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荀子性惡論辨析

        2015-02-13 07:53:37王秀秀
        泰山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5期
        關(guān)鍵詞:人性

        王秀秀

        (華中科技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湖北武漢 430074)

        荀子性惡論辨析

        王秀秀

        (華中科技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湖北武漢 430074)

        荀子的性惡論,并沒有得到后世儒者的認同,相反遭受到了極大的否定。從二程的“大本已逝”到牟宗三先生的“無根之物”,都是對荀子性惡論的嚴厲批判。在對荀子的性惡論的眾多否定之中,都帶有極大的“以孟解荀”的誤解,并不能達至荀子所言“性惡”的本意。荀子的性惡論實乃人性本惡也。

        荀子;性;私;惡

        荀子作為先秦儒家哲學(xué)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內(nèi)容豐富,特點鮮明,富有創(chuàng)新的色彩,就人性論方面,荀子提出人性惡的觀點,在歷史上獨樹一幟。然而后學(xué)者對荀子所說之“性惡”的理解,卻有多種不同的看法,眾說紛紜,不得一致。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學(xué)界已有的觀念進行梳理,并提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以下是學(xué)界流行的幾種觀點:

        一、荀子之“性”中有向善的成分

        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中,認為荀子的人性論是可善可惡的,人性天生有惡的趨向,也有“可以知,可以能”的可能性,這一可能性就是人性中善的成分。[1](262-269)徐復(fù)觀先生在他的《中國人性論史》中認為,荀子所言人有“知”、有“義”,便是承認人性中有善的內(nèi)容。[2](P95)牟宗三先生在他的《荀學(xué)大略》一文中,認為從性惡通向偽善的道路是心知,因此他認為荀子所說之性的內(nèi)容應(yīng)包涵善的內(nèi)容。[3](P95)勞思光先生在他的《新編中國哲學(xué)史》中認為荀子所言之心“知”與“義”應(yīng)是善的,性惡荀子的“苦持”之說,有致命的問題存在,其對孟子的反駁也是毫無意義的。[4](P251-257)

        以上五人都從“心”可能導(dǎo)向善的角度出發(fā),從而認為荀子性惡說的論證不夠圓融,他們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十分明確:都認為荀子所說之“性”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既有性惡的一面也有性善的一面,而不應(yīng)該是僅一句“性惡”。然而這一結(jié)論在荀子的論述體系中是不能成立的,心知的功能并不能天生的把人引向善,因為心知有“兩”、“藏”、“動”的天生缺陷。

        任何認為荀子所言的人性中有善的成分的人,都是對荀子人性論的曲解,不符合荀子的性偽相分的觀點,錯把“偽”的內(nèi)容當(dāng)作“性”的內(nèi)容。廖名春先生曾引用《荀子·性惡篇》中的一段話來論證荀子所言之性中有善的成分,即“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荀子·性惡》第428頁)他認為荀子所說的人人都有的“仁義法正”之質(zhì)、之具就是人性善的證據(jù)[5](P287-289),可是荀子對“涂之人可以為禹”的論證并沒有到此結(jié)束,他繼續(xù)提出“圣可積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也就是說人人可以通過積善成圣,但是人人天生卻是沒有這種“積”的德性的,因此荀子得出的最后結(jié)論是“涂之人可以為禹,則然;涂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雖不能為禹,無害可以為禹?!保ā盾髯印ば詯骸返?29頁)這一結(jié)論分明是把人性中可能通向善的根基給截斷了,人性的“可以知之質(zhì)”和“可以能之具”,只能天生處于潛藏的狀態(tài),若不“化性起偽”,則人性必然展現(xiàn)為惡,也就是說人性的自然狀態(tài)是惡的,若要有善的表現(xiàn),必須通過積偽才能達到。荀子把人性中的“仁義法正”之質(zhì)、之具規(guī)定在“可以但不能”的范圍之內(nèi),正是他以自然屬性為人本性的原則所造成的結(jié)果,不能把積偽之善當(dāng)成人性的本質(zhì),人性的自然是不能積善成圣的,并且是通向惡的。因此,荀子所說的“仁義法正”之質(zhì)、之具并不能證實人性中有善的成分。所以筆者認為荀子所言人性中是沒有善的成分的。

