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陌生他人在場及其行為對個體道德偽善的影響*

        2015-02-10 01:28:21傅鑫媛陸智遠(yuǎn)
        心理學(xué)報 2015年8期
        關(guān)鍵詞:被試陌生比例

        傅鑫媛 陸智遠(yuǎn),2 寇 彧

        (1北京師范大學(xué)發(fā)展心理研究所, 應(yīng)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875)(2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第二中學(xué), 天津 300270)

        1 引言

        道德偽善(moral hypocrisy)指個體欲表現(xiàn)得道德, 但又找機會設(shè)法避免真實行善付出代價的行為傾向或動機(Batson, Kobrynowicz, Dinnerstein, Kampf,& Wilson, 1997; Batson, Thompson, Seuferling,Whitney, & Strongman, 1999)。道德偽善在操作定義上有兩種取向:一種是對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判斷標(biāo)準(zhǔn)不同, 即在自己和他人做出同樣違反道德準(zhǔn)則的行為時, 對他人的行為判斷得更嚴(yán)苛的現(xiàn)象(e.g.,Lammers, 2012; Valdesolo & DeSteno, 2008); 另一種是自己宣稱的道德水準(zhǔn)與實際行為相分離, 即個體實際的善行達(dá)不到自己所聲稱的道德水準(zhǔn)的現(xiàn)象(e.g., Tong & Yang, 2011; Watson & Sheikh,2008)。本研究以后一種取向作為操作定義。

        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假設(shè)認(rèn)為道德原則能夠驅(qū)動道德行為, 但道德偽善現(xiàn)象說明人們有時卻違背其道德原則行事, 其原因在于道德偽善者不僅能夠通過自私的行為獲得實際利益, 還能夠因被他人或自己視為道德正直者而獲得社會性的或心理上的獎勵, 并躲避社會的和自我的責(zé)罰(寇彧, 徐華女, 2005)??梢? 人具有道德偽善的動機。社會學(xué)習(xí)理論認(rèn)為, 個體的行為不受其道德原則約束的原因可能在于他向榜樣學(xué)得不充分或?qū)W得不正確,也可能在于榜樣不是好榜樣(Bandura, 1990)。從社會影響方面來看, 可能是權(quán)威的命令或從眾壓力等情境因素導(dǎo)致了個體在特定情境下表現(xiàn)出違反道德原則的行為(Latané, 1981)。具體研究發(fā)現(xiàn), 個體的憤怒情緒(Polman & Ruttan, 2012)、權(quán)力(Lammers,Stapel, & Galinsky, 2010; Rustichini & Villeval,2014)、遵從的價值觀(conformity values; L?nnqvist,Irlenbusch, & Walkowitz, 2014)等促進(jìn)道德偽善, 而內(nèi)疚情緒(Polman & Ruttan, 2012)、宗教信仰(Carpenter & Marshall, 2009)、自我意識(Batson,Thompson, & Chen, 2002)等抑制道德偽善??v觀前人研究, 大都只從個人層面(intrapersonal level)探討道德偽善的影響因素, 而人際層面(interpersonal level)的影響因素則少有探討。道德偽善是個體進(jìn)行印象管理或欺人(other-deception)的過程, 人們偽善是為了在獲取自身利益的同時還能在他人面前顯得道德(Caviola & Faulmüller, 2014; L?nnqvist et al.,2014)。在社會互動中, 個體暴露在他人面前, 如果實際的善行(比如實際的捐款數(shù)額)無法達(dá)到之前向他人聲稱的道德水準(zhǔn)(比如聲稱愿意多捐款), 則有可能給他人留下不道德的印象, 因而迫于印象管理的壓力, 個體有可能在他人面前抑制自己的偽善(比如盡可能按照事先承諾的額度進(jìn)行捐款)。而根據(jù)社會影響理論(Latané, 1981), 社會互動中他人的數(shù)量、影響力(strength)和接近性(immediacy)都會對個體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他人影響產(chǎn)生重要作用, 他人的數(shù)量越多, 個體就越可能受到他人的影響; 他人的影響力則因其地位、聲望、權(quán)力、與個體的關(guān)系等不同而不同; 接近性指他人與個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越近, 其影響就越大。由此看來, 就探討人際層面的因素如何影響個體的道德偽善而言,單個陌生他人在場對個體道德偽善的抑制可能要遠(yuǎn)遠(yuǎn)小于多個他人、重要他人或親近他人的影響。個體想要在他人面前顯得道德, 給人留下好的印象,是為了得到他人好的評價繼而在將來獲得好的對待(Barclay & Willer, 2007; 劉娟娟, 2006), 但與陌生人的交往是一次性的, 給他/她留下好的印象換來回報的幾率微乎其微, 與其如此, 不如追求眼前自身的利益。換句話說, 個體在某個陌生他人面前顯得道德的渴望可能敵不過其自身利益的誘惑。由此, 我們得到假設(shè) 1:單個陌生他人在場不能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

