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萍
(云南省硯山縣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硯山 663100)
·學習園地·
針刺配合中藥治療肩周炎146例療效觀察
錢玉萍
(云南省硯山縣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硯山 663100)
肩周炎;綜合治療;臨床觀察
肩周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fā)病,又稱“五十肩”、“漏肩風”、“凍結肩”,其病因大多為氣血虧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客于肌腠經絡,滯留于關節(jié)筋骨,或外傷筋骨,或勞逸不當,經脈受損,瘀血內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日久筋脈失養(yǎng),拘急不用所致,遇冷痛重,得熱痛減,夜間痛重,白天活動后痛減。近年來筆者運用綜合療法治療146例肩周炎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146例為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門診患者,其中男68例,女78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5歲;病程2個月~3 a。診斷標準:依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確定診斷。表現為單側肩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者129例,單側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嚴重受限,且有明顯肌肉萎縮者17例。主要臨床表現為肩關節(jié)周圍疼痛,先呈陣發(fā)性酸痛,漸進性加重,晝輕夜重,并可向頸、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關節(jié)內旋、外展、后旋、上舉疼痛加重、活動受限,嚴重者不能做穿衣、梳頭、洗臉等動作,肩關節(jié)周圍有廣泛性壓痛。全部病例在治療前均通過X線檢查,排除肩關節(jié)骨性病變。
2.1 針刺治療 取穴:肩井、肩髃、肩髎、肩前、肩貞、曲池、條口、阿是穴等,加電針、加神燈治療,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2 注射療法 10%葡萄糖注射液8 mL+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野木瓜注射液4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0.5 mL,于肩關節(jié)周圍壓痛點明顯處注射。方法:患者坐位或側臥位,選擇肩關節(jié)周圍壓痛點明顯處2~3點,皮膚常規(guī)消毒,將配制藥液分別注于上述壓痛點處,每次注射2~3點,每點推注5~7 mL,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2.3 中藥治療 蠲痹湯加味。處方:羌活15 g,黃芪15 g,白芍15 g,防風15 g,蜈蚣2條,秦艽10 g,細辛6 g,川芎15 g,茯苓15 g,續(xù)斷15 g,熟地15 g,炙乳香10 g,炙沒藥10 g,白術15 g,甘草6 g;疼痛劇烈者加威靈仙15 g,元胡15 g;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者加紅花6 g,土鱉蟲10 g,蘇木15 g;肌肉萎縮者加雞血藤15 g,夜交藤15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中、晚3次口服。10 d為1個療程。同時囑患者做爬墻、拉單杠等鍛煉以配合治療。
3.1 療效標準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活動恢復正常;好轉:肩部無疼痛,或疼痛減輕,肩關節(jié)活動部份受限,但比治療前明顯減輕;無效:肩部疼痛、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146例,經治1療程后,治愈104例,為71.23%;好轉36例,為24.66%;無效6例,為4.11%,總有效率為95.89%。
肩周炎屬祖國醫(yī)學“痹癥”范疇,由風、寒、濕邪及外傷所致,外邪入內,氣滯血瘀,痹阻經絡,不通則痛。或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經脈失養(yǎng),而致肩周疼痛,活動受限,甚則肌肉萎縮等。本病好發(fā)年齡在50歲左右。肩關節(jié)是人體活動最頻繁、活動度最大的關節(jié)。現代醫(yī)學認為肩周炎是一種無菌性炎癥,肩關節(jié)周圍炎發(fā)病后,主要表現為局部無菌性滲出、細胞壞死、軟組織增生及疤痕形成而致關節(jié)、肌肉、韌帶粘連,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活動即痛,痛則不動,致肩關節(jié)功能更加受限。針刺、電針、神燈治療,可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疏通經絡,增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吸收;注射療法中復方當歸注射液、野木瓜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祛風除濕的作用,達到“以通為用,通則不痛”之目的。同時配方中葡萄糖注射液可被肌肉組織細胞直接吸收利用,利于受損細胞組織的修復;中藥蠲痹湯中羌活、秦艽、防風、細辛、蜈蚣祛風散寒除濕;姜黃,外散風寒濕邪,內行氣血,活血通經止痛;川芎、炙乳香、炙沒藥活血散瘀;續(xù)斷、熟地、當歸、黃芪調補肝腎、補益氣血;白術、茯苓健脾除濕;白芍柔肝止痛,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祛風濕、通經絡、補肝腎、補氣血之功,以防止和恢復肌肉萎縮。此綜合療法。療效確切,不易復發(fā),且無不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R684.3
B
1007-2349(2015)07-0110-01
2015-04-27)