故事發(fā)生在武陵,這數(shù)者之間顯然存在必然聯(lián)系,詳見下文。

        以下我們對武陵蠻人的來源及與漢人的關(guān)系作一些考察。武陵蠻的先世傳說,充滿原始、野蠻、怪誕的色彩?!逗鬂h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列傳》說:“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若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帝之少女。時帝有一條毛色五彩之狗,名曰盤瓠,忽然銜人頭造闕下。細看,乃吳將軍頭也。帝大喜,卻拿不出賞賜此狗的合適辦法。帝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為盤瓠之妻。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三年后,生子十二,六男六女。盤瓠死后,自相夫妻。好入山壑,不樂平曠。武陵蠻,即盤瓠之后?!盵7]2829-2893李賢注:“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黃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室,可容數(shù)萬人,中有石床,盤瓠行跡?!崩钯t又注引干寶《晉紀》曰:“武陵、長沙、廬江郡夷,盤瓠之后也,雜處五溪之內(nèi)?!?/p>

        夏商之時始,武陵蠻漸為邊患。至秦昭王時,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興,改為武陵。后漢光武帝時,武陵蠻特盛,成為南方郡縣嚴重的邊患。漢蠻接壤地區(qū),民族沖突不斷,綿延數(shù)百年。《后漢書》中多有武陵蠻叛亂寇掠的記載。例如《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建武二十三年(47年)十二月,武陵蠻叛寇掠郡縣。二十四年(48年)七月,武陵蠻寇臨沅。二十五年(49年)三月,“伏波將軍馬援等破武陵蠻于臨沅”[7]75-77?!逗鬂h書》卷七《孝桓帝紀》:延熹三年(160年)十二月,“武陵蠻寇江陵,車騎將軍馮緄討,皆降散”。五年(162年)冬十月,“武陵蠻叛寇江陵,南郡太守李肅坐奔北棄市”[7]307-311?!逗鬂h書》卷八《孝靈帝紀》:中平三年(186年)冬十月,“武陵蠻叛寇郡界,郡兵討破之”[7]353。終東漢之世,武陵蠻叛寇不斷,攻掠江陵、長沙等地。東吳時仍如此?!稌x書》中則幾乎不見武陵蠻叛寇的記載,只是在西晉末年,“天門、武陵溪蠻并反,(應)詹討降之”[4]1858。至東晉,武陵蠻基本平定。究其蠻、漢民族沖突的原因,同賦稅的沉重密切相關(guān)。如后漢安帝元初二年(115年),“澧中蠻以郡縣徭稅失平,懷怨恨,遂結(jié)充中諸種二千余人,攻城殺長吏?!表樀塾篮驮辏?36年),武陵太守上書,增加蠻夷租賦,以致醴中、溇中蠻反叛[7]2833。劉宋元嘉年間,“天門、溇中令宗僑之徭賦過重,蠻不堪命。十八年,蠻田向求等為寇,破溇中,虜略百姓”[3]2396。漢人與蠻人數(shù)百年的沖突,種姓不同固然是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漢人政權(quán)沉重的賦稅,使蠻人不堪重負而反抗。武陵蠻的先世就喜居深山,不樂平曠。當被擊敗逃散之際,勢必向深山更深處躲藏。夷望山的傳說稱“昔有蠻民避寇居之”,所謂“避寇”,很可能就是逃避州郡官府的搜捕追殺。

        不僅武陵蠻人不堪徭役舉兵反抗,漢人也有逃亡入蠻的情況?!端螘肪砭牌摺兑男U傳》說:“蠻民順附者,一戶輸谷數(shù)斛,其余無雜調(diào),而宋民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結(jié)黨連群,動有數(shù)百千人,州郡力弱,則起為盜賊,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3]2396這里雖說的是劉宋初年的情況,其實恐怕是常有的歷史現(xiàn)象?!端螘ひ男U傳》后面說:“有亡命司馬黑石在蠻中,共為寇盜。”司馬黑石,或許就是不堪賦役而逃入蠻中的宋民。入蠻后,與蠻人共同反抗。