        但陌生他人往往并不只是單純的旁觀者, 他在特定的情境中也時常會有特定的行為表現(xiàn), 那么,當(dāng)在場的陌生他人表現(xiàn)出了真善或偽善的行為(例如宣稱的捐款意愿和隨后的捐款行為一致或不一致)時, 這種具體的行為又能否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呢?社會情境的模糊性(例如某個情境是否需要提供幫助)往往給潛在的行動者一種不確定感(不確定自己到底要不要提供幫助), 因而個體在做出行為決策前需要解釋和界定具體情境, 這時最直接的做法便是觀察身邊的其他人, 從他人的言行中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可用的信息, 即進(jìn)行社會比較。于是,他人的行為可能成為個體行動的榜樣(田啟瑞,2012)。因而我們推測, 在場陌生他人的真善或偽善行為有可能影響個體的道德偽善。另外, 根據(jù)認(rèn)知失調(diào)理論(Festinger, 1962), 當(dāng)個體從事了與其態(tài)度相悖的行為時, 必然尋找籍口以緩和或解除其內(nèi)心的失調(diào)感。于是, 道德偽善的個體不僅需要欺騙他人還需要欺騙自己(self-deception), 即人們偽善的目的也在于讓自己相信自己是道德的(Batson et al.,1999)。比如人們在無法兌現(xiàn)自己聲稱的道德水準(zhǔn)時, 往往會采用避免將自己的行為與道德標(biāo)準(zhǔn)相比較的自我欺騙策略(Batson et al., 2002)。研究發(fā)現(xiàn),面對一面鏡子完成實驗的被試比沒有面對鏡子的被試表現(xiàn)出更少的道德偽善。被試因為在鏡子中看到自己而提高了自我意識, 高自我意識使得個人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得以凸顯, 進(jìn)而使得被試更難躲避自身行為與道德標(biāo)準(zhǔn)之間的比較, 也更難容忍自身行為與道德標(biāo)準(zhǔn)之間的不一致, 因而只能通過真善行為讓自己相信自己是道德的。由此看來, 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凸顯可以抑制道德偽善。當(dāng)在場陌生他人表現(xiàn)出真善行為時, 一方面可能使道德標(biāo)準(zhǔn)凸顯, 使得個體難以躲避自身行為與道德標(biāo)準(zhǔn)之間的比較, 進(jìn)而抑制其道德偽善; 另一方面, 他人的真善行為也可能成為個體的學(xué)習(xí)榜樣, 進(jìn)而抑制其道德偽善。相反,當(dāng)在場陌生他人表現(xiàn)出偽善行為時, 并不會使道德標(biāo)準(zhǔn)凸顯, 而且還可能給個體樹立不良的榜樣, 使其擁有道德推脫(moral disengagement)的理由(Bandura,1991; Kish-Gephart, Detert, Trevi?o, Baker, &Martin, 2014), 并降低要在他人面前顯得道德的印象管理需求。由此, 我們得到假設(shè) 2:在場陌生他人的真善行為可以有效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 而在場陌生他人的偽善行為無法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

        為檢驗上述兩個假設(shè), 本研究采用實驗的方法,以大學(xué)生為被試, 設(shè)置捐款情境, 分別探討陌生他人在場及其真善/偽善行為對個體道德偽善的影響。研究包括預(yù)實驗和兩個正式實驗。預(yù)實驗考察個體預(yù)期的捐款金額是否受其所擁有的總金額的影響,以保證正式實驗中道德偽善測量指標(biāo)的有效性; 實驗1設(shè)置無陌生他人在場和有陌生他人在場兩種條件, 考察個體偽善程度的差異; 實驗 2設(shè)置真善他人/偽善他人兩種條件, 進(jìn)一步考察在場陌生他人的行為對個體道德偽善的影響。

        2 預(yù)實驗 個體預(yù)期的捐款金額與其所有金額的關(guān)系

        借鑒前人對道德偽善的測量方法(Polman &Ruttan, 2012), 我們將捐款情境中的道德偽善定義為被試事先預(yù)期(即宣稱)的捐款額度減去隨后真實捐款額度的差值, 差值越大, 表明被試的道德偽善程度越高。為了不讓被試識破研究的真實目的, 我們有意把讓被試預(yù)期自己捐款額時所擁有的總金額設(shè)置成 50元, 而把隨后被試有機會真正捐款時實際擁有的總金額設(shè)置成 20元, 然后以預(yù)期捐款占所擁有總金額的比例減去實際捐款的比例作為道德偽善的衡量指標(biāo)。這樣做的前提是個體預(yù)期的捐款額不受其所有總金額的影響。因此, 我們通過電子郵件給被試發(fā)放問卷(包含一個假設(shè)捐款情境),讓被試以郵件形式分別報告在自己只有50元和20元的情況下, 遇到郵件所描述的情形時愿意捐出多少錢。然后比較兩種情況下的捐款比例是否相同。如果兩者差異不顯著, 說明被試在捐款時, 參考的是自己擁有財務(wù)的相對數(shù)額。換言之, 使用捐款比例差值作為道德偽善的測量指標(biāo)可以排除被試擁有不同金額所帶來的干擾。

        2.1 被試

        通過網(wǎng)絡(luò)隨機征集有效被試 46名大學(xué)生, 其中男生15人。被試平均年齡21.02歲(SD = 1.06)。

        2.2 假設(shè)情境問卷

        問卷中的假設(shè)捐款情境如下:假設(shè)你在去往學(xué)校的途中剛好經(jīng)過一個募捐現(xiàn)場。某慈善組織正在為一個患先天性心臟病的農(nóng)村小女孩募集手術(shù)善款。a.如果你身上有50元錢, 你會捐多少錢?b.如果你身上有20元錢, 你會捐多少錢?

