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丹丹
(上海海事大學文理學院,上海 201306)
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存在的不足與完善對策
單丹丹
(上海海事大學文理學院,上海 201306)
十八大將“海洋強國”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海洋意識教育作為認知海洋的重要方式,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海洋強國建設的重任,是未來海洋強國戰(zhàn)略得以順利實施的人員保障。但目前看,高校海洋意識教育面臨教育內容不全面、教育手段單一、教育隊伍滯后、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欠缺等問題,導致教育效果不顯著,大學生海洋意識較薄弱。為此,應立足課堂教學、應用主流網絡、豐富活動開展、推進隊伍建設、關注自我教育,推動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取得新成效。
大學生 海洋意識教育 完善對策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發(fā)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我國是海洋大國,要編制實施海洋戰(zhàn)略規(guī)劃,發(fā)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妥善處理海上糾紛,積極拓展雙邊和多邊海洋合作,向海洋強國的目前邁進。”其中轉變思想觀念、強化海洋意識是關心、認識、經略海洋的首要之舉。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海洋強國建設的重任,是未來海洋強國戰(zhàn)略得以實施的人員保障。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一個國家、民族對海洋的開發(fā)、利用和對海洋權益的爭取和維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海洋意識。當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管理者,他們的海洋意識對我國最終海洋強國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高校中注重海洋意識教育,一是有利于擴充大學生的知識體系。海洋意識的內容包含海洋戰(zhàn)略意識、海洋權益意識、海洋安全意識、海洋開發(fā)意識、海洋保護意識、海洋教育意識和海洋參與意識等七個維度,除了基本的海洋自然知識之外,還涉及國家軍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形成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二是有利于開闊大學生的視野。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增強,使得作為其載體的海洋愈發(fā)重要。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意識教育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我國才能走向富強。
(二)有利于實現我國海洋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
《十二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要推進海洋經濟發(fā)展。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提高海洋開發(fā)、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優(yōu)化海洋產業(yè)結構;加強海洋綜合管理?!边@是“海洋經濟”作為產業(yè)體系中一個單獨的組成部分首次寫入五年規(guī)劃。從我國近年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隨著我國對海洋事業(y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海洋經濟呈現平穩(wěn)的發(fā)展態(tài)勢。中國海洋局2015年3月發(fā)布的《201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指出,201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59936億元,比上年增長7.7%,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
(三)有利于海洋強國建設的最終實現。
海洋大國要成為海洋強國,維護好國家的海洋權益是首要條件。一方面這依賴于我國強大的海洋綜合實力,要求建設現代的海洋綜合力量,包括海上軍事力量、海洋經濟力量、海洋運輸力量、海洋科技力量、海洋工程力量、海洋管理力量等,從而對海洋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僅有專業(yè)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培養(yǎng)大學生投身于海洋事業(yè)的熱情和活力。海洋意識是海洋強國最本質的內容,是與社會、與全民息息相關的內容。大學生作為儲備人才的主要群體,作為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其海洋意識直接關乎我國海洋強國建設的最終實現。
2014年4 月,國家海洋局宣傳中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團委與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主辦,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暨1998年國際海洋年之后再次承辦 “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與16年前相比,當代青年的海洋意識已有明顯提升,但仍存在許多短板。例如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的版圖只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域國土,絲毫沒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疆概念。這一現狀與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推進不相適應。大學生海洋意識存在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在海洋意識教育方面有所欠缺的體現。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海洋意識教育內容不夠全面,持續(xù)性不強。
在強化全民海洋意識教育的背景下,部分高校設立《海洋國土》課程并出版了相關教材;2014年11月,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更是精心組織策劃 “高等學校海洋科學類專業(yè)基礎課程規(guī)劃教材”。但從目前部分高校實施的教育內容看,很少涉及海洋政治、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內容的全面性、豐富度仍顯薄弱。再者,目前部分高校沒能轉變固有的觀念,仍將海洋意識教育的對象局限于海洋類專業(yè)學生,覆蓋面不夠廣、持續(xù)性不強。
(二)海洋意識教育手段和方法單一。
海洋意識教育區(qū)別于一般的大學專業(yè)課教學,它注重的是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僅僅依靠傳統教學模式的理論灌輸是遠遠不夠的。但目前,一方面,課堂內的海洋意識教育方式較為呆板。在大學課堂中,教師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照本宣科的情況大有存在,課堂氛圍較沉悶,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課堂外的海洋意識教育形式較單一。部分高校通常會邀請專家作講座、做海洋知識簡報或是宣傳櫥窗,以應付海洋意識教育的任務安排。但在海洋意識教育過程中,卻不能充分借助網絡平臺教育、遠程教育等先進的教育手段彌補課堂教學的缺陷。
(三)海洋意識教育的師資力量滯后。
一方面,從事海洋意識教育的師資資源嚴重不足。目前,我國擁有海洋類學科專業(yè)的本科院校僅有38所,高職院校24所,院校數量的嚴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即能反映教師配備的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從事海洋意識教育的教育者專業(yè)素質欠缺。現階段,海洋意識教育仍缺乏理論的指導,教育只能是膚淺的、流于形式的。由于專職教師嚴重不足,很多高校會邀請專家,或是具有行業(yè)背景的工作人員為大學生作講座,以替代課堂的教學工作。但教育內容通常局限于一般常識性介紹,很難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層面,從而影響教育質量。