        史書上常以“叛寇”“寇盜”鄙稱武陵蠻,似乎武陵蠻無端侵擾擄掠州郡。歷史的真相恐并非如此。武陵蠻原本居在深山,無有徭役。州郡官府沉重的賦役,破壞了蠻人古來有之的生存方式,苦不堪命,勢必起來反抗。上文言及西晉末應詹討降天門、武陵蠻一事就頗能說明問題。蠻人背叛之因,蓋在“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應詹以仁術(shù)應對之:“詹召蠻酋,破銅卷與盟,由是懷詹,數(shù)郡無虞?!盵4]1858可見蠻人背叛是州郡無公信力,致其利益受損;若真誠待之,蠻人也懂得感恩,不會“蠻不講理”??上е菘ざ嘁曅U人為“叛寇”,動輒征討殺伐。有壓迫必有反抗。蠻人勝則劫掠,敗者逃散山林,演繹成一部血腥的民族沖突史?!端螘ひ男U傳》史臣評論道:“自元嘉將半,寇慝彌廣,遂盤結(jié)數(shù)州,揺亂邦邑。于是命將出師,恣行誅討,自江漢以北,廬江以南,搜山蕩谷,窮兵罄武,系頸囚俘,蓋以數(shù)百萬計。至于孩年耋齒,執(zhí)訊所遺,將卒申好殺之憤,干戈窮酸慘之用。雖云積怨,為報亦甚。張奐所云:‘流血于野,傷和致災?!构倘收咧砸?。”[3]2399在殘酷的境遇中,蠻人唯有逃避于人跡罕至之處以求安寧。桃花源中避世人之先世,豈非不堪命之武陵蠻人歟?

        關(guān)于桃花源中居人之先世問題的探討,還有一種新奇的說法,以為桃花源中人乃秦昭王時戍役不歸的秦兵后裔。王先謙《讀吳愙齋尚書桃源記書后》一文解釋桃源中人避秦時亂,很有新意,給人啟示。他說:“《史記·秦本紀》昭襄王時,司馬錯定蜀,二十七年,錯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十年,立黔中郡。《括地志》云:‘古城在辰州沅陵縣西二十里。’劉夢得《登司馬錯古城》詩自注:‘秦時錯征五溪蠻,城在武陵沅江南。’是當日沅、澧左側(cè),皆秦兵威所至。吾意必有秦人戍役不歸,尋幽選僻,相率聚居,若交趾、馬流之比,而為之魁首,抑豈無一二奇杰,如盧生、徐市之流,知亂世未艾,號召部署,塹險自固,不與人境通。”⑤王氏據(jù)《史記》與劉長卿詩,以為桃源中人乃秦昭王時戍役不歸的秦兵后裔。雖屬推測,頗合情理。歷史上逃避戰(zhàn)亂而避世者有之,戍役不歸留居當?shù)卣咭嘤兄?。當然,王氏稱秦昭襄王時司馬錯征武陵蠻,時間比秦始皇亂天紀又提前了將近一百年,這與《桃花源記》及《詩》有矛盾。

        至此,可以初步得出結(jié)論:桃花源中人之先世,最有可能是武陵蠻人,也有可能是逃避徭役的漢人?!端螘ひ男U傳》可以作為這一結(jié)論的依據(jù)?!短一ㄔ丛姟分小按盒Q收長絲,秋熟靡王稅”二句,隱藏著“蠻無徭役”的社會真相。至于王先謙以為桃花源中人乃是戍役不歸的秦兵之后裔,雖不無合理性,但終究是猜測。

        桃花源中人之先世為什么避入桃花源?陳寅恪從塢壘的角度立論,認為是避戰(zhàn)亂。唐長孺則從逃避徭役的角度立論,以為桃花源中“所說的‘秦時亂’,既不像后來的御用史學家以農(nóng)民起義為‘亂’,也不指劉、項紛爭。在他的詩中開頭就是‘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顯然是承用漢代以來‘過秦’的議論,下面特別提到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是‘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通篇沒有一句說到逃避兵亂的話。由此可見,他所說的‘亂’是指繁重的賦役?!碧葡壬恼f法其實也不全面。原因是賦役背后必定是軍事機器的支撐,而人民對抗徭役的手段不是請求——請求無用,最后也是武力起義。所以,“秦時亂”絕不是僅僅是當時繁重的徭役引起人民的逃亡,必定包括戰(zhàn)爭的災難。自商周以來南方蠻人與漢族政權(quán)的關(guān)系史,就是連綿不斷的一部戰(zhàn)爭史。桃花源中人說“先世避秦時亂”,此“亂”之內(nèi)涵,當然包括戰(zhàn)爭造成的社會動蕩和人民的逃亡。至于桃花源社會沒有豪強統(tǒng)率,沒有用以御敵的堡壘,那是屬于桃花源社會性質(zhì)的問題,不能據(jù)此就說桃花源中人之先世入桃花源僅僅是不堪徭役,與戰(zhàn)爭無關(guān)。《桃花源詩》說“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同樣隱藏著武陵蠻人(包括漢人)逃避戰(zhàn)亂的歷史真實。

