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偉華
鎮(zhèn)江市中心血站,鎮(zhèn)江,212001
·醫(yī)學社會學·
無償獻血行為的性質及其權利和義務間的關系探討
陶偉華
鎮(zhèn)江市中心血站,鎮(zhèn)江,212001
摘要無償獻血是一項道德義務,客觀存在的一定量的用血需求,使得這項道德義務可以大致量化。超過義務獻血量的獻血行為客觀上是慈善行為,這種慈善行為是對無償獻血這項非強制性道德義務的重要補充。無償獻血者享有物質權利和精神權利,這也是激勵無償獻血的必要手段,但權利的給與要適度,否則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義務獻血者和慈善獻血者享有的權利應該有明顯區(qū)別,這樣才能樹立道德高點,才有助于營造義務獻血向慈善獻血轉變的社會環(huán)境,無償獻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才能落到實處。
關鍵詞無償獻血;道德;權利;義務
Exploration on the Nature of Unpaid Blood Don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ao Weihua
BloodCenter,Zhenjiang, 212001
AbstractBlood donation is a moral obligation, because there is a certain amount of demand for blood, and the objective demand for blood makes the moral obligations be roughly quantified. The behavior of blood donation amount more than obligation objectively is a charity, and the charity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blood donation which is as a no mandatory moral obligation. Unpaid blood donors enjoy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ight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ncourage unpaid blood donation.However, we do so in moderation, otherwise it will negatively affect the unpaid blood donation. At the same time, obligation donors and charity donors' rights should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so as to create a high moral point, which helps to create a change of social environment from obligation blood donation to charity blood donation, and th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paid blood donation would be achieved.
Key WordsUnpaid Blood Donation; Morality; Right; Obligation
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以下簡稱《獻血法》)正式施行以來,我國的無償獻血事業(yè)經歷了1998-2008年的快速發(fā)展階段,也經歷了近幾年的受阻、波動和反復階段。無償獻血行為的性質以及無償獻血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無疑是無償獻血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是制定各項法規(guī)和政策的基礎,而這兩個最基本的問題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定位。本文從權利與義務角度探討無償獻血行為的性質以及無償獻血中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期進一步厘清無償獻血發(fā)展的脈絡。
1 無償獻血行為的性質