        2.3 結(jié)果

        計算被試在a和b兩種情況下的捐款比例Pa(捐款金額占50元的比例)和Pb (捐款金額占20元的比例), 然后進(jìn)行配對樣本t檢驗, 結(jié)果表明兩種情況下被試的捐款比例沒有顯著差異(Pa: M = 0.32,SD = 0.24; Pb: M = 0.32, SD = 0.33; t = 0.13, df = 45,p = 0.900)。即個體在自身擁有50元以內(nèi)的情況下,偶遇捐款情境時, 預(yù)期捐款數(shù)是一個相對的參考值。所以在正式實驗中, 可以使用宣稱的捐款數(shù)和實際的捐款數(shù)的比例差值作為被試道德偽善的測量指標(biāo)。

        3 實驗1 陌生他人在場對捐款情境中道德偽善的影響

        實驗1為單因素(無/有陌生他人在場)組間隨機設(shè)計。實驗任務(wù)包括兩個部分, 首先通過電子郵件給被試發(fā)放問卷(包含一個假設(shè)捐款情境), 讓被試以郵件形式報告自己可能捐款的金額; 然后讓被試在回復(fù)郵件后的第二天到指定實驗室(模擬的“真實”募捐情境), 填答一份用于掩蓋實驗?zāi)康牡臒o關(guān)問卷, 接著參與實際的捐款。兩種實驗條件下的問卷填答程序相同, 而在實驗室情境中, 無陌生他人在場組的被試獨自在實驗小隔間里完成任務(wù), 實驗指導(dǎo)語通過電腦屏幕呈現(xiàn); 有陌生他人在場組的被試則在一名實驗主試(即在場陌生他人)的指導(dǎo)下完成相應(yīng)任務(wù)。因變量為被試郵件中宣稱的捐款比例與其實際捐款比例的差值。

        3.1 被試

        通過網(wǎng)絡(luò)隨機招募 60名大學(xué)生, 其中男生 7人。被試平均年齡20.31歲(SD = 1.81)。

        3.2 實驗材料

        (1)自編假設(shè)情境問卷。問卷包括1個假設(shè)捐款情境和3個用于掩蓋實驗?zāi)康牡臒o關(guān)情境, 每個情境后面附有1~2道問題。其中假設(shè)捐款情境根據(jù)真實案例改編而成, 內(nèi)容及問題如下:

        你正經(jīng)過一個募集救助款的現(xiàn)場。受助者叫小鳳, 今年 10歲, 來自單親家庭, ……, 全家月收入不到 700元錢。小鳳剛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需要實施手術(shù)。手術(shù)費約為 16萬元。小鳳的媽媽雖然借了些錢帶女兒來到北京看病, 但她借到的錢遠(yuǎn)遠(yuǎn)不夠付手術(shù)款。北京彩虹橋慈善基金會正在舉辦募捐活動幫助小鳳。如果你身上剛好有 50元零花錢, 你愿意為小鳳捐出多少元?

        (2)社會比較量表(Gibbons & Buunk, 1999)和自尊量表(Rosenberg, 1965)。共21個條目, 采用里克特式4點評定, 1代表“完全不符”, 4代表“完全符合”。

        (3)用于模擬“真實”募捐情境的募捐箱1個, 受助者的介紹材料1份, 便簽紙若干, 簽字筆1支(見圖 1)。

        (4)人民幣10元面值60張、5元面值60張、1元面值300張, 信封60個。分為60份, 每份包括1張10元面值、1張5元面值和5張1元面值, 共20元錢, 裝在信封里。

        圖1 實驗室模擬的“真實”募捐情境

        3.3 實驗程序

        為防止被試意識到實驗?zāi)康? 實驗人員在招募被試時告訴其即將參與的是有關(guān)“大學(xué)生自我意識”的一項研究。然后給每一位被試發(fā)一封郵件, 讓被試以回復(fù)郵件形式完成自編的假設(shè)情境問卷, 并要求被試在回復(fù)郵件后的第二天到指定實驗室完成實驗任務(wù)。被試進(jìn)入實驗室后, 隨機將其分配到無陌生他人在場或有陌生他人在場條件。無陌生他人在場組的被試單獨在指定的小隔間按照電腦屏幕呈現(xiàn)的指導(dǎo)語(借助 E-prime軟件實現(xiàn))完成實驗任務(wù)(被試進(jìn)入小隔間前已把所有隨身物品留在隔間外的指定地點)。指導(dǎo)語首先告知被試其先前回復(fù)的郵件不慎被刪除, 并呈現(xiàn)假設(shè)情境問卷以幫助其回憶問卷的內(nèi)容, 被試在電腦上填寫數(shù)字, 報告之前回復(fù)的答案(所有被試報告的答案都與之前郵件回復(fù)的一致), 然后在電腦上填答社會比較和自尊量表, 當(dāng)問卷填答結(jié)束時, 計算機屏幕會自動告知被試“自行在計算機旁邊的信封中取走實驗報酬20元”并同時呈現(xiàn)“真實”的捐款情境, 內(nèi)容如下:

