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晶
( 華中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閑房”是常用詞,活躍于古今各種文獻資料中。關(guān)于它的較早用例,董志翹認為它最早見于梁慧皎撰《高僧傳》中,并舉例:“常習(xí)定閑房,亦時開律席?!保ň硎弧褒R京師多寶寺釋法穎”);“守靖閑房,懺誦無綴。”(卷十二“齊上定林寺釋道嵩”);“若乃凝寒靖夜,朗月長宵,獨處閑房,吟諷經(jīng)典,音吐遒亮,文字分明。”[2]142(卷十二“論”)。
通過研究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高僧傳》并不是“閑房”最早出現(xiàn)的文獻。早在西漢時期,它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司馬相如的《美人賦》中了,如:
例 1 時日西夕,玄陰晦冥,流風(fēng)慘冽,素雪飄零,閑房寂謐,不聞人聲。(《美人賦》)
聯(lián)系上下文看,“閑房”“寂謐”且“不聞人聲”,應(yīng)為“靜室”義?!伴e”有“安靜、寂靜”義,《文選·孫綽〈游天臺上賦〉》:“於是游覽既周,體靜心閑。”李善注引王逸《楚辭》注曰:“閑,靜也?!?/p>
魏晉六朝時期,“閑房”出現(xiàn)在很多文獻中,大多為“靜室”義,少數(shù)用例也含有“寬敞、空曠”義,如:
例 2 于是大人遷居宅幽,緩神育靈。云屋重構(gòu),閑房肅清。(曹植《大暑賦》)
例 3 朗月照閑房,蟋蟀吟戶庭。(《文選·陸機〈擬明月皎夜光〉》)
例 4 閑房來清氣,廣庭發(fā)暉素。(《文選·何劭〈雜詩〉》)
例 5 夕霽風(fēng)氣涼,閑房有馀清。(《文選·謝朓〈答靈運詩〉》)
例 6 若乃高軒飛觀,廣夏閑房;軒,長廊之有窗。(《文選·嵇康〈琴賦并序〉》)
例2中說大人即曹操“遷居宅幽”,遷居的目的也很明確,是為了在安靜的地方養(yǎng)神。故此處“肅清”的“閑房”應(yīng)是幽靜之所,為“靜室”義。例3所描繪的也是一幅深秋幽靜的畫面,安靜的房間更引起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例4詩的后兩句是“靜寂愴然嘆,惆悵忽游顧。”李善注:“暉素,月光也?!泵枥L的是月色下寂靜的環(huán)境,抒發(fā)詩人的惆悵孤獨之情,詩中的“閑房”自然也是取“靜室”義。例5詩的后面四句是“開軒滅華燭,月露皓已盈。獨夜無物役,寢者亦云寧。”從“滅華燭”、“獨夜”等意象,可以看出詩句描繪的也是深夜寂靜的環(huán)境,“閑房有馀清”是指靜室中尚有馀留的清涼之氣。例6詩后兩句是“冬夜肅清,朗月垂光?!苯Y(jié)合詩文內(nèi)容,“肅清”的環(huán)境自然是靜寂的,“閑房”取“靜室”義。
例 7 閑房何寂寞,綠草被階庭。(曹植《閨情其一》)
例 8 長筵坐戲客,斗雞觀閑房。(曹植《斗雞》)
例7是一首思婦詩,因丈夫離家遠去,空曠寂靜的房子增添了女子的寂寞之感。例8中的“閑房”根據(jù)上下文的意義,是在空曠寬敞的房中觀看斗雞表演,應(yīng)為“空曠的房間”義。將這兩例進行比較,例7中的“閑房”同時含有“靜”和“空曠”的語素義,而例8中的“閑房”的“空曠”語素義就更顯著了。
隋唐時期,“閑房”的“靜室”義用例更多,語義也有所發(fā)展,“空閑的房間”義已初見端倪。如:
例 9 世尊,我今或在樹下,或在閑房,或在露處,夜聞種種諸惡獸聲,無有恐怖,身毛不豎。(《佛本行集經(jīng)》)
例 10 指揮如意天花落,坐臥閑房春草深。(李頎《題璿公山池》)
根據(jù)上述兩例的語境,“閑房”為“靜室”義。
例 11 諸僧等卅有馀,相看啜茶。夜宿閑房。(《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例 12 開元寺僧房稍多,盡安置官客,無閑房。(《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例11是一個兩解的用例,夜宿的地點可以是一處安靜的房子,也可以是空閑的客房,“靜室”義與“空閑的房間”義都可以解釋得通。而例12中,因為“盡安置官客”,所以沒有空閑的客房可以入宿了,此句中的“閑房”已經(jīng)很明顯作“空閑的房間”義講了,“靜室”義解釋不通?!度胩魄蠓ㄑ捕Y行記》是晚唐時期口語的寶貴材料。因此“閑房”的“空閑的房間”義不晚于晚唐出現(xiàn),但是晚唐時期用例還不多,這個時期的“閑房”大多數(shù)還是取“靜室”義。
到宋代及以后,“閑房”兩個語義的使用情況發(fā)生了變化,“閑房”取“空閑的房間”義的用例明顯多了起來,“靜室”義則用得越來越少。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閑房”指“沒有使用的房間”,即指賓館、客棧類似的地方里“空閑的房間”或者是某處閑置的房子,靜室”義的用法基本上不再使用了。如:
例 13 別處著閑房,叢林難講究。(《五燈會元·卷第十九》)
例 14 “小生寓所煩雜,敢具白銀一錠,在此要賃一間閑房住幾晚,就領(lǐng)師父清誨,未知可否?”尼姑道:“閑房盡有,只是晚間不便,如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
例 15 那家子還未收燈籠,即近門叫道:“店家,可有閑房兒,我們安歇?”(《西游記·八十四回》)
例 16 素姐說:“這天色漸漸晚了,你又不肯送我尼姑庵去,我自己又不認的路徑,沒奈何,這廟中有甚么清凈的閑房借我一間,暫住一夜,明日再尋去向?!保ā缎咽酪鼍墏鳌ぐ耸亍罚?/p>