無償獻血行為的性質,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在很長一段時期,我國是從公民義務的角度去解讀無償獻血的,1978年國務院在〔1978〕242號文件中提出“實行公民義務獻血制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為公民設定獻血義務違背了憲法精神,實質就是道德制度化,違反了法治社會的基本法理,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在實際獻血中也根本難以強制實施[1]。正是因為認識到把獻血行為作為公民法律義務的不妥,所以《獻血法》的第二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國家提倡十八周歲至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從法律上明確了獻血行為是一種自愿行為?!东I血法》第一條的闡述是:“為保證醫(yī)療臨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獻血者和用血者身體健康,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本法?!憋@然,這是把無償獻血界定為道德層面的行為。時至今日,從道德層面理解無償獻血行為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2]。然而,道德本身是寬泛的,具有不同的層面,道德行為這一概念還不足以闡述無償獻血行為的具體性質。無償獻血的發(fā)展需要將無償獻血行為在道德層面做更清晰的定位。
無償獻血是為了拯救他人,從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角度來看,獻血和用血是平衡的,每個人理論上都有可能成為用血者,維持獻血和用血這個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同時也就保障了個人自身的生命安全。因此,每個健康適齡的人都有道德上的獻血義務。試想,如果全社會都以無償獻血是法律自愿行為作為藉口而逃避獻血的道德義務,那么結果必然是“血荒”不斷,個體的生命安全最終得不到充分保障,最終受損的還是個人的利益。因此,從道德的功利角度來看,無償獻血行為是盡個人的道德義務,這種付出客觀上也是為了保障個體利益的必要付出。
既然無償獻血是道德義務,那么這個義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就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問題,而恰恰是這個重要的問題,長久以來,都是霧里看花,并沒有明確限定。歸根結底,是因為在我國的倫理學中,長期以來只承認道德義務,忽視、誤解和否認道德權利的作用,否定人們追求道德權利的合理性[3]。既然沒有道德權利來平衡道德義務,那么這種單方面的道德義務要求理論上就可以是無限的。
當代倫理學家利亞姆·墨菲從功利的角度指出,全球化時代,每個人的善行要根據這種行為有可能帶來的,供全社會公平分享的最佳結果來計算,如果其他人不履行這種義務,人們便不能要求一個人做得更多。顯而易見,墨菲的標準是很難操作的,因為很多的善行難以用全社會公平分享的最佳結果來量化,因而,在許多批評家看來,墨菲的這一標準是“一種荒謬的要求”[4]。雖然墨菲的理論被認為難以操作,但不能否認,道德的最終實際意義就是公平分享。否認義務的可測性是因為絕大多數的道德義務具有不可測量性。但無償獻血是一個采供平衡的系統(tǒng),一定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對血液的需求是可以大概測算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人口獻血率達1%-3%才能基本滿足本國臨床用血需求,而2013年中國大陸人口獻血率僅為0.94%,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4%。我國的采血量仍不能滿足臨床需求[3]。我國2005年的勞動適齡人口為72.04%[3],考慮健康原因和邊緣年齡,保守選取5成的勞動人口作為獻血人群,那么這5成的人一生只要獻血3次,我國年人口獻血率就能達到3%,即健康人一生中獻血3次,就能夠完成獻血的社會義務。因此,對于獻血次數較少的獻血者,可以認為是處在承擔人均獻血義務的階段。當然,即使是第一次獻血,獻血者的獻血動機也不盡相同,既有單純利他心態(tài)的,也有出于健康體檢心理、儲備用血心理、防病治病心理等利己心態(tài)的獻血者[5]。不管出于何種目的,客觀上剛開始獻血階段都是在盡社會義務。有的獻血者獻血次數很多,遠遠超過3次,甚至有的無償獻血國家金銀銅獎獲得者還在堅持無償獻血,這樣的行為再簡單地歸為承擔獻血義務明顯是不合適的。不可否認,這是更高層次的道德行為,是一種行善和仁慈的行為,已經上升到慈善行為的高度[6]。認識到這一點,社會對慈善獻血者才能給予足夠的道德尊重,并且把這種尊重轉化為慈善獻血者的道德榮譽權利。
《獻血法》施行以來,對于無償獻血行為的定性,社會上總體偏向于認為是一種無私奉獻的善行,而未清晰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道德義務是基礎,是塔的基座,無償獻血的慈善是提升和引導,是塔尖。定性認知模糊的結果就是對義務階段的無償獻血定性過高,賦予了和慈善獻血者幾乎一樣的權利,而對慈善獻血行為卻又褒揚不足,唯恐明確了慈善獻血是一種超脫獻血義務的行為,是單純的完全自愿的善的施與,就無法保障剛性的用血需求。這種義務和慈善的模糊認知,既弱化了無償獻血道德義務的必然性,也弱化了慈善獻血行為的純粹性。對于個體來說,既不利于用道德義務推動其開始參加無償獻血,也不利于用追求道德提升鼓勵其持續(xù)參加無償獻血。
從客觀上“利己”的道德義務上升為“利他”的慈善行為,無償獻血行為的性質經歷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強調這一點,并不是單單為了在道德層面上將義務獻血和慈善獻血截然分開,而是為了對無償獻血內含的義務和慈善性質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使制定的政策和法規(guī)具有針對性,才會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目的明確地去引導無償獻血義務到慈善的轉變。
