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嶺曉
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學科,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
糖尿病的基本臨床特征表現(xiàn)為高血糖,是一種代謝疾病,發(fā)病機理主要為胰島素分娩缺陷和其生物作用損傷?;颊呋继悄虿『螅捎陂L期的高血糖,進而容易導致機體各個組織、器官如:眼睛、腎、心、血管、神經(jīng)等出現(xiàn)慢性功能障礙。
從環(huán)境因素角度來說,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的肥胖則是主要因素,尤其是具有遺傳易感性人群更容易出現(xiàn)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則一般存在免疫系統(tǒng)損傷,例如由病毒感染導致的免疫系統(tǒng)損傷,破壞了機體的胰島素β細胞。
隨著我國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體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體高,在這種情況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在近幾年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此外,據(jù)國際權威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全球范圍內,糖尿病的患病人數(shù)在所有非傳染性疾病中排名第3,由此可見,糖尿病也成為了世界性的醫(yī)學研究重點;結合已有的臨床研究資料來看,糖尿病史一組因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點的代謝紊亂疾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而出現(xiàn)各類感染的急性并發(fā)癥可能性比較大,能否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應對感染,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基于此,該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以實例研究的方式為切入點,深入探討關于糖尿病合并重癥感染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取得一定的收獲,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期間收治的40例糖尿病合并重癥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57.9±1.4)歲,平均病程(6.1±1.3)年,研究所選取的40例患者主要包括:膽道感染2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6例,糖尿病病足14例,呼吸系統(tǒng)感染18例。
1.2.1 實驗室檢查 患者在住院期間,血糖水平均出現(xiàn)顯著升高,為16.5~33.0 mmol/L;血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37例(11~33)×109/L,有 4 例患者伴有核左移現(xiàn)象。 pH7.00~7.13,22例血肌酐 169~379 μmol/L,血尿素氮 11~19 mmol/L,3例丙氨酸氨基酸轉移酶升高,4例尿淀粉酶、脂肪酶和血淀粉酶升高,21例尿常規(guī)白細胞11/HP~滿視野/HP,大便潛血陽性14例,嘔吐物潛血陽性10例,尿酮體陽性33例。
1.2.2 治療方法 ①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給患者營造良好的休息環(huán)境,使患者臥床休息并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②若患者存在水電解質紊亂或是中毒癥狀,則給予針對性治療。③對所有患者給予微量胰島素的靜脈輸注,將患者的血糖控制在8~10 mmol/L左右,每隔1 h對患者進行一次血糖檢測,并結合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胰島素劑量的調整。等到患者能夠進食之后,再改為皮下注射胰島素。④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抗感染治療,治療早期以外院培養(yǎng)結果對患者進行用藥,服用相關藥物3 d后,以微生物培養(yǎng)結果指導患者服用敏感抗生素,在無特殊情況下,抗感染治療的療程應維持在10~15 d。⑤飲食控制,患者的飲食一般情況下應以精蛋白為主,部分患者給予丙種球蛋白2.5 g靜脈滴注。⑥觀察患者的臨床體征和癥狀,必要情況下進行臟器功能保護治療,對感染的部位進行消毒處理。具體的可以使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進行沖洗,或者在紗布上敷敏感抗生素、10%濃氯化鈉溶液,如果患者的情況比較嚴重可將頻率調整為平均每天1次。
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治療及資料整合,該次研究所選取的40例患者中2例患者由于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38例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治療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34.9±2.9)d,治療整體效果達到預期。
在該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因而血糖滲透壓明顯上升,這樣就導致白細胞吞噬能力受到影響,這也是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感染的概率高于其他疾病患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有研究資料顯示,當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感染之后,其就會處于應激狀態(tài),客觀的來說這也會使患者的血糖持續(xù)升高[1];再加上受到疾病影響免疫功能失調、免疫球蛋白降低及抗體減少等原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體高患者的感染率。
3.2.1 控制血糖 在降低血糖、控制血糖上,胰島素是唯一有效的激素,合理使用胰島素對于糖尿病合并重癥感染患者的治療起著決定性作用,胰島素的合理使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患者的細胞,減少血糖的波動。有臨床研究表明,血糖波動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會逐漸發(fā)展成為心絞痛[2]。
3.2.2 提高免疫力 結合已有的臨床研究資料來看,糖尿病患者應該盡可能選擇脂肪酸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腸內營養(yǎng)劑[3]。采用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能減少對胰島素分泌的影響,這樣在下一餐之間的這段時間里,患者血糖出現(xiàn)降低的概率就會被有效的控制,進而發(fā)生低血糖癥狀的可能性也會有效的降低。
3.2.3 改善器官功能狀態(tài) 與正常人群及其他疾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代謝能力下降更為明顯,通過臨床分析,研究人員認為這也是導致患者各個臟器出現(xiàn)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4],尤其是針對年齡相對較大的中老年患者,其出現(xiàn)臟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就更大,該次研究中2例死亡病例,均是老年患者,存在嚴重的臟器功能衰竭,在治療中對臟器進行了有效保護,對于最終治療結果也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5]。