        文學是地域的。不同地域決定著文學作品的不同內(nèi)容、形式、審美特征。《桃花源記》屬于中國南方的文學,它記敘的內(nèi)容、風物、情調(diào)、色彩、美感類型,都是南方的。北方弘農(nóng)或上洛的地理環(huán)境,不可能產(chǎn)生《桃花源記》那樣的風物獨特、境界迷離的作品。準確地說,《桃花源記》描寫的地形地貌,具有武陵山水的典型特征:溪流清澈、花草鮮美、林木蔥蘢、洞穴奇異、山中谷地平曠。這樣極具獨特美感的山川景物,在北方的弘農(nóng)或上洛都不存在。比如寅恪先生文章征引的《水經(jīng)注》卷一五《洛水篇》記載的檀山塢,“其山四絕孤峙”,無溪流,無洞穴?!端?jīng)注》卷四《河水篇》引《周固記》記載的皇天原,“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許仞”,是高山夾峙中的小塊平地,根本沒有“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景色。也無水源,不適宜人居。戴延之窮覽洛川至檀山而返,當是水淺無法行舟之故,并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的曲折迷離。凡此,都可以說明《桃花源記》絕不是描寫弘農(nóng)或上洛的地理風貌。假若當年羊長史由長安返回江州,真有與淵明言及所謂從戴延之之處聽說的北方風物,陶淵明絕不可能寫出《桃花源記》的奇美景物。合理的解釋是:陶淵明因為熟悉武陵山川,才能真實地寫出《桃花源記》中的溪流、桃花、芳草、林木、洞穴等景物的奇異迷人。

        文學作品與地域有密切關(guān)系,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提供了極佳的考察范例。《水經(jīng)注》卷三七“澧水”“沅水”二篇,對于武陵山水有真實和極有詩意的描寫。武陵山水清幽、奇幻、迷離,五溪夾岸皆住蠻人,還有許多蠻人的遠古傳說,附麗著這片幽妙的山川。這種獨特的地理和人文景觀,才是產(chǎn)生《桃花源記》的最佳、最合適的土壤。陳寅恪《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一文說:“《桃花源記》所云:‘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且黄寮o實文字?!盵1]248《桃花源記》中“緣溪行”之溪,乃武陵五溪;漁人及桃花源中人,乃武陵蠻人。這應該是最接近真實的推論。

        再有明人尹臺《武陵精舍詩序》描寫經(jīng)武陵郡所見地理環(huán)境,同樣有助于我們感性了解武陵桃源地區(qū)的山水之幽妙,從而印證《桃花源記》境界的迷離恍惚,是來自于武陵山水的真實。他說:“頃余奉使,自長沙入武陵,中間多崇嶺曲溪,雜以美田高木,時邐迤迷所出往,窈然若晉人所稱記者,不一而值焉。然后知斯地信天下山水幽奇詭閟之會也?!雹拗袊戏角饺f嶺,由狹隘的山口進入,豁然而見土地平曠、溪水潺潺,這種地形并不罕見。不過,如武陵桃源地區(qū)沅水迷津幽妙,溪水環(huán)抱山巒,并有石峽小口,山重水復,雜以平疇美田,地貌景物相似難以分辨,迷茫從何來,往何去,這樣一種非常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在中國南方也是罕見的?!短一ㄔ从洝肪辰缑噪x恍惚,與武陵桃源何等相似。