2 無償獻血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權利與義務相匹配,無償獻血才能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健康適齡公民有參加無償獻血的道德義務,是為“予”,那么根據權利與義務匹配的原則,其應然的權利應該是需要用血時的用血權利,是為“取”。而實際上,從尊重和保障生命權考量,從建設道德社會考量,用血權利并不只是參加獻血的公民才享有的,而是所有公民共享的。獻血的永遠只是一部分人,用血的卻可以是任何人,這看似不公平,但從社會整體看,每個人都有可能因客觀原因無法參加獻血,同時又都可能需要用血,獻血的義務和用血的權利無法在個體層面體現必然的對等,但在社會整體上卻是對等的,因而,其仍然是公平的,正義的。
既然無償獻血者應然的權利——用血權利,已經惠及到所有的人,那么要激勵人們參加無償獻血、積極履行獻血的道德義務就可以考慮給予無償獻血者其他的權利,這是我國《獻血法》規(guī)定無償獻血者享有權利的法理基礎。下文從權利與義務的角度具體探討無償獻血者享有的物質權利和精神權利。
長期以來,我國的倫理學重道德義務而對道德權利的主張不夠,但無償獻血的發(fā)展卻是一個特例。“無償獻血,免費用血”、“一人獻血,全家受益”,這些耳熟能詳的無償獻血宣傳語使用多年,仍然當仁不讓地繼續(xù)充當無償獻血宣傳的主旋律。無疑,這些宣傳語都是在強調獻血者享有免費用血權利以打動人們獻血,既然如此,免費用血作為宣傳最廣的無償獻血者權利,有必要從權利義務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獻血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公民臨床用血時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具體收費標準由國務院衛(wèi)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無償獻血者臨床需要用血時,免交前款規(guī)定的費用;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需要用血時,可以按照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guī)定免交或者減交前款規(guī)定的費用。實行無償獻血后,血液的來源是免費的,但血液在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過程都會產生費用,因此目前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實行無償獻血有償用血的政策,只有極個別的地區(qū),如香港實行公民無償獻血并全部免費用血的政策。而我國實行的既不是全部免費用血,也不是全部有償用血,而是無償獻血者享受免費用血的政策。制定這樣的政策,應該是充分考慮了我國無償獻血起步晚的現實,以免費用血鼓勵公民參加無償獻血。但由于《獻血法》規(guī)定免費用血的具體政策按照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規(guī)定執(zhí)行,造成了各地免費用血政策的差異性,有的地區(qū)600毫升就享有終身免費用血,也有的地區(qū)800毫升和1000毫升終身免費用血。參考我國200-400毫升的法定獻血量,600-1000毫升差不多就是3次左右的獻血量。按前文的分析,3次獻血實際上還處在道德上的義務獻血階段,而實際情況是獻血者已經享有終身免費用血的權利。既然重視免費用血的宣傳作用,那么以較低獻血量獲取終身免費用血權利,一方面不利于鼓勵達到終身免費用血的獻血者繼續(xù)參加獻血,另一方面義務獻血者和慈善獻血者享有一樣的待遇,不利于慈善獻血氛圍的形成。
況且,免費用血的提法還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社會對免費用血的解讀幾乎就是免費用血量=免費用血權=優(yōu)先用血權,終身免費用血權=終身優(yōu)先用血權,甚至有些地方的相關規(guī)定已經明確了無償獻血者的優(yōu)先用血權。且不談優(yōu)先用血權是否適當,實際工作中這項權利給我國的無償獻血工作留下了隨時可以激化的隱患。因為一旦血液供給緊張,就有可能因此產生難以化解的矛盾,更何況部分地區(qū)由于種種客觀原因,供血緊張已成常態(tài),因未能滿足終身免費用血者立即兌現優(yōu)先用血權而產生的糾紛時有發(fā)生。然而,生命權是人類固有的、第一位的人權,是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和前提[7]。在文明社會每個人都應享有的用血權利面前,病情的輕重緩急應該是考慮用血先后的唯一標準。無償獻血者享有報銷血費、受表彰之類的權利激勵合乎情理,但“優(yōu)先用血權”是建立在損害他人正常用血權利的基礎上的,在法理上是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的。如果按照獻出的就有權收回去的思路去實施,那無償獻血就成了純粹的權利和義務的交換,這跟慈善是不以回報為目的善的施與是完全相悖的,無償獻血的慈善性質將無容身之地,失去了慈善獻血這一塊的有力支持,無償獻血將不得不淪為一項完全的社會攤派義務。隨著無償獻血的積累,享有優(yōu)先用血權和終身優(yōu)先用血權的獻血者越來越多,那么優(yōu)先用血權相互間又如何排序,豈不是又要出臺新的規(guī)定?