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燕
【摘 要】課程改革以來,如何構建新的課堂文化一直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本文試從“和美課堂”的角度來探討,提出“和美”的課堂應追求“文本”“人本”之和美、“內容”“形式”之和美、“預設”“生成”之和美、課堂氣氛之和美,能促進個體道德和社會性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品質得到和美發(fā)展的一種課堂文化。而構建“和美品德課堂”最有效的策略便是開發(fā)整合資源、精心設計活動、靈活駕馭課堂、巧用語言藝術。
【關鍵詞】“和美”品德課堂;策略;教學
我校實施“和美教育”,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教育思想,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陶冶孩子的情感和心靈,造就全面自由和諧發(fā)展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社會活動。實施“和美教育”最關鍵的陣地是課堂。那么什么樣的品德課堂才是“和美品德課堂”呢?筆者覺得“和美品德課堂”就是“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調控課堂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fā)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個體道德和社會性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品質得到和美發(fā)展的一種課堂”。結合如今的品德課堂,就如何運用授課藝術感染學生、構建“和美課堂”文化氣氛、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進行品德課教學,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開發(fā)整合資源,把握“文本”“人本”之和美
《課程標準》指出:“教科書或教師指導用書所提示的活動范例,都力圖體現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應是基本的課程資源之一?!币虼?,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課改后的教材,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教師解讀教材文本時不僅要找出文本背后的原有之意,準確把握教學主題,更需要結合自身的閱歷、經驗與能力,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立足學生實際,選擇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有意義的內容,或適當地把教材進行整合,從而使書本與鮮活的現實化為充滿生機的統(tǒng)一體,促進文本與人本的和美結合。
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會安全自護》一課,教材利用了簡單的幾張圖、幾句話呈現教學的主題,讓學生學會安全自護。一位教師把學生安全自護定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對教材進行了優(yōu)化組合。在創(chuàng)設情景中,教師選取了學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情境作引入,讓學生留心觀察圖畫中的家居環(huán)境,發(fā)現存在于他們身邊可能危害他們安全的隱患,頓時,激起了學生要保護自己的初步意識。教師還根據南方天氣特點及本地學生實際,對教材的圖片作了增刪:由于南方很少使用的風斗,而且本地學生很少能看見在電線旁曬濕衣服的情形,因此,把“室內使用風斗”和“電線旁曬濕衣服”這兩張圖片刪除;而南方夏季多發(fā)雷雨天氣,廣州地區(qū)河涌多,學生防雷、防溺意識薄弱,教師又增加了“孩子在樹下避雨”的圖片和“孩子們在河涌游泳”的圖片。然后,讓學生留心觀察圖片,并聯想自己身邊的實際例子,說說圖中孩子的做法有什么不妥。接著,一系列學生傷害事故數字的呈現,引發(fā)了學生內心情感的震撼:“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識呀!”教師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利用南方雷雨天氣多,以及學生平時活動時沒注意的安全隱患這些獨特課程資源,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過程中,深化道德認識。這樣做不僅拉近了品德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距離,還豐富了品德學科的活動化教學的資源。
新課程注重以人為本,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重視知識構建的同時,也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品德學科教學過程中,加強各學科之間聯系,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構建他們的精神世界。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下第四單元《影子的探索》一課,為了讓學生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應用,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影子在生活中的應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再適時補充“日晷”、“無影燈”、“影子繪畫”、“影子攝影”等資料,并播放皮影片斷視頻,老師相機介紹皮影戲的知識,教師與各學科緊密聯系整合大量優(yōu)質生活資源,使教學內容鮮活豐潤。學生不但能探索到影子的奇妙的特點,還領略到濃厚的地域文化。這樣整合資源,既體現科學價值,也體現了人文價值。
二、精心設計活動,追求“內容”“形式”之和美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內容極為廣泛,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有不同的教學形式與之適應,才能產生最佳教學效果。根據巴班斯基的最優(yōu)化理論,教學中既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課時劃分,選取必要的教學內容,又要科學設計為內容服務的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審美化的教學情境,從而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和諧統(tǒng)一,以形成合力,獲得教學效果之“和美”。