        如果說,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描寫武陵山水,可能帶著文學作品的主觀色彩,那么,我們看看現(xiàn)代的武陵地理報告,怎樣科學地說明這塊神奇的土地:桃花源山川奇妙天然,有三大特征。一是多低丘陵地貌,因江河切割與沖積,升降交替,形成嶂山東南麓多條峽谷,峽谷之中有狀如串珠的山間小盆地,盆地首尾山口狹隘,其勢縈回束逼,遠望仿佛若有光。進入狹隘山口,里面土地平曠,與外面隔絕,別有天地。二是水多迷津。沅水桃源段凌津灘以下,河床開闊,河水較淺,經(jīng)長期砂石泥土的堆積,形成十多個江心洲。沅江水面分而合,合而分,出現(xiàn)幾十里長的連環(huán)水網(wǎng)。不熟悉水道的舟楫到此,不知從何來,往何去,有《桃花源記》所謂“忘路之遠近”的感覺。沅水之外,同現(xiàn)在的桃源景區(qū)相關(guān)的有三條溪流:夷望溪、水溪、廝羅溪,皆注入沅水。其中廝羅溪唐宋人稱為桃花溪,今五柳湖中下段,原來是廝羅溪的咽喉地帶,有兩個“才通人”的石峽小口。第二個石峽小口,上接青山?jīng)_一片眾山環(huán)拱的平疇。沅水、溪流、山洞,很像武陵人“緣溪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景象。三是桃源地區(qū)山環(huán)水復,嶂山、黃聞山均由沅水及其支流、水溪環(huán)抱,溪水繞山,其間重巒疊嶂,自然標志不明顯⑦。

        《桃花源記》最有可能以武陵為原型,同陶淵明做桓玄的僚屬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二月,桓玄襲殺荊州刺史殷仲堪、南蠻校尉楊佺期,自領荊州、江州二州刺史。至隆安五年(401年)冬,母孟夫人卒,淵明回尋陽居憂。大概二年多時間,淵明仕桓玄于荊州。武陵郡屬荊州統(tǒng)轄,荊州治所江陵離桃源距離并不遠,陸路僅有數(shù)百里。淵明在江陵二年多,是否一定到過武陵,史無明證。但也不能排斥曾去過武陵的可能性。原因是他 “性本愛丘山”,若得知武陵山水幽妙,離江陵又不遠,去武陵走一遭應該不是難事。

        即使淵明未到過武陵,他仍有機會聽說武陵的山水之奇以及武陵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傳聞。

        依據(jù)之一:江陵州府必有武陵蠻人的傳聞?;感富笢亟?jīng)營荊州二十余年,僚屬中有不少荊楚人。桓溫卒后,有些故吏成為桓玄的僚屬⑧。桓玄本人在“荊楚積年,優(yōu)游無事”,不會不熟悉武陵風物。隆安初,荊州刺史殷仲堪命南蠻校尉楊佺期與桓玄同為討伐江州刺史王愉的前鋒。楊既是南蠻校尉,自然熟悉武陵蠻人的故事。由此不難推知,江陵州府有關(guān)武陵山水與武陵蠻人的傳說必多。那么,陶淵明聽聞武陵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亦在情理之中。

        《桃花源記》中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桃花源而未果的情節(jié),是作者寄托深遠的一筆。在《搜神后記》里,劉子驥事緊接武陵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之后。由此判斷,淵明聽聞這二件事可能在同時,時間也最有可能在荊州任職期間?!稌x書·劉驎之傳》載:“車騎將軍桓沖聞其名,請為長史,驎之固辭不受。沖嘗到其家,驎之于樹條桑,使者致命,驎之曰:‘使君既枉駕光臨,宜先詣家君?!瘺_聞大愧,于是乃造其父。父命驎之,然后方還,拂短褐與沖言話。父使驎之于內(nèi)自持濁酒蔬菜供賓,沖敕人代驎之斟酌,父辭曰:‘若使從者,非野人之意也。’沖慨然,至昏乃退?!被笡_乃恒溫之弟,桓玄之叔父?;笡_曾請劉麟之為長史之事,想必桓玄不會不知。驎之“居于陽岐,在官道之側(cè),人物來往,莫不投之”[4]2448。劉驎之是當時著名隱士,也是“結(jié)廬在人境”,居于官道之側(cè),上至官府,下至普通民眾,皆知其名?!妒勒f新語·任誕》說“桓車騎沖在荊州,張玄為侍中,使至江陵,路經(jīng)陽岐村”,張素聞驎之其名,大相忻待。據(jù)《晉書·孝武帝紀》載,太元二年(377年)十月,桓沖作荊州刺史,太元九年(384年)二月卒于任上。張玄出師江陵晤劉驎之,當在此數(shù)年中?!妒勒f新語·棲逸》:“南陽劉驎之,高率善史傳,隱于陽岐。于時苻堅臨江,荊州刺史桓沖將盡吁謨之益,征為長史,遣人船往迎,贈貺甚厚。驎之聞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餉,緣道以乞窮乏,比至上明亦盡。一見沖,因陳無用,翛然而退?!眲⑿俗⒃?,驎之在陽岐積年,而陽岐在長江之南,臨江,去荊州郡治二百里??缄栣谑?,《晉書·地理志》:石首屬荊州南郡?!短接[》四九引《荊南記》云:“石首縣陽岐山,本屬南平界。”則陽岐較江陵距武陵桃源更近。