加強高校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應尋求多種途徑,多管齊下,從立足課堂教學、應用主流網絡、豐富活動開展、推動隊伍建設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立足課堂教學,滲透海洋意識教育的相關內容。
課堂教學是進行理論灌輸最傳統、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新時期將新內容與傳統方式相結合,為海洋意識教育奠定知識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陣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課程中海洋意識的能動作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中近代海防落后帶來的屈辱歷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愛國主義的新內涵等相關內容的講解,提高大學生培養(yǎng)自身海洋意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勢政策課是對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補充,在“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背景下,根據教育部最新提出的關于“形勢政策課”的教學要點“資源爭奪和領土領海爭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熱點問題開設課程,幫助大學生提高對國家海洋形勢的關注度和敏感度;軍事理論課可以將海洋意識教育中現代新型國防觀的樹立和培養(yǎng)納入教學任務中;海洋通識類課程則可以通過“海洋系統科學導論”、“海洋生命科學導論”和“海洋文化經濟總論”等主要模塊展開,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進行適當的簡化,并注重與實際的結合。
(二)應用主流網絡,加快海洋意識教育內容的傳播。
網絡的出現使得海洋意識教育突破時間、環(huán)境的限制,為海洋知識的普及、海洋意識的滲透提供廣闊的平臺。因此,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應該牢牢把握網絡陣地,尋求主流網絡(社交網站、博客微博、即時通訊工具等)在海洋意識教育過程中的應用。例如:建立海洋意識教育的主題網站,或是在易班、人人等社交網站上開設海洋主題專欄,將海洋知識結合圖片、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激發(fā)大學生的興趣、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并可將主題網站與國家海洋局、海事局網址建立鏈接,為大學生了解海洋熱點問題提供便利。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近日發(fā)布的《微信社會經濟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微信用戶群體非常年輕,18至25歲的用戶比例為45.4%,近80%的調查者關注微信公共賬號。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可以安排專人創(chuàng)建并維護海洋意識教育相關的公眾號,發(fā)布與海洋強國戰(zhàn)略、海洋知識、海洋熱點問題、海洋歷史等的文章,豐富海洋意識教育內容,并在學生中廣泛推廣,讓大學生在休閑娛樂中獲得海洋意識的提升。
(三)豐富活動開展,營造高校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圍。
提高大學生海洋意識、培養(yǎng)海洋人才需要具有濃郁海洋氣息的校園文化作為支撐。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海洋文化是海洋意識的母體,只有把“母體”培育好,才能反過來為海洋意識的形成、傳播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高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人才的重任,高校校園文化必然要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弘揚時代旋律。在海洋強國戰(zhàn)略這一時代背景下,建設高校海洋文化、營造海洋文化氛圍是校園文化時代性特點的體現,尤其在海洋、海事類院校更是如此。
海洋文化氛圍的營造僅靠張貼宣傳標語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借助宣傳教育、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才能將校園文化的精神傳遞到每個大學生的腦海中。例如:定期舉辦海洋藝術節(jié),展覽海洋攝影、繪畫、書法作品,開展海洋知識競賽、征文比賽、詩歌朗誦大賽等文化活動,增強大學生對海洋的了解和敬畏之情;邀請專家學者就海洋歷史變遷、當今海洋熱點問題、海洋強國建設等內容開展專題講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填充;推進以海權維護為主題的學生社團的建設,通過創(chuàng)辦“海洋小報”、開展辯論賽等多種方式開展社團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海權意識;組織大學生走出校園,引導大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和社會考察等方式,深化對海洋理論及國家海洋政策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四)推進隊伍建設,滿足海洋意識教育的人員配備需求。
高校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需要承擔起重責,為滿足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需求而努力。一是鼓勵高校教師積極開展、參與海洋意識教育的課題研究??梢园押Q笠庾R教育理論的研究列為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重要課題,鼓勵高校教師,特別是社科類教師,積極參與到課題研究,從教育的內容、手段、效果評估等多角度開展研究,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二是為提高高校教師海洋意識教育水平搭建平臺。高校可以依托專業(yè)院校和科研單位,聘請專家到學校做主題講座,或是安排高校教師出去學習和培訓。同時,在校內形成良好的內部交流平臺,利用學校自身資源,例如邀請有相關教學經驗的教師為其他教師上一堂公開課,幫助青年教師更快地成長,適應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需求。三是激發(fā)高校教師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意識教育的熱情。高校應通過開展海洋意識教育公開課的評比、評選高校“最受歡迎海洋類課程”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教師的熱情,讓教師在評比中發(fā)現不足、提高自我。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意識作為海洋強國建設的思想基礎和內在動力,在海洋強國建設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海洋意識,既是海洋強國建設的原動力,又是海洋強國建設的目標。從立足課堂教學、應用主流網絡、豐富活動開展、推進隊伍建設四個方面著手,豐富大學生的海洋知識,增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將高校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推向更高的水平和層次,為國家的振興戰(zhàn)略貢獻應有的力量。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2012-11.
[2]李克強.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2015-03-05.
[3]趙宗金,尹永超.我國海洋意識的歷史變遷和類型分析.臨沂大學學報,2012(4):65-69.
[4]法制網.全民海洋意識如何提升.2014,6.http://www. 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4-06/13/content_5593495.htm? node=20732.
[5]石莉,林紹花,吳克勤.美國海洋問題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
[6]李明春,吉國.海洋強國夢.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7]高蘭.中國海洋強國之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8]崔鳳.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9]葉向東,葉冬娜,陳思增.現代海洋戰(zhàn)略規(guī)劃與實踐.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3.
此文系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號為2014ycx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