(1)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活動。這些教學活動是課前的準備活動、課中的體驗活動、課后的延伸活動等等。比如,在單元的開始,用一節(jié)課專門和學生開展課前準備活動,一起準備該單元教學中要用的東西,可以相關資料的查詢,可以組織學生和老師一起翻閱資料、上網查詢,做好準備工作,再實踐課堂教學等。有些課堂可以注重在課堂中體驗;有些則可以專門組織學生進行課后實踐,既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考察,也能夠起到相互學習的作用。
(2)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選擇不同的活動形式。這些活動形式是親歷型、情境體驗型、自主探究型、開放型等。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走近殘疾人》一課,教師為了讓學生體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設計親歷型活動,學生單手穿衣褲、蒙眼倒水,通過親身經歷活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總結,學生的收獲將會更大;又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保護水 節(jié)約水》一課中,老師提前設計了“家庭一周用水調查表”,要求學生在家里觀察家庭用水情況,做好記錄,課中,引導學生從一個家庭的用水引伸至一個社區(qū)、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整個地球用水量,感受到人類用水量之大,這樣的自主探究型活動,使學生感受到保護水、節(jié)約水的重要;課堂上還可以采用討論、資料調查、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等的一些開放型教學活動形式。這些活動形式多樣,充滿兒童情趣,愉悅兒童身心,放飛兒童情思,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諧中潛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認識,綜合地達成“和美”教學的目標。endprint
三、靈活駕馭課堂,彰顯“預設”“生成”之和美
課堂的不可測因素很多,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的所有情況。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币虼?,關注品德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關鍵在于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的信息,并做出準確的判斷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流程,從而使教學過程得以生成和推進。在互動的課堂中,不斷捕捉、判斷、重組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把握促進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靈活駕馭教學過程。用心傾聽學生聲音,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現在的想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實現品德課堂之“和美”。
例如,一位老師在講授浙教版四年級上冊《誠實是金》一課時,讓學生交流誠實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這時,一個男生卻說:“太誠實也不好的?!边@是老師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真實寫照。這說明“只有誠實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這一觀點,有些同學還是不認可的。想想,現實當中也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將是空白的。于是,老師問這位學生:“你為什么會這么想,能告訴我們嗎?”學生說:“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拿了媽媽五元錢,后來我老實地交代了,被媽媽罵了一頓,表弟不敢說,沒說,逃過了這一劫?!边@時,馬上有幾個學生與他產生了共鳴。老師追問大家:“那么你們是不是都這么想呢?”底下傳來“是”“當然不是”的聲音,更有甚者,在座位上爭了起來。老師趁機把“正方,反方”的觀點寫在黑板上。老師說:“不如我們來個辯論會,同意正方觀點的請坐到教室的南邊,同意反方觀點的坐到教室的后邊,如果中途改變了想法,可以隨時調換位置?!痹捯魟偮?,教室里馬上變成了兩隊,認為誠實不好的足足有了三分之一。接下來教室里非常熱鬧,老師只插在其中做一些點撥、解釋,大部分的話由他們自己去爭。終于在激烈的爭論中,把那十幾個同學給拉了回來,大家終于都認可了“誠實是金”。正是教師的這種審時度勢,以足夠的教學機智,將這個問題變成了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化成了教學的亮點,煥發(fā)出了課堂的活力,使學生在辯論中得到感悟、體驗,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但要強調的是,對于那些超出主題范圍的信息,教師必須加以正確的指引,我們不能一味地為了生成而偏離了教學主題,這樣和諧的預設與生成才能提升我們課堂教學的價值,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
四、巧用語言藝術,構建課堂氣氛之和美
課堂教學語言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門扉,是引導學生開啟知識之宮的鑰匙。我國古代教育典籍《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边@告訴我們,良好的教師語言是使人“繼志”的前提,也是“善教”的標志。教師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鼓勵和鼓舞。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語言藝術,發(fā)揮教學語言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營造一種善學樂學的“和美”課堂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1. 巧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借鑒不同的藝術手法,使教學語言具有趣味性、幽默感和文學色彩。