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麗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qū)醫(yī)院兒科療區(qū),吉林長春 130600
護理干預對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心理行為及血糖的影響
劉偉麗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qū)醫(yī)院兒科療區(qū),吉林長春 130600
目的探討對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進行護理干預的方法及其對患兒心理和血糖的影響。方法選取該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27例,對所有患兒均進行參加糖尿病夏令營、電話隨訪和心理干預等護理干預,之后觀察和對比其護理干預前與護理干預后的心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和糖化血紅蛋白值。結果27例患兒經護理干預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和糖化血紅蛋白值等各項觀察指標值均明顯優(yōu)于護理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進行參加糖尿病夏令營、電話隨訪、心理干預和家庭及社會支持等護理干預,可良好的改善患兒的不良心理行為,提高血糖控制效率,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護理干預;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
兒童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乏而導致的一種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發(fā)病年齡大多在青春發(fā)育期或學齡期;主要的發(fā)病原因包括先天遺傳或自身免疫性反應;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多飲、多食、多尿、口渴或體重下降等;具有發(fā)病急、病程長等特點,需長期采用胰島素注射治療,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和健康[1]。而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因處于成長階段,不僅性激素等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而且患兒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等也會因病情的原因發(fā)生不良狀況,從而加重糖尿病患兒的病情。為了探討改善糖尿病患兒不良心理行為及血糖的方法,本文選取了該院27例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進行護理干預的探討,分析其對糖尿病患兒的治療方法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接收的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齡11~17歲,平均年齡(14.2±3.5)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5±1.2)年。所有患兒均經相關檢查并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進行判定和確診,將重癥肝腎功能損傷、心臟病等患兒排除。
1.2 方法
1.2.1 參加糖尿病夏令營
①對患兒的心理情況進行了解
所有糖尿病患兒均需進行為時3 d的糖尿病夏令營活動,護理人員先要耐心、真誠、和藹的與患兒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使患兒及其家屬對醫(yī)院的護理服務及護理人員產生親近感,加深信任程度;之后護理人員需將焦慮、抑郁自評量表發(fā)放給每位患兒家屬,告知其家屬此量表的目的是為了觀察和分析患兒焦慮與抑郁的原因和程度,并告知其填寫時的注意事項與方法,同時將患兒的一般資料表讓家屬認真填寫好,在了解了焦慮與抑郁評分量表后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2];叮囑患兒家屬應讓患兒自己填寫自評量表,填寫時需不斷鼓勵患兒要有信心,并耐心引導其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
②糖尿病患兒集體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在患兒夏令營的3 d時間里,可每天組織患兒及其家屬進行觀光;之后組織討論會,讓大家坐在一起,讓每位患兒進行心理情緒的暢談,然后患兒及家屬、護理人員進行評論、分析,之后對患兒進行不斷鼓勵與贊賞,使患兒增強信心;同時護理人員根據患兒的不良心理及大家討論的問題,進行相關糖尿病知識的健康教育,讓患兒及去家屬了解此類疾病的具體情況,從一定程度上也可穩(wěn)定患兒焦慮的心理;護理人員還可以組織大家進行相關糖尿病知識的比賽、或小組之間探討、或玩一些集體游戲等,提高患兒的興奮,從而減輕其焦慮或抑郁等不良心理,這樣不僅可學到糖尿病健康知識,而且也可以使患兒找到自我,良好的融入在這個集體中。護理人員還需告知患兒,在課前或課后15 min可以選取一些輕音樂或旋律比較優(yōu)美的音樂聽[3],取禪坐方式平靜內心,提高興奮感,從而產生愉快的心理,改善抑郁的心態(tài);或者選擇一些像太極拳、慢走等有氧活動進行治療,每次半小時,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改善緊張或焦慮的情緒,而且可以輔助患兒血糖的控制,并提高治療效率。
1.2.2 電話隨訪所有患兒3 d夏令營活動結束后,護理人員需每月對每位患兒進行1次電話隨訪[4],詢問其血糖檢測數值、運動情況或是否出現感染等情況;考問患兒對糖尿病知識掌握的熟悉程度,并適時進行改正和加強灌輸;同時耐心、和藹的詢問患兒生活中有無出現困擾的問題,并進行相應的講解與疏導,從而減輕患兒內心的壓力。
1.2.3 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對所有患兒自評量表的回答進行統計和分析,根據每位患兒出現的心理問題設置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進行疏導,而在所有患兒自評量表的回答統計中發(fā)現,主要的心理問題包括害怕打針或靜脈滴注、害怕影響學習成績、害怕小朋友們的疏遠、擔心家庭經濟狀況、擔心父母為自己的病情而發(fā)生爭執(zhí)和擔心病情對將來的影響等。護理人員需根據患兒擔心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對心理負擔較重的患兒,可請心理專家對患兒進行單對單的心理開導和治療,并根據患兒的病情程度進行多次心理疏導治療[5]。