        昨天的郵件中提到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孩小鳳需要社會愛心人士的救助。這是真人真事。我們想借這個實驗的機會幫助小鳳。募捐箱旁邊有關(guān)于小鳳的詳細(xì)介紹材料(摘自“北京彩虹橋慈善基金會”網(wǎng)站:http://www.chq.org.cn/)。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進(jìn)行捐助, 或者在旁邊的便簽紙上寫下一句祝福小鳳的話, 我們會將您的善款或祝福帶給她。本實驗到此結(jié)束, 感謝您的參與。

        有陌生他人在場組的被試隨主試(一名本科大四心理學(xué)專業(yè)男生, 且不認(rèn)識任何一名被試)進(jìn)入小隔間, 主試告知其先前回復(fù)的郵件不慎被刪除(被試的所有隨身物品也留在隔間外的指定地點),之后主試給被試呈現(xiàn)紙質(zhì)的假設(shè)情境問卷以幫助其回憶問卷的內(nèi)容, 并要求被試口頭報告之前回復(fù)的答案(所有被試報告的答案都與之前郵件回復(fù)的一致)。接下來, 讓被試填答紙質(zhì)版的社會比較和自尊量表。當(dāng)被試填答完問卷時, 主試當(dāng)面將20元報酬交給被試, 告知其實驗結(jié)束。緊接著主試以口頭介紹的形式給出捐款情境(同無陌生他人在場條件),并在被試捐款或?qū)懲曜8:? 引導(dǎo)其離開實驗室。

        3.4 實驗結(jié)果

        兩種實驗條件下被試在郵件中報告的捐款數(shù)額和比例以及在實驗室實際捐款的數(shù)額和比例的均值和標(biāo)準(zhǔn)差見表 1。可以看到, 兩種條件下被試在郵件中都報告愿意捐款 30元左右, 占其總金額的60%左右, 而在實驗室實際都捐6元多一點, 占其總金額的30%左右。配對樣本t檢驗結(jié)果表明, 兩種實驗條件下被試實際捐款的比例都顯著低于其事先報告的捐款比例(無陌生他人在場:t = 4.54, df =29, p < 0.001, d = 1.05, 1–β = 0.97; 有陌生他人在場:t = 6.35, df = 29, p < 0.001, d = 1.17, 1–β = 0.99),都表現(xiàn)出了道德偽善。對兩種條件下被試的前后捐款比例差值進(jìn)行獨立樣本 t檢驗,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者沒有顯著差異(t = 0.42, df = 58, p = 0.677), 說明兩種條件下被試的道德偽善程度一樣。研究假設(shè)1得到驗證, 即單純的陌生他人在場并不能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

        3.5 小結(jié)

        實驗1證明了單個陌生他人在場不能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 說明道德偽善可能是個體有選擇性地欺人的過程。面對只接觸一次且不重要的陌生人,被試感到給他/她留下好印象并不能換來將來好的對待, 卻要損失眼前的利益, 得不償失, 因而不足以抑制其道德偽善。但如果陌生他人不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單純在場, 而是做出真善或偽善行為, 就不再只扮演無力的道德評判者角色, 而是為個體的行為提供了參照, 因而有可能影響個體的道德偽善。根據(jù)之前的文獻(xiàn)分析, 我們假設(shè), 在場陌生他人的真善行為可以有效抑制被試的道德偽善, 而其偽善行為無法抑制被試的道德偽善, 并通過實驗 2予以驗證。

        4 實驗2 陌生他人真善/偽善行為對捐款情境中道德偽善的影響

        實驗 2為單因素(真善/偽善他人)組間隨機設(shè)計。實驗任務(wù)包括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同實驗1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的實驗室任務(wù)分為兩種條件,真善他人組的被試在一名主試指導(dǎo)下與另外一名表現(xiàn)真善的假被試一起完成任務(wù); 偽善他人組的被試在一名主試指導(dǎo)下與另外一名表現(xiàn)偽善的假被試一起完成任務(wù)。因變量為被試郵件中宣稱的捐款比例與其實際捐款比例的差值。