3.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我國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一直是廣受關注的話題,就該次研究來看,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細菌的抗藥性[6];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在患者的病原菌檢測結果出來之前,應根據(jù)臨床病普來合理選用抗生素,待實驗室結果檢測出患者的病原菌后,再以此為基礎進行抗生素的合理選擇,當患者出現(xiàn)合并感染的情況時,應選擇廣譜抗生素通過靜脈給藥的方式進行治療[7]。
此外,在根據(jù)對已有研究資料的調查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糖尿病合并感染與患者的年齡、病程、血糖控制情況以及有無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等因素也有一定的關聯(lián);經(jīng)過研究分析,研究人員認為原因主要包括:隨著年齡的增加,糖尿病發(fā)生感染的危險性也會逐漸增大;血糖控制較差的患者,則可能是由于在高血糖環(huán)境下細菌生長所受到的限制更少,而且白細胞功能也會受到相應的限制;再者,有研究資料顯示,糖尿病并發(fā)大、中血管病變時組織缺血、缺氧都有利于厭氧菌的生長,再加上血流緩慢等因素的影響,機體感染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大;病程越長的患者合并感染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加,尤其是重癥感染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時,其細菌吞噬作用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不僅如此從臨床研究來看,還有可能會造成細菌大量繁殖的可能,細菌的耐藥性也會隨之增強,進而導致重癥感染的加重,這也是在處理糖尿病重癥感染患者的時候應首先進行穩(wěn)定血糖水平的主要原因。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相比于其他年齡階段的患者,老年人發(fā)生感染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且一旦發(fā)生感染更加容易惡化,因此,需要對其給予更高的關注,醫(yī)生也應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控制患者的炎癥并提高其機體免疫能力。
總之,就糖尿病患者人群來說,由于各方面客觀原因的影響,其出現(xiàn)各類感染的情況比較高,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體高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8],并結合相應的治療對策來預防感染的發(fā)生,能夠有效體高糖尿病合并重癥感染患者的治療效果[9],研究所示方法均結合臨床實踐和已有的參考文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借鑒并予以推廣[10]。
同時還要對糖尿病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其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掌握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以及突發(fā)情況下自我急救方法,這對于控制病情十分重要。臨床醫(yī)生則要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出針對性治療方案,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李秀文,胡紹軍.老年人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118例臨床治療分析[J].中華現(xiàn)代內科學雜志,2012,3(12):111-114.
[2]陳林,萬士林,莊俊華,等.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與實驗檢測[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期,2011,22(2):104-105.
[3]陳德昌,李文放,劉雪峰,等.56例糖尿病合并重癥感染的臨床治療方法總結與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2,24(12):1317-1318.
[4]林華新,莫玉華.48例糖尿病合并重癥感染的診治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11(9):123-124.
[5]李秀霞.糖尿病合并腦梗死老年患者醫(y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與干預措施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13(2):127-129.
[6]趙家慧.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胰島素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4):723-725.
[7]E Espinosa,JA Fresno,Vara A Redondo,et al.Breast cancer prognosis determined b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a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tudy[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2005,23(29):7278-7285.
[8]Yufang Bi,Jieli Lu,Weiqing Wang,et al.Cohort profile:risk evaluation of cancers in Chinese diabetic individuals:a longitudinal(REACTION)study[J].Journal of diabetes,2014,6(2):147-157.
[9]Adolfo Daniel,Rodríguez-Carrizalez,José Alberto,et al.Oxidants,antioxidants and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J].Journal of diabetes,2014,6(2):167-175.
[10]Alejandra Guillermina,Miranda-Díaz,José Manuel,et al.Effect of necrosectomy and 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on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markers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Revista espa ola de enfermedades digestivas:organo oficial de la Sociedad Espaola de Patología Digestiva,2014,106(8):50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