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季節(jié)謹防仔豬腹瀉
1)晝夜溫差變化。初春季節(jié)仔豬易發(fā)腹瀉,主要因為晝夜溫差大,而水泥地面易使仔豬腹部受涼,誘使胃腸道蠕動加快以至痙攣,引起腹瀉。舍內晝夜溫差超過10℃時,腹瀉率升高25%~30%,濕度高的環(huán)境會明顯增加腹瀉率。
2)采食過度或不足。初春季節(jié)氣溫變低,為了維持體溫,仔豬會本能地加大采食量,通過提高體增熱來保持體溫,導致仔豬發(fā)生吸收不良性腹瀉。而剛斷奶的仔豬,受斷奶應激的影響,采食量減少甚至會拒食,引起饑餓性腹瀉。
3)斷奶前補飼的影響。建議在斷奶前每頭仔豬至少補飼600 g仔豬料,使仔豬在斷奶前胃腸消化系統(tǒng)功能得以加強,以適應斷奶后采食飼料尤其是植物性飼料,建立對飼料粗蛋白質的免疫耐受性,減少日糧抗原過敏反應。
4)母豬的影響。母豬本身體質衰弱,也會影響出生仔豬的體質,很容易發(fā)生腹瀉。另外,母豬體質下降會影響到乳汁質量,對哺乳仔豬腹瀉也有不小的影響。
秋季是新原料的收獲季節(jié),包括新玉米、新大豆等。熟知新原料的利弊,對減少秋季仔豬腹瀉很重要。
1)新玉米。新玉米水分大,而且由于主要產區(qū)在北方,收獲時天氣已冷,使得水分更大(一般在20%~30%)。新玉米的成熟度不均勻,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頂部與基部授粉時間不同,致使頂部籽粒往往是不成熟的。要考慮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引起仔豬腹瀉的因素,而烘干的新玉米,由于淀粉變性,抗性淀粉增多,反而會影響消化率。
2)豆類制品。眾所周知,未加工或簡單加工的大豆(粕)含有生長抑制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劑、植物凝集素、致甲狀腺腫因子、皂昔和植酸等。大豆(粕)中含有不易消化的一些糖等,這些糖類很難被動物體內酶消化,因而會降低仔豬對養(yǎng)分的吸收,并引起腹瀉。同時大豆抗原亦會引起豬的過敏反應。
針對上述特定抗營養(yǎng)因子,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包括:①加熱熟化處理。大豆經65%~70%的熱乙醇(78℃)處理后,其抗原作用大大降低;②水解處理。大豆經水解處理后,大豆蛋白質的分子量顯著下降。通過pH值的調整,沉淀蛋白質,從而將可溶性寡糖、皂昔和植酸鹽除去,得到大豆分離蛋白;③發(fā)酵處理。利用有益微生物發(fā)酵低值豆粕,除去多種抗營養(yǎng)因子,同時產生微生物蛋白,豐富并平衡其中各類營養(yǎng)物質。
來源:中國飼料原料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