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論友善
張婷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友善可以從道德和品德兩個維度上來理解。作為道德的友善,即道德規(guī)范意義上的友善,具有社會的屬性,是指個體在處理與他人它物的關系時所遵循的一條基本準則,主要表現為友善待人、友善對己、友善愛物三種基本形式。作為品德的友善,即道德品質意義上的友善,具有個體的屬性,是指個體與人與物友好互助的個性或人格,由個體友善認知、個體友善情感和個體友善意志三方面構成。
友善;道德規(guī)范;道德品質;培育
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分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了重要論述,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作為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被提了出來,并且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這就為厘清友善的基本概念、類型形式、具體結構等相關范疇以及探索如何培育個體的友善品質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
道德規(guī)范是指人們在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應該普遍遵守的關于善惡的行為準則。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友善就是個體所有行為準則中的一種具體體現。欲對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友善作進一步的理解,需從原始意義上對友善做一番詞語解釋,還需探索友善作為個體行為規(guī)范的表現形式。
“友”是會意字,本義:朋友。在甲骨文中,仿似順著一個方向伸出的兩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或二手協同?!掇o海》中關于“友”的解釋有四種:朋友;兄弟相敬愛;交好、相聚;幫助?!吧啤币彩菚庾?,本義:吉祥。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的象征。在《辭?!分校吧啤币灿卸喾N解釋:善良;友好;善于;倫理學基本概念,與惡相對等等?!坝选迸c“善”相結合,取二者本義,即從原始意義上講,友善是指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他人它物,使他人與它物都能夠吉祥如意。
對友善的詞語分析,我們可知,友善是人在處理與他人它物關系的過程中的基本態(tài)度或基本準則。然而,眾所周知,人類在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處理三種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自我的關系、與自然界的關系。與此相適應,作為道德規(guī)范意義上的“友善”也應該有三種表現形式:即友善待人、友善對己、友善愛物。
友善待人,是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中華民族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歷來講究友善待人?!皽亓脊€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些智慧都是我國古人提出的與人友善的具體規(guī)范要求,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我國,友善仍然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建立新型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友善待人,這里的“人”具有較大的廣泛性,區(qū)別與自己之外的一切人,包括父母親人、朋友同事、陌生人等等。友善待人要求尊重他人,寬容他人、幫助他人。其中,尊重他人是友善待人的最低層次,寬容他人是中間層次,幫助他人則是友善待人的最高層次,尤其是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是友善待人最高層次上的主要表現。近年來,社會上所謂的“人情冷漠”現象的頻繁上演,正是友善待人最高層次的缺位,而“拒絕冷漠”也正是對個體與人友善的最高層次意義上的呼喚與追求。
友善對己,是個體處理與自身關系的基本準則。一個人除了要友善待人之外,還需友善對己。友善對己最大的表現就在于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健康。德國著名抒情詩人海因里?!ずD?Heinrich Heine)曾說:“生命是珍貴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惡?!钡拇_,生命是有限的,是高貴的,是神圣的,每一個個體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價值。個體除了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外,對自己友善還需珍惜自己的健康,健康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努力使自己保持身體和心靈的健康其實是每個個體最基本的職責之一,也是個體對自我友善的具體表現之一。社會學的一些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自殺率偏高,大約是世界總自殺人口的1/3。英國醫(y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一篇論文表明:中國年輕人中最為常見的死因就是自殺。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的例子也總是不斷闖入我們的視野。這些,都是個體不能友善對待自己的表現,也是個體沒能正確處理與自我關系的表現。