運用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使之與特定的教學內容形成和諧美,能提高教學的品位與層次,使學生在美的環(huán)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獲得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學效應。教學語言藝術性的形成,需要借鑒相聲語言的詼諧,小品語言的幽默,戲劇語言的精彩,詩歌語言的韻味,需要恰到好處的運用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名人名言、詩詞名句等。例如,一位教師講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地球上的紅飄帶》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了解紅軍長征遇到的艱辛險阻,感受紅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給學生吟誦了《七律·長征》,老師的語言慷慨激昂,在其雄渾的旋律中,學生的思緒被老師的話語深深感染,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又如,執(zhí)教四年級上冊《用心體會家鄉(xiāng)》一課,當學生提到家鄉(xiāng)廣東的粵劇文化時,老師適時獻唱一小段著名的粵劇名曲《荔枝頌》,現場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此時,老師再用粵劇的腔調跟同學們道謝,更使學生對于粵劇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家鄉(xiāng)的興趣,產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再如,學生回答問題順序顛倒,語無倫次時,老師可用小品中的語言提醒他:“有點亂,重新來,從頭捋一捋”,學生回答問題一時答不上來時,老師可會安慰她:“大不了從頭再來”,輕松詼諧的語言,消除了學生緊張的心理,重新給他們自信。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既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又使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2. 善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
言語激勵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礎,面對學生,教師的話講得得體就是感染力,講得精彩就是影響力,講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講得深情就是沖擊力。所有這些“力”加起來就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它推動著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高效地向前展開。優(yōu)秀教師的激勵性語言,是對孩子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贊賞:“你提的問題連老師也沒有向想到,是個小思想家!”“你和老師想到一塊兒了,你真是老師的知音??!”當孩子發(fā)言得好時,“你說得比我好,咱們握握手吧?!薄敖裉焱瑢W們正是走了當年科學家探索發(fā)明的道路,很有可能未來的科學家就在你們中間?!边@樣的語言,充滿了對孩子創(chuàng)造精神的呵護,充滿了對孩子發(fā)自內心的欣賞。在這種語言的激勵下,孩子們怎么會不樂于參與,自主探究呢?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充滿智慧的激勵性語言打動孩子的心靈,除了要具有高尚的師德師魂,豐富的教學機智外,高超的教學技巧,更需要有豐厚的文化積淀。
3. 適當運用體態(tài)語言
體態(tài)語是通過人的身體傳達出來的無聲語言,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身體之間的空間距離等等。根據研究資料表明,在訊息傳遞中,說一句話是表達了說話者要表達內容的百分之七,聲音占百分之三十八,那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五是來自說話者的姿態(tài)、表情和動作等。教師的一個手勢、一種身體姿勢、穿著打扮乃至面部表情,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影響。老師的一個表情,雖然無聲,但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體態(tài)語言能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微笑的面容,熱情期盼的目光,適度的手勢,得體的體態(tài)變化可以傳遞出教師的情感意志和態(tài)度信息。教師熱愛學生,熱愛教育,真摯的的情感流入可以激發(fā)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掌握知識,使學生感到上品德課是一種心靈的凈化,精神的陶冶。
總之,在品德教學中,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是多樣的,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情況和條件創(chuàng)設和美的課堂,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以提高學生知識的再生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和美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田惠生.活動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袁桂林.現代教育思想專題 [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鄭曉舜.教師實用語言藝術[M].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0.6
[4]王朝方.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教師教學方式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胡春娜.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策略與行為診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6]吳維屏.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與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