        劉驎之在陽岐生活時間較長,雖是隱士,但家于官道之側(cè),與外界有廣泛接觸。驎之生卒年不知,據(jù)桓沖死于太元九年推測,驎之之死可能在桓沖卒后,大概是太元十年(385年)之后了。疑心驎之往衡山采藥事,很可能在桓沖卒后。驎之在陽岐時間長,聲名遠播,有關(guān)他的傳聞自然也多。淵明聞知劉驎之事的途徑,除桓玄之外,尚有叔父陶夔。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曰:“光祿大夫南陽劉耽,昔與君同在溫府,淵明從父太常卿夔嘗問耽”云云[9]436,據(jù)此,陶夔與南陽劉耽通家世好。又《晉書·劉驎之傳》曰:“劉驎之字子驥,光祿大夫(劉)耽之族也?!盵4]2447再者,劉耽為桓玄岳父?!稌x書·劉耽傳》:“桓玄,耽女婿也。及玄輔政,以耽為尚書令,加侍中,不拜,改授特進、金紫光祿大夫?!盵4]1676故淵明可從陶夔處,也可以從桓玄處,間接得知昔年劉驎之往衡山采藥事。

        《桃花源記》最后寫到劉子驥聞武陵漁人入桃源,“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卒”。筆者認為這段記載是真實的。《太平御覽》卷五〇四引《晉中興書》云,劉驎之“好游山澤,志在存道,常采藥至名山,深入忘返”。驎之既然好游山澤,采藥遠至衡山,所居陽岐去武陵郡治及沅江一帶不遠,不可能不涉足。如今聽聞武陵漁者事,欣然規(guī)往完全在情理中。所以,我以為劉驎之欲尋桃源事,并非虛構(gòu)。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最早以志怪述異的文學樣式,描寫了武陵桃花源,寄寓了向往自由世界的理想。《桃花源記》的深刻寓意,遲至宋代才被解讀出來。因這問題與本文論旨無關(guān),故不論。

        桃花源在武陵,是歷史上的主流看法。這一看法的形成并鞏固,同唐人有莫大關(guān)系。換言之,桃花源在武陵的共識,與唐人熱情向往桃花源,尋找桃花源,詠唱桃花源密切相關(guān)。武陵、桃花源、仙源,在唐人的觀念中密不可分,從而形成意義更廣泛的“桃源文化”。唐代詩人孟浩然、王維、李白、王昌齡、張旭、包融、劉長卿、劉禹錫、韓愈……無不吟唱桃源。這些數(shù)量不小的詩篇,隱含著“桃花源在武陵”的許多訊息。這些訊息主要由兩種文化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一是宗教,一是文學。

        宗教主要是道教,尤以桃源的道觀為代表?!都尉赋5赂尽份d:“桃源觀,縣西南二十八里,晉人建。”此“晉人”,當是東晉人,然具體年代不可考。桃源觀是桃源地區(qū)最古老的道觀,觀名“桃源”,有可能源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也有可能在《桃花源記》問世之前,桃源觀即已存在?!端焉窈笥洝分小短一ㄔ从洝罚Q武陵捕魚人名黃道真,而“黃氏乃溪洞顯姓”,“道真之名頗有天師道色彩”[1]249。則東晉時武陵五溪或已流行天師道。那么,桃源觀存在于《桃花源記》問世之前并非沒有可能。至唐人多視桃花源為仙源,而傳說于桃源觀有上升成仙者。如此,原本不相涉的桃花源與武陵道觀,在唐人的觀念中相混而為仙境。以下舉二首唐詩說明之。