        4.1 被試

        通過網(wǎng)絡(luò)隨機招募60名大學(xué)生, 其中男生12人。被試平均年齡20.28歲(SD = 1.24)。

        4.2 實驗材料

        所有實驗材料同實驗1。

        表1 無/有陌生他人在場條件下個體報告和實驗室實際捐出的數(shù)額、比例及比例差值的均值和標(biāo)準(zhǔn)差

        表2 真善他人和偽善他人條件下被試報告和實驗室實際捐款數(shù)額、比例及比例差值的均值和標(biāo)準(zhǔn)差

        4.3 實驗程序

        要求被試以郵件形式完成自編假設(shè)情境問卷的程序同實驗1。實驗室任務(wù)是將被試隨機分配到真善他人或偽善他人組。具體的, 假被試先進(jìn)入實驗室接待廳, 真被試進(jìn)入接待廳后主試向真假被試說明他們將一起完成實驗任務(wù), 假被試對真被試打招呼說“你好”, 之后的實驗過程中真假被試之間沒有言語交流。實驗主試和假被試都是本科大四心理學(xué)專業(yè)男生, 且都不認(rèn)識任何一名真被試。隨后真被試(不帶任何隨身物品)與假被試一同進(jìn)入實驗室小隔間, 主試告知他們先前郵件不慎被刪除, 并讓真假被試口頭報告之前回復(fù)的答案。假被試先報告(稱愿意捐50元錢), 然后再讓真被試報告。緊接著真假被試各自完成社會比較和自尊量表填答任務(wù),填答結(jié)束時, 主試將 20元報酬分別交給真假被試,并以口頭介紹的形式給出“真實”的捐款情境(同實驗1)。安排真善他人組的假被試先做出反應(yīng), 把20元錢放入捐款箱(偽善他人組的假被試既不捐錢也不對小鳳寫祝福), 等真被試反應(yīng)之后, 主試告知實驗結(jié)束并提醒被試攜帶好個人物品離開。

        4.4 實驗結(jié)果

        真善/偽善他人兩種條件下被試報告的捐款數(shù)額和比例以及在實驗室實際捐款的數(shù)額和比例的均值和標(biāo)準(zhǔn)差見表2。配對樣本t檢驗結(jié)果表明, 真善他人組被試實際捐款的比例和其事先報告的比例沒有顯著差異(t = 0.12, df = 29, p = 0.903), 而偽善他人組被試實際捐款的比例顯著低于其事先報告的捐款比例(t = 6.39, df = 29, p < 0.001, d = 1.60,1–β = 1.00)??梢? 在場陌生他人的真善行為有效抑制了被試的道德偽善, 而其偽善行為無法抑制被試的道德偽善。

        4.5 小結(jié)

        實驗2證明了在場陌生他人的真善行為可以有效抑制被試的道德偽善, 而其偽善行為不能抑制被試的道德偽善。陌生他人如果只是單純在場, 個體尚可因為道德標(biāo)準(zhǔn)沒有突顯而欺人, 進(jìn)而繼續(xù)偽善;但當(dāng)陌生他人做出的真善行為使得當(dāng)下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凸顯, 并為被試提供了行為榜樣時, 個體就難以避免自身行為與道德標(biāo)準(zhǔn)之間的比較, 也難以容忍自身行為與道德標(biāo)準(zhǔn)之間的不一致, 既無法欺人,也無法自欺, 因而只好減少其偽善行為。而如果陌生他人做出偽善行為, 個體就獲得了欺人及自欺的理由和榜樣, 因而會因為追求自身利益的動機和不良的榜樣而不減少偽善行為。

        5 討論

        5.1 陌生他人單純在場對道德偽善的影響

        實驗1的結(jié)果表明陌生他人單純在場并不能有效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以往也有過研究試圖探討這個問題。Batson等人(2002)讓被試給自己和另一名陌生人分配任務(wù)(積極任務(wù)VS中性任務(wù), 積極任務(wù)回答正確有獎勵, 中性任務(wù)回答正確無獎勵且枯燥, 被試可以直接給自己和搭檔分配任務(wù)或選擇拋硬幣來決定自己和搭檔的任務(wù)分配), 并隨機將被試分配到兩種不同的情境中(一種是搭檔不會知曉任務(wù)是由被試分配的, 完成任務(wù)后雙方也沒有機會見面; 另一種是搭檔知道任務(wù)是由被試分配的, 且完成任務(wù)后雙方還需要聚在一起分享關(guān)于完成實驗任務(wù)的想法和感受)。結(jié)果表明, 兩種情境下選擇拋硬幣決定任務(wù)分配的被試幾乎都給自己分配了積極任務(wù), 并報告這是拋硬幣的結(jié)果。具有諷刺意義的是, 遠(yuǎn)遠(yuǎn)超過50%概率水平的結(jié)果不可能是拋硬幣的結(jié)果。L?nnqvist等人(2014)在獨裁者游戲中讓被試給自己和另一名陌生人分配 10歐元, 并給被試一枚硬幣(一面標(biāo)著“5/5”, 即雙方各分得 5歐元, 另一面標(biāo)著“8/2”, 即被試自己得 8歐元, 對方得2歐元, 被試可以直接選擇其中一種分配方案或通過拋硬幣來決定分配方案)。研究者隨機將被試分配到兩種不同的情境中(其搭檔不會知曉或會通過電腦聯(lián)網(wǎng)知曉被試是否選擇了拋硬幣來分配 10歐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兩種情境下選擇拋硬幣方式的被試人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 而且結(jié)果也都是被試自己分得8歐元, 對方得2歐元。這個比例也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50%的概率水平。上述兩個研究都說明, 單純暴露在另一名陌生人面前, 個體并沒有減少自己在任務(wù)或金錢分配中的偽善行為:表面上選擇拋硬幣這一公平的分配方式, 私下卻自行篡改拋硬幣的結(jié)果以給自己分配積極任務(wù)或更多的金錢, 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中的被試即使在當(dāng)下直接暴露在單個陌生他人面前, 也沒有抑制其偽善行為, 這更加說明了陌生他人單純在場在抑制道德偽善上的無力。印象管理理論認(rèn)為, 個體傾向于以社會所期望的方式在他人面前呈現(xiàn)自己, 在那些能夠影響到自己福祉的他人面前尤其如此(Giacalone, 1989)。結(jié)合社會影響理論來看, 陌生人對個體的影響力很弱, 并不能影響到個體的福祉, 因而個體在其面前印象管理的動機不強, 容易有意或無意地忽視陌生人及其道德評價(程立濤, 喬榮生, 2010)。所以, 被試會認(rèn)為,與其為真善付出代價, 不如在兌現(xiàn)自己聲稱的道德水準(zhǔn)時打折扣, 以偽善來直接獲得利益。