例 17 店主道:“別無閑房,只有半間草屋,你將就著住一夜罷?!保ā痘弥杏巍な寤亍罚?/p>
例 18 侶笙道:“這署內(nèi)閑房盡多著,承方伯的美意,指撥了兩間,安置舍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四十二回》)
例 19 上房后層正中佛堂,其余房間作為閑房,以及堆東西合仆婦丫鬟的退居。(《兒女英雄傳·二十四回》)
例 20 家里閑房雖多,不敢招街坊,防微杜漸,怕招來不務(wù)正業(yè)的。(《雍正劍俠圖·十六回》)
例 21 要不怎么永遠沒有閑房呢,老住得滿滿的,貴點,真方便呢。(老舍《生滅》)
從例13到例21,我們可以粗略地了解“閑房”在宋元明清及至現(xiàn)代的使用情況。其出現(xiàn)的語境大多為需要夜宿,詢問主人是否還有空閑的房間及主人的介紹、回答。在佛典中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運用于小說中。
綜上所述,“空閑的房間”義更傾向于出現(xiàn)在口語色彩濃的白話文中,而這一義項的出現(xiàn)時代正好也和白話小說的興起相契合。而“靜室”義項的用例多出自詩詞歌賦等文言色彩較濃的文獻中,較早的用例也是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的辭賦中?,F(xiàn)代漢語中,“空閑的房間”義還在使用,而“靜室”義已經(jīng)消失了。雖然“閑房”一詞貫穿古今,但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文體中,它的用法是有區(qū)別的。
從時間上來看,“靜室”義早于“空閑的房間”義出現(xiàn),一個不晚于西漢,一個不晚于晚唐時期;從語義上看,歷史文獻中存在表“靜室”和表“空閑的房間”可作兩重分析的情況。由此可以看出兩種用法之間存在源流關(guān)系。
在“閑房”出現(xiàn)得較早的用例里,作“靜室”講,語義明確。如例1、例2、例3。同時,它還有一個與“靜室”含義相關(guān)卻有所不同的含義“空房”,如7、8兩例。雖然例7也有房子靜寂的意思,但更強調(diào)室內(nèi)因人少而空曠,此處“閑”取“空”義。用“空房”替換,放進上下文中,都能講得通。例7所表達的就是“獨守空房”之義,用“空房”來解釋更精確,例8指在寬敞的房間里觀斗雞,“閑房”即“空房”。關(guān)于“閑房”有“空房”的含義,在一部著作中有更有力的證明?!斗鸨拘屑?jīng)》中,有這樣兩個句子:
例 22 恒常憶昔王位時事富貴之樂,恒常憶念如此事故,或住樹下,或住空房,或在露地,三時唱言:“嗚呼,快樂?!保ň砦寰牛?/p>
例 23 婆提唎迦,汝實不樂于我法中行梵行不?恒常憶昔王位樂不?由憶彼故,或在樹下,或在閑房,或在露處,三時唱言:“嗚呼,快樂?!保ň砦寰牛?/p>
這兩句同時出現(xiàn)在一部文獻中,在語義上相關(guān)聯(lián),出現(xiàn)的語境也屬同類文句,“空房”與“閑房”同義無疑。當然,“靜室”義與“空房”義也有交叉,在有些用例中,“閑房”指環(huán)境安靜的空房,或者說兩種解釋都可以,語義上并不是涇渭分明。如例9,我們可以將其中的“閑房”解釋成環(huán)境安靜的空房,也可以解釋成無關(guān)乎房子環(huán)境安靜與否的空房。
從“室內(nèi)擺設(shè)或人少的寂靜空房”再進一步引申為“無人使用的空閑房間”,是通過結(jié)果推論的轉(zhuǎn)喻方式進行的。如果房間里人少、擺設(shè)也少,逐漸成為空房,久而久之,就會導(dǎo)致房間空閑,無人使用。具體推論情況如下:
郭銳提出了漢語虛詞詞義演變的八種機制[3],推論機制屬于轉(zhuǎn)喻方式,結(jié)果推論有具體的推理形式:大前提:如果p,那么q。小前提:p。結(jié)論:q。
室內(nèi)擺設(shè)或人少的寂靜空房,如例7、8兩例;寂靜空房/空閑的房間,如例11;空閑的房間,如例12。
推論過程:
大前提:如果是擺設(shè)或人少的寂靜房間,那么久而久之房間就可能空閑下來。
小前提:擺設(shè)少、人少的寂靜房間。
結(jié)論:這個房間可能會空閑下來。
例11中僧人夜宿的“閑房”既可以理解為環(huán)境清幽安靜的房子,也可以理解為空閑的房子,有兩解,應(yīng)視作從“靜室”引申到“空閑的房間”過程中的用例。而例13-例20,“空閑的房間”義就很明顯了,也多出自住宿客棧之類的語境中,使其語義也具體清晰了,這個時期,“靜室”義就很少交叉其中了。這一用法也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中,今天我們所說的“閑房”就是指“空閑的房間”,“靜室”義已被廢棄不用。
綜上可知,“閑房”語義發(fā)展引申的過程如下:
靜室 → 靜室/空房→ 空閑的房間
[1] 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
[2] 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0.
[3] 郭銳.共時語義演變和多義虛詞的語義關(guān)聯(lián)[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2,(3).
[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3.
[5] 楊會永.佛本行集經(jīng)[D].杭州:浙江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