        二、荀子為性樸論者

        由于荀子的人性惡是從自然屬性出發(fā)的,是天生之人的本來面貌,因此有人據(jù)于此點提出了“性樸論”的觀點。周熾成先生在他的《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xué)》一書中,對荀子進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在推翻了荀子是“性惡”論者之后,周先生提出了荀子是性樸論者[6](P2-4)的觀點。

        周先生對荀子人性論所提出的問題并沒有經(jīng)過嚴密地推敲,他的觀點是難以成立的。首先,化性起偽和人性惡并不矛盾;其次,荀子所謂的人性內(nèi)容,層次雖多但可以歸結(jié)為一點,即情、欲之性,因此“性惡”不存在名不副實的問題;再次,荀子的人性內(nèi)在意識之惡和現(xiàn)實惡果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從結(jié)果是可以反推原因為惡的;最后,荀子并沒有把人性惡當(dāng)做禮義教化存在的必要因素的意思,而只是認為禮義是不能出自于人性的。周先生的觀點雖然稍有偏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們對荀子人性論的深入思考。

        陳修武在他的《人性的批判——荀子》一書中認為荀子所說的人性“是無善無惡的,全是中性,全是材料,人性是泥巴,可以塑造成佛陀觀音,也可以塑造成為魔鬼夜叉?!保?](P68)這也是性樸論者的觀點。此種觀點試圖用性樸來含攝人性的所有內(nèi)容,但性樸卻只是性的特點而已,并不能說是性之本質(zhì)內(nèi)涵。周熾成和陳修武的性樸論,只抓住了荀子人性的表層含義,卻沒有揭示荀子對人性的根本看法,性樸論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荀子人性惡的觀念。

        很明顯前述的“性中有善”和“性樸論”兩種觀點,是反對荀子性惡論的研究者的觀點,前者苦思集慮地從《荀子》文本中找出人性向善的證據(jù),但事實上他們的論據(jù)卻不足以合理地推出人性中有善的成分;后者將荀子之人性論規(guī)定為無善無惡的性樸之說,也不符合荀子人性論的本質(zhì)內(nèi)涵,因此兩者都不能否定荀子性惡論的成立。當(dāng)然,對于荀子的性惡論,也不乏支持者,他們認為荀子所說的“性惡”是“無善之惡”和“情、欲之性的流弊”,下文將對之進行分析。

        三、荀子之“性惡”是“無善之惡”

        唐君毅在《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性篇》中認為“荀子所說之心只是觀照之心,并無為善的實際能力,人之心常處于大蔽的狀態(tài),故心必不能含有善,故荀子終不言性善,”[8](P31-45)此言荀子之心并無善性。賴溫慧在《劍橋中國哲學(xué)導(dǎo)論》一書中認為“荀子之心中沒有‘自動’獲得之善,善需要教化、學(xué)禮、積偽而得,所以荀子之性為惡”,[9](P44-49)她認為荀子所說之性惡是和禮義教化之法相比較而言的,并不是對性的本質(zhì)判斷。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xué)史》中,把荀子之心和孟子之心做了比較,“認為荀子之心只是一個知識之心,并沒有向善之性,而孟子之心則是一心向善的道德之心”。[10](P166-170)唐、賴和馮并沒有對荀子所謂的性的根本內(nèi)容加以分析,只是從心的角度論證了性惡的可能性,把人性惡歸結(jié)為人心中無善之禮義。

        廖名春先生在他的論文《荀子人性論再考察》中,把荀子所說之性分為兩個層次三個方面,他明確表明“荀子之知能之性是不能為善的,荀子之性中絕對無善論?!保?](P238)這里的知能之性顯然是心的能力,和唐君毅先生的觀點相似廖名春先生也認為荀子所說的心性中是無善的。心中無善,人性之中便沒有禮義制度得以產(chǎn)生的根據(jù)。