        5.2 在場陌生他人行為對道德偽善的影響

        實驗2的結(jié)果表明, 在場陌生他人的真善行為可以有效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 而其偽善行為不能抑制道德偽善。Aronson (2004)認(rèn)為, 個體追求積極且穩(wěn)定的自我概念, 都希望視自己為有能力的(competent), 道德的(moral), 且可預(yù)測自身行為的(able to predict his/her own behavior)。而情境中突顯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讓個體潛在的直接獲益動機與道德標(biāo)準(zhǔn)出現(xiàn)沖突, 以致于威脅到“我是道德的”的自我概念(Jordan & Monin, 2008)。為了減少這種認(rèn)知不協(xié)調(diào)和自我概念威脅, 個體一般會采取兩種策略:當(dāng)情境中存在既定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時, 個體會減少不道德行為或做出道德行為以符合道德標(biāo)準(zhǔn); 當(dāng)不道德行為成為既定事實時, 個體會事后降低自己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以便為先前的不道德行為尋找借口、進(jìn)行道德推脫(Aronson, 2004; Kish-Gephart et al., 2014)。實驗2中在場陌生他人的真善行為無疑成了當(dāng)時情境中的既定道德標(biāo)準(zhǔn), 所以個體為了減少自我概念受到的威脅而選擇抑制其自身的偽善行為, 讓實際捐款的額度和自己先前宣稱的額度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真善的陌生人也為個體樹立了行為的榜樣, 使之以此為自己的行為參照, 并盡力模仿之(Bandura,1990)。而當(dāng)在場陌生他人做出偽善行為時, 情境中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并沒有凸顯, 而且在場陌生人的偽善行為還可能為個體樹立了消極的行為榜樣, 于是個體既可以避免自身直接獲益動機與道德標(biāo)準(zhǔn)之間的比較, 進(jìn)而避免道德自我概念受到威脅, 又可以道德推脫, 因而不會抑制其偽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實驗2中只有使真被試聽到假被試口頭報告其預(yù)期的捐款數(shù)額并看到其實際的捐款數(shù)額, 才算實現(xiàn)“陌生他人做出真善或偽善行為”的設(shè)置, 而這樣的設(shè)置如果沒有主試的參與(比如真/假被試都面對電腦口頭報告之前預(yù)期的捐款金額)會顯得很不自然, 所以“真善/偽善他人”兩種條件下的陌生他人都是有兩個人。但同樣是兩個人, 真善他人條件下的被試實際捐款的比例和其事先報告的比例沒有顯著差異, 而偽善他人條件下的被試實際捐款的比例顯著低于其事先報告的捐款比例。這說明是陌生他人具體做出的真善或偽善行為影響了被試的行為, 而不是陌生他人的數(shù)量決定了上述兩種條件下的差異。