友善愛物,是個體處理與自然界的關系的基本準則。這里的“物”主要是指“自然”。古人云: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衰,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叭收咭蕴斓厝f物為一體”。萬物皆為我同類,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以及大自然的其他生命都需要我們友善待之。人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總是不能避免地依賴于自然界。因此,我們必須珍愛大自然,友善對待大自然的生命。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景,如此美好愿景的實現離不開“友善愛物”這一準則發(fā)揮其應用的作用與價值。此外,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全球各個國家無不幸免都遭遇著大自然對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挑戰(zhàn),霧霾、空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等,這些來自大自然的威脅,歸根結底是由人類對自然的不友善造成的。
綜上所述,友善,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外在于個體自身,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對個體行為的一種規(guī)范與要求,具體講即人們在處理與他人、自己、自然關系時所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
然而,友善是否僅僅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誠然,我們經常會講到友善是個體的一種品質。因此,應該如何理解友善既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又是一種道德品質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賴于對道德和品德二者關系的理解。王海明教授在《倫理學原理》一書中指出:“任何規(guī)范或品德,如‘節(jié)制’、‘放縱’、‘謙虛’、‘勇敢’、‘懦弱’等等,究竟是‘道德’還是‘品德’,只能看它們存在于何處——如果存在于個體心中,己轉化為個體的人格和個性,它們就是‘品德’;如果存在于個體心外而并沒有轉化為個人的人格和個性,因而僅僅是外在于個人的人格和個性的社會規(guī)范,它們就是‘道德’:品德與道德不過是存在于不同場合的同一東西罷了。”由此,我們可知,友善如果僅僅作為一種規(guī)范,對人們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和指導,那么它是屬于道德的范疇;如果友善已經轉化為了個體的人格和個性的話,那么它就具有了品德或道德品質的意義了。換言之,友善作為道德規(guī)范獨立于個體,是社會對每個個體的一種外在約束與要求,具有社會的屬性;作為道德品質則內在于個體自身,是個體人格中的一種品質或個性,具有個體的屬性。
那么,個體的友善品質,或者說作為品德的友善呈現什么樣的結構形式?由上述可知,個體友善品質屬于道德品質或品德的范疇,那么,個體友善品質的結構就應該和個體品德的結構是一致的?!捌返率且粋€人長期的倫理行為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的心理自我,是一個人長期遵守或違背道德的行為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個性,屬于心理、人格和個性的范疇,因而也不能不由知、情、意三者構成:品德的‘知’即個人道德認識或個人道德認知;品德的‘情’即個人道德情感或道德感情;品德的‘意’即個人道德意志?!币虼?,個體友善品質也是由個體友善認知、個體友善情感、個體友善品質三方面來構成。
所謂個體友善認知,即個體對友善的認知,是指個體對人類所形成的有關友善整體認知中的某些成分或全部成分的認知,強調的是個體對“友善”的一種“得”。具體來講,即個體對友善的具體知識,如友善的概念、表現、類型、作用等方方面的認識。認識是行動的向導,一個人如果沒有對一定事物的具體認知是不會作出相應行為的;而個體的道德品質又是在其自身具體行為中體現的,因此,個體沒有對友善的認知,就不會作出友善行為,自然不會有相應的友善品質。因此,個體友善認知是其友善品質的組成部分。
那么,有了對友善的認識,是否就一定會作出友善的行為呢?顯然不是,例如,很多人都知道在公交上給老人、小孩讓座,這是助人為樂的表現,也是友善的最高層次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一些人選擇不去讓座。這時,就需要一定的欲望或需要支配人們作出讓座這一友善的行為。這種欲望、需要就是個體與人與物友善的情感。欲望、需要是行動的動力,個體沒有一定的欲望和需要同樣不會作出相應的行為,自然也就不會有相應的品質。欲望、需要屬于情感的范疇,因此,個體友善情感也是其友善品質的組成部分。
那么,有了認知、情感是否就一定會作出友善的行為呢?答案也是不一定,個體友善行為的發(fā)生,除了需要具有對友善的相關認識,也需具有有與人與物友善的情感,還需要克服各種不利于作出友善行為的情感以及其他外在的各種困難。因為人類的情感復雜多樣,既有與人友善的情感、也有憎惡一些人和物的情感,當個體對他物、他人甚至對自己的友好的情感超出了憎惡的情感時,個體才會對自己、他人它物做出相應的友善行為;反之,則會冷漠或傷害。此外,個體作出友善行為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其他各種困難,個體只有積極克服這些困難,才能做出友善的行為;相反,也會表現為冷漠和傷害。個體這種克服自己不友善的情感和其他外在困難進而選擇作出友善的行為,就是個體友善意志的體現。也就是說,個體的友善意志是指個體與人與物友善的認知、欲望轉化為實際友善行為的整個心理過程。個體沒有作出友善行為的意志同樣不會產生友善的行為,也就不會呈現友善的品質。因此,個體友善意志是其作出友善行為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友善品質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綜上,個體友善行為依賴于個體對友善的認知、情感和意志三者的統(tǒng)一。個體友善認知是個體對友善的具體認識,是其作出友善行為的前提;個體友善情感是個體與人與物友善的欲望,是其作出友善行為的條件;個體友善意志是將個體對友善的認知、情感轉化為實際友善行為的整個心理過程,是個體作出友善行為的重要保障。個體友善行為是其友善品質的直接體現,因此個體友善品質也只能由個體友善認知、個體友善情感以及個體友善意志三種成分構成。