        研究者看到了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荀子的人性惡以肯定,發(fā)現(xiàn)了人性惡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人性之中無禮義”,從而認為荀子把哲學(xué)重心落在“師法”、“禮義”的教化之上[11](P195)。是的,筆者也承認荀子通過對人性之中無禮義的論證,來表明人性之中無善,不僅無善,而且有惡,并且以人性惡來論證禮義教化的重要性。然而“無善之惡”并非人性之本身為惡,人性之中無禮義,只是人性惡的表現(xiàn),無善之惡只是“性惡”的呈現(xiàn)方式,并非人性惡的根本原因。因此,對于此種觀點,筆者覺得應(yīng)該加以批評地吸收,才能找到荀子所言人性惡的真正含義。與這種看法同樣流行的就是把荀子的人性惡看成是情、欲之流弊。

        四、荀子之“性惡”是情、欲之流弊

        另一種對荀子人性惡的解讀方法是:惡乃是人性的情、欲之流弊,即偏險悖亂是順性而為的后果,而并非人性本為惡,此種觀點僅僅看到了人性和現(xiàn)實之惡的關(guān)系,卻沒有抓住荀子所言“性惡”的關(guān)鍵,荀子所言“性惡”并非僅指人性的流弊,更根本的是指人性的情、欲之性本為惡。荀子曰: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返?20-421頁)

        “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第421頁)

        以上兩段話是流弊說論者所依據(jù)的最佳證據(jù),他們認為爭奪、殘害、淫亂是順著人的好利、疾惡、好聲色的性情,而產(chǎn)生的后果,并非人之性情本身之惡。犯分亂理之暴是惡,這一惡是順人之情,從人之性的結(jié)果,結(jié)果是惡的,起因并不一定是惡。因此有學(xué)者堅稱人性惡是一種后果論,荀子并沒有認為人性之本身為惡。廖名春先生就認為荀子所言的人性惡是情、欲之性的流弊。

        這種推理的邏輯是:原因和結(jié)果的不必然統(tǒng)一性。結(jié)果為惡,并不能保證原因是惡的。因此人之性情不必一定為惡。那么他們認為惡之結(jié)果的關(guān)鍵在于“順是”之力,即人性所造成的惡果在于人對自我性情的放縱,而這一放縱過程的結(jié)果,就是性情對外物的無限索取和外物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只有外界事物不能滿足人的需求時,才會產(chǎn)生惡的結(jié)果。若是事物能夠滿足人的需求,則荀子擔(dān)心的惡果就不會產(chǎn)生。這樣就把荀子的性惡削弱到了無,從荀子所說的性惡下降到結(jié)果之惡,再下降到人性和外物的沖突矛盾,甚至惡是可以被化解掉的,如此荀子的性惡論就不能成立了。因此若從人之性情的流弊角度論證荀子的人性論,那么人性惡并不能成立,人性只是能引起惡的結(jié)果,甚至有可能連惡的結(jié)果也不能產(chǎn)生了,這并不是荀子人性惡的本意。

        以上后兩種觀點,雖然對荀子的人性惡給以了一定的肯定,認為惡是禮義對人性的反照或者人性之情、欲的流弊,但是并不能證明人性本身是惡的,這就是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荀子所說之人性惡并不是這樣的。荀子所說之人性惡乃性之本質(zhì)為惡,以上兩種觀點只是荀子論述人性惡的外在呈現(xiàn)現(xiàn)象而已,并非人性惡的根本所在。那么荀子的性惡論究竟應(yīng)該如何理解呢?