        5.3 研究不足、未來方向及應(yīng)用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兩個實驗的主試和假被試都是男生, 而招募的被試以女生居多,異性交往對于處在成年早期的大學(xué)生而言尤為重要(王晶晶, 賈曉明, 2004), 可能會存在性別助長效應(yīng)。但正是因為性別的緣故, 大學(xué)生通常會更在意自己在異性面前的印象管理, 所以實驗中男生主試作為陌生他人在場相比女生主試更有可能抑制女生被試的道德偽善, 但實驗 1的結(jié)果表明“有/無陌生他人在場”兩種條件下被試的道德偽善水平并無顯著差異, 可知本實驗的結(jié)果未受到實驗主試性別及實驗被試性別的影響; 在實驗2中, “真善/偽善他人”兩種條件下的主試為同一名男生, 假被試也為另一名男生, 這相當(dāng)于在組間進(jìn)行了平衡和控制,也不影響研究結(jié)果。盡管如此, 性別仍然可能調(diào)節(jié)陌生他人對個體道德偽善的影響, 特別是在真實社會情境中, 性別的相互影響不可低估。而本研究受到研究條件的限制, 并沒有將性別因素剝離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結(jié)論的可推廣性。第二,正如我們在引言中分析的, 個人的行為也會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 我們在兩個實驗過程中都對被試進(jìn)行了社會比較測量, 這可能啟動了被試的社會比較傾向, 進(jìn)而可能影響被試的捐款行為。雖然我們意識到了這個變量, 也對其進(jìn)行了測量, 遺憾的是實驗過程中不慎丟失了這部分?jǐn)?shù)據(jù), 但這并不意味著不應(yīng)該控制和分析社會比較的影響作用。第三, 由于本研究包括一個預(yù)實驗和兩個正式實驗, 招募被試較為困難, 雖然總樣本達(dá)到 166人, 但正式實驗中每種實驗條件下的被試都只有30人, 相對偏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jié)果的內(nèi)部效度。第四,個體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可能影響其對自身社會聲望的認(rèn)知進(jìn)而影響其印象管理, 也可能直接影響其捐款的數(shù)額, 但本研究未對此予以控制。我們只以大學(xué)生為被試, 在其自身僅有50元和20元的情況下考察陌生他人及其行為對被試道德偽善的影響,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結(jié)論的可推廣性。

        雖然本研究存在上述不足, 但其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也非常明顯。首先, 如引言中所述, 道德偽善可以使人們直接獲益并避免社會及自身的責(zé)罰,所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保護環(huán)境、遵守交通規(guī)則、團隊合作等)都可能存在道德偽善。本研究通過捐款情境探討了陌生他人在場及其真善/偽善行為對個體道德偽善的影響, 可引導(dǎo)未來研究對不同情境中的道德偽善展開探討, 進(jìn)一步揭示陌生他人及其行為在不同情境中的影響作用。其次, 本研究試圖解釋陌生他人單純在場及其偽善行為不能抑制道德偽善, 而其真善行為能抑制道德偽善的原因, 這可引導(dǎo)未來研究進(jìn)一步揭示陌生他人在場及其行為影響個體道德偽善的確切機制, 進(jìn)而揭示道德動機的復(fù)雜機制。第三, 不同數(shù)量和不同社會距的他人(比如家人、朋友、同事、領(lǐng)導(dǎo)等)及其行為對個體的道德偽善可能有不同的影響, 本研究對陌生他人如何影響個體道德偽善的探索, 可以引導(dǎo)未來研究綜合考察人際層面的各個因素, 不僅找到更核心的影響個體道德偽善的變量, 而且加深人們對道德偽善實質(zhì)的認(rèn)識(例如, 在重要他人面前由于印象管理而做出的善行, 是道德偽善還是親社會行為?)。第四, 道德偽善既有印象管理的一面, 也有自我欺騙的一面, 兩者都和個體的自我概念有關(guān)。而中國文化背景下道德泛化現(xiàn)象比較突出(王軍魁, 2006), 這可能一方面導(dǎo)致人們過度渴望滿足他人對自己的道德期許而進(jìn)行道德偽善, 另一方面導(dǎo)致道德自我的成分在整個自我概念中占據(jù)過大比重而促進(jìn)道德偽善。未來研究可對此展開探討,比如將道德偽善放入中國道德泛化型社會及中國文化自我中進(jìn)行研究, 這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特定文化下他人及其行為如何影響個體的道德偽善。

        另外, 本研究不僅加深了人們對他人影響個體道德偽善的理解, 也為如何有效控制道德偽善以促進(jìn)個體的道德行為提供了參考。當(dāng)?shù)赖聵?biāo)準(zhǔn)凸顯并被個體意識到時, 個體會抑制道德偽善。所以道德教育不應(yīng)只是簡單說教, 而應(yīng)使公民清晰地認(rèn)同道德標(biāo)準(zhǔn)并有踐行的堅定信念。而提升公民對于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認(rèn)同則應(yīng)該依據(jù)具體的道德情境展開, 因為普遍而抽象的道德原則(如公正、關(guān)愛)容易被合理化。另外, 道德教育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優(yōu)良榜樣,以增多個體見賢思齊的行為。

        6 結(jié)論

        本研究考察了單個陌生他人在場及其真善/偽善行為對捐款情境中個體道德偽善的影響, 發(fā)現(xiàn)陌生他人單純在場或做出偽善行為都不能抑制個體的道德偽善, 而在場陌生他人的真善行為可以有效抑制捐款情境中個體的道德偽善。該結(jié)論既不對立于“性本善”的道德人性假設(shè), 也不等同于“性本惡”的道德人性論假設(shè), 而是反映出作為社會人的復(fù)雜人性, 即道德偽善的動機會被特定的情境所激發(fā)。

        Aronson, E. (2004). Dissonance, hypocrisy, and the self-concept. In E. Aronson (Ed.), Readings about the social animal (pp. 227–244). London, England: Macmillan.

        Bandura, A. (1990).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W. Reich (Ed.), Origins of terrorism: Psychologies, ideologies,theologies, states of mind (pp. 161–191).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199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 In W. M. Kurtines & J. L. Gewirtz (Eds.),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Vol. 1, pp.45–103). Hillsdale, NJ: Erlbaum.