1.2.4 家庭及社會支持對糖尿病患兒,家長及家庭的影響是很重要的,為了促進患兒與社會關系的拉近,家長應耐心、和藹的與患兒進行溝通,對其進行不斷的鼓勵和贊許,讓患兒有存在感、成就感,從而變得堅強[6];同時在患兒情緒不高時,讓其盡情發(fā)泄,將低落的心情發(fā)泄出來,緩解其內心的壓抑;家長還需嚴格督促患兒進行合理的飲食注意、按醫(yī)囑用藥、定時檢查血糖值、堅持運動等。在學校,為了提高患兒與小朋友之間的融洽關系,可建議老師與學生要加強對患兒的關系與親近,提高患兒的自信,從而減少失落感;家長還需與老師講清楚患兒的病情,便于在發(fā)生突發(fā)狀況時能夠有效應對并采取措施;而且老師或護理人員需鼓勵患兒,有心理上的問題時可與要好的小朋友進行傾訴,這樣不僅可減輕自身的壓力,還可以得到同齡的諒解,并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7]。
1.3 觀察指標
結果觀察和對比所有患兒護理干預前及護理干預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和糖化血紅蛋白值(HbAlc)。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7例糖尿病患兒在護理干預前,其焦慮評分為(55.43±6.18)分;抑郁評分為(57.86±4.38)分;糖化血紅蛋白值為(10.72± 2.56)%。護理干預后,焦慮評分為(45.05±7.34)分;抑郁評分為(44.87±11.23)分;糖化血紅蛋白值為(8.12±1.57)%。所有患兒護理干預后的各項觀察指標值均明顯優(yōu)于護理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糖尿病在臨床上并不少見,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乏而引起的病癥;主要的病發(fā)原因有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反應和環(huán)境因素等;主要以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等為臨床癥狀,并易引發(fā)酮癥酸中毒等并發(fā)癥;不僅病程時間長,而且需長期進行用藥控制;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水平的不斷提高,小兒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呈上升趨勢[8],嚴重影響了患兒的健康生活與質量。小兒糖尿病一般以1型糖尿病為主,主要的發(fā)病人群是青春發(fā)育期兒童或學齡期兒童。本文則探討了青春發(fā)育期兒童采用護理干預后,對其心理行為和血糖的影響。結果,經護理干預后的患兒,其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和糖化血紅蛋白值均明顯低于護理干預前,說明經護理干預后患兒的各項觀察指標均有明顯的好轉,具有可行性。而對于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來說,在病情確診的前1年是導致患兒出現心理問題[9],引發(fā)其焦慮和抑郁的主要時間段。由于患兒處于成長發(fā)育其,其性激素等均在發(fā)生不斷的變化,患兒有判斷好壞之分的能力,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均會對外界對自己的看法比較在意[10],從而出現焦慮或抑郁等不良心理,從而影響血糖控制水平。在本文的探討中發(fā)現,所有患兒對自評量表的回答中,比較集中的幾個問題是,害怕打針或靜脈注射、害怕學習成績受影響、害怕小朋友的疏遠、擔心家庭經濟情況或因此而導致父母出現意見分歧等情況。通過與患兒的溝通我們可以分析,害怕靜脈注射是因為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需長期進行胰島素注射治療來控制血糖,對于兒童來說每天靜脈注射不僅會對其帶來穿刺時的痛苦,也會加重其心理的焦慮程度;因患有糖尿病加上長期的治療等引發(fā)的一系列情況,導致患兒由于各種原因而增加心理的焦慮與抑郁。
總而言之,對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進行參加糖尿病夏令營、電話隨訪、心理干預和家庭及社會支持等護理干預,可良好的改善患兒的不良心理行為,提高其血糖控制效率,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王玉冰,戴謙,石星,等.青春發(fā)育期糖尿病患兒的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12,27(13):24-25.
[2]王茜.兒童青少年糖尿病患兒健康教育的研究[J].實用糖尿病雜志, 2010,6(1):17-18.
[3]胡慧芳.自我效能理論在兒童糖尿病心理康復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3):123-125.
[4]黃心茹,余春燕.糖尿病患兒心理狀態(tài)調查及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8,5(6):3-4.
[5]王翔.心理行為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兒血糖水平控制的意義[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2,29(3):313.
[6]梁茹.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防治及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6):21-23.
[7]張桂香.護理干預對兒童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3,11(3):98-99.
[8]余紅.護理干預對兒童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 (5):76-77.
[9]何愛瓊.心理護理對1型糖尿病患者負性心理和血糖的影響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2):8-10.
[10]張燕,陳苗.健康教育在兒童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17):2337-2338.
R4
A
1672-4062(2015)07(a)-0128-02
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