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云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云南昆明650031)
云南滇西少數(shù)民族瀕危語言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的傳承
李 強
(云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云南昆明650031)
滇西;少數(shù)民族;瀕危語言;文化保護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呈現(xiàn)形式,而文化則是語言的真實內涵。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視角探討云南少數(shù)民族瀕危語言的保護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對全球背景下維系民族文化多樣性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瀕危語言(endangeredlanguage)指的是作為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的某種語言,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使用它的人數(shù)越來越少的、行將滅絕的語言。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大致有:(1)失去了國家形態(tài)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或區(qū)域語言。(2)使用人口少、分布雜、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會轉型。(3)弱勢語言或是沒有書寫系統(tǒng)的語言的使用者,往往會發(fā)現(xiàn)該語言的詞匯和語法功能無法滿足社會復雜交流的需要。(4)當今世界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當?shù)恼Z言政策加速了優(yōu)勢語言的興旺和弱勢語言的式微。(5)語言使用者對自己母語的忠誠度大小的影響。有些族群在母語受到強勢語言威脅時會采取強烈的反抗以爭取權利,而有些族群則自愿放棄將母語傳遞給下一代。總之,不同的瀕危語言,由于社會和歷史背景的不同,語言特點方面存在的差異,因而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也不盡相同。
云南是我國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雜居的地區(qū),有4000多公里的邊境線,分別與緬甸、越南、老撾等國接壤,云南也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有土著民族26種,其中跨境民族15種,其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大雜居、小聚居。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分屬漢藏、南亞兩大語系中的4個語族11個語支的22種語言。滇西地區(qū)有9個地、州,共轄55個縣、市,土地面積為21.0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53.3%;人口為1374.5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4.4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6人。新中國建立后,云南的各個少數(shù)民族都一直使用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同時與當?shù)氐臐h民族保持著密切的往來。與全國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云南滇西的少數(shù)民族在保留使用本民族的語言的同時,還接受漢語教育和外語教育。由于受漢語及漢文化的影響,在歷史接觸中,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不僅與漢民族接觸往來,而且還與雜居地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保持往來和接觸,由此逐漸形成了頗具特點的滇西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方言??傮w來說,云南滇西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是一份人類祖先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寶。
如果一種語言消失了,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形呢?有的人認為語言的消失只是物種不斷進化的一個標志,在提倡交流的時代,語種同一化只是進化的一個負面影響而已。很顯然,如果全球都使用同一種語言,那將更為方便,比如英語已成為飛行員和航空管理人員的必學語言。但是,這種便利帶來的危險也是顯而易見的。隨著語言的消失,這種語言反映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系統(tǒng)知識也可能隨之消失,復雜的宗教儀式、口耳相傳的歷史也會隨之消亡,世代積累的有關植物、動物和環(huán)境的知識將停止傳遞,人類獨具的描述周圍事物的天賦及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也將變得越來越貧乏。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中國也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語言正處于瀕危狀態(tài),如畬語、仡佬語、赫哲語、鄂倫春語、鄂溫克語、裕固語、塔塔爾語、土家語、滿語等。
為了搶救瀕危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國正在通過加強民—漢雙語教育、資助研究課題等保護措施,保護瀕危少數(shù)民族語言,并積極組織民族語言專家,深入調查各地瀕危語言,記錄、描寫、保存這些語言資料,出版研究專著、詞典,逐漸建立少數(shù)民族語言音庫,錄制、保存瀕危語言的聲像資料。目前,中國每年編譯出版少數(shù)民族文字教材達3500多種,總印數(shù)達1億多冊。同時,民—漢雙語教學成為許多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重要的教學形式。中國一方面貫徹語言平等政策,加強民—漢雙語教育,為一些瀕危語言的教學和使用盡量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在資助研究課題方面給予傾斜。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保護瀕危少數(shù)民族語言,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1)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廣大的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加深對國家民族政策和民族語言工作法規(guī)的學習認識、理解,提高貫徹執(zhí)行語言平等政策的力度和效度。(2)加大國家政策層面和資金的扶持力度,利用高等院校和地方科教的資源平臺,培養(yǎng)雙語或多語教育師資,儲備一批雙語教育的師資和人才。(3)充分開發(fā)利用相關資源,通過語言調查,錄音、記錄、影像、語料庫、數(shù)據(jù)庫建設,研究創(chuàng)制文字書寫系統(tǒng)等方法和措施,幫助保護拯救少數(shù)民族瀕危語言。(4)采取高校與民族地方政府的合作方式,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急需的專門化人才,在高校招生、社會就業(yè)、對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總之,只有真正意義上的開展少數(shù)民族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才能確實貫徹國家的語言平等政策,維系新時代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特征,使中華民族長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眾所周知,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到一定程度時,精神文化生活愈顯重要。這既是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構建和諧社會格局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在現(xiàn)實條件下,探索和研究保護少數(shù)民族瀕危語言的問題是我們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具體實踐,是歷史賦予我們義不容辭地傳承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偉大任務。
[1]陳保亞.語言接觸與語言聯(lián)盟[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2]戴慶廈.藏緬語族語言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3]郭凈,楊福泉.云南少數(shù)民族概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龔群虎.漢泰關系詞的時間層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5]梁敏,張鈞如.侗臺語族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6]劉國輝.歷史比較語言學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7]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吳安其.歷史語言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9]鄒嘉彥,游汝杰.語言接觸論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On Indigenous Languages Protection and Ethnic Culture Heritage Inheritance in the West Yunnan Province
LI Q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31)
west Yunnan province;ethnic group;endangered language;cultural protection
Language is both the medium and the form of culture,while culture is the substance of language.To study the indigenous languages protection and ethnic culture heritage inheritance in the west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worldwide endeavor to preserve ethnic cultural diversity and other intangible cultural inheritance.
李 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研究。
H2;G112
A
1009-9506(2015)03-0022-03
2014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