        五、人之“性惡”乃“性本惡”

        韋政通先生論道:“在傳統(tǒng)人性觀的大趨向中,人和動物截然不同,因而本能與學(xué)習(xí)、先天與后天,這些概念被認為代表著極為明晰的區(qū)分……與孟子同時的告子,由‘食、色性也’的名言,已經(jīng)正確地建立起本能的概念。”[12](P343)韋政通已經(jīng)把人性和本能聯(lián)系了起來。在《性惡》篇開頭,荀子就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也是對人的本能性質(zhì)的判斷。這一句話用命題的形式,直接定義人性為惡。其實他的意義遠非“強說”之詞。人性是惡的,人的強學(xué)之為是善的。這句話的重點在于把惡劃分到人性的范圍內(nèi),把善劃分到人為的范圍內(nèi),即人性為惡,人為為善。開篇簡明扼要地表明人性是惡的,然而對性惡的論證卻是復(fù)雜的問題。荀子對人性惡的論證集中在了《性惡》篇中,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人之性惡,然而前述諸多學(xué)者并沒有真正理解荀子性惡之本意。隨著近代學(xué)者對荀子人性論的研究的熱情的增加,荀子人性論研究的成果也達到了一個高潮,學(xué)界對荀子人性論的看法不大相同。

        在上一節(jié)的結(jié)束,筆者把學(xué)界對荀子之性惡的正面理解歸納了出來,即無善之惡和性情之流弊。這兩種觀點雖然以尋找人性之惡的原因為出發(fā)點,然而結(jié)果卻不能證明人性是惡的。因為他們都是從人性之外去看人性的,即便看到了人性是惡的,也是人強加給人性的,并非人性之本身為惡。若承認人性是無善之惡或者是情、欲之流弊,就相當(dāng)于承認人性本身不為惡。這顯然和荀子的本意是想違背的,因為荀子明確地提出了人之性惡。那么荀子所言“性惡”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

        (一)情、欲之性是自私之惡

        要了解人之性惡的真正含義,還是要回到荀子之性的內(nèi)容。荀子把人性內(nèi)容全部都歸結(jié)到了情、欲之性這一點上,因為天官和天君的作用都要通過人的情、欲之性表現(xiàn)出來,即人性的所有外現(xiàn)只有情、欲之性而已。情、欲之性是天官和天君的功能的全部呈現(xiàn),人們對人性的把握也只能通過情、欲之性來掌握。情、欲之性從人的生理機能的需求出發(fā),以自我需要為中心,以滿足自我欲好為目的,而唯一通向道德的心路也被先天的不足而斬斷了,因此心也不能把人性引向善,人的自私性便無可否認,并且人性之自私是一種意識惡。

        那么,我們看看情、欲之性的內(nèi)容,“好利”、“疾惡”、“好聲色”都是情、欲之性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只是人天生之五官和外界接觸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覺,在人心之中的反應(yīng),呈現(xiàn)出來就是人的喜好,是屬于意識范圍的內(nèi)容。這些喜好只是人心產(chǎn)生的意識,并不具有物質(zhì)性。喜歡、憤怒、欲望都是人的意識,這些意識是以自我的愛好為中心的,因此也是自私的。好利之心是爭奪的開始,疾惡之心是殘賊的開始,好聲色之心是淫亂的開始,任何行為都是從意識開始的。由此可以確定荀子的人性惡首先是指人性的意識之惡。任何亂的行為都是從自私的意識動機開始的,意識之惡是現(xiàn)實之惡的開端。筆者從人性的自私性來論證人性惡,把情、欲之性分析為人性的自私意識,這一自私意識就是惡的開始。意識是行為開始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把荀子的人性私欲之惡,當(dāng)作是惡之端。

        在《荀子》文本中共出現(xiàn)有40處“私”,其中有三處是“私”“欲”連用的,因此荀子所說的情、欲之性,和人的自私性是完全契合的。荀子承認人的各種情、欲之好欲是人的自私性,人性的全部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就是情、欲之性,情、欲之性是自私的集中表現(xiàn)。荀子曰:

        “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贝搜跃又芤怨x勝私欲也?!保ā盾髯印ば奚怼返?6頁)

        “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以養(yǎng)生為己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堅,不以私欲亂所聞:如是,則可謂勁士矣?!保ā盾髯印と逍А返?29頁)

        “夫主相者,勝人以埶也,是為是,非為非,能為能,不能為不能,并己之私欲,必以道,夫公道通義之可以相兼容者,是勝人之道也?!保ā盾髯印妵返?89頁)