因此,雖然“優(yōu)先用血權”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目的是促進人們參加獻血,但其跟無償獻血內含的慈善性質天然相悖,是典型的行政行為,與倫理相悖,顯然不利于無償獻血的長遠發(fā)展。所以,規(guī)定無償獻血者的優(yōu)先用血權,其利弊如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筆者認為,既然從我國實情出發(fā),重視用血報銷政策對公民參加無償獻血的影響,那么可以從兩方面著手,消除當前“終身免費用血”政策消極面的影響。①不再實行免費用血,而是實行用血報銷或用血補助方式。其實,《獻血法》中并沒有免費用血的提法,是各地的獻血條例中規(guī)定了獻血者享受相應量的免費用血。免費用血的提法確實有直截了當的優(yōu)點,但相應的也有無條件用血、優(yōu)先用血的歧義,改成用血報銷就明確了權利范圍。相應的,終身免費用血也改成終身用血報銷。②盡量做到權利和義務相匹配,一般的獻血者可以規(guī)定享受等量甚至是若干倍數的用血報銷,但終身用血報銷只能是無償獻血金銀銅獎獲得者才能享有的權利。
無償獻血者不但享有物質方面的權利,還享有精神方面的權利。我國《獻血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各級人民政府和紅十字會對積極參加獻血和在獻血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1999年,衛(wèi)生部和中國紅十字總會頒布的《全國無償獻血表彰獎勵辦法》(以下簡稱《獎勵辦法》),規(guī)定無償獻血20次、30次、40次分別可以獲得無償獻血奉獻獎的銅獎、銀獎、金獎。從《獻血法》第十七條“做出顯著成績”和《獎勵辦法》中無償獻血奉獻獎獻血次數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無償獻血的精神權利主要表現為獲得表彰的榮譽權利,并且獎勵的起點較高,這是為了促進慈善獻血氛圍的形成。筆者贊同這種表彰的設計思路,但同時認為,我國的無償獻血發(fā)展迅速,但畢竟基礎薄弱,引導慈善獻血的社會氛圍的形成,不能僅僅依靠表彰的方式。因為精神權利并不是憑空存在的,必須通過具體的規(guī)定或默認的規(guī)則抑或是通過物質權利體現出來。因此,無償獻血表彰要想取得更好更大的社會效應,各地可以結合本地區(qū)的情況,施行無償獻血金銀銅獎獲得者的具體優(yōu)待辦法。例如浙江省2014年1月1日施行的《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規(guī)定:“榮獲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4000毫升,銀獎6000毫升,金獎8000毫升)的獻血者,憑相關證件可以免費游覽政府投資主辦的公園、旅游風景區(qū)等場所,到非營利性醫(yī)療機構就診免交門診診查費,免費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边@樣的政策絕對投入其實并不多,但能將無償獻血奉獻獎勵歸于實處,使慈善獻血者享受到優(yōu)待的榮譽感,并使其他人能夠觀察感受到這種具體的優(yōu)待行為,從而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綜上,無償獻血之所以是一項道德義務,是因為有客觀存在的一定量的用血需求,而一定量的客觀用血需求又使得這項道德義務可以大致量化。超過義務獻血量的獻血行為客觀上已經是慈善行為,這種慈善行為是對無償獻血這項非強制性道德義務的重要補充。無償獻血者享有物質權利和精神權利,這也是激勵無償獻血的必要手段,但權利的給與要適度,否則反而會對無償獻血造成負面影響。同時,義務獻血者和慈善獻血者享有的權利應該有明顯的區(qū)別,這樣才能塑造道德高點,才有助于營造義務獻血向慈善獻血轉變的社會環(huán)境,無償獻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覃有土,張加文.公民義務獻血與無償獻血的法律思考[J].法商研究,2002(1):20-25.
[2]王水珊,張支鳳,謝英.用道德規(guī)范鼓勵公民無償獻血——試用法律的角度看無償獻血[J].甘肅科技,2011,27(1):87-88.
[3]衛(wèi)生部.衛(wèi)生部公示各地無償獻血情況[J].中國藥房, 2005, 16(4):254.
[4]Paul Hurley.Fairness and Beneficence [J].Ethics,2003,113(4):841-864.
[5]肖鵬,孫文奇.論無償獻血制度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獻血者權益保護的角度[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1,28(9):683-685.
[6]肖巍.仁慈還是義務——中國式“血荒”的倫理辨析[J].探索與爭鳴, 2012(5):40-43.
[7]魏月霞.試論生命權的法律保護[J].行政與法, 2009(11):95-97.
(收稿日期2015-02-28;編輯邱心鏡)
中圖分類號R19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723/j.yxysh.2015.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