        盛唐詩人王昌齡《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聞道秦時避地人,至今不與人通問?!蓖醪g晚年貶龍標。龍標屬敘州,漢為武陵郡,隋于此置辰州。詩云“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可知在王昌齡之前,武陵郡之桃花源,先賢已是“盛說”了。既稱“先賢盛說”,那么此“先賢”應當不是指寫作《桃花源記》的陶淵明,而是指淵明以后的“先賢”。所以這二句可證明桃花源在武陵,在唐人來說是根本無疑問的,乃是古已有之的舊說,不成問題的問題。后二句即用《桃花源記》的典故。詩題“開元觀”,或許就是晉時的桃源觀;黃煉師,當是溪族豪姓黃道真的后裔。

        中唐詩人李德裕《尊師是桃源黃先生傳法弟子,常見尊師,稱先師靈跡,今重賦此詩,兼寄題黃先生舊館》:“后學方成市,吾師又上賓。洞天應不夜,源樹只如春。棋客留童子,山精避直神。無因握石髓,及與養(yǎng)生人?!睆脑婎}和作者自注可知,尊師——茅山觀道士,乃是武陵桃源觀黃先生傳法弟子。詩云:“洞天應不夜,源樹秪如春?!弊髡咦宰ⅰ按瞬⑹鎏以词隆?。桃源在武陵,桃花源是仙境,唐人的這些觀念在李德裕這首詩中再次被證實。

        加快農(nóng)業(yè)統(tǒng)計工作基礎管理,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質(zhì)量,是農(nóng)業(yè)統(tǒng)計部門的新要求。但是由于農(nóng)業(yè)統(tǒng)計覆蓋面廣、工作范圍大,加上國家出臺了新的政策,加大了基層農(nóng)業(yè)統(tǒng)計工作難度。受到利益驅(qū)動和政績觀等因素的影響,將農(nóng)業(yè)統(tǒng)計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農(nóng)業(yè)發(fā)展效益上,對統(tǒng)計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往往按照上級要求被動開展一些信息收集和統(tǒng)計工作,形式化嚴重。

        因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桃源被唐人理解為撲朔迷離的異境,令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有些人遂不遠千里尋覓桃花源。這一文化現(xiàn)象,在唐詩中得到充分反映。李白《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桃花源序》說:“二翁耽老氏之言,繼少卿之作,文以述大雅,道以通至精。卷舒天地之心,脫落神仙之境。武陵遺跡,可得而窺焉。問津利往,水引漁者;花藏仙溪,春風不知。從來落英,何許流出。石洞來入,晨光盡開。有良田名池,竹果森列。三十六洞,別為一天耶?今扁舟而行,笑謝人世,阡陌未改,古人依然。白云何時而歸來,青山一去而誰往?諸公賦桃源以美之。”[10]1257二翁當是隱逸者流,買舟往尋桃花源。文中“武陵遺跡”以下一段,顯然是《桃花源記》的改寫。李白《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卻之武陵,立馬贈別》詩最后四句云:“去去桃花源,何時見歸軒?相思無終極,腸斷朗江猿?!盵10]579鄭太守去武陵不知何事,出游也有可能。武陵、桃源、朗江⑩,顯然,在李白觀念中,桃花源在武陵確切無疑。

        送人游武陵桃源的詩還有劉長卿《送郭六侍從之武陵郡》詩:“嘗愛武陵郡,羨君將遠游??諔z世界迫,孤負桃源心。洛陽遙想桃源隔,野水閑流春自碧……”郭六侍從由洛陽遠往武陵,為的是尋訪桃花源。詩人愛武陵,也十分向往桃花源,故曰“羨君”。后面“洛陽遙想桃源隔”,更見出桃源異境,常存心中。唐人向往武陵、尋訪桃源的文化心理由此可見。包融《武陵桃源送人》則寫送人出桃源:“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眲⒂礤a的《游桃源一百韻》是以“桃源行”“桃源篇”“武陵行”為題的記游詩,是唐人以為桃源在武陵,桃源是仙境這一共識的最佳佐證。劉禹錫曾貶官朗州,朗州即古之武陵郡,治所在今常德市。桃源近在咫尺,得以常游。《游桃源一百韻》詳細描寫沅江、回流、絕巘、水面空明、煙嵐堆積,然后詠《桃花源記》,再以更多的篇幅寫桃源的道教氛圍。其他詩人詠桃源的有:武元衡《桃源行》《桃源洞》,杜牧《酬王秀才桃花源見寄》,段成式《桃源僧舍看花》,司空圖《武陵路》,釋皎然《晚春尋桃源觀》等。這些詩篇反映了唐人接受《桃花源記》以及當時桃花源的濃厚的道教氣息。經(jīng)過唐人的不斷詠唱,桃源在武陵遂成不可改易的事實,源于《桃花源記》的“桃源文化”得以確立。