        憤怒、討厭別人而不過分地懲罰別人,喜歡、憐愛他人卻不過分地獎賞別人,這就是禮義制度對人的自私性的克制,此乃君子能夠用公正的正義戰(zhàn)勝個人的私欲的表現(xiàn)。此處“怒”、“喜”、“好”、“惡”之情是人的自私意識的表現(xiàn),自私意識和荀子所言的情、欲之性完全可以等同。人們以隨從習(xí)俗為美德,以錢貨財物為珍寶,以保養(yǎng)長生做為自己最高的追求,這是普通百姓的德性。言外之意人的本性是不知禮義的,僅僅以情俗、財物、生命等,和自己的生活需求相關(guān)的東西為自己所追求的對象,力圖盡可能多的占有好的東西,這些都是人性自私的表現(xiàn)。

        若有人行為公正,意志堅定,不因為個人的私欲而歪曲所學(xué)的東西(禮義),這樣的人就叫做剛強的士。[13](P23)此處進一步點明,人的自私意識和情、欲之性是等同的,人生而有之的“德性”是私性,向外強求學(xué)習(xí)的是“禮義”,人的情、欲之私是和公義相敵對的。對于治理國家的君主和相國來說,用公義克服自己的私欲至關(guān)重要,若不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則相國和君主都要失去自己所處的勢位。以上三段文字,荀子都把“私”和“欲”連用:“不以私欲亂所聞”、“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并己之私欲”,說明人的情、欲之性在荀子那里和自私意識是相等的。情、欲之性從自我需求出發(fā),對外界事物做出判斷,以自我情、欲的滿足為目的,這樣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性當(dāng)然是自私的,這種自私性是和“公義”相對的,必定是惡的。

        人的情、欲是:富貴就想仗勢欺人,安逸就想懶惰怠慢,勞頓就會倦容滿面,憤怒便會去狠狠地剝奪別人的利益,開心了就想多多地賞賜別人。這些都是從人的私欲的角度出發(fā)的行為,是自私的??删訁s不會這么做,他們會以公義戰(zhàn)勝自己的私欲,不以自己的私欲為出發(fā)點。由此我們可以斷定,荀子所說的情、欲就是人的自私性,和公義相對,因此是惡的。自私性是人的天生之性,自然也就有了普遍性。荀子曰:

        “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保ā盾髯印s辱》第63頁)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保ā盾髯印s辱》第61頁)

        這說明人的情、欲之性是人所共同所有的,君子和小人的材質(zhì)性情是沒有不同的。同時,人的情、欲是“不知不足”的,“雖為天子,欲不可盡”,這句話就是人性之私的徹底性的表現(xiàn),自私是人性之本質(zhì),并且這一自私性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人的欲望會隨著舊的欲望的滿足而產(chǎn)生新的欲望,永遠無法釋懷。由此可知荀子所說的人性,是自私的,和公義相敵對,并且永遠無法得以滿足,因此是惡的。

        荀子認為自私的人性是和公義相矛盾的,能產(chǎn)生現(xiàn)實的惡果,因此是惡的。他認為君子是不會因為個人的私欲而破壞公義的,若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沒有限度就會有失公義。官員也不應(yīng)在下面結(jié)黨營私,混亂圣聽,也不應(yīng)為了追求和上級領(lǐng)導(dǎo)的一致而殘害下級。在分爭之中,不把自己的私欲加在公義之上的人,這樣的人可以被稱作公士??墒侨繇槒娜诵宰运?,則必定會因私害公,造成社會混亂,私欲和他人利益的對立決定了私欲的惡性。荀子所說的情、欲之性,就是人的自然私欲之惡,人一旦發(fā)動自己的情、欲之心,那么就處在了和善對立的位子之上。

