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
(海城市圖書館,遼寧海城114219)
“M地鐵·圖書館”對推動全民閱讀的啟示
崔冰
(海城市圖書館,遼寧海城114219)
“M地鐵·圖書館”受到了大眾的好評,開啟了全民閱讀的新模式。詳細分析地鐵圖書館運營模式的特點,指出地鐵圖書館對公共圖書館全民閱讀推廣工作的幾點啟示。
“M地鐵·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全民閱讀推廣啟示
2015年1月12日,北京首個地鐵圖書館——“M地鐵·圖書館”正式運營。“M地鐵·圖書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評,各大報紙、網絡、廣播等媒體相繼對此進行了報道。王蒙等文化名人給以高度關注,同時也得到了乘客的普遍認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在2015年3月11日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國家圖書館通過與京港地鐵合作,利用公共服務空間和移動閱讀相結合的方式,使大眾閱讀多了一種新體驗,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新形式,這一成功的嘗試對推動全民閱讀有著積極的意義。研究”M地鐵·圖書館”的成功模式,有助于拓展公共圖書館全民閱讀活動的視野和思路。
1.1“M地鐵·圖書館”的使用方法
北京地鐵四號線的乘客只要拿起手機掃描車廂內的二維碼,按照提示在線注冊后,就可以免費閱讀國家圖書館提供的電子書全文。進入地鐵車廂就是走進了圖書館,乘客即讀者,讀者即乘客,他們可以利用乘車的時間,隨時隨地進行閱讀,非常方便,拓寬了閱讀空間。
1.2“M地鐵·圖書館”的運行方式
“M地鐵·圖書館”是一次全新的閱讀推廣方式。由國家圖書館提供電子書全文閱讀資源,京港地鐵提供站內媒體資源,乘客在出行的空隙便可體會移動閱讀的樂趣。國家圖書館旨在開辟新的閱讀平臺,激發(fā)公眾的參與度,并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推動全民閱讀;地鐵企業(yè)旨在為大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交通出行體驗,打造出有特色的地鐵文化,擴大知名度。兩種資源形成合力,實現(xiàn)了雙贏。
2.1M地鐵·圖書館
通過二維碼技術的應用,以北京地鐵四號線為依托,以國圖的數(shù)字資源為基礎,以乘客手機為媒介,用移動方式進行在線免費閱讀的一種模式。國家圖書館通過科技手段把免費的電子書推送出來,是公共圖書館資源與服務的延伸和發(fā)展,是推動全民閱讀的又一新舉措。
2.2街區(qū)自助圖書館
以自助服務的理念,通過RFID技術,使各種高新技術相互融合,實現(xiàn)圖書借還等自助功能的小型圖書館。它可以遍布城市街區(qū),打破公共圖書館開閉館時間等限制,使讀者借閱圖書更加靈活、便利、快捷。
2.3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2.3.1資源的形式不同。地鐵圖書館是把圖書館館藏數(shù)字資源經過遴選推薦給讀者,街區(qū)自助圖書館是將館藏紙質資源提供給讀者。
2.3.2閱讀的方式不同。地鐵圖書館是讀者通過手機閱讀電子書全文,利用線上線下聯(lián)動、站內站外相呼應的推送方式體驗立體的閱讀;街區(qū)自助圖書館是讀者通過自助方式借閱紙質書籍。
2.3.3閱讀的選擇不同。地鐵圖書館是主題閱讀、系列閱讀的推送,具有引導性;街區(qū)自助圖書館統(tǒng)一配送圖書,書籍類型、閱讀內容等由讀者自由選擇。
2.3.4推廣的初衷不同。地鐵圖書館整合的是乘客坐地鐵的零散時間,街區(qū)自助圖書館是地理位置上方便了讀者。
2.3.5推廣的范圍不同。地鐵圖書館的受眾群體是乘坐地鐵的龐大人群,街區(qū)自助圖書館的受眾群體是就近市民。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M地鐵·圖書館”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圖書館與數(shù)字圖書館的完美結合和質的飛躍,是公共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延展和補充,極大拓展了公共圖書館的使用功能,在閱讀推廣上具有方便性、廣泛性、靈活性、針對性,實現(xiàn)了技術創(chuàng)新、閱讀方式創(chuàng)新、營銷策略創(chuàng)新、推送方式創(chuàng)新,使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走向了更廣闊的空間,發(fā)揮了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傳播與社會教育職能,引領圖書館界積極探索新型閱讀推廣方式,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讀書氛圍,起到了示范作用。
3.1數(shù)字閱讀是對紙質閱讀的補充
數(shù)字閱讀的廣度、寬度、深度、速度以及閱讀的便利性等決定了數(shù)字閱讀對紙質閱讀的強力沖擊,是對紙質閱讀的重要補充?!癕地鐵·圖書館”打破了技術壁壘,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閱讀人次、閱讀文獻量、社會關注度等明顯提高。公共圖書館不能局限于傳統(tǒng)的閱讀習慣進行閱讀推廣,應該在紙質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技術創(chuàng)新推廣數(shù)字閱讀,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充分發(fā)揮網絡時代公共圖書館的作用。
目前海城市圖書館已經建立了本館門戶網站,實現(xiàn)了書目檢索、新書通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公告等功能。2013年使用圖創(chuàng)Interlib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鞍山地區(qū)館之間聯(lián)合借閱“一卡通”服務;通過購買電子期刊數(shù)據(jù)庫、圖書總庫、考試題庫等數(shù)字資源,為方便讀者閱讀打開了另一個渠道,但目前讀者只能到館才能實現(xiàn)數(shù)字閱讀,而如何把圖書館具有的完備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紙質資源等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推送到便攜式移動設備上來,方便讀者隨時隨地閱讀,真正做到“資源到人”“服務到人”,這就需要資金、技術、人員三方面的有機結合,是未來圖書館努力的方向。
