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鴻 銀山 關福彬 劉新儉
在火場中,因焚燒和滅火救援對火場的破壞,導致一些可以反映現(xiàn)場的客觀征象消失。在火場中的一些尸體,有些屬于死后焚尸,有些是生前就燒死的,有些是除了火之外的因素而導致的死亡。[1]在對火場的相關性質展開判斷以及分析死者發(fā)生死亡的因素、方式時,應該重視法醫(yī)學在火場尸體檢驗中的重要性。
通遼地區(qū)2002年2月~2014年2月期間的60起火災案例的資料。資料主要包含現(xiàn)場勘驗、案件分析意見、尸體檢驗。60起火場中的100例尸體中,有58例是男性,42例是女性,死者年齡在9~68歲。
本次研究中的60起意外事故大多是因為電源線老化和沒有正確用火。36起縱火事件中,有4例是單純性的自殺,其所采用的是煤氣、汽油以及食用油等助燃物;在24起他殺縱火的案例中,經對火場尸體進行檢測之后,發(fā)現(xiàn)助燃物主要是汽油、柴油,縱火人員部分是把尸體當作點火的中心來點火,而有的則是直接將尸體點燃,有的點火離尸體較遠。
100例尸體中,有78例屬于是生前就被燒死,而意外死亡的有60例;9例是縱火死亡,包括他殺4例,單純性的自殺5例;22例則是死后燒傷,意外死亡2例,20例是縱火死亡,主要包括3例上吊自殺和19例他殺。另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有:10例CO中毒、48例燒死綜合征、21例電擊死亡、7例高處墜下后死亡、5例服毒死、6例機械性的損傷死亡、3例機械性的窒息死亡。
78例生前燒死的尸體中,其中68例尸體的閉合氣管內、咽喉及其支氣管中存在一定的碳末。對其胃部進行檢查還發(fā)現(xiàn)14例有炭末存在;尸體被燒傷的局部皮膚上出現(xiàn)紅腫的有32例,出現(xiàn)閉眼反應征象的有11例,17例檢查出水泡。22例死后燒傷尸體,其咽喉、支氣管及氣管中均沒有出現(xiàn)炭末沉著情況;9例尸體其皮膚燒傷邊緣的組織有紅斑出現(xiàn),13例經檢驗后發(fā)現(xiàn)有水泡。
100例尸體中,經過進行法醫(yī)學檢驗后發(fā)現(xiàn)具有熱創(chuàng)征象的有90例,其中包括63例是局部肢體缺失,15例死后顱骨熱骨折,12例尸體死后見熱血腫。在死后被燒傷的尸體中,對其進行相應的檢驗后發(fā)現(xiàn)其損失的癥象是生前就已經形成的。
100例尸體中,提取其心肌血進行相應的Hb-CO濃度檢驗的尸體有74例。經檢測之后發(fā)現(xiàn),38例尸體HbCO的濃度超過40%,部分最高達到了72%,濃度在20%到40%之間的有17例,19例低于20%。此外,有3例尸體中檢驗出有氫氰酸根。[2]
通過光鏡對20例火場中的尸體進行檢查,重點觀察其呼吸道的組織、切片情況,5例生前被燒死的尸體,呼吸道的粘膜的上皮有腫脹癥狀、表面壞死,粘膜腺體中有分泌亢進情況,粘膜的下層出現(xiàn)水腫,且在原來以縱行進行排列的彈力纖維排列中呈現(xiàn)出網狀、不規(guī)則狀。死后焚尸的15例尸體中,檢驗顯示其組織學改變主要是細胞崩解、壞死。
對火場進行相應的法醫(yī)學勘驗,主要是為了對火場起火點的具體位置、是否有助燃物等問題進行分析,尋找相應的依據或者理由。在本研究的勘驗資料中燒死大多都發(fā)生在冬季、早春季,且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夜間的20時到次日的6時。大多數火場尸體都可以檢出或者發(fā)現(xiàn)有助燃物存在。有時因為助燃物揮發(fā)無法檢出或者被燃燒,但是若發(fā)現(xiàn)火場中遺留下裝置助燃物的相關容器,則有利于判定火場的性質。此外,在尸體上找到的痕跡物證、火場中可以發(fā)現(xiàn)的各種痕跡物證都可以對火場命案的性質來對其進行詳細的判斷。[3]
在本組研究資料中顯示:除了完全被炭化的尸體之外,其他尸體全部能夠斷定是否屬于生前被燒死,從尸體中找到相關的反應征象,如閉眼反應、燒死綜合征、皮膚局部燒傷邊緣的組織紅腫,這都是對生前燒死進行判斷的依據。但是,在一些死后焚尸的尸體上也會有局部的皮膚燒傷邊緣的組織出現(xiàn)紅斑情況,沒有存在顯著的腫脹,有可能是與死者死后尸體出現(xiàn)早期超生反應以及C0滲透等問題相關。[4]
尸體血液中的HbCO濃度顯著上升,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血中HbCO的濃度大于20%時能夠判定死者屬于生前燒傷。但在證實死者是生前燒死還是死后焚尸時,血HbCO濃度這一標準并不是唯一的,主要是由于:死者死亡之后高濃度的一氧化碳會滲透到人的皮膚中,進而對淺表部位的血HbCO濃度造成影響。此外,當死者血中的HbCO濃度比較低時,還必須考慮其它的中毒氣體檢驗,比如NO、HCN等,此類有毒物質同樣也是導致死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火場尸體死亡方式的推斷及死因的鑒定:對火場尸體死亡的方式進行推斷最準確的方法是將正確的死因鑒定當作前提條件,對火場尸體的征象認真進行觀察以及檢驗。在依據火場尸體現(xiàn)象對其死因進行確定時,應該對死者死后尸體的燒傷征象進行鑒別,如熱骨折、熱創(chuàng)、熱血腫。[5]比如在本研究中,有一例尸體其燒傷的位置中有水泡、紅斑等征象,進行初步的檢驗之后確認死者屬于生前就已經被燒死;然后再復檢,認定死者死亡的因素是被人扼頸后死亡,之后再被焚尸,屬于他殺后縱火。因此,檢驗死者尸體時,必須加強尸體損傷的檢驗,尤其是機械性的損傷,這是對他殺縱火案件進行判斷時最為關鍵的依據。對火場尸體的死亡方式進行判斷、死因進行鑒定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還必須根據現(xiàn)場的勘驗情況進行分析,才可以得出準確性更高的結論。
[1]許長青,王進亮,高衛(wèi)民.火場中尸體的法醫(yī)學分析[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4,29(4):349-351.
[2]黃海生.50例火場尸體的法醫(yī)學分析 [J].刑事技術,2011,42(2):45-46.
[3]廖明慶,陳勇,廖信彪.火場中尸體檢驗及案件性質分析1例[J].法醫(yī)學雜志,2013,54(5):395.
[4]黃海生.50例火場尸體的法醫(yī)學分析 [J].刑事技術,2011,89(2):45-46.
[5]劉勝,袁政.談對火場尸體表面的勘驗[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2,63(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