        然而有學(xué)者卻認為不應(yīng)該把人的自然情、欲之性和社會屬性混同起來,好利疾惡是人的自然屬性,“公、私”是人的社會屬性,兩者不能直接發(fā)生關(guān)系[14](P74)。這種觀點把自然和社會對立了起來,認為二者是截然分開的,可是實際情況卻是自然和社會往往分不開,社會也是自然進化的產(chǎn)物,更不用說人之情、欲和公義的對立了,從源頭上來講,一切都來自于自然。因此把情、欲之性看作是自私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私不僅包括觀念、意識上的自私,還包括客觀現(xiàn)實上的自私;惡不僅包括惡的意識,還包括惡的客觀事實。人的自私心,即情、欲之心是惡的一部分,即觀念、意識之惡。情、欲之心若不加禮義教化,順任自流,一定會形成現(xiàn)實的惡。人性和惡之間的必然性得以建立的根基,就在于情、欲之性的惡端之上,人性的自私是惡得以形成必要條件,也是萬惡之源。荀子人之性惡的第一層含義即是自私之惡,也就是所謂的惡的動機。然而在荀子的人性中還存在著一種惡的驅(qū)動力即“順是”之惡力。

        (二)“順是”之力是惡力

        荀子的人性惡,從自私的惡的動機出發(fā),隨著心意的自然選擇,順從欲望之惡的召喚,不斷地把人自身已有的欲望向外擴散,從而無限度地向外界索取,與他人產(chǎn)生紛爭,形成現(xiàn)實的惡。在這一過程之中“順是”之力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有學(xué)者認為“順是”反映出荀子的人性惡是以后果論證性惡的[15](P32-40),然而筆者卻不這樣認為,“順是”之力本在人性之內(nèi),并不是后天的外在之力,因此一定是和人性相一致的。如上文所引荀子在《荀子·性惡》第420頁、421頁中兩段話,是荀子對人性之惡論述的最主要的兩段,當(dāng)然在《荀子》一書中,還有其他諸多對人性惡的論述,此處不一一列舉。學(xué)界有不少人認為荀子的這一論述有不當(dāng)之處,人性的“好利”、“疾惡”、“好聲色”本身并不一定產(chǎn)生“爭奪”、“殘賊”、“淫亂”的惡果,決定人的行為之惡的關(guān)鍵在于“縱性情,安恣孳”的”順、從“之力,由此推理,荀子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命題并不能成立,因為人性內(nèi)容和惡的結(jié)果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必然關(guān)系。然而筆者卻并不這樣認為,“順、從”之力作為情、欲之性和現(xiàn)實之惡的關(guān)鍵銜接,更能進一步證明人性是惡的。

        首先“順是”之力,并沒有扭轉(zhuǎn)人性,而是順從人性的,惡的結(jié)果是和人性的自然流向,如此推理,人性惡便可以成立。其次,“順是”之力,并不是產(chǎn)生于外界,而是產(chǎn)生于人性之本身,“順是”之力屬于人的自由意志。人為什么放縱自己的情、欲之性呢?因為人性中本就有一種順從人性私欲的力量。順從人性的指令,也是出自于人性的情、欲所指示,所以“順是”也是人的情、欲之性的內(nèi)容,這樣惡之結(jié)果就不會和人性脫節(jié)了。情、欲之性是人性的外現(xiàn),那么“縱之、順之”之力就是情、欲之性從內(nèi)向外滲透的推動之力,這一自由意志的選擇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本性,因此也應(yīng)在人性的范圍之內(nèi)。

        這種“順從”之力,就是康德所說的根本惡①,即人在知道善惡標準的情況下,還是會選擇做惡,因為做惡乃是發(fā)自人的自我情、欲需求的,無需努力強求,這就是人最難以去除的惡性之所在。這一“順從”之力,揭示了人性和惡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即從人性出發(fā),必定會導(dǎo)致惡的結(jié)果,如此,“順是”之力實乃人性的自由選擇之惡力。

        以上便是荀子人之性惡的真正含義,情、欲之性是自私之惡,“順從”情、欲之性的選擇是惡力,兩者相結(jié)合必定產(chǎn)生惡的結(jié)果。荀子所言之人性惡不僅是對人性內(nèi)在性質(zhì)的判斷,更是對人性內(nèi)在之惡所造成的惡的后果的判斷,“性惡”的全部內(nèi)容必定是兩者的結(jié)合。