3.2圖書館可以尋求與社會機構合作助推全民閱讀
“M地鐵·圖書館”通過與地鐵公司合作,無償借用地鐵廣告媒體資源,節(jié)約了圖書館的宣傳推廣成本,是圖書館服務營銷的有益嘗試??梢姡矆D書館能與企業(yè)相互依托,相互聯(lián)合,優(yōu)勢互補,再利用先進的信息傳遞媒介,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使用圖書館,對提高全民閱讀的參與度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015年4月,海城市圖書館與海城市電視臺合作制作大型宣傳片,提高了圖書館的知名度;經過與在繁華商業(yè)區(qū)的普臨購物商場洽談,得以在商場的大型電子屏幕宣傳有關“世界讀書日”的相關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反響,實現(xiàn)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3.3獲取資源的便利性是讀者閱讀的首選
網絡時代,讀者獲得信息的便利性是決定讀者是否閱讀的關鍵。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泛信息時代,尤其是年輕人,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花費在尋找上。“M地鐵·圖書館”的使用人群大多是年輕人或者上班族,正是利用每天坐地鐵的時間,利用手機隨時隨地、隨心所欲閱讀。這一做法啟示我們,在日常的圖書館工作中,圖書館應將讀者的需求、讀者的閱讀便利作為我們推動全民閱讀的重點。近年來,各種新技術在閱讀中迅速得到應用,讀者對圖書館的依賴程度在逐漸降低甚至消失,也給全民閱讀帶來了諸多的沖擊和困惑。海城市圖書館少兒部與時俱進,根據(jù)館址距離市內較遠及家長接送不便的特點,在寒暑假設立“陪讀月”,小讀者早晨入館,直到閉館,全天由館員陪讀,答疑解惑。從來圖書館到愛圖書館,從讀書到愛讀書,體現(xiàn)了館員在服務中的價值。
3.4引導讀者改善閱讀習慣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資源檢索、利用手段的日新月異,給圖書館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新技術導致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數(shù)字閱讀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同時閱讀的含義也在不斷拓展?!癕地鐵·圖書館”正是順應時代的變化,引領習慣快速閱讀、無目的閱讀的讀者選擇更加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提升國人整體文化素養(yǎng)。作為圖書館人應該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承擔服務民眾的社會責任,為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發(fā)揮應有作用。根據(jù)2015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央視公布的“2014中國好書”,館內通過展板、微信、QQ群對獲獎的社會科學類、文學藝術類、科普生活類等共30本好書向讀者進行推薦,受到了讀者的好評。
不是每一個城市都有地鐵,但每一個公共圖書館都應該致力于全民閱讀活動的推廣。全民閱讀推廣如今已成為國內外圖書館界的共識。《公共圖書館宣言》將開展閱讀活動列為圖書館的重要使命,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核心之一。公共圖書館要在全民閱讀中承擔起獨有的社會責任,完成他人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著提問時說,“我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這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全民閱讀寫入其中,足以證明國家層面對抓好全民閱讀的重視。這是凝聚民族之魂、利在當代福及子孫、助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之舉。讓閱讀成為一種時尚和追求,成為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我們的生活少一些浮躁和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少一些吃喝玩樂,多一些知識文化。只有做到全民參與,全民受益,才會使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圖書館人任重而道遠。
[1]華夏經緯網.北京首個地鐵圖書館開館乘客掃二維碼可讀書[EB/OL].[2015-01-13].http://www.huaxia.com/zhwh/ whxx/2015/01/4230665.html.
[2]中國新聞網.北京把圖書館搬上地鐵掃二維碼即可讀書[EB/OL].[2015-01-15].http://cul.sohu.com/20150115/n407 806233.shtml.
[3]張賀.24小時城市街區(qū)自助圖書館流通系統(tǒng)[J].圖書館學刊,2011(6):114-115.
[4]劉家強.移動圖書館建設相關芻議[J].圖書館學刊,2014(11):15-16.
[5]孫玲.論公共圖書館在推動全民閱讀中的角色定位——服務與引導[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5(5):98-100.
崔冰女,1969年生。本科學歷,館員。
G258.22
(2015-10-11;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