所謂個體友善品質的培育,即通過外在的力量作用于個體,使個體將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友善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品質,進而使個體選擇友善行為成為一種常態(tài)。由友善品質的結構入手,我們認為個體友善品質的培育可以通過提高個體對友善的認知、形成個體與人與物友善的情感、錘煉個體作出友善行為的意志三個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撐來完成。
提高個體對友善的認識,主要的途徑是教育。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所提出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就是教育?!比欢逃氖滓绞绞枪噍?。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惫噍斒且欢A級向其社會成員傳遞意識形態(tài)內容的方式,其實,灌輸從來都是教育的首要方式。因此,個體對友善的認知,也需要教育者運用灌輸的方式傳達給受教育者。教育者通過灌輸的方式,將友善或不友善的概念、表現,尤其是作用等傳遞給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具有對友善相關的認知,從而了解自己為什么要與人與物友善。很多個體正是缺乏對友善行為和不友善行為的利弊的足夠認識,才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行為。因此,通過灌輸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具有對友善的認識,進而作出友善行為,是培育個體友善品質的第一步。然而,“灌輸”只是一種方式,其具體的實現形式多種多樣,并非我們所理解的機械的“填鴨”,比如說言教、比如說以友善為主題的影視劇等等??傊?,即通過不同形式將“友善”灌輸給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對友善的認知。
形成個體對他人它物友善的情感,主要方法是獎懲。如前所言,個體的欲望、需要等情感是支配一個人作出一定行為的動力。因此,個體友善情感的形成依賴于對其踐行友善行為的欲望和需要的滿足,根本的方法就是對其友善或不友善的行為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正如沈壯海所認為,友善品質的培育“需要加強道德治理,需要懲惡與揚善并舉,完善對善行義舉的保護機制。要對損人利己等傷風敗德之舉采取多管齊下的懲處措施;也要注意保護踐行友善品質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并在物質和精神上同時給予一定的關心和慰勉?!痹囅耄愃啤袄先怂さ乖摬辉摲觥钡目絾?,如果能夠得到——“扶”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而不是被“訛詐”——這樣的結果,那么答案一定會是“必須扶”。如果獎勵是激發(fā)個體與人與物友善欲望的重要途徑,那么“懲罰”則是遏制個體作出不友善行為的重要方式。因此,獎懲是形成個體友善情感的主要方法。
錘煉個體的友善意志,主要的方式是親身實踐。親身實踐既有教育者對友善行為的親身實踐,也有受教育者對友善行為的親身實踐。教育者親自踐行友善行為,以榜樣的身份給受教育者以最直觀的示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教育者做到言行一致,使受教育者親眼所見,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鳴,是使受教育者友善意志得以錘煉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口頭上倡導與人友善,實際生活中卻損人利己。這樣巨大的反差將會使受教育者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不僅會引起受教育者的無限反感,還會消減受教育者踐行友善行為的意志。此外,鼓勵受教育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克服種種困難,進而作出友善行為,也是錘煉個體友善意志的重要方式。
個體友善品質由知、情、意三者構成,但是對于它們的提高、形成和錘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提高個體對友善品質的“認知”是前提;形成個體友善“情感”在是“認知”的基礎上的更進一步,也是培育個體友善品質的條件;錘煉個體友善“意志”也是在個體獲得“認知”、形成“情感”的基礎上完成的,錘煉個體友善“意志”反過來會增進個體對友善的“認知”和陶冶個體與人與物友善的“情感“。因此,在培育個體友善品質的過程中,不能將知、情、意三者割裂開來,而是要將三者作為整體協調起來。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2]辭海(下).[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3]張昊.培育“友善”需健全善行義舉保護機制[N].法制日報,2014-3-22.
[4]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金東春)
B824
A
1009—9352(2015)02—0020—03
2015-01-04
張婷(1990—),女,山西晉中人,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