        (三)性惡的全面呈現(xiàn)

        惡在荀子那里也通常被規(guī)定為現(xiàn)實之惡,即社會的動蕩不安,這一現(xiàn)實是由人的不當(dāng)行為所造成的,不當(dāng)行為當(dāng)然是荀子所說的“爭奪”、“殘賊”、“淫亂”等違背禮義的行為,這些行為是惡的具體呈現(xiàn)。人們對惡的評價,總是側(cè)重于從客觀現(xiàn)實和效果的方面來講,認為惡僅僅是一種現(xiàn)實后果,即惡的行為或者惡的結(jié)果。這些惡的行為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當(dāng)然是從人的自私之心所產(chǎn)生的。上一節(jié)已經(jīng)論述了情、欲之心是自私心,自私心是一種惡念,這種惡念雖沒有事實之惡,但卻是萬惡之源。為什么說他是萬惡之源呢?因為惡念可以指示人做出惡的行為。并且在人性中,天然地存在著“順是”的自我放縱的惡力,這種力量促使人的自私意識不斷地轉(zhuǎn)變?yōu)樽运降男袨?。因此荀子所說的“性惡”一定是指人的天生意識之惡在“順是”惡力的作用下,所產(chǎn)生的惡行,從而引起社會的混亂,從意識之惡到現(xiàn)實之惡的整個過程,就是荀子所言“性惡”的真正含義,“性惡”是人的有意作為,并非無心之過。

        人的自私性是一切惡的開端,沒有意識之惡,現(xiàn)實之惡難以形成,人性之自私意識,必然會產(chǎn)生惡的行為,只有惡的行為產(chǎn)生了,人的自私意識才會得到釋放。意識之惡只有得到了行為的驗證才能完全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真正的惡。真正的惡一定是意識之惡和現(xiàn)實之惡的相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惡。如:一個人無心之過,就不是真正的惡;或者一個人隱忍私念而沒有爆發(fā),也不叫做真正的惡。荀子所說之惡,是順從人的私欲之惡,而有所行動,從而形成的惡果。這樣的行為乃是出自人性的指示,所以行為之惡是意識之惡的現(xiàn)實承載。

        自私之心,人人皆有,并且是天性所為,這一意識之惡,是萬惡的開端。偏險悖亂之惡乃是意識之惡的外在呈現(xiàn),兩者雖然并非一物,但兩者卻是一體兩面。惡之體包括意識之惡和行為之惡兩個方面,人性之惡乃說的是人性的意識之惡的一面,而行為之惡則是順性而為的一面?!叭酥詯?,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保ā盾髯印ば詯骸返?20-421頁)此段文字把人的意識之惡和行為之惡完美結(jié)合了起來,“好利”、“好聲色”是人性的自然之私念欲望,“從人之性”和“順人之情”是人性的“順從”之惡力,在惡力的作用下,人必然做出“爭奪”、“淫亂”之事。人性之惡的全貌得到了全面的展現(xiàn)。

        六、小結(ji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荀子的人性惡,并非指“善的缺失”或者“情、欲之流弊”。人性惡是指人性本惡,這一惡體現(xiàn)在人性的自私意識上和“順是”之惡力上,此乃人性之惡的根本所在。行為之惡是意識之惡的證實,這兩方面都是惡的內(nèi)容,意識之惡處于更根本的位置,因為現(xiàn)實之惡是由意識之惡牽引所形成的。