        Barclay, P., & Willer, R. (2007). Partner choice creates competitive altruism in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4, 749–753.

        Batson, C. D., Kobrynowicz, D., Dinnerstein, J. L., Kampf, H.C., & Wilson, A. D. (1997). In a very different voice:Unmasking moral hypocris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1335–1348.

        Batson, C. D., Thompson, E. R., & Chen, H. (2002). Moral hypocrisy: Addressing some alternati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330–339.

        Batson, C. D., Thompson, E. R., Seuferling, G., Whitney, H.,& Strongman, J. A. (1999). Moral hypocrisy: Appearing moral to oneself without being s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525–537.

        Carpenter, T. P., & Marshall, M. A. (2009). An examination of religious priming and intrinsic religious motivation in the moral hypocrisy paradigm.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8, 386–393.

        Caviola, L., & Faulmüller, N. (2014). Moral hypocrisy in economic games—how prosocial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al expecta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897.

        Cheng, L. T., & Qiao, R. S. (2010). Modern quality and stranger ethics. Studies in Ethics, (1), 17–20.

        [程立濤, 喬榮生. (2010). 現(xiàn)代性與“陌生人倫理”. 倫理學(xué)研究, (1), 17–20.]

        Festinger, L. (1962).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Vol. 2).Redwood City,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acalone, R. A. (1989). Image control: The strategie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Personnel, 66(5), 52–55.

        Gibbons, F. X., & Buunk, B. P. (199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mparison: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 129–142.

        Jordan, A. H., & Monin, B. (2008). From sucker to saint moralization in response to self-threat.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809–815.

        Kish-Gephart, J., Detert, J., Trevi?o, L. K., Baker, V., &Martin, S. (2014). Situational moral disengagement: Can the effects of self-interest be mitigated?.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25(2), 267–285.

        Kou, Y., & Xu, H. N. (2005). On moral hypocrisy—Anatomising human nature.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6), 56–61.

        [寇彧, 徐華女. (2005). 論道德偽善——對人性的一種剖析.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6), 56–61.]

        Lammers, J. (2012). Abstraction increases hypocris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 475–480.

        Lammers, J., Stapel, D. A., & Galinsky, A. D. (2010). Power increases hypocrisy moralizing in reasoning, immorality in behavi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737–744.

        Latané, B. (1981).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impact. American Psychologist, 36(4), 343–356.

        Liu, J. J. (2006). Commentary on management and its relative research.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309–314.

        [劉娟娟. (2006). 印象管理及其相關(guān)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xué)進(jìn)展, 14, 309–314.]

        L?nnqvist, J. -E., Irlenbusch, B., & Walkowitz, G. (2014).Moral hypocrisy: Impression management or self-decep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5, 53–62.

        Polman, E., & Ruttan, R. L. (2012). Effects of anger, guilt, and envy on moral hypocris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1), 129–139.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ustichini, A., & Villeval, M. C. (2014). Moral hypocrisy,power and social preferenc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07, 10–24.

        Tian, Q. R. (2012). Influence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empathy to individual donor intent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田啟瑞. (2012). 社會比較和移情對個體捐助意向的影響(碩士學(xué)位論文). 北京師范大學(xué).]

        Tong, E. M. W., & Yang, Z. Y. (2011). Moral hypocrisy: Of proud and grateful peopl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 159–165.

        Valdesolo, P., & DeSteno, D. (2008). The duality of virtue:Deconstructing the moral hypocrit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334–1338.

        Wang, J. J., & Jia, X. M. (2004). On opposite sex communication between undergraduates and their recognition of gender role.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6(6), 44–46.

        [王晶晶, 賈曉明. (2004). 大學(xué)生異性交往與性別角色認(rèn)知.北京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6(6), 44–46.]

        Wang, J. K. (2006). Proper positioning of modern morality——Criticism on pan-morality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 Jilin University.

        [王軍魁. (2006). 現(xiàn)代道德的恰當(dāng)定位——對道德泛化的批判 (碩士學(xué)位論文). 吉林大學(xué).]

        Watson, G. W., & Sheikh, F. (2008). Normative self-interest or moral hypocrisy?: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77(3), 259–269.

        猜你喜歡
        被試陌生比例
        多級計分測驗中基于殘差統(tǒng)計量的被試擬合研究*
        人體比例知多少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詞(四)
        熟悉的陌生詞(三)
        熟悉又陌生的“”
        按事故責(zé)任比例賠付
        紅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5:54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標(biāo)
        Positive Solu tions of Non linear Ellip tic Prob lem in a Non-Sm ooth Planar Dom ain
        民族雜居區(qū)大專生學(xué)習(xí)社會化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
        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看片|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av一区|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国产国产精品三级国产av| 国产电影无码午夜在线播放| 中日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毛片午夜女人喷潮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av有码在线一区二区 | 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级二级|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中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精品不卡视频在线网址|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女人与牲口性恔配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在线观看| 最新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肥臀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综合网|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av| 疯狂做受xxxx国产|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日本少妇比比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人妻少妇人人丰满视频网站| 论理视频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