        由以上推論,本文得出以下結(jié)論:(1)桃花源之原型,不在北方弘農(nóng)或上洛,而在南方武陵郡治之桃源(今常德市桃源縣)?!短一ㄔ从洝分辰?,乃武陵山川之真實寫照再加以理想化。(2)《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為武陵五溪之蠻人。(3)桃花源中人之先世,乃避戰(zhàn)亂及繁重徭役之武陵蠻人,亦包括不堪徭役之漢人。(4)陶淵明有可能親至武陵。(5)陶淵明間接得知劉驎之欲“規(guī)往”桃花源事。(6)唐人有關(guān)桃源的詩文,是桃花源在武陵的有力佐證。

        注釋:

        ① 逯欽立《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義熙十三年丁巳(417)條”云:“檀韶自去年八月以左將軍為江州刺史,坐鎮(zhèn)尋陽,今遣羊長史銜使秦川,向劉裕稱賀,故曰左軍羊長史?!卞謿J立《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84頁。

        ②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補記一”:《匡謬正俗》七“黃巷”條云:“又戴延之《西征記》曰:‘皇天固去九原十五里。’”按,若戴延之親至皇天原,必有歷史掌故或彼處風物之記載。故僅憑此方位之簡單記錄,似不能遽斷定戴親見皇天原。

        ③ 詳見唐長孺《讀〈桃花源記旁證〉質(zhì)疑》,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xù)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85―186頁。

        ④ 轉(zhuǎn)引自唐長孺《讀〈桃花源記旁證〉質(zhì)疑》。

        ⑤ 余良棟等修《桃源縣志》卷一二,轉(zhuǎn)引自《陶淵明資料匯編》下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58頁。

        ⑥ 參見《洞麓堂集》卷一,四庫全書本。

        ⑦ 以上內(nèi)容取自中共桃源縣委、縣政府、桃花源文化研究會編的《桃花源志》(廣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第三章,文字有改動。

        ⑧ 《世說新語·夙惠》:“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歲。服始除,桓車騎與送故文武別,因指語南郡:‘此皆汝家故吏?!被改峡ぜ椿感?,父桓溫卒,襲爵南郡公。

        ⑨ 陶澍《陶靖節(jié)年譜考異》,許逸民《陶淵明年譜》,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2―64頁。

        ⑩ 朗江: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引《方輿勝覽》:“朗水,在常德府武陵縣,其水西南自辰、錦州入郡界,經(jīng)郡城入大江,謂之朗江。”

        [1]陳寅?。愐∈穼W論文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司馬光.資治通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正[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922冊.

        [9]龔斌.陶淵明集校箋: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猜你喜歡
        武陵桃花源記桃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身在桃源 樂在天然
        水調(diào)歌頭·游桃源谷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51
        名家硬筆抒寫《桃花源記》
        中國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0
        『武陵追夢』湖南省文藝家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藝術(shù)作品選
        文藝論壇(2016年15期)2016-09-08 09:07:30
        自作詩《武陵追夢》(書法)
        文藝論壇(2016年3期)2016-03-28 06:54:10
        搬遷十年訪桃源
        武陵晨曦
        中華奇石(2015年5期)2015-07-09 18:31:07
        《道德經(jīng)》“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 女人做爰高潮呻吟17分钟|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夜男人天堂| 华人在线视频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第一区|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v片特黄 | 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av|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看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深田 | 全部孕妇毛片| 日韩av中出在线免费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 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二区| 国产av剧情刺激对白|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综合自拍| 91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九色|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 国产丝袜精品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毛片网| 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 | 最近中文字幕精品在线| 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女女| 欧美亚州乳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免费国产|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高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