        至此,荀子的性惡論,理路逐漸清晰,他用人性的自私意識和自私意識的自我放縱來論證人性是惡的,找到了人性中惡的根源,把人性惡首先看作是一種意識之惡,是萬惡的根源,其次才是現(xiàn)實之惡。但作為荀子人性惡的整體內(nèi)容兩者必須是同一的,不能分離。后來學(xué)者對荀子人性惡的批評,大都來自于人性惡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他們聲稱“人性自私會讓人得過且過,為人類犯罪提供了可原諒的原因,尤其是在當(dāng)今社會,不利于青少年的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也不利于社會正面風(fēng)氣的形成[16]。”然而,這一切并不能改變?nèi)诵詯旱氖聦?,如果人類不能勇于承認人性中的黑暗意識②,不能正視人性的自私,反而不恰當(dāng)?shù)匦麚P人性的“真善美”,同樣也不利于社會的良好風(fēng)氣的形成。荀子處于戰(zhàn)國紛亂時期,人性惡的提出不僅是對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反應(yīng),更是對人性自身的反省,雖然和中國人性史上的正統(tǒng)人性論相敵對,并且因此長期受到后來學(xué)者的一致批評,但筆者卻認為,荀子的性惡論是中國人性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建,至今都散發(fā)著人類理性的光芒。

        [注釋]

        ①康德在它的《單純理性向度內(nèi)的宗教》一書中通過:論人的本性中的向惡的趨向、人天生是惡的、論人的本性中惡的起源,三個小節(jié)來論證了人性中的根本惡,他把人性的根本惡歸結(jié)為人自知什么是惡,卻依然可以選擇惡的自由意志之惡。從人對欲望的自由追求來說,荀子所說的“順從”之力正是康德所說的根本惡。

        ②張灝在他的《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tǒng)》一書中把荀子的人性惡歸為“幽暗意識”一類,王勝美的碩士論文《<荀子>與<圣經(jīng)>中的幽暗意識的探討》一文中也認為荀子所說人性惡是人的幽暗意識,顏世安在他的《荀子、韓非子、莊子性惡意識初議論》一文中用人性的陰暗面來規(guī)定荀子的人性惡,其實他們都是對人性有負面本質(zhì)內(nèi)容的肯定。

        [1]胡適.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

        [2]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

        [3]牟宗三.名家與荀子[M].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94.

        [4]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xué)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

        [5]廖名春.荀子二十講[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6]周熾成.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xué)[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9.

        [7]陳修武.荀子:人性的批判[M].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1981.

        [8]唐君毅.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性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

        [9]賴溫慧.劍橋中國哲學(xué)導(dǎo)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10]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

        [11]陳文潔.荀子的辯說[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12]韋政通.韋政通自選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13]荀子[M].方勇,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劉鉆吉.人的本質(zhì)問題之所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12,(1).

        [15]丁四新.天人·性偽·心知——荀子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線索[J].中國哲學(xué)史.1997,(3).

        [16]李江.人的本質(zhì)是自私的觀點錯在哪里[J].青海師專學(xué)報,1990,(3).

        (責(zé)任編輯 梅煥鈞)

        An Interpretation on Xunzi's Evil-Nature Theory

        WANG Xiuxiu
        (School of Humanit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

        Xunzi's Evil-Nature Theory haven't been accepted by the following Confucians,instead,his theory was greatly denied.ChengYi and Chenghao's"Dabenyishi"and"Wugenzhiwu"are all severe criticism towards Xunzi.Among all the denies,there is amisunderstanding of"YiMengJieXun".Yet,these denies can not reach the realmeaning of Xunzi's theory.Actually,The nature of Xunzi's Theory is thathuman nature is evil.

        Xunzi;Xing;selfishness;Evil

        B222.6

        A

        1672-2590(2015)05-0073-07

        2015-08-19

        王秀秀(1990-),女,河南洛陽人,華中科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康巴》:時代大裂變中的人性思考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14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我不”方顯人性溫度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4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法律的人性基礎(chǔ)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08
        大學(xué)生人性養(yǎng)成教育淺析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a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大片| AV在线毛片| 日本小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一区二区网址|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乱码|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日韩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不卡| 极品美女调教喷水网站|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aaa视频一区| 东京热加勒比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中文有码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偷亚洲偷国产欧美高清| 亚洲综合偷拍一区二区| 日韩经典午夜福利发布|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综合欧美视频| 日韩激情小视频| 人妻熟女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精品| 先锋影音最新色资源站| 99福利影院| 加勒比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18禁无码| 国产黑色丝袜一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